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2Word文件下载.docx
《苏轼词两首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两首2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合作学习,通过分析豪壮的景物、英武的人物,深入地品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导入新课
词风分婉约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代表作品《雨霖铃》,其景凄美,其事缠绵,其情悲戚,“杨柳岸,晓风残月”说不尽的感伤凄婉。
今天我们来学习风格与之截然相反的另一首词——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品豪放之味。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苏轼,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我在布置大家预习时也特地叫大家去找一下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下面谁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宋代的旷世大文豪。
(学生一边展示多媒体资料,一边讲解)
多媒体课件展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22岁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
快哉!
”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学生热烈鼓掌)
师 看来你的预习非常认真,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已经告诉我,他们对你的介绍非常满意。
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念奴娇”这个词牌名。
1.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任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苏轼“乌台诗案”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2.关于词牌来历: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
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师 好,了解了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词牌之后,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课文,展示诵读节奏)
苏 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师 读得很不错,不过有几个字音要注意。
“羽扇纶巾”中“纶”这个字不念“lú
n”,念“guān”;
“早生华发”的“发”(fà
)读第四声,跟上面“雄姿英发”的“发”(fā)不一样;
最后,“一尊还酹江月”中的“还”,读“huá
n”,不读“há
i”。
(幻灯片放映重要字音)
故垒(lěi)羽扇纶巾(guān)樯橹(qiá
nglǔ)
早生华发(fà
)还酹江月(huá
nlè
i)
师 读音解决了,接下来我请同学个别地朗读一下,如能背出来更好,注意,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
(一女生自告奋勇,读得不错)
师 看得出她是用了心在读的,读得很不错。
这首词是豪放词,本来更适合男生读的,却让女生占了先,可有点说不过去哦,下面哪位男生愿意为我们班的男同胞们争口气?
(一男生也要求朗读,是背出来的,男生热烈鼓掌)
【深入探讨】
师 背得非常好,节奏和情感都把握得很不错,没有辜负男生对你的厚望。
好,读过课文,我们开始解读这首词,词的题目为“赤壁怀古”,大家找一找,词中都写了赤壁的哪些景观?
生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雪。
师 很好,但有一点要搞清楚,“雪”是不是词中所写的景观,作者看到雪了吗?
生 没有看到雪,“雪”指的是惊涛拍岸后溅散开的水花,并不是真的雪。
师 对了,作者是用雪来比喻水花,突出惊涛的气势。
“大江”“故垒”“乱石”“惊涛”,词的上阕写了这么多景,大家认为哪一句写得好?
好在何处?
生 我最喜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
师 为什么喜欢?
你觉得它好在何处?
生 开篇就劈头一句“大江东去”,若万丈高楼忽起平地,先声夺人。
写江而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只这一句,就足以名垂词史,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师 说得很好。
我们知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鼻祖,其开创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改词靡靡之风,开豪放之气的第一句,就是这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开篇就震撼人心的诗句很少有人能够写得出来,但也不是没有,大家能不能想一句出来?
生 我想到一句,写黄河的,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 很好,二者都大气磅礴。
还有没有?
生 我也想了一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 不错,这一句也是写长江的。
好像还是歌曲哦。
(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生 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师 对,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
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不是很相似?
生 是,完全一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 真的一样吗?
好,那么我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改写苏轼这两句,看看行不行。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家觉得可以不可以?
生 可以!
师 为什么可以?
道理是什么?
生 “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 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学生热烈讨论并争论起来)
生 我同意!
“风流人物”和“英雄人物”是一样的意思。
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生 我不同意!
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为什么不干脆写作“英雄人物”呢?
生 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
师 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
生 都是第一声和第二声。
师 对了,音律上完全一样,可见苏轼不用“英雄人物”而用“风流人物”不是出于音律的考虑,而是另有原因。
生 (急切地)什么原因?
师 (笑)原因迟早会出来的,我们不必急着回答,学完整首词后自然就会明白了。
先回到刚才的问题,来听听有没有同学喜欢其他写景句的。
生 (很多人异口同声)最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 看来很多同学都认为这一句写得最好,那么这一句究竟好在何处?
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热烈讨论)
生 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壮观画面:
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
用寥寥数语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生 这一句中几个动词和形容词都用得极妙:
“乱”写群峰壁立,山崖陡峭;
“穿空”形容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
“惊”字拟人,写巨浪声势;
“拍”写江涛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
“卷”写雪浪汹涌,形象真切;
“千堆雪”运用借喻描绘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
整句才十三字,便描绘了一幅极为壮观的画面:
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师 分析得极好。
从题目“赤壁怀古”可知,作者游赤壁的目的并非看景,而是怀古。
那么面对如此磅礴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
生 看着如此壮美的景象,词人的视听受到强烈的震撼,仿佛回到三国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
三国时代的英雄纷纷在脑中涌现:
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所以,他情不自禁地感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作者从大自然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那么你能不能再深入地分析一下,作者如此深沉的感慨后面,隐含着怎样的一种情感?
