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专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议论文阅读专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阅读专题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
〔多用设问〔问句〕引发思考,引起下文。
1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先提出观点:
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
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
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1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
请简述理由。
[来#源:
~中国@教*育%出版
材料一传媒学家尼尔·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急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
材料一。
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急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
2.读书莫忘做笔记〔汤欢〕
⑴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
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⑵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
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
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
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
”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
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⑶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
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
”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
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穿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⑷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
“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
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⑸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
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
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
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假设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⑹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
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稳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穿,发现新的问题。
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⑺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⑻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
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
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⑼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珍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24版〕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读书莫忘做笔记。
”或“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或“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
12.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
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势写下。
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是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13.“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
放在文中第⑥段最合适。
因为第⑥段讲的是温习笔记的重要性。
这句话所说的正是温习笔记之事,与第⑥段内容一致。
1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顾颉刚、钱钟书、蔡元培等人的事例,具体地论证了读书莫忘做笔记的观点〔或“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具有说服力。
15.以下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B〕
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
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穿,发现新问题。
3.儒雅之风
①《法言·
君子》中说:
“通天地之人曰儒。
”儒雅,既是生活的积累,更是人生的态度。
当今社会,尤需儒雅之风。
②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读书人,多儒雅。
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曹子建,潇洒飘逸、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都曾让人无限神往。
军旅战将,同时饱学诗书,则称儒将。
古有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
今有“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的陈毅元帅,“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的朱总司令等等。
学识非凡的老板,称儒商。
海尔集团的老总张瑞敏,就是其中翘楚,他把海尔集团打造成了一个既有丰厚利润,又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现代化大企业。
演艺圈里也有不少儒雅的演员,喜欢读书,学养深厚,称“儒伶”,诸如梅兰芳、孙道临、于是之……
③现今,在这激荡时代有些失重的国人身上,儒雅显得愈加稀缺。
人们总说,中国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其实,有不少人举止失当,而且这种失当已经到了令人熟视无睹的地步。
随地吐痰、不讲秩序,无视公德、大声喧哗……
④官员儒雅似应正常,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好似儒雅的公仆还不太多。
温家宝在2004年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儒雅风度,堪称楷模。
温家宝面对各国记者,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诗词典故,信手拈来,妙语连珠,风度儒雅,令人倾倒。
温家宝为什么有这样的渊博学识和儒雅风度?
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如他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的那样: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⑤看来,那些钦佩温家宝儒雅风度的官员,那些举止失当的国人,要想使自己也变得儒雅起来,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多读书。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儒雅之人,能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格言,巧妙运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中,素养之深厚,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听者为之动心,为之魂牵,让升腾的美好情愫迅速撞击听者的心灵,让感动的涟漪缓缓扩散。
儒雅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看作是有文化有礼仪的表现,是做人的高境界。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个社会,如果全民酷爱阅读,就会儒雅之风盛行,这对于提高文明程度,净化社会风气,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2015年第6期有改动
2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请用文中语句答复。
23.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发表议论的?
是针对当今社会“儒雅稀缺”“人们举止失当”现象发表议论的。
24.文中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举例〔事实〕论证;
通过列举大量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儒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曾经的最高赞赏。
”的观点。
25.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而且”表递进,用在这里突出了现今人们举止失当现象的严重性,进而强调了论证儒雅的必要性。
26.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本文的启示。
例如1:
读了文章,我意识到儒雅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我要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积累,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儒雅的人。
例如2:
想要变成一个儒雅的人,就要多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做到学识深湛,温文尔雅。
4.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
②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
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
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
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
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
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知其意。
司马迁说过:
“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
“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
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
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
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
“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
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
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
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
这个“意”就是自己的。
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
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
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
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15.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
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
精其选〔选经典、读精选〕;
解其言;
知其意;
明其理
16.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能够流传下来的;
被历来的群众认为是有永久价值的〔时间的考验、群众的推荐〕。
17.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
在读书中抓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不局限于文字本身。
18.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
例如一:
第4段运用引证法,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述“读书要得其意”的观点。
例如二:
第4段运用比喻论证,将语言文字比作“帮助我们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以“扔了拐棍”形象地表现了“得意忘言”的涵义。
例如三:
第6段运用比照论证,将会读书的人与不会读书的人经行比较,指出读书要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
5.谈孝〔季羡林〕
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
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
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
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
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古书上说:
“身体肤发,受之父母。
”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
③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
“以孝治天下”。
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
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
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
“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方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④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
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
谏净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以下的话:
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
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⑤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
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⑥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
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
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
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
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
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
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
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
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
这对
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
这
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选自《读书与做人》〕
24.作者提倡“孝”,认为“孝”的核心内容是父慈子孝〔或父母与孩子是对等关系〕
25.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为什么还流传着一些如“王祥卧冰”这样的愚孝故事?
