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5119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2Word下载.docx

《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2Word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专题之羁旅诗讲与练2Word下载.docx

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重阳:

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冬至:

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

除夕:

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

“除”意为除旧布新。

  【二】羁旅诗常见主题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思亲之情

示例一

汤显祖秋发庾岭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因为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汤显祖被贬为徐闻典史,这首《秋发庾岭》就写于赴任途中。

首联“枫叶”“凉蝉”点明时令特征,展现凄凉、萧条的景象,烘托内心的凄清伤感。

颔联缭绕的暮霭、迷蒙的花露笼罩着几许愁绪,几许迷茫。

尾联中南飞的“孤鹊”则是诗人的自喻,集中表现了被贬途中的孤独寂寞与凄清伤感。

示例二

徐祯卿济上作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前两句,“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

此时——秋日重阳佳节;

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

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伤及思乡之情。

后两句,借助眼前的“黄花”,将客居他乡,佳节倍思亲的孤寂凄凉寄寓在眼前盛开的菊花之中。

借旅途漂泊之苦,表达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

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汤式[正宫]小梁州·

九日渡江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

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人非旧。

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伤心”句运用了一个典故——汉末王粲去荆州投奔刘表,未被重视,偶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心志,借此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怀才不遇的悲叹;

“山瘦”、“树愁”,赋予山、树人的情思,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无常、人生易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感慨及重阳佳节的羁旅情愁(对家人的思念)“问相知几个白头”,隐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

刘基过南旺守闸①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蔓草须句②国,浮云少昊③墟。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刘基,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元璋成就帝业,该诗作于他弃官还乡之时。

南旺:

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

守闸:

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

②须句:

春秋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

③少昊:

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

颔联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伤感,颈联是对繁华易逝的慨叹,首联和尾联则流露出了政治上的失意以及急于回乡的愁苦心情。

关注时事,表达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抒写诗人美好愿望。

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

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首联着重叙事,颈联借“草木变衰”“兵戈阻绝”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颈联通过“清宵立”的细节表达了骨肉的怀念,尾联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

杜甫月圆①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②,照席绮逾依。

未缺④空山静,高悬列宿⑤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②委波:

绵延不断的波浪。

金:

水波闪动着的金光。

③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④未缺:

指月圆。

⑤列宿:

众星。

诗的前三联为我们勾画了动人的画面:

孤月当空,清回满楼;

月映寒江,影动柴扉;

月洒江波,浮光跃金;

月照绮席,光彩交融;

月挂空山,万籁俱静;

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尾联则借助遥想中的故园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并寄托了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借助羁旅中的自然景物抒写人生感悟或寄寓生活哲理。

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戏答元珍:

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

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山城:

靠山的城垣,指夷陵。

冻雷:

春天的雷声。

物华:

泛指万物。

洛阳花下客:

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

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

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颔联中的傲然挺立的“橘树”即将破土抽芽的“竹笋”暗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身处逆境坚强不屈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自信与希望。

“野芳虽晚不须嗟”则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陈与义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动。

首句写小船顺流而下,两岸花儿盛开;

次句写船行迅速,半日而行百里。

三句为细节描写:

观云,神态极为专注。

结句为观云的感受,以云的不动衬托船的迅速。

从字面上看,诗人记写了“襄邑道中”小船顺流而下、极其迅速的情景,透过一层,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行进的心情——悠闲、愉悦;

可以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怀——豪情满怀,对前途充满信心。

【三】方法点拨

  羁旅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旅舍)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

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

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

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

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忆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

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

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

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

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

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

正如清人张谦宜所说:

“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3.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解题指导:

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

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

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春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寂静下来了,忽然,一声幽怨婉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整个沉浸在宁静中的洛阳城。

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柳》,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情,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生。

游子的潜意识,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不思家,无时不怀乡。

全诗情致缠绵委婉,飘逸潇洒。

  参考答案:

“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5.能欣赏一些打破常规的构思方法(如从对方着笔、反常写法、矛盾心理),感受诗美魅力。

  【四】练习精选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

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拟人。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

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2.可以有两种答案:

①不同意。

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似乎有情。

“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语意灵动轻妙;

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

②同意。

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

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湲,依依惜别。

“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误区透视】

  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

1.构图意识不强,缺少整体的画面感。

2.判断失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不到位,随意作答。

3.自己有一定的见解,但讲不出理由,不能自圆其说,不能联系诗歌本身来分析评价,只是无端猜想或无根据地归纳,答案牵强、生硬。

4.没有从羁旅诗的内容和特点去把握全诗,只是套用一些空泛的名词术语,表述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二、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日怀弟

谢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

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

②樵苏:

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有着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

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

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

(3分。

每点1分)

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

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

(5分。

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苦雨后感怀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

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4分)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4分)示例:

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认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睥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参考答案: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抓住,送带沦陷后的长安;

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鉴赏提示]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入蜀,肃宗李亨即位于灵武。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意思是什么?

