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5020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文档格式.docx

《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西城区中学六校联盟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文档格式.docx

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集体宰相制度

③儒家正统④官僚政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详解】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

隋唐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形成集体宰相制度,②不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态”,排除含有②的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

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

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

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提到某种制度:

“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

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材料中体现的这一制度盛行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唐朝D.宋朝

【答案】B

【详解】从材料中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以“门第”为选官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该制度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故答案为B项。

汉朝实行察举制,唐宋时期实行科举制,排除A、C、D项。

5.下列选项中,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实的是

A.贾思勰著《齐民要术》B.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C.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D.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答案】A

【详解】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北魏人,著有《齐民要术》一书。

故答案为A项。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在东汉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时期,排除B、C、D项。

6.以下为某位同学对唐太宗时长安城的日常繁荣景象的描述,其中与历史史实相符合的是

①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②大街小巷店铺林立,③出售各式各样的商品,如茶叶、丝绸、棉布、瓷器等,④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之声不绝。

A.①B.②C.③D.④

【详解】唐太宗时长安城里棋盘式的街道宽畅笔直,①符合史实,故答案为A项。

“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和“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之声不绝”是宋朝时期打破经商活动的时间、地点限制后出现的现象,排除B、D项;

“棉布”的生产是在宋元时期,排除C项。

7.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

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微澜”的表现是

A.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B.大运河沿岸城市兴起

C.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纸币的出现D.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详解】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时期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期的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故答案为D项。

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排除A项;

隋唐时期大运河沿岸城市兴起,排除B项;

纸币出现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白银大量外流,排除C项。

8.对中国古代的某一举措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此法发挥了类似于今天银行的作用,对人民有利;

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

此法可能是

A.青苗法B.均输法C.盐铁专营D.市舶制度

【详解】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是在东南江浙一带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

盐铁专营是指一些重要的手工业部门由官府经营;

市舶制度是对外贸易管理制度。

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

9.《清史稿》评价康熙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下列表述符合该评价的是

A.平三藩,开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驱除荷兰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

C.设置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D.通过对蒙藏民族首领的册封、结盟以维护边疆稳定

【详解】康熙帝在位期间,通过对蒙藏民族首领的册封、结盟,来维护边疆稳定,巩固了国家统一。

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秦始皇,排除A项;

驱除荷兰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排除B项;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排除C项。

10.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现象对应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的政治形势

B.唐代的尊道礼佛崇儒——纲常混乱的现实

C.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词——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D.明清时期的反礼教小说——商品经济的繁荣

【详解】唐代尊道礼佛崇儒,是在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背景下,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措施,并非是纲常混乱现实的反映。

B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礼崩乐坏的政治形势的反映;

宋代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更能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反礼教小说更受欢迎。

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11.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存在多种观点。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下列史实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A.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B.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C.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D.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

【详解】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D项能作为题干观点的论据,故答案为D项。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不利于中西方交流,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与中西方交流无关,其他三项不能作为题干观点的依据,排除A、B、C项。

12.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出现这一变化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广州

A.民族工业的崛起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详解】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只允许广州一处通商,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其他口岸也可以从事对外贸易,导致广州的对外贸易受到一定冲击,从而出现材料反映的现象。

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排除A项;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对外贸易限制削弱,排除B项;

当时没有开展抵制洋货的运动,排除D项。

13.《资政新篇》:

“火船、火车、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这段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B.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

C.认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

D.不主张学习科学技术

根据材料可知,《资政新篇》中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是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推断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排除C。

材料强调学习科学技术,排除D。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结合《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4.英国《泰晤士报》载文称:

“据估计,(圆明园)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

”文中述及的这场战争

A.打开了中国的大门B.导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是列强索取赔款最多的战争D.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详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这场战争导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排除A项;

列强索取赔款最多的战争应当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C项;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排除D项。

【点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俄两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

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共掠夺中国土地总共15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15.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开启了近代中国文化启蒙的源流,但它只能算作是一支文化启蒙的前奏曲。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①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②形成“救亡图存”的思想

③开始“师夷长技”的实践④突破传统的“夷夏观念”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详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开始“师夷长技”的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

