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4047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5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精品教案Word格式.docx

6.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7.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8.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9.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

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1.地震的形成。

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

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有两种:

一种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

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火山地震”。

人工地震是用人为方法产生的地震,如工业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

2.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地震后的公路路面隆起、断裂,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说明地震发生时,会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公路毁坏、房屋倒塌等。

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

(1)造成地面的沉降与隆升,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

(2)形成地面裂缝、塌陷和堰塞湖:

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堰塞湖。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研讨、交流并回答相关问题。

旨在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

讲授新课

探索:

了解地震的成因。

1.交流我们对地震成因的看法。

2.做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泡沫小盒(切成两半)、塑料薄膜、土、清水、小锹、手套(可选择使用)。

实验步骤:

(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

(2)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

(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4)观察发生的现象。

拉开挤压

实验现象:

当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出现断层;

当挤压这个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产生隆起,同时碎的土渣会散落到挤压周围形成弯曲或错位。

3.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我们的解释。

岩层发生弯曲岩层断裂、错动

结论:

地壳运动时,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褶皱断裂或错动,这一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这就是绝大多数地震产生的原因。

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的倒塌、桥梁断裂、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

除此之外还可导致地面裂缝,場陷、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起次生灾害,如水灾和火灾等。

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资料一: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地震后路面裂缝、塌陷,铁轨扭曲变形的情况。

其原因是:

地震使地面隆升与沉降,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此时,地面会出现裂缝、塌陷,地面上铁轨也被扭曲变形。

资料二: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

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寒湖。

图片中呈现的是汶川地震后,在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

其成因是:

汶川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

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

搜集相关知识,制作成宣传海报。

1.在家中如何进行自救。

头脑保持清醒冷静,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

住在单元楼内,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

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

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可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2.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自救。

正在演出的影剧院应立即停止演出,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里,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

正在体育场进行比赛的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

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躲避在课桌下。

地震停止后,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

3.制作地震宣传海报。

可以从地震预防、地震自救、地震救灾几个方面来制作。

研讨: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

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

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

弯曲断裂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

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

一且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动,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

地震会引起地面震动,产生裂缝带,山崩地裂,地基沉陷,山体等自然物破坏(滑坡、泥石流等),还会引发海啸、形成堰塞湖等。

地震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时间短、破坏力强,能在短时间内使地表发生巨大的变化。

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成因进行猜测,并将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交流从资料、图片中获得的信息:

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学生交流相关经验。

搜集相关知识,做成宣传海报,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学生研讨交流。

旨在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用于解释自然现象。

培养从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再次解释岩石弯曲的原因,完善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剧烈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以及通过模拟实验对地震的成因建构自己的解释,将自然界的现象与模拟实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并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

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板书

教科版五上第二单元第1课《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

地球的表面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第1课。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

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猜想。

五年级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他们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旅游途中或在网络、电视中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这种猜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思维线索,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3.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4.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5.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6.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7.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8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观察分析几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初步猜想与解释。

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在课本上、旅游中、课外书里经常能够看到描述不同地形地貌的文字和图片,不难发现,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可真多呀!

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的沟壑,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

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称之为地貌,按其自然形态可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峡谷、岛屿与海洋等地貌。

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

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我们能够发现即使是同一地区,多年前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也有差别。

有一些地方是发生了自然灾害等造成的,还有一些是由于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

观看《地球的表面》视频资料。

学生根据旧知交流回答问题。

旨在引发学生对于地形地貌形成及其变化原因的思考。

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从地球的图片来看,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但每块陆地又有不同的地形地貌特点地球表面,除了岩土环境,还包括人类圈、水圈等复杂的环境系统。

观看《认识海陆分布》。

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5%,平原面积仅占10%多一点。

除此以外,还有广阔的高原、盆地等,地形种类齐全,地质构造复杂。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级阶梯:

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二级阶梯:

青藏高原向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主要由盆地和高原组成,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

位于我国东部,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

描述我们所在地区的地形和特点。

以各地的地形和特点为例:

