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讲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讲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讲课讲稿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中最有名的通篇写景的莫过于以下三首了: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石头城》以及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五、写景抒情诗歌的抒情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六、写景诗的景情关系:
景——情:
一致-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情与景的关系】
"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就是为了抒情。
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
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
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乐"
景正衬"
情。
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
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
最爱"
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种情况,"
哀"
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
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
高卧"
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
第四句的"
秋声"
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第三种情况,"
景反衬"
古人曾评价说: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
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以四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
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
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
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
再看这首《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
不是,因为花是"
自"
落,鸟是"
空"
啼。
和"
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
再看岑参的这首《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前两句无疑是萧条衰败之景,那么后两句庭树发花是不是美景呢?
也不是。
因为,"
人去尽"
仍是萧条冷清之景,"
庭树"
不知人事已非这一变化,仍天真开花,正可反衬山房之破败和人心之凄冷。
最后再举杜甫《客至》一诗为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
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
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
,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
那么,首联所写的"
处处春水"
、"
日日群鸥"
,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
深的孤寂呢?
第四种情况,"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
情,前面的"
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
情服务的。
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
这里,所谓的"
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七、写景诗歌的语言特点:
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八、鉴赏写景诗歌原则: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景-境-情-情景关系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
如下面这首唐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
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
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
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虽然也抒写羁旅相思之情,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抒写离愁别恨的小令,词作上片写景,虽抒写悠悠相思之情,但所写的秋景阔远绮丽,毫无衰飒情味。
下片抒情,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绪、黯然凄怆的思乡情怀。
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绮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描写的景色却阔远而绮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
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
这说明,抒写离情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概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等。
如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题后要求答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且层次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2)明人莫如忠评价首联下句说:
“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
”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
(3)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思想将来的登岳。
首联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接着自我作答。
颔联两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颈联两句是写细望,细望中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尾联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2)“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
(3)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写景诗词鉴赏要诀
(2)
2002年高考诗词鉴赏题考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的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从题材的分类上看,属于“乡思”类。
这类诗词明年在高考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不太大,我们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题材的诗词上。
这篇文章就先结合创作方法谈一谈“写景”类诗词的鉴赏要诀,为高三迎考师生抛砖引玉。
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
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诗人站在长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
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
高考试题用的。
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
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来加以阐析:
其诗曰: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
首联写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
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
中间两联着意写水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
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创造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
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浑壮丽,以意境取胜。
再写远处的山色,在辽阔的天宇下,在江涛的雾霭中,若隐若现,使人感到似有似无。
明朝的王世贞盛赞这联诗是诗家语,却入画三味。
除了构图美和形象美外,绘画艺术中的、色彩美、意境美等,也应懂得。
例如,可以用王维《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然。
)出道题:
“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怎样的色彩美?
”这一问题该作如何回答呢?
应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做这样回答:
“诗人使用‘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红绿两色的突出与夸张使盎然春色跃然纸上,极富色彩美。
三是要学会对古人写诗填词时炼字所蕴含的深意的挖掘,做深入浅出的分析。
如《终南望余雪》中的“浮”字,就把积雪的终南山写活了。
其实,雪压山崖时积雪是静止的,流动的是山头上的云。
可诗人不从云入手来写,而从雪切入才符合题意。
这样着一“浮”字让人从云的流动中观赏到雪的动感,真是妙不可言。
再次是“明”字,含蓄地写出了雪霁后的夕阳,为山顶的积雪和树林抹上了一道亮丽的彩色,整个画面因此换了个模样,使终南山有了神秘的色彩,也使这首诗富有诗情画意。
平时只要多加留意,仔细品味,自然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例如可以用王湾《次北固山》(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出一道题:
“这首诗中哪几个字是诗眼?
