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专题01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终极过关练习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47353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专题01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终极过关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专题01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终极过关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专题01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终极过关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专题01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终极过关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语文专题01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终极过关练习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专题01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终极过关练习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语文专题01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终极过关练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专题01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终极过关练习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专题01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终极过关练习文档格式.docx

31.问所从来:

32.具答之具:

之:

33.便要还家:

34.咸来问讯咸:

问讯:

35.自云先世云:

先世:

36.妻子:

37.邑人:

38.绝境:

39.不复出焉复:

焉:

40.遂与外人间隔遂:

间隔:

41.问今是何世今:

42.乃不知有汉:

43.无论:

44.一一为具言所闻为:

具言:

所闻:

45.皆叹惋皆:

叹惋:

46.余人:

47.延至延48.辞去辞:

去:

49.语云:

50.缺乏为外人道也缺乏:

为:

道:

51.既出:

52.便扶向路扶:

向:

53.处处志之志:

54.及郡下及:

55.诣太守诣56.说如此:

57.即遣人随其往即:

遣:

58.寻向所志寻向志

59.遂迷:

60.不复得路:

61.高尚士也高尚:

士:

62.欣然规往:

规:

63.未果:

没有。

果:

64.寻病终寻:

终:

65.问津:

津:

三、句子翻译: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此中人语云:

“缺乏为外人道也。

7.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四、文意理解: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中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4.文中描写桃花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

,。

5.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热情好客的?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7.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

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9.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缺乏为外人道也〞?

10.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1.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12.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你喜欢这种生活吗?

为什么?

13.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缺乏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5.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林尽水源〞、“仿佛假设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6.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假设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17.文中能说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1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0.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1.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22.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23.中外学者对于理想社会的称呼有:

24.通过文中的记叙,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

五、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联系课文,完成后面习题。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⑴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⑵虽有甲兵        

 ⑶无所陈之               

 ⑷甘其食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无所陈之:

陈列,放置

 ⑴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⑵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本文与《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桃花源记》过关练习参考答案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1.为业:

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作为。

2.缘溪行:

沿着,顺着。

前行,走。

偏义复词,仅指远。

4.忽逢:

突然遇到。

逢:

遇到,碰见。

溪流两岸。

别的,其他的。

8.芳草鲜美:

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

花;

新鲜美好

9.落英缤纷: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

繁多的样子。

10.甚异之:

很,非常。

异之:

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惊讶。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

·

为异,对·

感到惊异,认为·

是奇异的。

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1.复前行:

继续。

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

〔词类活用〕

12.欲穷其林:

想要。

形容词用做动词,走完,走到·

的尽头。

13.林尽水源:

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尽:

消失〔词类活用〕14.便得一山:

于是,就。

发现。

15.仿佛假设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好似……似的。

16.便舍船:

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17.初极〔狭〕:

起初,刚开始。

极〔狭〕:

18.才通人:

仅容一人通过。

才:

副词,仅。

19.复行数十步:

行走。

20.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

豁然:

形容开阔的样子;

开阔明亮。

22.屋舍俨然:

房屋。

俨〔yǎn)然:

〔古今异义〕古义:

整齐的样子。

今义:

形容很像;

形容齐整;

形容庄严。

23.桑竹之属:

这。

24.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25.鸡犬相闻:

〔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

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27.衣着:

穿着打扮,穿戴。

28.悉如外人:

全,都。

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29.黄发垂髫(tiá

o):

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

〔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30.并怡然自乐:

都。

愉快、快乐的样子。

从什么地方来。

32.具答之:

详细地。

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通“邀〞,邀请。

〔通假字〕

34.咸来问讯:

副词,都,全。

打听消息。

35.自云先世:

说。

祖先。

指妻子、儿女。

“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

男子的配偶。

乡邻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

进退维谷的境地。

39.不复出焉:

再,又。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40.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

隔断,隔绝。

41.问今是何世:

现在。

竟,竟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向。

详细地说。

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

闻:

知道,听说。

45.皆叹惋:

感慨

其余,剩余。

47.延至:

邀请到。

延,邀请。

48.辞去:

辞别。

离开。

告诉。

50.缺乏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古今异义〕为:

介词,向、对。

已经。

52.便扶向路:

就顺着旧的路〔回去〕。

扶:

沿着、顺着。

从前的、旧的。

53.处处志之:

处处都做了标记。

志:

动词,做标记。

〔词类活用)

54.及郡下:

到。

郡下:

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55.诣太守:

指拜见太守。

诣,拜访。

56.说如此:

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57.即遣人随其往:

立即。

派遣。

58.寻向所志:

