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IPO专题之五商业模式包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4279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3.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IPO专题之五商业模式包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整理IPO专题之五商业模式包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整理IPO专题之五商业模式包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整理IPO专题之五商业模式包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整理IPO专题之五商业模式包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IPO专题之五商业模式包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整理IPO专题之五商业模式包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IPO专题之五商业模式包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IPO专题之五商业模式包装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原来,立思辰外包服务收入不提前收款:

然而这张表又引起笔者警惕(表17-2):

表17-2:

立思辰含设备销售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毛利率

这张表是立思辰用来说明商业模式升级之后的办公信息系统服务提供商与传统的办公设备提供商之间的毛利率差异,一般文件设备销售毛利率不到5%,而商业模式升级之后的文件设备毛利率在15%以上,这就是商业模式升级的价值,可是这10%多的毛利差额实质是管理外包服务收入,在公司没有提供管理外包服务收入之前是不能确认收入的。

董事长:

池燕明

您好,文件管理外包服务是在提供服务后按月(季)末抄表客户签字后确认收入,该业务不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问题。

谢谢!

立思辰含设备销售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收入确认政策如下:

如果立思辰事实按上述收入确认政策确认收入,则怎么可能出现如此大的毛利率差异?

该公司文件设备销售的毛利率非常低,但是办公系统信息系统服务提供的毛利率一直在35%左右(表17-3):

表17-3立思辰毛利率

含管理外包服务的设备销售毛利率也只有15%左右,而含设备销售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2009年上半年高达39%,这么高的毛利率究竟来自哪里?

笔者怀疑该公司涉嫌将设备销售收入转化为管理外包服务收入,招股书是这样解释的:

笔者认为立思辰既然能区分设备和服务收入,它应该将设备销售收入剔除在办公信息系统服务之外,目前这样的信息披露,外界根本无法知晓立思辰外包管理服务收入及毛利率,且笔者怀疑立思辰是故意进行这样误导性陈述,让投资者误以为该公司创新的商业模式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可事实上,笔者怀疑立思辰涉嫌提前确认外包管理服务收入,导致该公司在预收账款大幅下降的同时应收账款急剧上升:

立思辰应该分别披露预收账款及应收账款的设备及服务余额,以便外界人士知道其收入确认政策是否恰当,并清楚外包管理服务收入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到底是多少:

你好!

公司最近3年1期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收入分别为1,345.52万元,4,035.01万元,7,157.66万元,5,013.96万元。

公司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给客户提供的核心价值,是公司凭借多年积累的行业经验,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应用软件,对客户的办公文印系统进行专业咨询及整合优化,协助客户提高办公效率、改善管理流程、降低办公成本、提升信息安全性,并实现环保和健康的社会价值。

由于上述价值,客户从传统的“自行采购设备、自行采购耗材、自行维护叫修”的办公文印管理模式,转向采用公司提供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

公司对客户实施文件管理外包服务时,通常需要根据整合优化设计方案,更换或新增文件设备。

对于这些新换或新增的文件设备,客户根据自身的预算体制、资产管理等考虑,可能采取由公司在整体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解决方案中提供全部设备(客户不采购设备,由公司提供给客户使用,设备所有权归公司)的方式,也可能采取根据整合优化设计方案客户从公司直接采购设备,两种方式均由公司提供长期的外包服务。

对于前一种方式,公司确认为“不含设备销售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

对于后一种方式,公司确认为“含设备销售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

含设备销售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和不含设备销售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均由公司的同一业务团队按照优化设计方案,对客户文件设备进行整合并为客户提供文件管理外包服务,其推广过程、服务模式以及所提供的客户价值等基本相同,实质上为同一性质的业务。

对于公司而言,文件管理外包服务中是否含有设备销售,在业务开展方面并无区别,差异仅体现在设备所有权是否转移给最终用户。

整体而言,文件管理外包服务的综合毛利率在35%左右。

鉴于公司提供的文件管理外包服务是一个整体项目,其盈利目的也是为客户提供整合优化设计方案,而非单纯从销售设备上盈利,分开披露上述两部分不能合理反映该项业务的整体情况。

笔者不清楚立思辰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口径到底是什么,其对应的营业成本又是多少?

实际上,笔者怀疑该公司存货相当可疑:

核心技术产品收入是项目中含有自有软件的办公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及服务项目形成的收入。

立思辰2006年实现收入1.18亿元,但期末竟然有0.74亿元的存货,且这种存货是极易贬值的办公设备,该公司2004年就转型管理外包服务,怎么可能有如此大的库存呢?