皇帝用愚孝治天下,是愚孝的根源。
〔或皇帝的“以孝治天下”是一种愚民政策〕
26.第④段中两个“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这一段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美好〔好〕;
命令;
运用比照论证,把合情合理的孝与愚孝进行比照,顺理成章地得出自己反对愚孝的结论。
〔D〕
A.孝作为一种行为在中国独为突出,原因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宗法伦理色彩浓厚。
B.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孝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到“三纲六纪”就是这个过程的表达。
C.孝的概念淡化是时代变革大潮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子女赡养父母才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积极因素。
D.关于行孝,作者的提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切实可行,就是赡养;
同时作者并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是孝的身体力行者。
6.人,要有五识
①人要有“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知识来自于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现实中的经验与教训。
②积累了一定书本与现实中得来的知识,你就应该拥有一定的“常识”了。
一个普通人并不需要搞清登月火箭的燃料构成与DNA的结构图这样的知识,但他得知道基本的善恶与美丑这些常识。
③一个人只有在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也不拒绝“常识”时,才能更上一层楼,成为一名有“见识”的人。
这见识就是你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你的思想与世界观了。
我常常遇到一些人,由于知识有限,连基本常识也分不清,一见面就想发表一通“高见”,显得他很有“见识”,弄得你不听也不是,听也不是。
当然,更让人难受的是一些很有知识的学者,却一点“见识”也没有。
④有了上面三种“识”,你就是一个有学问、有点看法的人了。
不过,大多数有学问的人,也就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无法上升到更高一级的那个“识”——胆识。
⑤“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
一个人哪怕学富五车,亦有“见识”,可因为种种原因,却闷声发大财,到了该出手的时候,还是不敢出手,缺乏的就是“胆识”。
⑥我要强调一点,“胆识”可不仅仅是指大胆,更不是“有勇无谋”。
一个无知的人,一个连常识都没完全搞清楚的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他即便再“勇敢”,也不能称他有“胆识”。
⑦最后还要加一个好似同前面几个“识”关联不大的“赏识”。
大家在人生路上踽踽独行,都有偶遇他人赏识的时候,请问,你是什么感觉?
我相信,有时他人的一两句赏识,往往成为你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造就了你的一生。
我这里强调的“赏识”,就是你是否懂得赏识他人。
⑧那些拥有了“知识”“常识”“见识”,尤其是“胆识”的人,不少都有高傲甚至目空一切的毛病,他们失去了“赏识”他人的能力。
而不会、不能、不愿赏识他人的人,往往也就开始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这样的人能走多远呢?
18.作者认为“人,要有五识”,具体指哪“五识”?
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
19.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
20.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承接上文;
补充论证了“胆识是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的气魄”的观点;
使论证更充分、更严密、更有力度。
21.读了这篇文章,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赏识”的理解。
理解: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为一个人在拥有了知识、常识、见识、胆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赏识他人的能力,才能走得更远。
事例:
围绕“赏识他人才能走得更远”举例即可。
7.储蓄人生
①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
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
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附地,便开始储蓄亲情。
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
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
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
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丧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
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分量。
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也会丧失殆尽。
④学识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
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
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磨擦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⑤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
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珍贵、最难、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么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21.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亲情、友情、学识。
22.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珍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23.怎样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利息”和“本钱”的含义。
利息:
指友情给双方带来的益处。
本钱:
最初建立的感情。
24.第⑤节有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一句,你认为除了文中所述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储蓄?
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并说明理由。
①储蓄亲情、友情和知识等。
如储蓄爱情,能力等。
②.待人接物的态度良好的态度是事业成功,被别人接纳、认可的重要保证。
8.高贵的“低头”〔陈鲁民〕
①近日,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麦克法兰先生,应邀来华访问。
旅程中,在飞机上、火车上,他见到了太多的“低头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看。
但当他走进深圳图书馆时,却十分惊喜地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在低头认真读书,不由地发出感慨:
“这是高贵的低头。
”
②麦克法兰在“低
头”前面加上形容词“高贵的”,既是对记载人类文明的书籍的赞誉,更是对读书这一高雅行为的褒奖。
③由此想起一件事。
前几天,我
在去北京的高铁上,捧着一本《老子》在看。
看着看着,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