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总复习 诱导公式教案 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0613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数学总复习 诱导公式教案 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数学总复习 诱导公式教案 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数学总复习 诱导公式教案 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数学总复习 诱导公式教案 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数学总复习 诱导公式教案 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数学总复习 诱导公式教案 理.docx

《高三数学总复习 诱导公式教案 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数学总复习 诱导公式教案 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数学总复习 诱导公式教案 理.docx

高三数学总复习诱导公式教案理

2019-2020年高三数学总复习诱导公式教案理

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以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为基础,利用单位圆和三角函数的定义,导出三角函数的五组诱导公式,即有关角k·360°+α,180°+α,-α,180°-α,360°-α的公式,并通过运用这些公式,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从而渗透了把未知问题化归为已知问题的化归思想.这节课的重点是后四组诱导公式以及这五组公式的综合运用.把这五组公式用一句话归纳出来,并切实理解这句话中每一词语的含义,是切实掌握这五组公式的难点所在.准确把握每一组公式的意义及其中符号语言的特征,并且把公式二、三与图形对应起来,是突破上述难点的关键.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探索发现诱导公式及其证明,培养学生勇于探求新知、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

2.理解并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并能应用这些公式解决一些求值、化简、证明等问题.

3.让学生体验探索后的成功喜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树立化归思想.

任务分析

诱导公式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把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在五组诱导公式中,关于180°+α与-α的诱导公式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在推导这两组公式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寻求“180°+α与角α的终边”及“-α与角α的终边”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完成公式的推导.此外,要把90°~360°范围内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除了利用第二、四、五个公式外,还可以利用90°+α,270°±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前五组诱导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新的关系式,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三角函数的认知结构.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教师提出系列问题

1.在初中我们学习了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现在角的概念已经推广到了任意角,能否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呢?

2.当α=390°时,能否求出它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3.由2你能否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试说明理由.

二、建立模型

1.分析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推出公式

(一),即

2.应用1

在公式的应用中让学生体会公式的作用,即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0°~36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值.

练习:

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cosπ.  

(2)tan405°.

3.分析2

如果能够把90°~36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即可实现“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目标.例如,能否将120°,240°,300°角与我们熟悉的锐角建立某种联系,进而求出其余弦值?

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并借助图形,得到如下结果:

cos120°=cos(180°-60°)=-cos60°=-,

cos240°=cos(180°+60°)=-cos60°=-,

cos300°=cos(360°+60°)=cos60°=.

4.分析3

一般地,cos(180°+α),cos(180°-α),cos(360°-α)与cosα的关系如何?

你能证明自己的结论吗?

由学生独立完成下述推导: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由于角180°+α的终边就是角α的终边的反向延长线,则角180°+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与点P关于原点O对称.

由此可知,点P′的坐标是(-x,-y).

又∵单位圆的半径r=1,∴cosα=x,sinα=y,tanα=,cos(180°+α)=-x,sin(180°+α)=-y,tan(180°+α)=.

从而得到:

5.分析4

在推导公式三时,学生会遇到如下困难,即:

若α为任意角,180°-α与角α的终边的位置关系不容易判断.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公式二,把180°-α看成180°+(-α),即:

先把180°-α的三角函数值转化为-α的三角函数值,然后通过寻找-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使原问题得到解决.

由学生独立完成如下推导:

如图,设任意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P(x,y),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这两个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点P′的坐标是(x,-y).又∵r=1,∴cos(-α)=x,

sin(-α)=-y,tan(-α)=

从而得到:

进而推出:

注: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6.教师归纳

公式

(一)、

(二)、(三)、(四)、(五)都叫作诱导公式,利用它们可以把k·360°+α,180°±α,-α,360°-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α的三角函数.那么,在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种变化是否存在着某种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概括:

α+k·360°(k∈Z),-α,180°±α,360°-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为了便于记忆,还可编成一句口诀“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解释应用

[例 题]

1.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通过应用,让学生体会诱导公式的作用:

①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其一般步骤为

评注:

本题中,若代入cosα·cot3α形式,就须先求得cosα的值.由于不能确定角α所在象限,解题过程将变得烦锁.以此提醒学生注意选取合理形式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问题:

前面我们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对称性研究了角α+k·360°(k∈Z),-α,180°±α,360°-α的三角函数与角α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这些角有一个共同点,即:

均为180°的整数倍加、减α.但是,在解题过程中,还会遇到另外的情况,如前面遇到的120°角,它既可以写成180°-60°,也可以写成90°+30°,那么90°+α的三角函数与α的三角函数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探究:

经过独立探求后,有学生可能会得到如下结果: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角90°+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如图),则cosα=x,sinα=y,cos(90°+α)=x′,sin(90°+α)=y′.