最大可能是立思辰2006年涉嫌推迟确认收入,故其2007年度2.19亿元收入有部分怀疑是2006年收入,这导致立思辰2007年业绩出现井喷,收入和净利同比增长均达100%左右;

2007年至2009年立思辰分别有0.15亿元左右的发出商品,该公司以前年度发出商品余额很小,2007年度为何会冒出这么多的发出商品?

笔者怀疑截止这些发出商品可能涉嫌虚构,即立思辰通过少转营业成本方式虚增收益,人为增加所谓的办公信息系统服务业务模式毛利率。

您好!

上述财务数据的解释,在招股书的第十节中已有披露,请您参考。

谢谢。

综上,笔者怀疑立思辰涉嫌包装公司业务模式,将传统的办公设备供应商化装成现代服务提供商,在对商业模式进行包装的同时对财务也进行包装,立思辰涉嫌以前年度推迟确认设备收入、上市前提前确认服务收入,并涉嫌少转营业成本虚增收益并人为提高毛利率,立思辰还涉嫌将设备销售收入转为服务收入逃避增值税,通过财务包装塑造其商业模式成功升级的虚假形象。

NO.2金亚科技:

创新商业模式下的经营风险

9月24日上会的创业板拟上市公司成都金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亚科技)是一家数字电视设备的专业制造商和提供商,公司产品包括数字电视前端系列设备、CAS和SMS等数字电视系统软件、品种门类齐全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产品。

公司具备数字电视系统端到端的系统设计、集成、工程施工的能力和实际经验,可为客户量身订制、提供数字电视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

这是该公司近三年又一期的经营业绩(表17-1):

金亚科技IPO业绩

金亚科技营业收入既包括硬件收入,也包括软件收入(表17-2):

表:

17-2金亚科技收入结构

从营业收入比重上看,金亚科技硬件产品占大头,可是由于硬件毛利率低,软件毛利率高(表17-3):

表17-3:

金亚科技毛利率

该公司近三年又一期主要利润来源不是硬件收入,而是软件收入:

2007年、2008年金亚科技毛利竟然大部分来自软件收入,分别高达89.75%、82.54%,该公司不是一家数字电视设备供应商吗?

怎么占毛利近九成的收入来自软件呢?

公司是这样解释的:

这是金亚科技三年又一期的软件收入及毛利(表17-4):

表17-4:

金亚科技软件收入及毛利

NO.12007、2008年金亚科技软件收入和毛利额均为6000万元左右,两年数字如此相近,不会是巧合吧!

董事长、总经理:

周旭辉

公司三年一期的财务报告,是经过独立第三方会计师审计的,审计报告中出现的各财务数据准确可靠。

 

但从中可以看出,作为金亚科技主要毛利来源的软件收入2009年上半年大幅度下降,其在整体毛利额中比重也下降至47.76%,亦即2009年上半年毛利构成又恢复2006年结构,硬件毛利略占上风。

那么金亚科技在软件收入毛利大幅下降的2009年上半年,为何整体毛利没有大幅下滑?

这是因为2009年硬件收入增长迅猛,上半年实现收入7473万元,而2008年整年硬件只实现收入9436万元。

那么金亚科技2009年上半年硬件收入为何会迅速增长呢?

这与其创新的商业模式拉动销售有关系:

金亚科技将这种创新的盈利模式定性为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对此的收入确认政策是:

在此收入确认政策下,金亚科技2007年和2009年上半年分别确认了创业商业模式下的2393万元、4307万元(表17-5):

表17-5:

金亚科技创新商业模式下确认的收入

并在财务费用中2007年、2008年、2009上半年分别确认了摊销的未实现融资收益318万元、470万元、193万元(表17-6):

表17-6:

财务费用明细表

目前金亚科技创新商业模式的整体解决方案有三个项目,这三个创新商业模式下投资回报如下(表17-7):

表17-7:

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三个项目投资回报率

三个项目合同收款条件及分成收视费计算基础如下(表17-8):

表17-8:

三个项目合同收款条件及分成收视费计算基础

目前实际货款回收如下(表17-9):

表17-9:

三个项目回款情况

这三个项目预计最低可以回收货款29496万元,但目前总共只收回1267万元,只占4.29%,对于这三个项目收入确认,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收入确认时点:

NO.22007年确认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2393万元,包括阳谷和常宁两个项目全部收入,但问题是常宁是从2008年2月开始分成的,这是否表明常宁项目完工日期是2008年,常宁收入应在2008年确认?