生动地描述了江潮涨后的什么样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回答时应这样考虑:
“平”、“失”两个字写出水势,“悬”则写出了旅途顺畅,从所描绘的画面看,境界开阔,这是要首先想到的,然后依照情景交融回答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就容易了。
其答案曰:
“诗眼是‘平’、‘失’、‘悬’三字,生动地描述了水势浩淼,风帆高悬,意境开阔,是一幅绝妙的画图。
表现出诗人胸怀的宽阔,表达了征途顺利的喜悦之情。
四是要领会修辞手法在写景诗词中的作用,比喻、夸张是最为常见的,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就不多谈了,较难掌握的是拟人,“看似寻常最奇崛”。
例如王禹偁《村行》的“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尤其是“数峰无语”,最有讲究。
诗人仿佛是说山峰原先是会讲话的,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这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修辞格。
这样写看似无理,却有妙理奇趣,倘若改用“数峰毕静”,
五是要弄清写景诗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
这些化虚为实的例句都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较为浅显,容易看出。
而中学课本中有几个例子是较难看出的,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事物的排列来显示,则显得尤其含蓄,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而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
例如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可出如下一道题:
“贺铸有‘贺梅子’之别称,起因就在这首词的结尾三句。
请深入而简要地分析一下结尾三句之妙。
”解答时一定要运用虚实结合的理论,作这样的回答:
“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
满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
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尽。
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又新奇。
当然,写景诗词的鉴赏所要掌握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只是这五个方面更为重要些,能高屋建瓴,从深处揭示作品的寓意,故诉诸于文,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情-景-炼字-情景关系)
总之,鉴赏写景抒情诗方法有二:
1、景-境-情-情景关系
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
具体方法:
注意——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李华《春行即兴》
注释:
此时写于安始之乱平息后不久。
意象:
草、水、树、花、山、鸟
特点:
萋萋无人
自落
鸟空啼
构成一幅暮春景象
感情:
孤寂、凄凉、愁苦、叹惋的感情。
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南京,战国楚金陵城,三国吴孙权改名
山、潮水、月
没落
荒凉
四句诗句句写景,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写,显示了故都的荒凉和没落,更透露出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无限感伤。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碧
鸟——白
山——青
花——红
色彩艳丽——浓丽的春日
殷殷的思乡之情
手法:
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的浓厚。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
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
,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
仰视
、俯视。
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如仙境。
2.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
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
情是怎样的情?
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这是一首写景小诗。
作者将花草置于一种特定的情境中来写,请简要地描写这一情境。
2.有人认为“含”“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答案参考:
1.琉璃瓦,浮光闪闪,犹如碧玉。
那一株株的芍药花,灿然盛开,由于水珠的重压,似在含泪欲泣,显得凄艳欲绝。
蔷薇攀附着其他树枝,如佳人娇卧无力,百媚自生。
2.“含”“卧”二字,不仅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状态,传出了他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之情,也都包孕其中了。
第2、情-景-炼字-情景关系
九、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问答格式。
第一种类型:
(什么景,什么情)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这首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正确解答:
这类问题,解答思路分为三步:
1、再现诗歌画面 2、概括意境特点 3、剖析作者情感
第一步,考生应用描写性的语言把诗歌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尽量优美生动,切忌直接翻译。
第二步,描绘画面后,用一句简洁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或清新明丽,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孤寂清冷,或绚丽多彩,或生机勃勃,或萧瑟苍凉……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歌的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剖析时应注意,大部分的写景抒情诗是以乐景写乐情(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或哀景写哀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但还有一类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景的描写,透露出羁旅异乡而思归的感伤。
这类诗单抓景物特征意境氛围特征是很难把握住作者情感的,但诗题、诗中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个别透露作者情感的字词、背景等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的。
上面那首我们可以抓三、四两句直接议论抒情的句子。
再比如李华的《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我们可以通过抓“自”“空”两字,体味出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例1: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问: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简析之。
(6分)
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击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开阔的胸襟和坦然面对急风暴雨似的生活的态度。
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第二种类型:
(如何写景,写景方法)
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
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选取哪些典型景物(景中含情)
2、看写景的顺序(时间和空间):
如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外而内,由点到面等等,还可以用上俯下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
3、看描景的角度(形色动静):
如视觉(绘声绘色)、听觉(摹声)、嗅觉、触觉等,诗人会调动各种感官来写景。
4、看描景的手法:
一是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实景和虚景)
二是简单勾画不加修饰的“白描”和细致的“工描”
三是修辞(比喻、比拟、
夸张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
互文等
四是其他表现手法(衬托、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
比兴手法)
5、看层次安排:
如总分、照应
6、看词语的锤炼(动词、形容词、有活用的词)
当然在答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从中选两三点这首诗歌写景最主要的方法作答即可。
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要结合诗中的词句来分析。
例2: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苏幕遮
范仲淹
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
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