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

〔所+动词译为名词〕

最后。

再。

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61.高尚士也:

品德高尚。

隐士。

也:

表判断。

快乐的样子。

方案,打算。

实现。

64.寻病终:

不久。

死亡。

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本义渡口。

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得其乐。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

村里人的祖先带着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6.此中人语云:

村里人嘱咐他说:

“(这里)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

  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

(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第一问如:

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

第二、三问略。

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意思对即可〕。

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

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照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

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郭沫假设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17.文中能说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缺乏为外人道也。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世外桃源,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例如: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表达,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世外桃源、大同社会、乌托邦。

作者是一个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同情人民疾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因为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美好理想社会。

 ⑴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迁徙

 ⑵虽有甲兵铠甲

 ⑶无所陈之       陈列,放置

 ⑷甘其食         认为……甘美

即使有车、船等便利的交通工具,没有需要乘坐的时候〔人、情况〕。

〔漏译、错译的,该句不得分〕

 ⑵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但〕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3.本文与《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无战乱,安定和平;

丰衣足食,自给自足;

安居乐业,与世隔绝。

【参考译文】

要使国家小而且人民少。

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爱惜生命而不远离家乡。

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地方要陈放它。

让人们再用结绳记事的方法。

人们以他们所吃的食物为甘美,以他们所穿的衣服为美好,以他们所住的房子为安闲,以他们的风俗为快乐。

邻国之间相互可以望见,鸡犬之声相互可以听见,而邻国之间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第二套

1.观沧海七上/4/山水田园类①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重点梳理】

(1)知人论世 207年8月,曹操大破乌桓和袁绍残部,统一了北方。

这一决定性胜利稳固了曹操的前方,日后便可全力挥兵南下攻打南方割据势力,从而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于是诗人在归途中登山临海,写下本诗。

(2)炼字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写登山所见,表达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②“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3)情感 诗歌通过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色,表现出诗人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和豪情壮志。

(4)修辞方法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里〞四句运用夸张,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5)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将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结合在一起。

②虚实结合——“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这六句写海水和山岛,是实写沧海之景;

“日月之行〞至“假设出其里〞是虚写。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沧海的壮丽景色。

③动静结合——山岛耸立,是静态;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和海水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是静态;

洪波是动态,草木和洪波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④想象。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里〞四句,诗人借奇特的想象,两个“假设〞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6)形象 全诗塑造了诗人昂扬发奋、踌躇满志、胸襟阔大、满身豪气的形象。

(7)主旨 本诗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观景象,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和豪情壮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上/4/送别类①

[李白①]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知人论世 本诗的诗眼是“愁心〞。

“左迁〞即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唐代县名;

遥,遥想,遥祝。

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天宝七年(748)被贬为龙标尉。

此刻,李白正在东南地区漫游,听到这个不幸消息后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下本诗。

(2)炼字 “愁心〞两字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道路的艰难,更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牵挂好友的关切之情突显了出来。

(3)典故 “子规〞运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伤感的气氛。

(4)意象 ①“杨花〞即柳絮,常给人以飘忽不定的感觉,如同浮萍,是漂泊无依的形象。

②“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啼声哀切,常代表伤感。

③明月,常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5)情感 诗歌寄寓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关切之情和对友人的祝愿,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6)修辞方法 “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拟人,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当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7)表现手法 ①全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杨花子规与友人飘零联系在一起,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寓情于景。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哀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表现了内心的伤感。

③后两句运用想象,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思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

(8)主旨 全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了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次北固山下七上/4/羁旅思乡类①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知人论世 本诗的诗眼是“归〞。

次,停宿。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作者王湾是洛阳人,中进士后曾往来于吴地、楚地之间,难以归家,故写此诗。

(2)炼字 ①“平〞“阔〞:

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象,在空间上给人一种广阔的感觉。

②“正〞“悬〞:

“正〞是顺而和,“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

不用“顺〞而用“正〞,是因为风“顺〞还缺乏以保证“一帆悬〞,风顺而不猛,帆才能“悬〞。

③“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且富有生机,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达出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

(3)典故 尾联在诗人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典故寄托了思乡之情。

(4)意象 “舟〞常含漂泊的含义。

“帆〞常比喻游子。

“雁〞常是书信的代称或传递家书的使者。

(5)哲理 (颈联)海日生于残夜,驱走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已经赶走了寒冬,揭示了时序交替的自然规律,暗示着时光流逝,隐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

(6)情感 全诗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关键字:

客、归)

(7)修辞方法 ①首联、颔联运用对偶。

首联以路途奔波之意表达神驰故里的羁旅漂泊之情。

颔联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②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日〞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