过P作PM⊥x轴,垂足为M,过P′作P′M′⊥y轴,垂足为M′,则△OPM≌△OP′M′,∴OM=OM′,MP=M′P′,即x=y′,y=x′.

进而得到cos(90°+α)=sinα,sin(90°+α)=cosα.对此结论和方法,教师不宜作任何评论,而应放手让学生展开辩论和交流,最后得到正确结果:

由于OM与OM′,MP与M′P′仅是长度相等,而当点P在第一象限时,P′在第二象限,∴x′<0,y′>0,

又∵x>0,y>0,∴x′=-y,y′=x.

从而得到:

教师进一步引导:

(1)推导上面的公式时,利用了点P在第一象限的条件.当点P不在第一象限时,是否仍有上面的结论?

(通过多媒体演示角α的终边在不同象限的情景,使学生理解公式六中的角α可以为任意角)

(2)推导公式六时,采用了初中的平面几何知识.是否也能像推导前五组公式那样采用对称变换的方式呢?

学生探究:

学生先针对α为锐角时的情况进行探索,再推广到α为任意角的情形.

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为P(x,y),+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x′,y′)(如图).由于角α的终边经过下述变换:

2(-α)+2a=,即可得到+α的终边.这是两次对称变换,即先作P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M(y,x),再作点M关于y轴的对称点P′(-y,-x),∴x′=-y,y′=x.

由此,可进一步得到:

教师归纳:

公式六、七、八、九也称作诱导公式,利用它们可以把90°±α,270°±α的三角函数转化为α的三角函数.

引导学生总结出:

90°±α,270°±α的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余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

两套公式合起来,可统一概括为

对于k·90°±α(k∈Z)的各三角函数值,当k为偶数时,得α的同名函数值;当k为奇数时,得α的余名函数值.然后,均在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为了便于记忆,也可编成口诀: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点 评

这篇案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以学生活动为主,注意师生互动,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际的课堂教学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名同学的发言都给以充分地鼓励,即使他的解法不完美,甚至不正确.这对保护学生大胆尝试、认真思考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效果落实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上,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总之,这篇案例的突出特点就是,注意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完成五组诱导公式的推导.缺陷是,在关注五组诱导公式推导的“一气呵成”的同时,巩固、强化工作显得单薄.这是一对棘手的矛盾!

 

2019-2020年高三数学总复习逻辑联结词教案理

教材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接触了一些简单命题,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这节课首先从简单命题出发,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概念,然后借助真值表,给出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

在高中数学中,逻辑联结词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和初中知识密切的联系之外,还应借助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逻辑联结词.

教学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了解“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

2.能熟练判断一些复合命题的真假性.

3.通过逻辑联结词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并在今后数学学习和交流中,能够准确运用逻辑联结词.

任务分析

在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命题的初步知识,但是,对命题和开语句的区别往往搞不清.因此,应首先让学生弄懂命题的含义,以便其掌握复合命题.

由于逻辑中的“或”、“且”、“非”与日常用语中的“或”、“且”、“非”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故要直接讲清楚它们的意义,比较困难.因此,开始时,不必深讲,可以在学习了有关复合命题的真值表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对“或”、“且”、“非”加以理解,这样处理有利于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为了加深对“或”、“且”、“非”的理解,最后应设计一系列的习题加以巩固、深化对知识的认识程度.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生活中,我们要经常用到许多有自动控制功能的电器.例如,洗衣机在甩干时,如果“到达预定的时间”或“机盖被打开”,就会停机,即当两个条件至少有一个满足时,就会停机.与此对应的电路,就叫或门电路.又如,电子保险门在“钥匙插入”且“密码正确”两个条件都满足时,才会开启.与此对应的电路,就叫与门电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诸多科学领域均离不开类似以上的逻辑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简易逻辑加以研究.

二、建立模型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命题,知道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作命题.

试分析以下8个语句,说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12>5.

(2)3是12的约数.

(3)是整数.

(4)是整数吗?

(5)x>.

(6)10可以被2或5整除.

(7)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8)不是整数.

(可以让学生回答,教师给出点评)

我们可以看出,

(1)

(2)是真命题;(3)是假命题;因为(4)不涉及真假;(5)不能判断真假,所以(4)(5)都不是命题;(6)(7)(8)是真命题.

其中,“或”、“且”、“非”这些词叫作逻辑联结词.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