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2853304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美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最新《美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最新《美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最新《美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最新《美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美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最新《美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美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美学概论》复习资料.docx

最新《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

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

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

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

1.美学:

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3.美感:

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4.审美个性:

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美在于客观形式”。

答:

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

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答:

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

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3.简述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

(1)个体性和集体性。

(2)民族性。

(3)阶级性。

五、论述题:

1.试析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关于美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说:

(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首先,劳动使主体和客体开始了分化;

其次,伴随着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的质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再次,劳动在使主客体分化的同时,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并且创造了一个人格化的世界。

(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

首先,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其次,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扩大的。

(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首先,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其次,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

所以:

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

2.简述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

关于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审美关系的基础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形成性考核作业

(二)

一、填空题

这是关于美、美感和美的形式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正确答案。

1.广义的美感是指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_观念形成的总和。

2.时代性、民族性和_个体性_等构成了美感的差异性。

3.与美感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联想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

4.自然美的形态包括奇险美、壮丽美、幽静美和秀丽美。

5.社会美可以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6.科学美的原则包括简洁性、新奇性、对称性和统一性。

二、名词解释

1.美感活动:

美感活动是以情感机能为主体,以情感运动为中介,从而调节人的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提升人从认识比然到意志自由的心理过程。

2.审美愉悦:

审美愉悦是指一种人的精神上得到一种感发、兴发。

3.社会美:

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生活方式等之中的美。

4.艺术美:

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美作为人类美感物态化的集中表现,确证着人类内在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回答本题,首先要对命题作出判断,然后简要说明理由。

1.美感具有时代性。

答:

此观点正确。

美感的时代性,是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不同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和审美取向,对同一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2.美感活动中不能有意志活动的参与。

答:

此观点错误。

美感活动不能没有意志活动的参与。

首先,意志能使人专注于审美对象,驱使人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上的愉悦,产生审美的巨大社会作用。

其次,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律,并在审美活动中提高和完善自身,达到美感活动的最后目的。

四、简答题:

简明扼要地答出要点,适当展开分析。

1.简述审美意识的共同性。

答:

1、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

2、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有着某种普遍性,共同性和延续性。

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最有代表性。

2.简述自然美的特性:

自然美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客观性。

我们用“自然”这个总括的专门名词来表明自发性、直接的生活、感性、可感觉的对象:

风景、植物、动物。

(2)形式感。

所谓形式感,即大自然之基本外形惟一作用于人的精神、感觉的能力。

3.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之所以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这是因为:

(1)生活是艺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

(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

(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创造技巧的发展。

五、论述题:

全面、正确地答出要点,充分、必要地分析、论述。

1.试析美感的特征。

(P66)

美感的特征:

(1)直觉性;

(2)愉悦性;(3)超越性。

2.试析优美与崇高的异同。

区别:

在主体的审美感觉中,优美和崇高能给人不同的感官享受。

优美一起的是单纯的快感,可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心境是单纯而宁静的;而崇高所引起的是奋发激荡、昂扬向上的情绪。

共同点:

优美与崇高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满足感官的要求,不涉及明确的目的,都表现出主观的合目的性。

优美具有三个特点:

(1)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

(2)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3)其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形成性考核作业(三)

一、填空题

1.美的基本表现形态是___崇高___和__优美___。

2.喜剧性美感的类型主要有___机智、讽刺____和__幽默___。

3.艺术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__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___的实践。

4.艺术类型的两翼是___种类___和___风格__。

5.审美欣赏接受的个人性特点决定了审美欣赏接受的、差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

6.审美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印象式、形式主义、和背景主义审美批评。

7.审美批评的过程包括_描述、解释、和评价。

二、名词解释

在这一类题型中,对于概念下定义要求准确性、科学性、完整性。

1.讽刺:

讽刺是以夸张的手法对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所作的辛辣的嘲笑和非难。

2.艺术:

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和最典型的呈现形态。

3.审美净化:

审美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体验、品味和领悟,从而受到激励与鼓舞,使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高,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的一种接受效果。

4.审美品味:

审美品味就是对美的回味,即一种对美的整体意味和内蕴的审视、把玩与反思。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回答本题,首先要对命题作出判断,然后简要说明理由。

