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6880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3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学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人体解剖学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人体解剖学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人体解剖学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人体解剖学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学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体解剖学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解剖学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身高、坐高、臂长、腿长、胸围、血压、心率等位置测定,不误、准确的测量出数据。

如运动创伤:

为创伤产生原因,诊断、处理。

又例如肩周炎。

3、运动生物力学:

它是分析各关节的运动,确定各部分肌肉在身体姿态的保持和运动中的作用。

例如“哑铃弯举”。

第四,为各项运动技术课教学和训练提供解剖学的依据。

1.为分析技术动作:

技术动作多种多样,在运动训练中如何使运动员对动作掌握得又快又正确,需要教练员根据运动员(学生)个人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结构进行分析。

在完成一个动作是,哪些关节在活动,哪些肌肉在用力放松、动作完成不好到底什么原因?

例如:

后蹬跑、坐着跑等。

2.为科学地安排教学与训练: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目的之一是增强人们的体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与教练员对青少年的身体形态结构要有充分的了解。

例如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骨骼还未完全愈合,有较多的软骨、可塑性很大。

针对这一特点,要注意全面锻炼,避免形成肢体一侧粗、一侧细,脊柱向肌肉发生的一侧弯曲。

避免过度的力量负荷练习和过多的重复性单一练习,以免影响骨骼的纵向生长和损伤。

三.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1.局部与整体互相制约

2.形态结构与功能互相影响

3.人体的功能活动是矛盾统一的

4.人体的结构是发展变化的

5.人体结构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方法因人和教学条件的不同而异,应注意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

第一,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做指导,深入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这是正确认识人体的思想方法。

第二,术语、概念、名词是思维活动的基础知识,一定要理解熟记。

第三,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的范畴,学习时应注意观察标本、模型、插图,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用它来指导运动实践,如有针对性地发展肌肉力

量和伸展性,鉴别运动技术动作的合理性,以及预防运动损伤等。

四.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

★五.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人体各部或结构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或运动中是经常变化的,为了正确描述,避免误解,便于学术交流,国际解剖学会统一规定了有关标准术语。

(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是指两眼向前平视,两足并拢,足趾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的直立姿势。

描述任何结构、

分析人体运动均应以人体解剖学姿势为标准。

(二)人体的基本切面

解剖学规定,人体有3个互相垂直的基本切面。

1.冠状面:

于左右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曾称为额状面。

2.矢状面:

于前后方向垂直,将人体分为左右两不同的切面。

其中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两部分的,称为正中矢状面。

3.水平面:

横切直立人体与地平面平行的切面。

(三)人体的基本轴

1.冠状轴:

呈左右方向平行于地面,与矢状面互相垂直的轴。

2.矢状轴:

呈前后方向平行于地面,与冠状面互相垂直的轴。

3.垂直轴:

呈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的轴。

(四)人体的方位术语

1.上和下:

靠近头顶的称为上;

靠近足底的称为下。

2.前和后:

靠近腹面的称为前;

靠近背面的称为后。

3.内侧和外侧:

靠近正中矢状面的称为内侧;

远离正中矢状面的称为外侧。

4.内和外:

描述空腔器官相互位置关系的术语,接近内腔者为内;

远离内腔者为外。

5.近侧和远侧:

常用于四肢,距肢体根部近的为近侧;

远离肢体根部远的为远侧。

6.尺侧和桡侧:

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7.胫侧和腓侧:

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8.浅和深:

以体表作为参考体,距体表近者为浅;

远离体表者为深。

 

第一篇人体组成的结构基础

细胞(cell):

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发育等生命现象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细胞与细胞间质构成组织;

几种组织共同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器官。

若干功能相关连的器官组合成共同完成某一连续性生理功能的系统;

由各系统构成完整的人体。

因此,了解人类生命活动规律,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必须从认识细胞开始。

第一章细胞和细胞间质

第一节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一.细胞的形态:

细胞形态多种多样。

二.细胞的结构:

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一)细胞膜:

是细胞外层的界膜,又称质膜。

(二)细胞质:

由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体、中心体、细胞骨架组成。

(三)细胞核:

由核膜、核纤维层、核基质、染色质组成。

第二节细胞间质

教学内容:

第二章基本组织

第一节上皮组织

第二节结缔组织

第三节肌组织

第四节神经组织

教学目的:

通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人体基本组织的结构特征、分布和功能。

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肌组织中的肌纤维的结构。

教学步骤:

第二章基本组织

一.组织概念:

