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须配备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喷雾器等,以便及时采取消毒措施。
9、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应按医疗废物处置,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执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制度》。
10、确诊或临床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专用单间隔离观察室。
11、工作人员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熟悉掌握医院感染相关操作。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宣教。
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为规范我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的清洁与消毒隔离工作,有效的防止交叉感染。
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1、医务人员上班时应穿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医用外科口罩。
配备护目镜、鞋套、防护面罩和医用防护口罩、防护服、手套等防护用品,在必要时使用。
2、认真执行传染病人的预检分诊制度,及时筛查传染病病人,正确诊疗和转诊传染病病人,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医用外科口罩。
3、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须认真实施卫生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应戴乳胶手套并一人一用一更换。
4、治疗室的管理应执行《治疗室、换药室消毒隔离制度》。
5、直接接触患者完整皮肤、黏膜的诊疗用品如体温表、口服药杯、听诊器,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晾干。
听诊器使用后用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体温计每次使用后用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水冲净,干燥保存备用。
6、可循环使用的医疗器械(螺纹管、面罩及湿化罐、口咽通道、吸氧连接管、氧气湿化瓶及通气管、吸氧头罩、简易呼吸器【呼吸气囊及附件】等)须一人一用一消毒;
用后交由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
7、各区域保持空气清新,定时通风换气。
每日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一次,并有记录。
8、室内环境及物体表面、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min。
遇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清洁、消毒,对疑为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时应采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大于60分钟。
9、患者使用的生活用具、物品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
患者的床单、被罩、枕套等床单位用品一人一用一更换,遇血液、体液污染随时更换。
10、抹布分区使用,使用后置于25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消毒,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拖布分区使用,标记明确,使用后置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消毒,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三、门急诊预检分诊处消毒隔离制度
为规范我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处的清洁消毒隔离工作,有效的防止交叉感染。
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1、预检分诊处工作人员上班时须穿工作服,戴帽子、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2、室内保持空气清新,室内环境及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干燥。
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时采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时间大于60分钟。
3、患者用的体温表一人一用一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后备用。
4、认真执行手卫生制度。
接触患者前、后须认真实施卫生洗手或手消毒。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应戴乳胶手套并一人一用一更换。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个人防护。
6、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发现呼吸道传播病人及疑似呼吸道传染病人发放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
7、抹布分区使用,使用后置于25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消毒,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四、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工作时应穿隔离衣,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鞋套。
必要时戴手套、防护面罩、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
4、直接接触患者完整皮肤、粘膜的诊疗用品如体温表、听诊器,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听诊器使用后用75%酒精或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体温计每次使用后用75%酒精或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水冲净,干燥保存备用。
5、无菌镊子杯开启后注明开启时间,4小时内使用;
盛放消毒棉球的无菌缸开启后注明时间,24小时内使用,每次更换时应同时更换消毒棉球。
6、诊室内保持空气清新,定时通风换气。
7、室内环境及物体表面、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min。
遇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清洁、消毒,对疑为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时应采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时间大于60分钟。
8、抹布分区使用,使用后置于25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消毒,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五、感染性疾病科肠道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必要时戴手套。
2、认真执行传染病人的预检分诊制度,及时筛查传染病病人,正确诊疗和转诊传染病病人。
六、隔离留观室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留观室穿专用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带工作帽和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必要时戴手套,做好个人防护。
2、保持留观室内空气新鲜,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每日定时采用紫外线消毒方法进行室内空气消毒。
3、患者用的体温表一人一用一消毒,用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后备用。
4、患者的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实行专人专用。
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在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与消毒。
氧气湿化瓶、止血带、简易呼吸器交由供应室统一处理。
5、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落实手卫生规范。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须认真实施卫生洗手或手消毒。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应戴手套并一人一用一更换;
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喷溅时须戴面罩或护目镜。
6、留观室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抹布分区使用,每次用后采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再清洗晾干。
拖把分室、分区使用、分桶涮洗,悬挂晾干备用。
7、对患者经常接触的门把手、诊疗台、桌子、椅子等物体表面及用具,采用含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
8、留观室须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用作排泄物、分泌物的随时消毒。
将排泄物、分泌物直接放入消毒液中,作用时间30-60分钟。
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清水冲净备用。