1.艺术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

答:

此观点错误。

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而不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审美的精神生产。

2.夸张的力量来自于真实。

答:

此观点正确。

夸张的力量来自于真实,离开了真实,所谓的夸张给人带来的只能是低级的笑或庸俗的笑,夸张就变得毫无意义,也就很难产生喜剧的效果。

四、简答题:

简明扼要地答出要点,适当展开分析。

1.简述喜剧性美感的特征。

喜剧性美感的特征:

(1)喜剧反映的基本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丑;

(2)喜剧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3)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在于笑。

2.试析艺术的本质。

艺术是一种生活的意识形式和审美的精神生产:

(1)就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定而言,实际上揭示了艺术作为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的实践性;

(2)就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而言,具有一般精神生产的各种规定性;

(3)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还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定性。

3.简述审美的过程。

审美过程包括:

(1)审美注意阶段;

(2)审美体验阶段;(3)审美品味阶段;

(4)审美领悟阶段;(5)审美净化阶段。

五、论述题:

全面、正确地答出要点,充分、必要地分析、论述。

1.试析悲剧美感的本质?

悲剧性美感的实质:

(1)悲剧性的崇高感是矛盾冲突中的美;

(2)悲剧性的崇高感是情感升华的理性美;(3)悲剧性的崇高感是人类尊严的体现。

2.试析审美活动的意义。

审美活动的意义表现在:

(1)美作为一个展示的过程,只有在接受者的具体的接受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

(2)审美活动的意义还在于它为美创造主体,审美的对象只有对于这个主体来说才是美的;

(3)审美活动也影响着美的创造;

(4)审美的人道主义特征或审美的人道主义功能,是审美活动的重要意义维度或价值取向。

形成性考核作业(四)

一、填空题

1.蔡元培认为,培养健全的人格要通过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结合的途径才能实现。

2.一般说来,美育的实施主要有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等三个。

3.刘勰的《文心雕龙》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审美范畴,如“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等,影响非常深远。

4.在现代中国美学的生成过程中,成就最高的是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_。

5.在现代中国美学的形成过程中,成就最高的是朱光潜、宗白华和邓以蜇。

6.真正的美只属于人类。

二、名词解释

1.审美注意:

就是审美主体在初次面对审美对象时,由于对象的美的特质而被吸引,也可以说是对象的可以引发美感发生的特质对于主体的审美意识的点燃。

2.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就是审美者对美的一次感性的经历。

3.审美评判:

是指批评家从一个公认的审美标准对仳评对象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做出评估,或做出褒贬判定。

4.美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回答本题,首先要对命题作出判断,然后简要说明理由。

1.审美批评是在审美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的思考活动。

答:

此观点正确。

审美批语它既是一种审美享受,又是一种审美评判。

没有欣赏,审美批评活动会变成纯粹的科学认知,如果没有判断,这一活动又会停留在欣赏阶段。

2.美育就是美的基本知识、美的理论的教育。

答:

此观点错误。

我们认为,美充即审美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

四、简答题:

简明扼要地答出要点,适当展开分析。

1.审美活动的方式有哪几种类型?

审美活动的方式主要有:

(1)日常式审美;

(2)鉴赏式审美;(3)研究式审美。

2.简述美育的任务。

美育的任务主要是:

(1)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2)审美鉴赏力的培养;(3)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3.简述美育在当代的功能与使命。

美育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使命主要有:

(1)美育对重建当代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启悟。

(2)美育对人格境界的提升。

(3)美育可以推动达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论述题:

全面、正确地答出要点,充分、必要地分析、论述。

1.试析审美欣赏的特点。

审美欣赏的特点:

(1)审美欣赏是超越性的;

(2)审美欣赏是想象性的;

(3)审美欣赏是情感性的;(4)审美欣赏是个人性的。

2.试析美育的功能。

美育的功能:

(1)陶冶情性;

(2)开启智力;(3)以美储善;(4)以美塑形。

美学专题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1:

简要叙述一下书中介绍的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

答:

在西方,公元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探求宇宙本原时最早谈到美的问题,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

苏格拉底论述美和善的关系,为了解美的本质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其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但是,在科学没有充分发展和严格分科的情况下,许多对于美的真知灼见往往同哲学,宗教,政治,伦理和文艺混杂在一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美学专著,也没有明确划分美学研究的特殊对象。

直到18世纪以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步形成并全面发展起来。

在哲学领域,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和英国经验哲学,对美学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此后,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使这门学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美学史上的第一座高峰。

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

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诞生,是人类美学思想一次伟大的变革,一次壮丽的日出。

到了20世纪下半叶,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部门美学得到空前发展,这些研究顺应了人类审美要求的需要,拓宽了美学的研究领域,为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2:

简述三种论美的模式?