他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生 隐含着一种失落和伤感。
他是通过集中笔墨塑造周瑜,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壮怀难酬的伤感。
师 哦,作者是借周瑜来反衬自己,那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生 风流倜傥,英姿勃发。
生 儒雅、潇洒,年轻有为。
师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 从“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可看出来。
“羽扇纶巾”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反映出了他对这次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的胜利过程。
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试看,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卓异不凡的年轻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战船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
师 如此儒将,难怪让苏轼倾慕不已。
作者在塑造周瑜时为什么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
生 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是想突出强调周瑜的年轻。
师 当时周瑜多少岁了?
生 24岁。
师 (笑)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时他确实只有24岁,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那时他已经结婚十年了,都34岁了,小乔也不小了,快成老乔了。
(学生听罢愕然)
师 大家想想,是不是苏轼搞错了,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生 有可能。
这年龄的问题,要完全搞清楚不容易。
生 可能是小乔天生丽质,保养有方,做周瑜媳妇十年了看起来还像个初嫁女子,所以作者这么写吧。
(学生大笑)
生 都不是。
应该是苏轼明知其错而故意为之,以此突出周瑜的年轻。
师 说得很好,苏轼是明知其错而故意为之,以此突出周瑜的年轻。
其实词中着意表现周瑜年轻的地方不止一处,大家能不能找出来?
生 “羽扇纶巾”可见出周瑜的年轻。
师 是吗?
为什么这么说?
生 年轻才有这种雅兴搞这种装扮嘛。
生 不对,“羽扇纶巾”是突出周瑜的儒雅,而不是他的年轻。
我觉得“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句才是有意突出周瑜的年轻。
师 哦,为什么?
能否解释一下?
生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作者特意用“周郎赤壁”而不用“周瑜赤壁”就是突出他的年轻。
“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而用“周瑜”就没有这个效果。
师 对了,用“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极力突出周瑜的年轻?
生 以此反衬自己一把年纪还功业无成。
后面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回想起当年周瑜的丰功伟绩,对比自己,四十好几,早已过了周瑜当时立功的年龄,白发都一大把了,还一事无成,所以特别伤感。
师 很好,但我要补充的是,作者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不单单是为了突出周瑜的年轻,还另有目的。
生 (惊奇)什么目的?
师 还记不记得刚才我们悬留的问题:
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现在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生 哦,我明白了。
“英雄人物”一般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韧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
就如同词中四字写的:
“雄姿英发”。
但“风流人物”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儿女情长,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
所以插进“小乔初嫁了”一语,就是为了表现周瑜“风流”的一面。
生 哦,原来如此。
怪不得作者用“羽扇纶巾”来形容周瑜的外表,我刚才还纳闷,这是文臣的装扮,怎么用来形容周瑜了,现在我明白了,作者是想突出周瑜翩翩的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是为了表现周瑜卓异不凡的智慧与聪明,谈笑自若的胆略与气度。
这才是风流人物。
师 说得很好,苏轼心目中所仰慕的,就是像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度翩翩、气度不凡的“风流人物”!
现在我们已经把历史遗留问题“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还有问题没解决呢。
三国时代的英雄非常多,比如:
孙权、刘备、曹操、诸葛亮。
为什么作者偏偏只塑造周瑜一个人呢?
生 因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将,作者又是在赤壁怀古,选他当然最合适不过了。
生 因为刘备太严肃,年纪也不小了;
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反角,形象不好。
都不适合表现作者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孙权虽也是英雄,同时还是周瑜的上司,但赤壁之战的主将是周瑜,所以用周瑜更合适。
生 我觉得这个原因很重要:
周瑜能够少年得志,成就功名是因为能遇到孙权这个明主。
苏轼借这个人物曲折地表达了自己不遇明主、怀才不遇的失望和不满。
他认为,如果像周瑜一样遇到明主,自己也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来。
师 分析得很有道理。
但我还想再加问一句,为什么不选诸葛亮呢?
他也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啊,而且当时他比周瑜还年轻呢。
(学生很有兴趣,热烈讨论)
生 作者没有写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无法望其项背。
师 就这个原因?
生 况且诸葛亮没有英雄美人的故事,不能体现“风流”一面。
师 (点头)这是个不错的解释。
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 诸葛亮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壮的景物描写的特征,其伤感与悲凉也会超越后文的“一尊还酹江月”,要用来反衬作者的怀才不遇就没多大力量了。
师 答得越来越深刻有理,很好。
你刚才提到反衬,其实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塑造周瑜,就是为了反衬自己,浇洗心中块垒,表达深沉情感,那么作者在词中何处透漏了自己的情感?
他的情感又是怎样的?
生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里的“故国神游”和“多情应笑我”都是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讲苏轼神游故国,想象周瑜当年大破曹军时的勃发英姿和绝代风华,不禁黯然神伤,笑自己多愁善感,自作多情,不知顶上头发早已斑白了。
说不尽的伤感惆怅。
生 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按这种说法,神游故国者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笑自己多情。
但我认为神游故国的应该是周瑜,是周瑜笑苏轼。
生 是苏轼笑自己多情,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生 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
我认为神游故国的就是周瑜。
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而上文写的正是周瑜,且“故国”意为曾经的国土,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国,不可能是苏轼的故国,若是苏轼,写成“古国”更为合适。
所以其意应该是:
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自作多情,早生华发。
生 老师,你下个结论吧,哪种说法才对?