本公司以先期垫资方式为运营商提供数字电视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与运营商签署合同,约定未来以商定的固定金额或运营商收入总额分成比例的方式收取现金,销售确认条件:

按合同或协议约定发出产品并取得对方签收的发货回执作为确认收入的时点,销售收入的金额按合同或协议约定价款的公允价值(现销价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阳谷和常宁项目在2007年度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常宁项目从2008年2月份开始分成是根据合同的约定。

二是收入确定金额:

NO.3常宁是5年收款,阳谷是8年收款,而南充收款期从2009年至2012年,时间长达12年,金亚科技提供的数字电视设备寿命(物理寿命、经济寿命、技术寿命孰低)能长达12年?

笔者认为这种分成收入收款期最高不能超过5年,5年之后的收入只能作为或有收入,不可以折为现值,并在每年中确认未摊销的融资收益;

这三个项目融资性收益率最低是的是5年期的常宁,只有5.81%;

而8年期的阳谷和12年期的南充融资性收益率高达25.71%、17.34%,将12年后的或有收入折为现值计算投资回报率是极其不谨慎的。

物理寿命和技术寿命是没有这么长,但是物理寿命和合同的分成期间在合同里没有挂钩。

分成期间为双方合同约定。

三是经营风险计量:

No.4众所周知,三网合一是趋势,只是时间问题,五年后单纯的有线网络不知还能否独立存在,故这种创新商业模式具有极高的经营风险

国家对广电事业发展非常重视,2008年《关于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08]1号文件)、今年4月份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和今年7月底的《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对本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们以这三个文件来规划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的规划是有依据的。

我们相信本行业依然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广电网在与电信网、计算机网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今天的邮政可能就是明天的广电,广电网未来甚至全网报废,各地有线网不是傻瓜,之所以愿意接收“高利贷”式的融资性销售就是看到未来政策存在的重大风险,而金亚科技此次募资主要投向仍是这种创新商业模式下的融资性销售(表17-10):

表17-10金亚科技募资项目

当然金亚科技也在招股书提示了创新项目履约风险:

招股书也披露了三网合一趋势:

笔者怀疑这是广电网是垂死挣扎,NGB拯救不了广电网,当然创业板发审委有这方面的权威专家,对三网合一的技术有更权威的观点,只是广电网的经营风险和升级换代决定了金亚科技这种创新商业模式极高的经营风险,到最终极有血本无归,这种创新商业模式收益是固定的,但风险是无限的。

不过说到商业模式创新,这样的分成销售模式也没什么新颖之处,只不过现销改为赊销,如此放宽销售回款条件导致金亚科技资金链极为紧张,甚至连税款都无法正常缴纳(表17-11):

表17-11:

这是金亚科技三年又一期的应交税费余额:

这是金亚科技三年又一期缴纳税费金额:

NO.5我认为该公司税收问题绝不是单纯缓交那么简单,2006年度该公司期末应交税金余额高达1866万元,而当年只缴纳税费15万元,这也太离谱了,笔者怀疑在这些数据背后是金亚科技2006年度之前偷逃税款导致,目前将巨额的欠税解释为缓交,笔者认为还要进一步说明2006年度是否进行了如实的纳税申报。

退一步,因资金紧张导致2006年欠税直至2008年才缴清,但为什么延迟缴纳日期会那么短(表17-12),这可不能用“先进先出法”,而应该适用“后进先出法”:

首先公司按照税法依法如实申报,同时,市区国税、地税为公司向出具有了守法证明;

本人针对税收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情况出具了承诺函,并在招股说明书中进行了披露。

表17-12金亚科技逾期纳税情况

NO.6再退一步,即使招股书一切说明属实,一个企业连正常的税收都无法正常缴纳,可该公司竟然采用了如此激进的销售模式,这种销售模式必然要占用供应商的巨额流动资金,金亚科技本身资金链紧张(表17-13),为何要采用如此不相容的销售模式:

就是为了做量?

