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017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docx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docx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教学过程:

导语:

我们刚刚学过陈子昂,他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古的苍凉与寂寞。

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就是一首这样主题的悲壮诗篇。

一、文学常识:

——辛弃疾:

南宋词人。

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赏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醉”?

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

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

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

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

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

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对仗。

《破阵子》这两句要求对仗。

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

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不是。

“君王天下事”,作者看来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

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5.“可怜白发生。

”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

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6~

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

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衬托铺垫的。

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

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

6.“可怜白发生。

”诗人何处可怜?

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第1,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

——第2,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

——第3,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

——第4,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7.词人形象: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全诗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的诗,读给大家听

板书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7~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积累豪放派宋词风格作品。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背记默写全诗,体会词旨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3.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重点难点:

1.读出这首词的豪放,背诵默写全词。

2.体会词旨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西上饶的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有一座朴素而又震撼人心灵的墓冢,800多年前的开禧三年,屡遭排斥打击,闲居数十年病逝的辛弃疾,长眠于此,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上联是说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

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豪情壮志。

后世人云:

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辛弃疾为何会受后人如此赞誉?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的一首豪放词风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来读其词解其人,读其人赏其词。

二.读词

1.指导学生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这首词应该读出什么特点?

为什么?

联系题目,请男生诵读。

体会豪放风格。

2.有感情齐读

三.读词赏析,并提醒学生记笔记,随堂背记。

1.既然这是一首豪放词风的代表作,读整首词,感受哪些地方突出了这一点?

讨论后明确:

题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词牌名,本为唐教坊曲名,又名《破阵乐》,后用作词牌。

在唐代为舞曲,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帜,威武壮观,有军队“破阵”之意,突出了一份豪壮。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标题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

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

壮观,豪迈。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

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

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连用两个比喻,这两句有实现了对仗。

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

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

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壮烈雄壮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不是。

插入材料辅助理解词句。

辛弃疾:

南宋词人。

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君王天下事”,作者看来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

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豪壮雄心壮志

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2.辛弃疾的抱负实现了吗?

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

有人评价辛弃疾的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往往交织纽结。

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

作者为什么要“饮醉”?

醉之后为何要“挑灯”?

为何要灯下看宝剑?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

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唱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

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失意无奈回忆

辛弃疾的词往往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

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

“可怜白发生。

”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

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悲壮

——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

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衬托铺垫的。

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

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

“可怜白发生。

”诗人何处可怜?

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

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

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

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

部落空。

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第1,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

——第2,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

——第3,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

——第4,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可怜白发生。

”心情?

这一切,只是梦中的回想,现实中,仍然是壮志难酬,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

何等悲愤!

何等苍凉!

结句感情从刚才的豪壮中陡然跌落,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3.读完整首词,你能理解“壮词”的含义了吗?

四.小结。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板书:

醉酒壮报

可志效

悲壮梦回

怜难国

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