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次发布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Word下载.docx
《上海首次发布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首次发布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分分管教育区长作为特约专家列席会议。
为期一天的会议分为上、下午两个专场.上午的内容由《上海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调研报告解读》和《小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指数调查方法与社会需求分析》、《挑战性学习的新发展》、《关注学生发展差异的新趋势》、《孩子们的科学世界》、《家长对小学教育的需求分析》五个拓展型“微讲座"
组成。
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代表“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专项调研工作组,通报了这项由市教委相关处室联合开展,历时近四个月的调研工作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上海市136所小学,7000多人,1万多份文本调研分析,全面介绍了本市小学在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课程管理与实施方面的现状。
通过调研报告的解读,可以发现学校在管理上正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但监督评价机制尚需进一步到位;
超过95%公办学校反映,体育活动时间得到保证;
近98%学生期盼上体育课的心情迫切;
99%学生认为在学校得到了锻炼;
近九成家长认同上海小学开展“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成效。
在具体课时安排上,“每天一小时”时间要求已达到;
体育课质量总体较好,在听取的272节体育课中,90%获评价“较好”以上;
但体育活动课质量有待提高.
随后,由五个社会教育咨询机构所作的“微讲座”,使在座的近千名与会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挑战性学习的新发展》使身处教育内部的工作者,领略了当今世界教育的新趋势和新潮流;
《小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指数调查方法与社会需求分析》让大家知道,对于教育评价,我们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关注学生发展差异的新趋势》使与会者感受到,其实我们对孩子的学习需求的了解,还有许多内容需要探索实践;
《孩子们的科学世界》则为大家描绘了培养学生求知、求真的可贵;
《家长对小学教育的需求分析》从其独特的视角,让在座的校长们重新叩问了自己的办学理念。
而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对上述内容的点评,则催化着与会校长们从“有想法的管理者”向“有思想的办学者”转变。
“大开眼界"
、“海派风格”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下午,一场历时两个半小时,由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与十位来自教学管理岗位的分管局长、教研室主任和校长共同演绎的主题报告,由“学生在哪里”、“课程再认识”、“教学有效性”、“评价需攻坚”、“教师是根本”五个环节构成。
报告从“学生在哪里”开始,共同探讨了小学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通过“课程再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应包括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经历;
“教学有效性”的阐述,告诉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如何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学进行教学活动;
“评价需攻坚”,道明绿色指标导向下的全面质量观,既任重道远又意义重大;
“教师是根本”,从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境界和文化自觉的角度,阐明了教师在继续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主讲者尹后庆的娓娓道来和案例演绎者的精炼穿插,使整场报告一气呵成.听者既觉醍醐灌顶,又感责任在肩.此次会议,引领与会者对近年来市教委针对“减负增效”推出的一系列“组合拳”作了全景式的全面回顾:
2010年,市教委针对当前课改实施中的难点问题,力图通过行动研究,探索解决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中,影响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
颁布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文件。
经过51所学校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从学校课程计划、学科建设、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四大方面改善和影响了学校现行课程状况,提升了学校课程品质。
针对“二期课改”推广以来,小学阶段教育面临的最突出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市教委一方面对教师“教学五环节”加以强化,另一方面对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层进行“课程领导力"
的提升。
上海市小学课改由此进入了加速阶段.在此阶段,小学整体改革主要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入手,推出了以下具体举措:
1.设置学习准备期:
在小学一年级入学初设置2-4周学习准备期,从学科和综合活动两方面,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学习准备期内适当放慢教学节奏,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2007年,在50所课改实验学校先行实验,2008年全面推开。
2。
调整课时与内容:
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周课时从3节减少到2节,教学内容减少五分之二.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篇目减少35篇,从215篇减少到180篇,识字量和写字量分别减少300个和100个.数学通过删减和后移教学内容,使得学习进度得到减缓。
为配合《关于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贯彻实施,市教研室制订了《关于小学学习准备期实施指导意见》,提供了实施案例。
3。
推迟小学上学时间:
在总结4个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市教委经研究决定,2007学年在全市进行全面推广。
小学实行上午8:
15以后安排集体教育活动的作息制度。
4.减少统一测试:
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课程教学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科目。
小学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全区(县)、全学区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包括学业质量监测)。
四至八年级也不得进行全区(县)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区县若要进行学业质量监测,每学年每学科不超过1次,且只能随机抽样监测,随机抽取的学生比例不超过本年级的30%.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联考或月考。
5.开展“快乐活动日"
:
2011年市教委研制颁布了《上海市小学实施“快乐活动日”指导意见》,要求每周安排半天时间,不布置当天需要完成的书面回家作业,开展以学生实践和体验为主的“快乐活动日"
。
“快乐活动日"
实施意见下发后,各区县和小学积极行动,整合课程资源,精心制定实施方案。
市教委在长宁区和闸北区先后召开展示活动,并开展“快乐活动日”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征集,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推动“快乐活动日”的实施.