师 我不想下结论,也不能下结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况且学术界至今都还没有定论,我怎么能下结论呢?
所以我不下结论,你们持哪种理解都行。
但我觉得,你们争论是有益的,敢于质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读书就应该这样子。
好了,我们回到词本身吧,不管神游者是周瑜还是苏轼,有一点是没有疑义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表达了时光消逝、年华已老而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怅惘伤感。
那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该怎么理解?
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 我认为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人生如梦,自己的一生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千古风流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看到这千古不变的江月,不禁感慨月之永恒、生之短暂,然后他就把自己杯中的酒敬给这亘古不变的江月。
师 那么你觉得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生 我觉得作者的人生态度有些消极,充满了怅惘和伤感。
生 我不认为作者是消极的,虽然诗人充满了怅惘和伤感,但他并未想到隐退或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绪。
诗人只是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
他遥想公瑾当年,感叹壮志难酬,正表现了他不忘世情的用世精神。
师 说得都有道理。
关于这个问题,是见仁见智的。
但有一点,纵观苏东坡的全部经历以及他所有的创作,我们就可以发现,如果仅仅停留在怅惘和伤感里面的话,就不是苏东坡了。
词的最后,他还是迅速地从这种惆怅失意中走出来,表达了自己特有的旷达洒脱。
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只有大自然才是他寄托自己感情的最好最终的归宿。
苏东坡一生虽然是坎坷的,但是他始终笑对人生,所以惆怅失意未必全部属于他,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认为基本上捕捉到了这首诗的脉搏。
课堂小结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整首词作皆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我认为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词通过缅怀英雄表达了他追求功业的壮心,当追求功业一旦不得成功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豪情寄情于大自然,这么一种巧妙的、缜密的构思,做得非常漂亮。
这是第一点。
同时大家也知道,在苏东坡之前的词人都是以写艳词为主的,而苏东坡能一反前人创作的委靡之气,在词的创作中渗透进这种豪放的风格。
这一点表现出他相当大胆的创新意识。
要知道在他之前像周瑜这样的英雄进入词里面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说是没有的。
所以我们从某个意义上说真应该感谢他的黄州被贬,没有黄州被贬,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道天光就不可能射向天际。
所以正是黄州被贬导致了这样一首旷世杰作的产生。
好,这首词在内容上就说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在新的理解基础上再把这首词完整地读一遍,以深情的诵读结束今天的学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
师 今天的作业是熟读并背诵全词,另外做好对《定风波》的预习。
第二课时
定风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相信惊涛拍岸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人生如梦的慨叹还在心头震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同作于被贬黄州期间而风格迥异的词——《定风波》,看看是否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们知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大都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般旷达洒脱,豪壮奔放,但他的婉约词一样写得风流别致、清新隽永,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别具风味的苏氏婉约词。
好,事不宜迟,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课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 读得还算不错。
不知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
跟上一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有什么不同?
生 感觉完全不同。
师 怎么不同?
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
生 《念奴娇·
赤壁怀古》适合男人读,《定风波》适合女人读。
(笑声)
赤壁怀古》写景壮美,声调激越,大气磅礴,动人心魄,起首就有一种横空而来的气势,横贯心胸。
《定风波》写景秀美,声调悠缓,淡雅别致,清新隽永,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打个比喻,《念奴娇·
赤壁怀古》若大江怒涛,《定风波》如小桥流水。
(学生鼓掌)
师 真是精彩!
学得诗词多,都快成出口成章的诗人了。
他说得很好,《念奴娇·
赤壁怀古》若大江怒涛,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如虹;
《定风波》如小桥流水,读时应舒缓自然,“吟啸且徐行”,刚才大家在这一点上把握得还不是很好,下面我们把握好节奏和情感,把它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课文)
师 这次读得好多了。
这首词和我们前面学的几首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地方,读过两遍后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
生 它最短,字数最少。
生 不是,这首词的正文前面还有一个小序。
师 对了,正文前面还有一个小序。
那么大家看看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有什么作用?
生 从序言的最后一句的“故作此”可知,作者写小序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我认为小序对我们解读这首词很有用,因为它向我们传达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师 哦?
什么有用的信息?
生 “沙湖道中遇雨”,告诉我们这首词是作者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而作者去沙湖看田是因为想在沙湖终老。
从他想在此买田终老的行为可以看出,苏轼被贬黄州后,已经对自己的前途不抱希望,不再争取改变现状,不再谋求洗冤复职,一心只图过个安稳晚年,了此残生。
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多少有点消极的味道。
生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我认为,苏轼想在此买田终老的想法恰好反映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为现状已经如此,洗冤复职不是自己想了、争取了就能实现的,自己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再去改变这个现状。
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再怨天尤人、悲观消沉,而是“既来之,则安之”,安家置业,筹划生活,这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师 第一位同学说“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多少有点消极的味道”,可见她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