地名

地形地貌

特点

杭州

平原

宽广平坦

太湖

湖泊

湖面小,水质清

天台山

山地

峰峦高耸,地势崎岖

舟山

丘陵

坡度较缓,海拔不高

2.描述地形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1)弯曲的岩层。

特点:

岩层发生倾斜,或者形成各样的弯曲。

成因:

岩层主要是在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内力长期作用下发生永久性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以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

(2)长白山天池。

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夏融池水比天还要蓝;

冬冻冰面雪一样的白,被多座山峰环绕。

长白山形成于1200万年前地质造山运动,经过多次喷发而拓成了巨型的伞面体,当火山休眠时涌泉溢出,形成十余平方千米的浩瀚水面。

(3)敦煌的雅丹地貌。

土质坚硬,呈浅红色。

整个雅丹地貌群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布局有序,每个雅丹地貌都各具形态,千奇百怪,造型生动,惟妙惟肖。

一开始在沙漠里有一座由基岩构成的平台形高地,高地内有节理或裂隙发育,沙漠河流的冲刷使得节理或裂隙加宽扩大。

一旦有了可乘之机,风的吹蚀就开始起作用了,由于大风不断剥蚀,风蚀沟谷和洼地逐渐分开了孤岛状的平台小山,后者演变为石柱或石墩。

(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

地势起伏大,从远处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

黄土土质疏松,土壤颗粒小,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别条件下,慢慢由风尘和湖水相互容存、相互作用而形成。

加之人类活动的作用,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无法蓄积水土。

(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大河中央由沙石堆成的“小岛”,高水位时淹没,低水位时露出。

沙洲是河流中的心滩、江心洲、湖滨、海滨附近形成的沙滩的总称。

由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

3.把每幅图的地形特点及对主要形成原因的猜测填写在记录表中。

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对其成因的猜测(班级记录表)

主要地形地貌及特点

猜测

1.弯曲的岩层:

岩石一层一层地排列、整齐、弯曲……

地震破坏

2.长白山天池:

湖面平静、中间低四周高、周围有高山……

火山喷发

3.敦煌雅丹地貌:

石柱、平台形高地、沙粒粗大……

风的侵蚀

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千沟万壑、高原表面破碎、黄土堆积、植被很少……

水流冲刷

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平坦、河流产生分支、扇形、堆积……

泥沙沉积

观看《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

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按其自然形态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峡谷、岛屿与海洋等地貌,具体如下表:

地形

基本概念

特点描述

高原

一侧或数侧为陡坡而顶面相对平坦宽广的隆起地区。

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

由山岭、山间谷地与山间盆地构成的区域。

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

峰峦高耸,地势崎岖。

盆地

周围有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盆状地形。

四周高,中部低。

陆地上由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

为地表的一个组成部分。

水域宽阔、地势低洼。

峡谷

由河流强烈下切而形成的两坡陡峭的“V”字形谷地。

两坡陡峭,狭而深。

近于平坦或地势起伏平缓的开阔陆地。

绝大多数平原的海拔低于200米。

其表面的相对高度一般小于50米。

低平而宽广。

地势起伏,但坡度较缓,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的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

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岛屿

岛屿是指散布在海洋中的四面环水、涨潮时仍高于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

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

高于海面,四面环水,地势高低起伏。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地表的地形地貌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能够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有地震、火山喷发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也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作用,包括地质体的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以及各种地壳表层载体(河流、冰川、地下水、海水、湖泊、风沙)的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

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图。

交流并研讨。

学生交流研讨。

观察图中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

学生填写记录表后小组交流、研讨。

学生研讨、交流并总结。

意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现今的整体面貌都是地球演化的结果。

旨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特点;

奠定基础、提供线索。

旨在归纳总结影响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假设。

激起后续探究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观察到不同地形地貌的照片或视频,结合生活中旅游等经验,描述地球上出现的不同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地形不仅复杂多样,而且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其变化的原因很复杂,不仅与地球内部构造有关,还与空气、水、动植物、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