此外,还有“绿色指标”、“体育一小时专题调研”等举措。
正是由于有了上述的一系列“组合拳”,使全市各小学在探索学生“高质量、轻负担、高效益”的学习状态道路上孜孜以求:
“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的措施,使教师从关注课堂更多向关注课程转变,从“教书”向“育人”转变。
一年级设置“学习准备期”、一二年级“调整课时与内容”、“推迟上学时间"
、“减少统一测试"
、“快乐活动日”等内容的持续推出,使得学生在交流时,除了互相鼓励读好书以外,谈得最多的就是“怎么玩”.“绿色指标”、“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专项调研,以评价和监督,引导学校、教师将各项减负措施持续不断地延续……
(市教委教研室陈飈供稿)
上海首次发布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结果
7月1日,上海市教委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发布了2011年度“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
评价结果,从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和跨年度进步指数等十个方面关注上海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这是去年底双方签订《开展上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合作备忘录》之后的重要成果。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领导有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慕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副主任纪明泽等,上海各大新闻媒体都派代表参加了本次发布会,会议由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主持。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向媒体发布了2011年度“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结果。
徐淀芳首先介绍了样本与工具概况:
2011年上海市以“绿色指标”为依据,举行了全市首次抽样测试,有466所小学、338所初中(一贯制学校按小学、初中分别计数)参加学业测试,有63640名学生参加测试和问卷,9445名教师和804名校长参加问卷。
评价工具主要有学科测试、问卷调查、体质健康测试等。
测试结果显示:
上海学生学业成绩优秀,学业水平达成度指数仍然处于全国前列。
分别有99%、99.7%的学生达到三年级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分别有96%、97%、93%、91%的学生达到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上海学生学业成绩区县间、学校间比较均衡,由区县层面因素造成差异的比例在10%以下,大部分学科由学校层面因素造成差异的比例在19%以下。
从影响学生学业水平的因素看,学业成绩与学习自信心、内部学习动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总体上看,上海学生学习动力较强,学生对师生关系和教师教学方式评价良好,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有一定的水平,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影响较小,在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家庭环境不利的影响,学生品德行为发展水平总体较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但无论小学还是初中,学生学业负担依然偏重,减负任务任重道远,需要综合治理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就“绿色指标”项目技术参数及其科学性向上海新闻媒体作了说明.该项目以我国实际情况和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基础,借鉴国际通行的程序和方法,开发测试工具、分析和解释测试结果,比较系统地描述和分析中小学生的学业能力.该项目的推进是多方努力与合作的结果,项目组与英国杜伦大学课程评价与管理中心(CE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数据统计所等建立了专业联系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发展过程中还得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培生集团教育测评中心、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美国麦克劳—希尔集团(McGraw—Hill)等有关机构、专家的指导,特别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系的侯杰泰教授在水平设定等关键技术环节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经过7年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项目组积累了一套成熟的命题、施测、数据分析、报告呈现的经验,为测试的推广与扩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慕菊的发言谈到了“绿色指标”体系的深远意义,指出了“绿色指标”的科学性、导向性和可行性。
她认为该指标体系可以获得关乎教育质量最核心元素的数据,可以较全面地反映获得成绩的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状况,该系统可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倡导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对教育质量进行监督的依据,该指标体系直接指向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为社会理解和支持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政策解读。
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在讲话中指出,“绿色指标”发布的关键问题是强调全面的评价,向社会宣传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即不仅仅看学业分数,更要关注影响学业的各种因素,引导社会形成促进教育改革的良好环境。
“绿色指标”评价结果反映了学业质量方面的一些基本现象和规律,有利于全市和各区县发现自身在全面学业质量上的不足和缺陷,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各区县都在积极构建区域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其中8个区就围绕“绿色指标”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与研究,许多学校在开展“绿色指标”评价的校本化实践与探索。
“绿色指标”评价初步营造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成为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一个亮点。
上海将加强研究,完善“绿色指标”体系的监测工具,改进“绿色指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进一步理顺机制,健全“绿色指标”评价运行机制,及时反馈应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供稿)
上海市开展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专项调研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
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在上海市教委领导、组织和协调下,市教委教研室协同市教委基教处、体卫艺科处、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教科院普教所、市体育局等,开展了上海市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专项调研。
本次调研从2012年2月至6月,历时近5个月,420人次参与调研工作。
问卷调查对象包括136所小学。
其中,公办小学110所;
民办小学26所,民办小学中,“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以下简称‘转民小学’)”6所.共涉及学生4106人,校领导226人,体育教师601人,非体育教师720人,家长1352人。
调研人员随机观测体育课272节,体育活动课136节,室内外广播操226次,眼保健操136次,收集学校个案等资料11016份,并对20名小学生进行了一天学校活动的全程跟踪。
经分析,获得以下结论:
1.超过98%师生反映,“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基本得到保证。
调研结果中,学生问卷反映每天“大约有一小时”和“超过一小时”为98.03%,体育教师为99。
5%,家长为88。
68%。
民办东展小学甚至达到了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一小时加户外活动一小时)。
调研中还发现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体育活动时间安排上出现差异。
公办学校保证时间能够落实,“很好、好、较好"
相加比例达95.45%,民办学校为75。
00%,转民小学仅为16.67%,其中很好的比例为0。
“时间不落实”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场地器材以及师资无法保障等,如实地调研中发现个别民办学校将每周三节体育课压缩为两节体育课,违背“上海市小学2011学年度课程计划”要求。
调查表明学校每周安排体育活动课2次及2次以上的占90.5%,但仍有近10%的学校每周只安排1次甚至根本不安排体育活动课。
2.体育活动课内容比较丰富多彩,游戏仍占首位,近四成学校有特色项目.