答:

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和根源的情况相当复杂,思路和着眼点几乎各不相同。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其中每一观点,流派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分别归属于我们美的模式中。

美的理论观念的全部多样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模式:

(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

毕达哥拉斯,达.芬奇等人的美学观点就属于这个模式。

一个方向就是偏重于“美在客观形式”,因而形成一种“技术美学”。

另一个方向则偏重于“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形成了心理学派的美学,比如精神分析美学。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

从柏拉图那里延伸出来的这条对美的本质的探问之途,悠长而深邃。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

这种模式是对前两种模式的综合。

 从以上三种模式看来,在美学史上呈现的不同观点纷繁驳杂,虽然主要的美学家和美学学派在这几个关于美的模式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毕竟没有给出一个无懈可击的答案。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他们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

真正能够将探索美的路途照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那是一次伟大而壮丽的日出。

3:

谈谈你对美的含义?

答:

美,是美学的根本范畴,也可以叫做“元范畴”。

它涵盖了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丑,崇高,戏剧性及其他的美的特征的共同点。

所以说,美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据,是美的事物和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和一般原理。

说到一般原理,那自然应该深入到现象背后去进行一番反社会探究,而不是仅仅就个别的“美”的现象生发一些感想。

4:

美感的含义是什么?

答:

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

具体包括了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等。

狭义的美感,则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5:

美感的特征是什么?

有什么特殊性?

答:

美感的特征是:

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

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四,“模态”特征没有概念而又有必然性。

特殊性是:

其一,是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

其二,是模糊多义,意味无穷。

6:

美感的心理结构是什么?

答:

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首先是一个双重的动态结构,从表层上看,审美器官直觉把握审美意象:

从深层上看,以情感为中介,审美意识系统对审美意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即将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和审美态度等,注入到意象之中,也正是因为审美意识系统的作用,人的感觉器官才成为审美器官。

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过程,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功能在精神活动领域的发挥。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整个身心都被情感激活,形成了外在器官与内在心灵,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和谐,呼应,因此,得到了对精神需要的满足和情感的愉快。

第二次作业

1:

美的形态的含义是什么?

答:

美的形态是美的本质的具体表现。

因为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之中,它的存在形态和表现多种多样。

正因如此,人们在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审美观照时才产生不同的美感类型,这就是美的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自然美主要表现为哪些形态?

答:

a,奇险美,悬崖峭壁,古树参天,惊涛骇浪,雷鸣电闪,瀑布高悬等自然景象,令人产生惊心动魂的感觉,这就是奇特美。

B,壮丽美,辽阔的大海,浩瀚的沙漠,旭日东升,夕阳晚照,辽阔的天空,无边的草原,起伏的林海等,常常给人以胸怀开阔的感觉,从而产生壮丽美。

C,幽静美,幽谷溪流,清潭印月,空山鸟鸣,月明显稀,浓荫翠盖等景色,再配以幽雅的人文景观,令人觉得似在“世外桃源”之中,此即“幽静美”。

D,秀丽美,花红柳绿,彩蝶翩翩,小溪叮咚,山清水秀,雨后彩虹等,给人的是一种秀丽美。

3:

人的形象美与内在美有什么关系?

答:

人的形象美是人类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内在美是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的美,美即善,善即美,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

内在美的形成要靠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但更要靠自我约束和自我塑造。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的人。

4:

艺术美是什么?

和现实美有什么关系?

答:

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世界是美的世界,艺术创造是美的创造。

艺术美作为人类美的世界,艺术作为人类美感物态化的集中表现,确证着人类内在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是最典型的美的存在形态。

现实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而艺术美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第二性的美,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5:

优美和嵩高的关系是什么?

