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9009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1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Word下载.docx

《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微生物学讲稿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遗传变异Word下载.docx

∙细菌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

将少量细菌接种到一定容积的新鲜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细菌会生长增殖。

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细菌数的对数为纵座标作图,即绘得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可区分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缓慢生长期(lagphase)

亦称迟缓期、延迟期、停滞期、滞后期。

特点:

细胞体积增长较快、易产生诱导酶、分裂迟缓;

细胞中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嗜碱性加强;

对不良环境条件较敏感。

∙对数生长期(logphase)

又称指数期(exponentialphase)。

细胞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定。

由于细菌个体数目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服从对数规律,通常将这一生长时期称为对数生长期。

 

代时:

细菌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

个体高速增殖,代时最短;

活性强,代谢旺盛;

菌体大小、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等相对一致。

∙ 

稳定生长期(stationaryphase)

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静止期。

细胞增殖与死亡达到动态平衡,总数不再增加。

∙特点:

个体数目达到最高;

细菌活性下降,细胞内逐渐积累贮存物,菌体出现淀粉粒、脂肪球等。

芽孢细菌则形成芽孢。

∙衰亡生长期(declinephase)

在稳定期后,由于营养物质缺乏,代谢产物及有毒物质积累,细胞生长受到限制,细胞分裂由缓慢转而停止,死亡率增加。

菌体出现畸形或多形态,细胞内产生液泡和空泡,细胞甚至会自溶而消亡。

∙基质浓度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1940年Monod提出了描述比生长速率与限制性基质浓度之间关系的经验方程(Monod方程)。

μ-比生长速率常数;

μmax-最大比生长速率常数;

S-限制性基质浓度;

KS-半饱和常数(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比生长速率一半时的基质浓度)。

S>

>

KS

S<

<

KS

细胞得率Y,即消耗单位基质所产生的菌体数量。

∙霉菌生长曲线

o停滞生长期

o迅速生长期

o衰亡生长期

 

二.连续培养

连续培养:

连续补料和出料的培养方法。

∙恒浊连续培养

∙恒化连续培养

o恒化器中培养液的稀释率

D-稀释率;

F-新鲜培养基的输入速率;

V-恒化器内培养液的总体积。

o恒化器中细菌浓度的变化

净生长速率=生长速率-流失速率

o如果μ>D,则(-dX/dt)净>0,恒化器内的细菌浓度不断升高。

o如果μ<

D,则(-dX/dt)净<0,恒化器内的细菌浓度不断降低,最终趋向于零,细菌被全部洗出。

o如果μ=D,则(-dX/dt)净=0,恒化器内的细菌浓度保持恒定,即细菌浓度处于生长速率等于流出速率的动态平衡状态。

这就是连续培养所要求达到的。

o恒化器中基质浓度的变化

基质变化=基质流入量-细菌对基质的消耗量-基质流失量

S0-流入的限制性基质浓度;

S-流出的限制性基质浓度。

恒化器中的基质浓度变化也有三种状况,只有当dS/dt=0时,流出的基质浓度才能保持恒定。

三.好氧培养

好氧培养方法

∙实验室常用的好氧培养方法:

平板培养;

斜面培养;

浅层液体培养;

液体振荡培养;

通气搅拌培养。

∙工业生产上常用的方法:

鼓风曝气和机械曝气

曝气充氧

双膜理论

在气-液界面上存在着气膜和液膜,气膜外和液膜外分别有空气和液体流动,处于紊流状态;

气膜和液膜则处于层流状态,没有对流。

如果存在氧浓度梯度,空气中的氧就会沿浓度梯度向气膜传递,气膜内的氧又会向液膜传递,最后进入液体。

气膜和液膜是氧传递的主要屏障。

  

(1)

   

  因为忽略气膜,液膜直接与空气接触,所以液膜外界面上的氧浓度为饱和溶解氧浓度(Cs)。

又因为液膜厚度(Xf)不大,故液膜内Cs与C之间的变化可用线性关系来近似。

 

(2)

(2)代入

(1)中

(3)

(3)两侧同时除以液体体积

(4) 

用 

 取代 

KLa-总氧传递系数

从式可看出,在曝气充氧中,要提高充氧速率(dC/dt),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①通过加强液体紊流运动(如搅拌)来减小液膜厚度和加快气-液界面的更新;