体育课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来安排活动内容,既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同时又达到必需的活动量.
体育活动课内容由各所学校自行安排.调研发现,学生选择前三位的分别是游戏活动、球类和田径类.这说明学校的体育活动内容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值得关注的是小学体育的特色项目达到39.10%,新兴体育项目达到26。
75%。
如:
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持之以恒、因地制宜地开展花样跳绳特色项目,不仅解决了小场地开展体育活动的难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2011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为全区第一名。
59。
79%学生反映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很多,每次活动的内容都不一样,但都要听老师安排,不能自已选择"
目前,上海市的小学办学条件还达不到学生普遍自主选择体育活动内容的要求,这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及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
许多学校对每天安排两次的广播操进行了改进,一次为标准广播操,另一次为学校自编操。
遇到雨天,有的学校将室外操改为室内操,利用教室和走廊空间做操,设计改编了颇具特色的“水果操”、“哈比操"
和“沙球操”等。
3.实施效果总体较好。
①近98%学生期盼上体育课的心情迫切。
通过近年来“健康第一”思想的贯彻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落实,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明显改善。
调研显示,有97。
54%的学生希望“快点上”体育课。
班级里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为93。
81%,明显超过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比例。
②98.7%的学生反映每天在学校得到有效身体锻炼。
③本次调研还对272节体育课做出了评价,272节体育课,90%获“较好”以上。
现场观测中发现学生的合理运动负荷指数显得较低。
另外根据学生上完体育课后的感受统计,学生总体很开心的达99。
02%,但一节课后,感觉不累的达到22。
75%,“出大汗"
的比例只有53。
42%,说明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需要进一步提高。
个案追踪发现,学生久坐少动现象较为严重.20名学生一天学校生活的全程跟踪观察结果显示,累计有组织的身体活动时间(即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广播操等计划安排的时间)平均值为65分钟,无组织的身体活动时间为358分钟,其中坐的时间为272分钟,超过小学每天平均6—7节课(包括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在内)的课时总量。
久坐少动的主要原因在于课间休息和中午时段过多采用坐姿。
现场观察发现学生眼保健操的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按压穴位不准确,力度不到位,教师个别指导不够等。
4.因校制宜,设置专门机构,形成活动方案.
调查显示:
有些学校专门成立了校级领导小组进行管理,有些学校主要由教导处承担管理责任。
这在组织体制上保证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正常运作。
226位受调查的校领导中有220位表示本校已制定了实施方案,占总调查人数的97.35%。
方案中明确了教导处、年级组、体育组、大队部、后勤部门等职责,基本形成了校长负责,多部门配合,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具体实施的管理体系,分别从课程安排、场地安排、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保证了体育活动的实施。
学校制定体育活动的方案主要考虑了健身目标(100%)、趣味性(96.90%)、安全性(96。
46%)、技能性(64。
60%)、适宜性(81.86%)等要素,兼顾学校特色(91.15%)及师资力量(85.40%)、学生兴趣(93。
81%)、场地条件(93.36%)等可行性,比较科学合理地设计了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
5.学校硬件条件逐步改善,场地条件成困扰雨天体锻质量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郊区学校新建学校体育场地基本达标,中心城区的学校体育场地在学校改造中逐步改善,拥有室内场馆的学校数也在增加,但是由于学生体育活动的全员参与和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体育的硬件设施设备不足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136所学校中只有13.24%认为场地器材很充分且能够保证安全,校长问卷中77。
43%认为学校运动场地不足,在影响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的五个因素中列第一位,不少市区学校校园面积过小,甚至有的学校只能借助教室前后的空地开展体育活动,体育课课时安排困难.个别民办学校和转民小学存在着体育专项经费不足或专款不专用的现象。
上海学校遇到一个突出的矛盾,即雨天开展体育活动问题:
取消广播操达11.76%。
体育课多改为室内锻炼、体育理论课、自习课等形式。
这一问题的形成主要是学校室内场馆的不足,既影响了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也造成了运动负荷不够及久坐少动等深层次的体育质量问题。
6.体育课专业师资配备基本到位,非体育教师执教活动课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半数以上的学校领导认为师资力量不足是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困难。
目前上海小学体育课能够保证由体育专职教师来承担,但是体育活动课中能够完全由体育教师承担只占两成,而学生问卷中希望体育活动课由体育教师来上的达到81.22%,体育活动课师资保障保证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访谈过程中,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认为工作量大,有部分教师一周要上25节体育课,且取消了体育相关补贴;
另外,体育教师的教研、进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民办小学和转民小学存在着办学成本问题,因此就出现了体育教师兼职比例过大的矛盾,在学校体育师资对比研究中发现民办小学体育教师兼职为36.4%,转民学校76%.