七、隔离留观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隔离留观室独立社区、标识明确,每个隔离留观室仅限一张床。
2、对疑似病例应尽早采取隔离,限制病人只在留观室内活动。
禁止探视、不设陪护,与病人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留观室内进行。
3、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并在病床的床尾卡和病例夹上注明相应的隔离标识。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4、隔离观察室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应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
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纸巾。
门口应放置速干手消毒剂、有盖容器(收集脱下的防护用品),室内放置脚踏式医疗废物容桶及利器盒。
5、尽量减少进入隔离观察室的医务人员人数。
6、对患者应当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宣教,具体内容包括:
(1)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
(2)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人医疗废物桶。
(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及时洗手,再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7、医疗废物执行《感染性疾病科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制度》,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置。
八、感染性疾病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为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特制定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接受手卫生知识培训,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2、科室应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为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措施提供必要条件。
(1)手卫生设施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池高矮适宜,每日清洁与消毒;
水池正面墙上张贴手卫生指征示意图、卫生洗手示意图。
(2)医用洗手液的容器应为一次性使用。
(3)应配备洗手后的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应当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3、使用的医用洗手液、手消毒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证件齐全、安全有效、便捷,手消毒剂放置的位置应当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手消毒剂使用前应于瓶签上注明开启时间。
洗手液及手消毒剂领用量与使用量相符。
4、WHO五大洗手指征
(1)接触患者前
(2)进行无菌操作前
(3)体液暴露后
(4)接触患者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5、医务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洗净,然后使用消毒剂消毒双手。
6、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应当洗手。
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7、每季度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流行暴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对监测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查找原因进行整改。
8、不同环境下工作的医务人员,手卫生应达到《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
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是应≤10cfu/cm²
。
9、感染性疾病科全员职工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依从性≥95%,正确率达100%。
10、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科要求开展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性、知晓率、依从性调查。
九、感染性疾病科分级防护措施
为了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指导医务人员采取正确、适度的防护措施。
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1、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并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2、在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执行以下一级防护措施: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专用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医用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结束工作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黏膜的防护。
3、进入诊室、留观室、隔离病区等污染区,应在执行一级防护的基础上还应采取以下二级防护措施:
(1)工作人员须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鞋套、工作帽,必要时戴手套。
严格按照区域管理要求,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防护。
4、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5、隔离衣和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4、医务人员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切开等近距离操作时,应采取以下三级防护措施:
(1)在执行二级防护的基础上,戴医用防护口罩和防护面罩。
(2)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5、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以下程序:
(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
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6、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以下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
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7、在进行清洗、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还应穿防渗透围裙和胶鞋,加强自我防护,防止因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十、感染性疾病科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制度
1、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分类收集,感染性废物立即丢弃至医疗废物袋内;
损伤性废物立即丢弃至防渗漏、耐穿刺的专用利器盒内。
2、隔离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严格按照感染性废物处理。
3、感染性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容器或包装的3/4时,须严密封口(鹅颈式封扎),防止泄漏。
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有标签,注明产生废物的科室、类别、日期及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
4、医疗废物包装袋和容器在盛放医疗废物前应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容器或包装物的外表面被污染时应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外包装。
5、医疗废物容器保持清洁,每周消毒一次,遇有污染随时清洁消毒,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消毒30min。
6、药物性废物:
如废弃的麻醉、精神、毒性等药品应统一交药学部,依照有关的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7、化学性废物中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化学试剂、消毒剂以及废弃的含汞的体温计、血压计应交医学装备科统一处置。
8、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密封包扎后放置在污物存放间内,由医疗废物专职人员收集运送至医疗废物暂存处,禁止在非收集、非暂存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买卖医疗废物。
9、对医疗废物进行交接登记,登记内容应包括医疗废物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经办双方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