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文档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谢天谢地!
该男士衣着洁净、质地优良、款式得体、头发不脏不腻、无烟臭、无异味,胳膊交叉收拢在自己胸前,双腿交叉收拢在自己座椅下,座椅靠背也是收拢竖起,尽管在假寐,也显然是一副文明礼貌生怕妨碍其他乘客的姿态。
而整个车厢,大多数乘客都在挤来挤去,急忙坐下,急忙放下靠背,坐下就急忙敞开双腿,胳膊大幅度横架于两个座位之间的扶手,急忙打起手机来,高声大气,旁若无人……这不就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乘车环境吗?
今天这位自好自律到堪称完美的邻座,我还真第一次碰到,基于以上所有遭遇,不由心生感慨:
或许在他,只是习惯与素养;
在我,却是与祖国悠久古典礼仪的一种相遇。
或许在他,只是安分守己;
在我,已算看到高风亮节。
或许在他,只是举止得体;
在我,却是获得尊重。
验票的来了,邻座假寐结束。
不知不觉,我们闲聊起来。
这一聊,不仅十分投契,更有一种无顾无忌的坦率——有些想法、观点、疑惑与苦闷,就连亲朋好友都不会诉说的,倒在这一刻因萍水相逢格外放松,说了就了,随风飘散,无祸且得福——这福气叫做知音,竟是素昧平生来托底。
④邻座先到站,彼此道谢,老友般说再见。
我继续行程,而此前的坏心情,已彻底消散。
戴上耳机,音乐低回,远望窗外,看到的却不是窗外景色,还有跃动在更加广阔时空的奇异美景,有静物、有人物、有声有色,光影交织,令我身心清澄,焕然一新。
这样一种被激发、被打开、被链接的状态,简直妙不可言。
原来拯救人的还是人。
人啊人。
我这一辈子,一直都保有儿时天真幼稚的幻想,总幻想奇遇神迹,倒不曾料想,凡人凡事也会有不凡的辉光,这也算是半个奇遇了。
半个奇遇,我也感恩于心。
(1)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2)根据上下文意理解,第②段划线词语“其中”的“其”在文中指代的是什么?
(3)请结合对划线词语的理解,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对对上下文意的理解,说说第④段中划线词语“此前的坏心情”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5)结合对划线词语的理解,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凡人凡事也会有不凡的辉光,这也算是半个奇遇了。
【答案】
(1)第①段主要交待了“我”有“琢磨人”的思考习惯,为下文发现、感受到列车上邻座男子这一平凡人的“辉光”作铺垫。
(2)“其”指代的是那些麻木、人与人之间没有态度、没有温度、烦别人、嫌人多周围环境中的人们。
(3)句子写邻座男士的外貌衣着、坐姿和上车后的举动,“收拢”写出了该男士不愿被打扰、也不会去打扰别人的良好习惯与素养、写出了他的安分守己、举止得体,写出了他对周围旅客的尊重给我带来的良好印象,为下文写我与之交流甚至倾诉作铺垫。
(4)工作不顺;
爬长城散心、路遇的士追尾受伤;
列车延误、堵在候车室;
与周围人一样厌烦、苦闷,甚至抱怨、空得麻木。
(5)“这”“凡人凡事”指的是列车上我与邻座的偶遇、闲聊和我的诉说:
“半个”极言我与邻座的闲聊、我的诉说极其普通、平常,算不上奇异;
但就是这样一次平常的相遇、闲聊、诉说,让自己低落的情绪得以释放和排解,让自己找到了生活的知音,发现了凡人凡事的不凡辉光,让我感恩于心,所以称之为“半个奇遇”。
【解析】【分析】
(1)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
在内容上,交待了“我”是个“喜欢琢磨人的人”。
在结构上,这一内容为下文发现、感受到那个自好自律到堪称完美的邻座作铺垫。
(2)可分析问题的上文“满目的人,少数人发呆打盹,多数人埋头刷屏,间或抬起一张面孔,也是一脸麻木。
人与人之间,没温度、没态度,人人都烦别人,人人都嫌人太多”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3)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
“该男士衣着洁净、质地优良、款式得体”写邻座男士的外貌衣着;
“头发不脏不腻、无烟臭、无异味”写头发的特点;
“胳膊交叉收拢在自己胸前,双腿交叉收拢在自己座椅下”写坐姿。
句子中“收拢”胳膊,“收拢”双腿,“收拢”座椅靠背的描写,在内容上,写出了该男士不愿被打扰、也不会去打扰别人的良好习惯与素养,写出了他给“我”的印象之深;
结构上,引起下文我与之交流甚至倾诉的内容。
(4)可提取第②段“这一天我状态极差,双腿沉重,脑袋昏沉”“此番来京工作不顺,几晚失眠,竟愤而想去爬长城,觉得自己18岁心愿在几十年里赴京百趟都未落实,实乃人生一大失败。
不料所乘的士,半路追尾,我再次失败”“我身带多处擦伤和瘀斑,眼睛红肿酸涩,鼓起最后勇气,环顾候车室,想与他人对上眼神打个商量,看能不能挤出半个臀位,结果又是失败”,第③段“终于开闸放行,我被裹挟在争先恐后之中,被推推搡搡进了车厢,扑面又是纵声喧哗,呼朋唤友,叫嚷打牌”“这一瞬间,静息或睡觉的希望,又顿时破灭。
我倍受打击,眼皮都没有力气抬起,完全不看人了,只顾低头对号入座”等句进行概括压缩,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5)可对“凡人凡事也会有不凡的辉光,这也算是半个奇遇了”句子中的“凡人凡事”“半个”“奇遇”等词语一一解释。
