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2讲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4113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第2讲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六章 第2讲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六章 第2讲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六章 第2讲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六章 第2讲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第2讲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Word格式.docx

《第六章 第2讲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第2讲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第2讲第六章 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Word格式.docx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

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C阶段

A阶段和B阶段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特别提醒 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经历了如下过程:

【疑难辨析1】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 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

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疑难辨析2】 如何描述某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提示 ①所处阶段:

初期阶段、加速阶段或后期阶段;

②城市化水平高低;

③城市化速度快慢;

④城市化起步的早晚;

⑤出现的城市化问题。

【疑难辨析3】 怎样从城市化水平上判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提示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上,70%以下。

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城市成为人类生产、生活、娱乐活动的中心。

2.不利影响

城市化问题

主要表现

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

城市住宅问题

多表现为住房紧张,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

市中心区衰落,以及穷人集中、缺乏住房,形成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问题

【疑难辨析4】 城市化对区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提示 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区域内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增加城市核心地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一 城市化进程及其时空差异

【例1】 (2015·

重庆文综,4~5)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下图,回答

(1)~

(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B.30%~40%

C.40%~50%D.60%~70%

(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低;

日本、意大利、法国为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高。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B 

(2)A

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20世纪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1.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

(1)~

(2)题。

(1)尽管世界各国的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是,它们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某一阶段。

下列国家与其所处的城市化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英国—a阶段B.朝鲜—c阶段

C.中国—b阶段D.印度—c阶段

(2)推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政策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

答案 

(1)C 

(2)B

2.(2019·

湖南十校联考)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

下图示意某地区T1~T4四个不同时期(时间相同)的土地城市化(可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与总土地面积的比来衡量)过程。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地区土地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

A.T1B.T2

C.T3D.T4

(2)T4时期该地区土地城市化水平约为(  )

A.37.5%B.50%

C.75%D.87.5%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在T1时期,该地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为0,城市化水平为0,在T2时期,白色区域被城市占据,而T3时期,灰色区域被城市占据,T4时期三角区域城市化,在T3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最多,土地城市化速度最快。

(2)题,读图可知,T4时期只有网格部分还是农村,约占总面积的1/4,所以土地城市化水平约为75%。

答案 

(1)C 

(2)C

素养一 区域认知:

城市化进程的判断

1.(2017·

江苏地理,21~22)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1)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1985~2004年增多B.1985~2004年减少

C.2004~2013年增多D.2004~2013年减少

(2)2004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 第

(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0~6km的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下降,数量和企业总数有关,该年数量等于总数乘以百分比,通过简单计算不难得出,1985~2004年增多,2004~2013年减少,故选AD。

(2)题,2004年之后,中心城区工业数量减少,郊区数量增多,大量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处于郊区化阶段;

2004年之后,企业数量增加迅速,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故选BC。

答案 

(1)AD 

(2)BC

素养二 综合思维:

城市化状况分析

2.(2015·

广东文综,4)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由表中关于中国、印度的数据,可看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故D正确;

再比较中国、美国数据,可看出C选项表述错误;

该表只能体现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不能反映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城市化水平,故A、B选项可排除。

答案 D

考点二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常考20类基础图示之十七)

【例2】 (高考四川文综)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D.10千米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1.由图名可知该图通过不同年份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变化来反映该城市的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2.由图例可知,实线表示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虚线表示199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

3.从题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

答案 

(1)D 

(2)D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

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

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

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

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如下图,对比四幅图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表现:

城市数目不断增加;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

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1)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

如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

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

3.判断城市化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如下图可以判断甲为发达国家,乙为发展中国家。

(2019·

山东烟台一模)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

劳动力人口是指20~59岁男性人口及20~54岁女性人口)。

据此完成

(1)~(3)题。

(1)图中显示(  )

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

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

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

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  )

A.2038年B.2040年

C.2047年D.2050年

(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  )

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 ②提高制造业水平 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 ④延迟退休年龄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②③

解析 第

(1)题,由图中全国总人口、城镇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等数据,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

注意图示2010年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

(2)题,计算可知,我国2040年的城市化率为67.3%,2050年的城市化率为73.6%,说明我国2040~2050年间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

第(3)题,图示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仅为50%左右,应采取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等措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

答案 

(1)A 

(2)C (3)C

素养 综合思维:

城市化进程的判读分析

(高考山东文综)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柱状图的读法、理解城市化的表现与发展条件。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发展速度的快慢,所以两省城市化的特点也主要是这两方面。

(2)题,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要从城市化的形成因素上分析,即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的差异。

答案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

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考点三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例3】 (2014·

全国卷Ⅱ,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

据此完成

(1)~

(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D.城区不再扩大

第1步 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周边人口迁入①多,住宅需求量大。

第3步 从设问材料中获取信息

(1)直接目的为增加④经济利益。

(2)大量握手楼的建设反映城区房租⑤贵,相对廉价的握手楼有广阔的⑥市场。

答案 

(1)D 

(2)B

1.城市化的影响分析

要从有利和不利方面分析,具体答题模板如下:

(1)有利影响: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人口迁移

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

带动农村各方面的发展,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科技发展

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思想观念

促进了文化、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

(2)不利影响:

资源问题

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耕地面积减少

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

生态问题

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

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水质恶化

植被破坏,物种减少

环境问题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烟尘、废气污染大气环境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导致水污染

建设规模的扩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严重的固体垃圾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产生噪声污染

社会问题

汽车数量大量增加、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导致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乡村人口大量无序迁入,城市劳动人口急剧增长,造成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2.解决城市化问题的答题思路分析

(1)分散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

(2)合理进行城市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3)扩大绿地面积;

(4)加强外来人员管理,制定人口迁入政策。

3.建设生态型城市的主要措施

(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2)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3)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

(4)使用清洁能源;

(5)分散城市职能;

(6)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7)发展生态建筑。

素养一 综合思维:

城市化对土地影响

1.(2018·

北京文综,10~11)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

(1)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

解析 第

(1)题,Ⅰ区位于市中心,土地利用强度最大,为商业区(中心商务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选项A正确;

垃圾填埋场易加剧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应远离中心城区,故选项B错误;

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市中心,商业网点密度越大,选项C错误;

一般情况下,越靠近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越强,选项D错误。

(2)题,民俗博物馆一般都依托既有的传统民居建筑,并不会使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选项A错误;

耕地为农业用地,若划定甲处为耕地保护区,则甲处的土地利用强度较周边地区低,选项B错误;

耕地是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增加种植业投入一般指使用良种、机械化生产、采用喷灌或滴灌技术等,并不会使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选项C错误;

为了分流中心城市过于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卫星城与中心城市保持适当的距离,为了接纳中心城市分流的人口和产业,卫星城必然会增加建设用地面积,从而使得土地利用强度高于周边地区,选项D正确。

答案 

(1)A 

(2)D

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全国卷Ⅰ,3)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

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下题。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 由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

答案 C

素养三 人地协调观:

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2015·

全国卷Ⅱ,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 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

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

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素养四 人地协调观: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4.(2016·

海南地理,10~12)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

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

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

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第

(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时最为平衡。

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

故选C。

(2)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

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

故选B。

第(3)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

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

故选A。

答案 

(1)C 

(2)B (3)A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湖北调研)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6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200多万。

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1~2题。

城市人口规模

个数

>

100万的大城市

4

100万~50万的中等城市

10

50万~10万的小城市

70

<

10万的乡镇

13500

1.图表数据表明,德国(  )

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

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

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

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

2.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