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0006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docx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docx

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血液循环的途径说课稿

《血液循环的途径》——模型建构法

一、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将生物学课程基本理念定位为: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

所以,本节课以生物学新课标为依据,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实验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实验中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强调并且训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从而获得知识,提高学生们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也体会实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二、实验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第2课时《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实验原理: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用探究、讨论、实验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头脑中去主动建构知识。

在知识的有意义建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

故在本节课中将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层层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探究性学习中,帮助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模型构建,进而探寻血液循环的完整过程。

四、实验教学方法:

引导法、实验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实验法,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相结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层层引导,逐步探究,构建血液循环模型及演示实验,建立完整的血液循环知识体系。

五、实验教学分析:

(一)、教学重点:

(1)、概述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教学难点:

(1)、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理解血液循环途径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在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之后,教材中关于血液循环的途径部分,较为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较难掌握,故本课对原来的教学思路进行了大胆改进,选用容易买到且便宜的材料制作模型,通过模拟探究性学习,构建模型实验和两个动态演示实验,设计问题链层层引导学生,应用多种教具使抽象的问题形象直观化,以动手操作、观察体验、思考分析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真实的发生。

结合教学重难点,通过合作探究的实验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实验教学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三个实验的创新改进要点:

(五)、预实验改进过程和设计目的:

(六)、完整的三个实验创新改进后展示:

实验一:

(PPT文稿有学生动手模拟实验过程和展示的视频)

(完成前)(完成后)

实验二:

(PPT文稿有学生演示实验过程的视频)

实验三:

(PPT文稿有学生演示并讲解总结实验过程的视频)

(完成前)(完成后)

综合以上实验过程的创新和分析改进,本节课的基本思路如下:

六、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人体血液循环的途径;

(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3)、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2)、通过层层引导,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认识到生命的奇妙;

(2)、在实验探究学习中,知道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七、实验器材:

血液循环模型(蛋糕盒、水管、电线、玩具细管、纸板、兵乓球、胶带、台布、小烧杯、实验盘、红蓝染料、胶枪、LED装饰灯)

八、实验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老师以生活中的“疑惑”导入:

老师的爷爷生病了,要哄着老人去输液,才好得快。

【提出问题】:

静脉注射的药物怎样去小肠发挥作用呢?

 

思考问题并猜测:

静脉注射的药物随着血液循环经过的途径。

说出老师的“疑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模拟探究式学习

 

初步构建心脏模型

【复习心脏的结构,引出血液循环】:

1、选一位同学到白板上拖动完成复习;

2、请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复习:

老师明确礼物袋里各个模型模拟的结构。

1、独立完成;

 

2、小组合作:

在心脏模型和模拟血管上贴上标签。

1、复习心脏的结构,为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打下知识基础。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实验一

探究并初步构建模型

 

【探究并初步构建血液循环模型以及小组成果展示】:

1、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63-64页,并且给出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完成血液循环模型初步构建;

 

3、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小组合作完成的血液循环模型,同时通过希沃授课助手视频直播学生展示的过程;

4、引导其他小组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并且再次换小组展示。

5、请学生于学案上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

 

1、自学并且思考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血液循环模型初步构建;

 

3、小组展示初步构建的血液循环模型;

4、其他同学可以质疑,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再次换小组展示,完成学案。

5、完成学案并回答。

 

1、学生通过独立自学,独立思考,建立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

2、小组合作时,在思维碰撞中,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3、培养并且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总结强化。

 

深入探究

分析总结

 

【深入探究并且分析血液循环途径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2、引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并且明确区别依据;

3、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理解肺循环中血液流过肺部的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的变化,并分析总结;

4、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理解体循环中血液流过全身的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成分的变化,并分析总结。

 

1、学生思考并分析;

 

2、学生观察颜色差异并思考分析;

 

3、学生观察视频并且思考分析总结,完成学案;

 

4、学生观察视频并且思考分析总结,完成学案;

 

1、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引导学观察,动脑分析;

 

3、使体循环中血液在流经组织细胞处抽象的变化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变得直观而又简单,更易理解。

4、使体循环中血液在流经组织细胞处抽象的变化通过形象生动的视频变得直观而又简单,更易理解。

 

实验二

动态演示

【动态演示血液循环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1、请一组同学来讲台上合作演示实验:

2位同学演示、1位同学伴随着讲解、1位同学通过希沃授课助手视频直播。

 

1、一个小组合作演示,其他同学观察并总结。

 

1、通过动态演示实验,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完善构建模型

【完善构建血液循环的模型】:

1、老师明确红电线模拟动脉血,蓝电线模拟静脉血,学生进一步完善血液循环模型构建;

2、引导小组展示成果并完成学案。

 

1、小组合作完善血液循环模型构建。

2、小组展示成果并完成学案。

 

1、层层引导,最终完成血液循环循环模型的构建,掌握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实验三

演示并总结

【演示并总结完整的血液循环的途径】:

1、请一位同学演示,并总结。

2、通过视频再次理解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同时进行。

 

1、思考总结;

 

2、思考总结。

 

1、黑板粘贴的动态演示效果直观、明显,又令学生惊奇,印象深刻。

巩固提升

【课堂巩固提升】:

1、引导、完成课件拖动检测;

2、课堂活动的游戏检测;

1、学案上画出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并且表明血液成分变化,并且选2位同学完成课件检测;2、完成游戏检测。

1、通过完成学案和课件拖动检测加深学习效果;

 

2、在游戏中快乐学习。

呼应导入

【前后呼应,解决问题】:

1、引导分析,反复训练;

1、思考并回答。

1、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强化训练。

课堂检测

【中考题检测学习效果】:

1、检测并对比分析统计答对人数,检测实验探究式学习的效果。

1、完成检测。

1、检测学习效果,分析实验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和可行性。

九、实验教学效果反思与自我评价:

1、重视预实验的不断改进:

课前的预实验由教师和所带班级的学生共同完成,以便在课前尽可能的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同时,参与预实验的同学,更加清晰血液循环的途径,在课中可以演示并讲解两个动态实验以及承担小组组长的任务;

2、重视学生的“学”:

在本节生物课堂中,主要体现“做中学”,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本节课最大的教学特色是通过实验探究式学习血液循环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构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模型;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做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从而更加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同时也多方面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分析能力,也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本课的改进空间:

本课的设计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空间,比如心房和心室之间瓣膜的作用、肺泡与血液进行的气体交换以及组织细胞与血液进行的物质交换等问题,在本课中我采用了视频来展现这一部分的内容,如何模拟或者是否有模拟的必要性需要大家和专家们的讨论指导,给予我宝贵的建议;

5、学习效果有明显的提升:

本课最后通过2018年昆明市的中考题来进行课堂检测,我还将本课的实验探究式学习和以前的常规课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学习效果有很大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