“凡人凡事”指的是列车上我与邻座的偶遇、闲聊。
“半个”是说我与邻座的闲聊、我的诉说算不上是完全的奇异。
而“奇遇”是说这次相遇的意义重大:
自己低落的情绪得以释放和排解,找到了生活的知音,发现了凡人凡事的不凡辉光。
将这几个意思整合在一起,就是答案。
故答案为:
⑴第①段主要交待了“我”有“琢磨人”的思考习惯,为下文发现、感受到列车上邻座男子这一平凡人的“辉光”作铺垫;
⑵“其”指代的是那些麻木、人与人之间没有态度、没有温度、烦别人、嫌人多周围环境中的人们;
⑶句子写邻座男士的外貌衣着、坐姿和上车后的举动,“收拢”写出了该男士不愿被打扰、也不会去打扰别人的良好习惯与素养、写出了他的安分守己、举止得体,写出了他对周围旅客的尊重给我带来的良好印象,为下文写我与之交流甚至倾诉作铺垫;
⑷工作不顺;
与周围人一样厌烦、苦闷,甚至抱怨、空得麻木;
⑸“这”“凡人凡事”指的是列车上我与邻座的偶遇、闲聊和我的诉说:
【点评】⑴本题是对文章开头主要内容及其作用的考查。
结合语句内容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找到关键段中的关键句即可找出答案;
⑶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⑷本题考查理解代词所指代内容的能力。
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常出现在前文;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划线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这要结合该段所表达的意思去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怀念插图
铁凝
①在我童年和少年的阅读记忆里,连环画和带插图的小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比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其中一幅是一个名叫亭面糊的中间人物与人喝酒。
画面上,两人围着一张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酒菜。
那碟中的莱不过是贺友直先生随意画出的一些不规则的块状东西,却叫我觉得特别香,引起我格外强烈的食欲。
②又比如少年时读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觉得正是那些画得很“帅”的插图帮了我和小说的忙,使我能够身临其境,对特务和好人有了如看电影般的直观认识,也使小说变得更加生动而有光彩。
③我第一次读孙犁先生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是在20岁以前。
当时除了被孙犁先生的叙述打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画家张德育为《铁木前传》所作的几幅插图。
其中那幅小满儿坐在炕上一手托碗喝水的插图,尤其让我难忘。
④小满儿是《铁木前传》中的一个重要女性,我一直觉得她是孙犁先生笔下最富人性光彩的女性形象。
单用艳丽风骚不能概括她;
单用狡黠、虚荣不能概括她;
单用热烈、纯真更不能概括。
她,因为她似乎是上述这种种形容词的混合体,而作家在表现她时也是用了十分复杂的感情。
⑤画中的小满儿,在深夜来到住在她家的干部屋里,倚坐在炕上,毫不扭捏地让干部给她倒一碗水。
深夜男女单独相处,村人对她的种种传闻,使干部对她心生警惕。
然而她落落大方地与干部闲聊,探讨怎样才能了解人的内心。
这时她的目光甚至是纯净的,没有挑逗的意味,虽然在这个晚上她美艳无比,头上那方印着牡丹花的手巾,那朵恰巧对着前额的牡丹花,一给她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又孤傲的色彩,这使人想到,在轻佻和随便的背后,这女人情感深处也有着诸多的艰难和痛苦。
⑥在这插图的下方,有一行小说中的文字:
“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至少现在,他就不能完全猜出这个女人的心情。
”
⑦张德育先生頗具深意地选择并刻画出孙犁先生赋予小满儿的一言难尽的深意,他这幅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插图的艺术价值并不亚于孙犁先生这部小说本身。
⑧我一向觉得,用水粉画这样的形式和材料去作具有如此细膩内心世界的单幅肖像画,实在难以驾驭。
但张德育先生的插图,用看似轻便的笑墨,却准确、传神地表现出一个文学人物的血肉和其洋溢着别样能力的复杂性格,实在让人敬佩。
⑨前不久,我终和久未联系的张德方先生通了电话。
提起这些往事,他有些黯然,当我把话题引向当年创作这些插图的情景时,他才又兴奋起来。
那是20世纪50年代末,他刚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百花文艺出版社,一次读到《铁木前传》,立刻被打动,向领导提出要为这部小说作插图,并专门到冀中乡村体验生活。
虽然他也是出身乡村,在他心中,也存有小满儿这样的女孩子的形象,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到了有别于他山东老家的冀中平原。
他还讲到,作品完成之后他去孙犁家听意见,孙犁兴奋地招呼老伴出来,然后他们两人一块儿问张德育:
“你是不是见过小满儿?
⑩张德育没有见过小满儿,怛孙犁夫妇的惊讶已经把他的成功告诉了他。
我很少听见作者对插图画家的认可,我也深知画家能画出作家心中珍爱的人物的不易,但是张德育做到了,他画出了孙犁心中的小满儿,不凡的《铁木前传》因此具有了更加非凡的意义。
⑪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网络和各种彩像让人目不暇接,插图和连环画已经里离我们远去。
⑫我怀念这些在今人看来经济效益低下,又“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不单是对童年的追忆,那些优秀的插图和连环画永远会有它们独立的价值,它们不是出自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也真正是作者的血肉与他所塑造人物的血肉的饱满的混合。
(选自《铁凝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前三段写了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读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读带插图的孙犁先生的《铁木前传》三件事。
B.《铁木前传》这本书之所以让作者印象深刻除了因为孙犁先生的叙述,还因为张德育先生所作的价值不亚于小说本身的插图。
C.文中第⑨极通过孙犁夫妇的表现,衬托出张德育先生所作插图的形象逼真。
D.作者认为插画不仅是出自机器的制造,也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开篇点题,回忆“我”童年和少年时对插图的记忆,引出了作者对插图中美食的怀念和喜爱。
B.“用看似轻便的笔墨,却准确、传神地表现出一个文学人物的血肉和其洋溢着别样魅力的复杂性格。
”这句话体现了张德育先生对人物的形确把握。
C.作者重点描写《铁木前传》插图及其创作过程,颂扬了张德育先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和非凡的艺术成就。
D.现今插图已沦为“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因为在当今时代,随着各种影象方式的普及,人们已经不需要再将插画作为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唯一途径了。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D
(2)A
(3)示例: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电视、网络和各种影像让人目不暇接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插图的怀念及对插图艺术回归的呼唤。
(1)依据文章中最后一段中的“它们不是出自机器的制造,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因此散发着可嗅的人间气息”这一语句可知,D项中“作者认为插画不仅是出自机器的制造”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2)从文章内容看,文章开篇回忆“我”童年和少年时对插图的记忆,并不是为了引出作者对插图中美食的怀念和喜爱。
这从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所说的对插图和连环画追忆和怀念可知。
据此,答案为A。
(3)本文回忆看贺友直先生绘制的连环画;
读苏联很多带插图的惊险小说;
读带插图的孙犁先生的《铁木前传》三件事。
结合文章中的“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网络和各种彩像让人目不暇接,插图和连环画已经里离我们远去”和“我怀念这些在今人来经济效益低下,又‘费力不讨好’的绘画品种,不单是对童年的追忆,那些优秀的插图和连环画永远会有它们独立的价值,而是出自人心的琢磨和人手的劳动”可知,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插图的怀念及对插图艺术回归的呼唤。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⑴D;
⑵A;
⑶示例: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考生要熟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将每项内容在文中具体落实,进行比对,从而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文章的整体感知,因此考生要熟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内容,对选项要逐项审读,将每项内容在文中具体落实,进行比对,从而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分析。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报秋
宗璞
①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的怎么得了!