维新变法运动中形成“救亡图存”的思想,②不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排除含有②的A、C、D项。

【点睛】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6.“夫西人立国……育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该材料反映出作者主张

A.学习西方技术B.学习西方制度

C.中体西用D.全盘西化

【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来看,作者主张学习西方的“体”即政治制度。

“中体西用”的观点主张只学习西方技术,排除A、C项;

材料只是认为应当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非主张全盘西化,排除D项。

1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

“戊戊变法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

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

”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作用.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倡导变法,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通

B.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C.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具有启蒙意义

D.创办报刊,发表文章,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封建的旧体制没有得到改造,民族危机依旧严重。

但要变法、要革新的思想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深受启迪,具有思想启蒙作用,故C项正确;

A项错误,错在“开辟”;

B项错误,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D项错误,这是辛亥革命。

18.回顾中西文化争论,有篇文章说:

“盖在昔日,仅有制造和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其中“今日”是指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详解】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从而产生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A项;

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

【点睛】近代中国人最早对西方的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展洋务运动,在实践中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资产阶级主张用资本主义制度和文化来改造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他们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19.下表为1894~1921年中国机器进口增减变化表。

这种变化说明

年份

进口货值(千海关两)

占全国进口商品总值比重(%)

1894

1120

0.69

1913

8542

1.46

1921

59051

6.15

 

A.主权丧失损害对外贸易B.西方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D.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

【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1894~1921年中国机器进口增长较快,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需要较多的外国机器来兴办工厂。

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进口机器增多,没有涉及西方对华输出资本,排除B项;

材料只反映进口机器的增加,不能反映出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排除C项。

【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

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

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

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20.有人认为: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着探索精神;

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

”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

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

②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救国出路

④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所以排除③。

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商人在内的其他各社会阶层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①②符合爱国主义的精神,④体现团结战斗的精神,故选A。

21.“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为改变这一状况,孙中山

A.组建中国同盟会B.颁布《临时约法》

C.与中国共产党合作D.发起辛亥革命

【详解】材料中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十三年”应当是指从1911年武昌起义至1924年的十三年。

为改变这一状况,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

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颁布《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在1911年,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22.“九·

一八”事变后,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历史研究除了重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研究外,另一个重要趋向就是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关注。

这表明

A.边疆史地研究易于出成果

B.重视历史成为国人共识

C.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

D.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深重,“对边疆史地研究的关注”是因为边疆危机,说明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排除D;

并非边疆史地研究易于出成果,排除A;

材料涉及的是学术界而非一般国人,排除B;

材料主旨并非认为重视国史是史学界的传统,排除C。

23.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

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

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1928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打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故A正确;

“建立了赤白贸易线”“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与“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无关,排除B;

CD与材料无关。

24.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

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

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B.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

C.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的需要,“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这一变化主要是抗日战争的需要,故D项正确;

A是西安事变影响;

国民大革命运动走向衰落是1927年,故B项错误;

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是抗战胜利之后,故C项错误。

25.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400多吨、工人2100多名。

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7年8月到11月”可以看出,上海民营工厂大量迁出是受到淞沪会战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改变了原来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的特点,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A项“平衡”说法绝对,排除;

这一现象是战争的影响,不是官僚资本的干预,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工矿企业的内迁,不是倒闭,排除D项。

26.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理解和选择。

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D.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不论“中体西用”、“进化论”还是“阶级斗争论”均是在挽救民族危机,均是在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的道路,但“中体西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而非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也非否定儒家正统思想,更非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7.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

“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

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

”文中“这一事件”指的是

A.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D.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详解】从材料中的“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来看,这一事件应当是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得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支持的国民政府垮台,内战结束,和平到来。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并未给中国带来和平,排除A、D项;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无关,排除B项。

28.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一直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

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国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

这种“半外交关系”

A.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特征

C.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D.打破了西方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中英之间是“半外交关系”,可见是双方国家利益的体现,A项符合题意,正确。

此时东西方关系处于敌对状态,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中国重返联合国靠第三世界国家的帮助,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建国之初,中国同17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D项表述有误,排除。

故选A。

考点:

现代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名师点睛】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

③“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29.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