答:

优美所代表的匀称,和谐,精细等,正是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果,它体现的是经过改造的社会现实对人类实践的明确而单纯的肯定。

就像一座已峻工的大厦,昔日杂乱,喧嚣,繁复的一切全都被清理完毕,留下的只是一座按照人的意志并服从人的需要的一座建筑它的方位是经过测量的,它的形体是合乎比例的,它的结构不仅适用,而且是经过装点修饰的。

它作为实践的结果摆在那里,从而让人感觉到了美。

比较起来,崇高所显示的是剧烈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的内容是精细和谐的外在形式所无法容纳的,所以,它不能不冲破这一切,以极为反常的粗犷,巨大,不规则等特色,经急剧的场景和氛围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剧烈的矛盾冲突,也才能在其结果中体现出美。

6:

喜剧性美感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答:

1:

喜剧反映的基本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丑。

2:

喜剧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

3:

喜剧性美感的特征在于笑。

7:

如何审丑?

答:

a自然形态的丑和艺术形态的丑的界限。

B审美范畴的丑和道德范畴的丑(即丑恶)的界限。

C与美相结合相对照相转化的丑和游离于美之外的丑的界限。

D艺术内容的丑与艺术形式的丑的界限。

E以肯定的态度处理丑的题材,因艺术表现的成功而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和以否定的态度处理丑的题材,因艺术表现的成功而获得的丑的审美价值的界限。

第三次作业

1: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答:

第一层次是艺术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定;第二个层次是艺术与一般精神生产的共同规定;第三个层次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生产的规定;艺术的本质,就存在于这三个层次的种种规定的内在关系之中。

2:

艺术的六对基本的风格是什么?

(1)主观表现风格与客观再现风格。

(2)阴柔优美风格与阳刚崇高风格。

(3)含蓄朦胧风格与明晰晓畅风格。

(4)抒展沉静风格与奔放流动风格。

(5)简约自然风格与繁富创意风格。

(6)规范谨严风格与自由疏放风格。

3:

我们中国特色的对艺术是如何分类的?

答:

现代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基本种类,可以概括为这样十七种:

即一,书法,二,绘画,三,雕刻,四,建筑,五,实用一装饰工艺术美术,六,音乐,七,舞蹈,八,曲艺,九,戏剧,十,杂技,十一,诗歌,十二,散文,十三,小说,十四,网络文学,十五,摄影,十六,电影,十七,电视艺术,这十七种艺术。

4:

什么是艺术?

有什么特点?

答: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成,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

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的精神生产。

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5:

如何看待“网络文学”?

答:

网络文学是数字化生存时代随着媒体革命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网络文学以其独有的载体的虚拟性和主体的隐私性,使其审美更具有超幻性,网络文学的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和大众性的特征,对应着精神“狂欢”的特质,对应着观念“解构”的理论。

网络文学“超文本”的不定性与互动性,为读者和作者带 来了双重自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自由的民间理想。

但是,网络文学的单向感官传播,过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也使其在拓宽个人体验的同时,使读者陷入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文学阅读的意义反而变成了无意义,蒙太奇式的见解也消解了文学的深度,不利于文学品格的提高。

网络文学的价值和特征,网络文学能否取代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和美学基本理论有何影响,目前学术界正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

第四次作业

1:

审美活动有哪几种方式?

答:

(1)日常式审美

(2)鉴赏式审美(3)研究式审美

2:

审美活动分为哪几个阶段?

(1)审美注意

(2)审美体验(3)审美品味(4)审美领悟(5)审美净化

3:

审美活动有什么特征?

第一,审美欣赏是超越性的。

第二,审美欣赏是想象性的。

第三,审美欣赏是情感性的。

第四,审美欣赏是个人性的。

4:

什么是审美批评?

答:

是艺术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基础上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5:

什么是美育?

它的基本功能和任务是什么?

答: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审美创造的培养。

美育的功能:

是陶冶情性,开启智力,以美储善,以美塑形。

6:

谈一下你对孔子的美育思想理解?

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一个人要真备美 德。

必须学习,因为知识是美德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引导通过美而走向善,没有知识再好的愿望也会落空,人要有必要的理性,否则就会步入岐途。

只有知识追求伴随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