②一朵花苞钻出来,一个柄上的好几朵都跟上。
花苞很有精神,越长越长,成为玉簪模样。
开放都在晚间,一朵能持续开一昼夜。
六片清雅修长的花瓣围着花蕊,当中的一株顶着一点嫩黄,颤颤地望着自己雪白的小窝。
③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④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常这样自嘲。
⑤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
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
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⑥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
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
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
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
秋来了。
⑦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
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
怪谁呢,很难回答。
⑧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
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原文是:
⑨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⑩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⑪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诵,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⑫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刚看到玉簪花“圆鼓鼓的棒槌”时,作者先是“一惊”,随即“________”,接着文章描写了玉簪花的生长形态、特点及作用,然后笔锋一转,从第________段开始由物及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最后作者在“________”诗句的反复吟诵中达到“________”的境界。
(2)作者笔下的玉簪花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阅读第⑤段,品味句子,说说下面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语言简炼,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反复吟诵,传递了一种珍惜现在时光,品味人生真谛的悠然境界。
C.“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D.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特有的芳香。
(5)根据你的阅读理解,说说文章题目“报秋”有哪些含义?
【答案】
(1)怅然;
⑦;
领取而今现在;
悠然自得
(2)特点:
生命力强,喜欢生长在背阴处,香气浓郁。
作用:
花瓣可以入药,叶子可以治脚气。
(3)比喻;
将玉簪花比作绿波上的白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玉簪花在绿叶衬托下的生机与活力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之情。
(4)C
(5)“报秋”是指玉簪花一开没几天就是立秋,它含有预报秋天来临的意思;
“报秋”还寓意人生秋天的来临,作者借玉簪花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1)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然后根据提示,找到相应的句子,第①段“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第⑪段“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诵,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抽取关键词就可。
(2)回答此题,要锁定第③段中“这花的生命力极强”“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抽取关键词句即可。
(3)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赏析时,要抓住绿波上的白帆这一喻体,体会玉簪花生命力强的特点,从而感悟到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4)依据最后一段“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和第⑪段“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可知,“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品味把玩、心灵的获得的意思。
故选C。
(5)标题“报秋”有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依据第1段“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可知是预报秋天。
联系文章主旨,深层含义是从玉簪花身上作者获得了认识感悟:
要热爱眼前的生活。
故答案为:
⑴怅然;
悠然自得;
⑵特点:
生命力强,喜欢生长在背阴处,香气浓郁;
花瓣可以入药,叶子可以治脚气;
⑶比喻;
将玉簪花比作绿波上的白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玉簪花在绿叶衬托下的生机与活力情态,表达了作者对玉簪花的喜爱之情;
⑷C;
⑸“报秋”是指玉簪花一开没几天就是立秋,它含有预报秋天来临的意思;
【点评】⑴本题是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
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在上下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⑵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锁定关键句接的题干,即可概括得出玉簪花的特点;
⑶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照原文一一对应即可做出选择;
⑸在分析标题含义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找到标题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得分点。
标题的含义和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通读全文,理清内容,把握主旨的前提下,按照“关键词语含哲理。
‘人’‘物’同一象征义。
内容主旨紧联系。
先表后里理顺次。
”的解题思路,能保证相关题目不丢分。
注意:
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先写出表层,再表达深层,最后联系主旨。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
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