我们采取的这种模式正好契合中国中小城市和县级地区的市场需求,而且广电总局文件中明确鼓励这种分成模式。

表17-13:

金亚科技IPO经营现金流量表

金亚科技尽管还没有公募,但近三年又一期不断有各路资金入股:

上市前该公司股东众多(图17-1):

金亚科技股权结构

此外,金亚科技开发支出资本化也比较激进,2007年至今资本化金额高达1413万元:

可该公司近三年又一期支付职工薪酬如下:

尽管公司称2007年公司研发支出发生额巨大:

NO.7一家年支付薪酬只有780万元且以硬件为主的制造企业年研发支出高达1413万元,且这种研发支出主要是软件开发支出,笔者怀疑该公司高报研发支出,虚列研发费用加计税前扣除数,并涉嫌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数字电视国家从2006年全面推开,金亚科技处在模拟向数字的转型时期,因为我们需要研发比较完整的产品线,除了前端还有终端,因此,此阶段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是比较大的。

综上,金亚科技创新的销售模式下蕴藏极大的经营风险,该公司收入和费用确认政策激进,涉嫌高估收入并收益性支出资本化,2007年、2008年利润主要来源于特定时期的政策性收益,2009年上半年收入来源于创新商业模式风险溢价收入,该公司业绩平平,收益成长乏力,且主业所服务的广电网面临三网合一被淘汰风险,该公司不管从行业或成长性都不符合创业板的定位。

NO.3怡亚通:

国信证券的物流故事能讲多久

(2009.07)

国信证券是68家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人数最多的一家机构,截至2008年12月31日,国信证券保荐发行的中小企业板IPO项目达33家,占中小企业板全部IPO项目家数的12%,排名行业第一位。

国信证券最得意之作是怡亚通(002183),怡亚通(EA)2007年11月登陆中小板,成为全球第一个上市的供应链管理公司(媒体美誉);

紧接着2008年1月,国内第二家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飞马国际(002210)也由国信证券保荐成功上市,国信证券逐步开始在物流等行业形成品牌。

在创业板推出之际,国信证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廖家东在接受《创业家》杂志采访时称:

我们现在储备的企业主要是以下几类。

一类是商业模式较新的现代服务业。

比如有一家是做供应链服务管理的,和怡亚通类似,也在深圳。

如果没有创业板的话,这类企业就只能上中小板了,但从它的商业模式、企业盈利特点看,创业板肯定更适合它。

如果创业板能够早一点推出来,我想,我们也会把怡亚通推到创业板的。

  

这说明国信证券正准备推第三家供应链管理服务的公司上市,供应链管理业务属于现代服务业,市场空间说有多大就有多大,而且怡亚通开创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被《创业家》称为“商业丛林中的新物种”,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很受PE/VC青睐,可是连怡亚通老板周国辉也称其实外界看不懂怡亚通的商业模式。

也许距离产生美,正是因为看不懂怡亚通盈利模式是什么,所以很多人是追捧怡亚通。

2008年笔者就关注怡亚通,当时不敢怀疑,创新的商业模式加上复杂衍生金融交易,使笔者误以为怡亚通“高现金高负债”是合理的,可如今笔者对怡亚通的商业模式、负债经营以及衍生金融交易会计处理提出强烈质疑。

怡亚通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复杂吗?

没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利丰研究中心编著的《供应链管理:

香港利丰集团的实践》,怡亚通的商业模式不是其原创,包括贸易执行、虚拟生产、现代物流等,利丰集团都是前辈;

怡亚通让人看不懂的不是其商业模式的创新,而是衍生金融交易的会计处理。

笔者怀疑受金融危机影响,怡亚通2008年主业实际已出现亏损,目前笔者正等待该公司对《怡亚通财务迷魂阵》一文的回复。

如果说怡亚通的财务问题很深,一般人很难看出来;

但供应链管理服务第二股飞马国际财务问题是浮在水面上,笔者2008年5月就指控该公司补税上市、虚构收益等,并对该公司供应链管理服务盈利能力提出强烈质疑;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笔者近日又关注了飞马国际,怀疑该公司2008年报也涉嫌财务造假。

该公司2008年1月上市,但上市当年2008年报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就下降了18%,这还不是全部,笔者怀疑受金融危机影响,飞马国际2008年报实际可能是亏损的。

而根据《证券发行上市保荐管理办法》第71条规定,发行人证券上市当年即亏损,中国证监会自确认之日起暂停保荐机构的保荐机构资格3个月,撤销相关人员的保荐代表人资格。

国信证券将这样的公司推上市,风险有多大?