选择适宜的曝气器来减小气泡的直径,增大气-液接触面积;

最终提高KLa值。

②通过提高气相中的氧分压(如采用纯氧曝气、深井曝气等),提高液膜中的饱和溶解氧浓度(Cs)。

好氧微生物的生长

a(C6H12O6)+b(NH3)+c(O2)→d(C5H7NO2)+e(CO2)+f(H2O)

四:

厌氧培养

创建厌氧环境

∙物理法除氧

o煮沸法

o表面封闭法

o抽真空法

o无氧气体取代法

∙化学法除氧

o焦性末食子酸法

o特种催化剂法

o还原法

∙生物学法除氧

厌氧微生物的生长

第三节微生物的遗传

遗传性是指亲代生物具有将其特征传给子代的潜力。

变异性是指微生物的遗传既有稳定保守的一面,也有变异的一面,后者即为遗传的变异性。

微生物的遗传特性是通过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生理学表现的。

∙DNA与基因

oDNA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DNA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分子量为2.3×

104~1×

1010。

▪组成:

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A)、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G)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C)、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T)

▪结构:

在一级结构上,由脱氧核糖和碱基形成脱氧核糖核苷,再由脱氧核糖核苷和磷酸形成单脱氧核糖核苷酸,最后由单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成直链分子。

DNA分子内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构成了生物的遗传信息。

DNA二级结构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双螺旋结构模型,其要点为:

脱氧核糖与磷酸以3’,5’-磷酸二酯键交互连接,形成DNA的主链并充当DNA的骨架;

两条主链再以反向平行的方式组成双螺旋;

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

螺旋具有固定且一致的直径。

两条主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即A与T相配,G与C相配。

相邻的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为0.34nm,10个碱基对构成一个螺旋,因此螺距为3.4nm。

oDNA的存在形式

▪原核生物中DNA的存在形式

▪真核生物中DNA的存在形式

o基因

基因(gene)是指生物体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它是DNA分子上一段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按照功能,可分为:

①结构基因,转录为mRNA、tRNA和rRNA的基因;

②操纵基因,一段可以与有活性的阻遏蛋白结合从而阻止转录起始的DNA序列。

③调节基因,编码调节蛋白,控制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

▪DNA的复制

半保留复制

▪RNA的合成

▪蛋白质的合成

第四节微生物的变异

∙非遗传型变异

非遗传型变异是在DNA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微生物某些性状的改变。

这类变异是可逆的,一旦条件复原,变异亦消失。

这类变异往往涉及细胞群体,即许多细胞同时变异。

∙遗传型变异

遗传型变异是由于DNA发生改变而导致微生物某些性状的改变。

这类变异仅涉及个别细胞,不可逆,能相对稳定地遗传。

基因突变是指DNA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性状改变。

o基因突变的类型

▪形态突变型 

▪生化突变型

▪致死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

o基因突变的机制

▪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

▪碱基对的置换

▪移码突变

▪染色体畸变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将两个不同性状的个体细胞的遗传基因转移至一个个体细胞内,使之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generecombination)。

o转化(transformation)

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化。

o转导(transduction)

通过温和噬菌体的介导,将供体菌DNA片段带入受体菌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转导。

o接合(conjugation)

通过两个完整的菌体细胞直接接触,将供体菌DNA片段(包括质粒)带入受体菌中,从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接合。

1.何谓营养物质、营养和代谢?

2.按照生理需要划分,微生物需要哪些营养物质?

3.简述微生物的四种基本营养类型。

4.简述微生物摄取营养物质的四种基本方式。

5.何谓培养基?

简述配制培养基的原则和培养基的种类。

6.试比较呼吸、厌氧呼吸和发酵的特点。

7.简述糖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

8.简述测定微生物生长的各种方法。

9.什么叫细菌生长曲线?

可分哪几个生长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

10.微生物有哪些温度类型?

各有何特点?

11.为啥每种生物都有一定的生长温度范围?

为何高温微生物耐高温?

12.简述高温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13.何谓嗜酸微生物和嗜碱微生物?

14.根据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为几种类型?

为啥厌氧菌对氧气敏感?

15. 

何谓DNA?

何谓基因?

何谓DNA的双螺旋结构?

16.简述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