(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3)“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参考答案:

(1)雾气沾湿了她浓密的头发,月光给她晶莹的双臂洒上清寒。

(2)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女儿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3)夫妻团圆,安史之乱尽快结束,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另:

①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②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湿寒

②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

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六、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歌的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诗歌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

其作用是什么?

1.首联写了历历可辨的细草、习习有声的微风、高高矗立的桅杆和夜泊江边的小舟。

(1分)这些景物蕴含着浓厚的飘摇感和孤独感。

(1分)颔联写了垂挂的疏星、辽阔的平野、涌动的月影和浩荡的大江。

(1分)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具有开阔辽远、气象博大的特点。

(1分)

2.“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

(1分)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1分)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魄感,(1分)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七、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12.(6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八、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3分)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短愁”指什么“愁”?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或:

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

(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

(1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

2.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若只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

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九、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晚次西陵馆

高启

匹马倦嘶风,萧萧逐转蓬。

地经兵乱后,岁尽客愁中。

晚渡回潮急,寒山旧驿空。

可怜今夜月,相照宿江东。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重要诗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1.诗歌哪些地方呼应题目中的“次”字,请选择两处加以说明。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

1.①马倦。

②晚渡。

③驿空。

④夜月。

2.①国家战乱的凄凉。

元明之际,江山社稷在遭遇战乱之后,到处留下凄凉之感。

②羁旅思乡的孤独。

诗人骑着疲惫之马,漂泊在外,又逢年终岁末,夜月相照,更添一份思乡孤愁。

十、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

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这支曲子的题目是“夜雨”,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

2.“落灯花,棋未收”两句就刻画人物形象来看属于怎样的描写方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1.本曲写雨的句子仅“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两句,是从侧面来写雨,(1分)用梧叶和芭蕉在雨中的声响来写出秋雨的淅淅沥沥,(1分)渲染了一种悲凉、寂寥的氛围。

2.这两句采用了细节(或白描)描写的手法,(1分)可以让人想见,三更梦醒时分,灯已燃尽,棋未下完,只好作罢的情景,(1分)这个细节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忧心忡忡的心情。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

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

2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5分)

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

(2分)(评分:

写出“领起”或“由景及情”,1分;

情感,1分)

2.(共5分)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

(2分)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

(1分)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 

分)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国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

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注】汤式,生卒年不详,宁波人。

元末曾补本县吏,后落魄江湖间。

明成祖朱棣时曾为文学侍从。

1.①这支曲子中,“京口夜泊”是题目,“双调”是( 

)名,“庆东原”是( 

)名。

2.找出能揭示这首元曲诗眼的词语,并阐释其具体含意。

3.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的表达特点及其作用。

1.宫调,曲牌

2.愁,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愁苦也可)之情

3.这三名胜由近及远地写出了黑夜中传来的种种声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句式整齐,节奏鲜明;

以动衬静,渲染了作才此时长夜难眠的孤寂,深化了作者漂泊的慨叹(愁苦、愁思亦可)。

(表达特点2分,作用1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

(8分)

[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

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

泪涟涟断送了秋光。

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

2.赏析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

(1分)他身处异乡,思亲念家;

(1分)登高望乡,倍感孤独;

(1分)流泪思乡,泪水涟涟;

做梦归乡,百无聊赖。

2.①结句借物抒情,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体现乡思之浓。

(1分)②“黄花”这一重阳节特定风物,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又统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

(1分)③虚实结合,情味悠长。

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

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

(或者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真实处境的凄凉,以虚衬实,以乐写悲,感情更加深厚强烈。

十四、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山行警

张鸣善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

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

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1.这首元曲题为“山行警”,联系全曲,是借“山行”警示了人们什么?

2.“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表面上写的是时近傍晚,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4分)

3.“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