实际上,怡亚通根本不是什么“商业丛林中的新物种”,该公司提出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之前早有多家上市公司实践过,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宏盛科技(600817)曾旗帜鲜明称自己是一家供应链管理公司,克隆派克的虚拟生产模式;

当然怡亚通定位是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宏盛科技重商流,怡亚通重物流和现金流,可以说后者是为前者作配套的;

遗憾的是宏盛科技供应链管理是虚,骗取银行贷款是真。

宏盛科技商业模式尽管与怡亚通有一定差异,但今天怡亚通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虚拟生产就是宏盛科技当年极其倡导的。

当然不能因为宏盛科技借商业模式创新之名行诈骗银行贷款之实就否认虚拟生产模式的优点。

利丰集团提出著名的软三元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可是这软三元建立在研发和销售上,而怡亚通提供采购、分销、物流、仓储等服务都是低附加值服务,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非核心地位,盈利空间本来就很有限,怡亚通又将这些业务再倒手转包给第三方,这样盈利空间就更小了。

笔者甚至怀疑怡亚通除了保税区一日流的通关业务有利可图外,其余的所谓采购执行、分销执行、虚拟生产、卖场收入等都是赔钱赚吆喝,怡亚通盈利不是因为其提供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而是其提供一日游等灰色服务,而怡亚通古怪的存贷倒挂资金运作模式每年损失几千万元利息费用又将这些灰色交易收益抵销了:

贸易执行本来只有一点微利,但扣除资金成本之后就变得亏损了。

笔者严重怀疑供应链服务公司的盈利能力,它甚至比软三元理论中的硬一元(制造)更难赚钱,因为其提供的服务的附加值比制造业的附加值还要低。

一家贸易公司(怡亚通)或一家物流公司(飞马国际)并不因为换上一件马甲(供应链管理服务)而实现业绩的突飞猛进。

笔者怀疑国信证券夸大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的盈利空间和成长空间,不管是怡亚通还是飞马国际,他们的商业模式并没有实质创新且极容易被复制,这样的服务公司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

国信证券的物流故事能讲多久?

续一:

怡亚通财务迷魂阵

怡亚通(002183,以下称EA)是国内第一家供应链管理服务的上市公司,被媒体誉为商业丛林的一个新物种,该公司定位为一站式的供应链管理服务商,它围绕企业的采购与分销提供从国际采购、进出口通关、物流加工、仓储、保税物流、代付货款、供应商库存管理、虚拟制造、协助外包等诸多服务。

上市时主营采购执行和分销执行两大供应链服务,2007年度新增虚拟生产服务,2008年又增加卖场收入,2008年度的收入结构如下(表18-1):

表18-1;

2008年5月,笔者怀疑同为供应链管理服务上市公司飞马国际(002210)涉嫌财务造假,进而关注到同业老大EA,当时,笔者一看到EA的财务报表,就觉得该公司存在典型的“高现金高负债”现象,一边是巨额的银行存款,另外一边是巨额的银行贷款,该公司上市前资产负债率一直高达90%以上,导致这现象根本原因是该公司以人民币定期存款质押美元贷款。

这是2008年报货币资金附注:

去年,笔者不敢对EA提出财务质疑,最大原因是该公司通过人民币质押贷美元获得了巨额的汇兑收益,因为这几年人民币汇率一直在上升,这是该公司IPO招股书披露的衍生金融交易收益情况(表18-2):

表18-2:

这是2007年报披露的衍生金融交易的损益情况(表18-3):

表18-3:

2007年报披露的衍生金融交易的损益情况

可是到了2008年,该公司就不再逐项披露衍生金融交易情况,衍生金融交易具体损益无从查知,但从2008年利润表可以看到,衍生金融交易对当期损益影响重大(表18-4):

表18-4:

这是EA2008年财务费用明细(表18-5):

表18-5

EAIPO及上市以来审计师一直是毕马威华振,但是笔者对EA的衍生金融交易有三大疑问:

一、EA高现金高负债真正动因是什么?

EA以人民币存款质押美元贷款真实动机真得是外汇业务结算需要?

该公司声称随着业务量增长,衍生金融交易额也会跟着增长,但从2008年报看,尽管收入大幅增长,可是人民币存款质押额及美元贷款额显著下降,这说明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以人民币存款质押美元贷款并不是业务所必需。

如果需要现汇,直接以人民币购买;

如果需要远汇,通过远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