7。
大多数家长支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程度不断提高。
89。
9%的家长认为“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自觉锻炼。
8.家长对“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基本满意,但认为习惯培养和方法指导等需加强。
88.7%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基本达到”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锻炼时间;
29.5%家长反映,学校体育活动中“习惯培养不够”;
21.3%家长反映,“锻炼方法掌握不够”.
9。
家长对自己孩子体质水平基本清晰。
64.3%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体质强壮,较少生病。
需要高度重视的是有32.8%的家长认为孩子体质属于“一般”状态,2.9%的孩子体质较弱,经常生病,总体来说,家长对孩子的健康状况还不十分满意,还需进一步提高。
调研组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积极构建政府全面主导、学校重点推进、社会深度参与的工作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办出体育特色;
多管齐下,进一步提高校园体育活动质量;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中心城区学校体育场所的改造和体育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
加强专项督导,完善监督机制,探索评价机制共6条、21项具体措施的对策建议。
此次大规模的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专项调研虽已落下帷幕,但它对上海小学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是可以预见的。
快乐玩,有效学,让孩子快乐成长
6月19日上午,由市教委基教处、市教委教研室和静安区教育局共同主办的“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游戏与学习有效融合》专题展示交流活动”在静安区南西幼儿园举行。
各区县教育局幼教科科长和幼教教研室负责人、课改基地园和课程领导力立项园园长以及指导专家近100人参加了活动。
本次展示交流活动共分为实践展示和大会交流两部分,通过感性观摩和理性辩说,让与会者更直观、更真切地了解了南西幼儿园行动研究的全过程。
在实践展示过程中,与会者看到了教师在自主性游戏中抓住教育契机推进幼儿的学习;
而意兴盎然的个性化学习活动,精彩的集体教学游戏《装扮不走样》、《拷贝不走样》等,也都引得前来观摩的幼教同行一片赞誉,他们纷纷表示通过幼儿与环境、与同伴、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充分感受到了南西幼儿园“快乐玩、有效学”的课程理念和在课题引领下推进完善班级课程方案的丰硕成果.
实践展示之后的大会交流由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纪明泽主持。
静安区教育局副局长戈一萍首先致辞,对市教委领导和相关专家对静安教育以及对南西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南西所取得的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成果给予了肯定。
随后,南西幼儿园副园长徐则民代表园所,就课题研究概况、进展和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汇报交流;
园长洪晓琴、教师代表陈嵘也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向与会者讲述了园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执行力以及教学思辨上的成果和启示。
交流过后,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作了题为《理想课程的执着追求》的专家点评,从基于课改理念的课程理想、基于理想课程的专业共同体、基于专业发展的反思性课程实践三个部分全面解读、点评了南西幼儿园推进园本课程不断完善的想法与做法.
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倪闽景也高度评价了本次现场展示交流活动,肯定了南西幼儿园以游戏教育特色为抓手,通过课程领导力项目的研究释放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同时将园长团队的先思先行、专业引领与教师的创造力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并期望研究形成的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有效举措和机制等能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和辐射。
(市教委教研室、南西幼儿园供稿)
《社会教育基地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
项目研讨活动在尚文中学举行
6月5日,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丰富学校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尚文中学《社会教育基地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研讨活动在尚文中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市教委教研室和黄浦区教育局主办,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尚文中学承办。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
参观项目研究相关展板,听课和项目研究汇报。
首先与会人员参观了反映尚文中学《社会教育基地资源有效利用的研究》研究过程及成果的展板。
这些展板内容充实,突出了学校如何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