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细胞在人体内借细胞间质进行有序的组合。

所谓组织:

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细胞群体结构,是构成机体器官的基本成分。

二.根据组织结构和功能,将人体的组织归纳为四大类: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第一节上皮组织

一.上皮组织概念和特点

上皮组织:

是由大量形状较规则并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

结构特点:

1、上皮组织大都无血管和淋巴管;

2、其营养物质由深层结缔组织的血管提供,来自血液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基膜渗透到上皮组织细胞间隙中;

3、上皮组织按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分为三大类:

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

二.被覆上皮的结构与分类

被覆上皮分布:

除关节腔的软骨面外,身体表面和有腔器官的内表面,都衬贴着被皮。

被覆上皮的功能:

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根据上皮细胞的层数,被覆上皮可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一)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

分布:

心脏、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等处;

功能:

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

间皮:

分布毛细血管壁、肺泡壁等;

有利于物质与气体交换;

单层立方上皮:

甲状腺、肾小管及肝脏、卵巢表面;

具有吸收和分泌的功能;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子宫粘膜内表面等处;

功能同上;

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

呼吸道的内表面;

功能:

保护分泌作用。

(二)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皮肤、口腔、咽、食管、肛门、阴道等;

增加抗摩擦的耐受力;

复层柱状上皮:

眼睑结膜等处,具有保护作用;

变移上皮:

肾盂、肾虚、输卵管、膀胱、尿道等;

具有收缩扩张作用,防止尿液渗入器官壁内的作用;

三.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

在人体内专门执行分泌功能的上皮称之。

腺:

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构成独立的器官称腺体分外分泌腺、内分泌腺

(一)外分泌腺:

腺的分泌物可经导管排列身体表面或器官的管腔内如汗腺、唾液腺、胃腺等。

(二)内分泌腺:

腺的分泌物(激素)进入血液或淋巴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

如甲状腺、脑垂体、肾上腺等。

主要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对外环境的适应等。

四.感觉上皮

具有特殊感觉功能的上皮成为感觉上皮,分嗅觉上皮、视觉上皮、听觉上皮。

五.上皮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第二节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1、细胞数量少,细胞间质多,细胞散于间质中;

2、细胞的种类繁多,功能各不相同,没有极性;

3、有丰富的血管。

结缔组织分类: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与淋巴。

一.疏松结缔组织

细胞和纤维成分较少,基质较多。

纤维排列疏松并织成网,适应各方向的张力。

分布及功能:

各器官之间、组织之间、细胞之间。

具有支持、连结、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创伤等功能。

(一)细胞成分

包括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

1.成纤维细胞:

是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之一;

分布广,数量多。

具有合成蛋白质,形成纤维和基质的功能。

如局部受到损伤时,成纤维细胞参与创面愈合。

2.肥大细胞:

分布于小血管的周围,可产生肝素和组织胺。

肝素具有抗疑血作用;

组织胺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和管壁通透性增大,有利于细胞物质交换。

a)巨噬细胞:

分布广,数量多,结构与成纤维细胞基本相似。

具有吞噬异物、衰老的细胞碎片和细菌、病毒病原体的作用。

b)浆细胞:

分布消化管和呼吸道的结缔组织中。

细胞少见,慢性炎症时可增多。

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具有重要的防御和保护作用。

(二)细胞间质

1.基质:

是以后总无定形的胶状物质,粘稠性大。

主要由粘多糖与蛋白质构成。

2.纤维:

可分为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二.致密结缔组织

肌腱、韧带、真皮眼球结膜、肌肉表面的深筋膜等。

大多数是胶原纤维和少数弹性纤维构成。

纤维排列紧密,排列方向与肌肉牵拉方向一致,根据纤维的排列分为规则和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1.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主要由紧密而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纤维之间少量的基质相连接。

纤维排列方向与承受的牵拉方向一致。

细胞少,主要夹在纤维素之间的成纤维细胞,通常为腱细胞。

如腱细胞损伤时,再生能力强。

2.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纤维来互相交织,纤维的排列方向多与器官所承受机械力和张力的方向一致。

三.网状结缔组织

骨髓、淋巴结、肝、脾等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

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具有吞噬和防御能力。

四.脂肪组织

皮下、肠系膜、大网膜、心外膜、肾周围。

大量脂肪细胞和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及小血管。

具有储存脂肪、保湿、支持和缓冲能力。

★五:

软骨组织

由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

软骨内一般没有血管,其营养主要依靠软骨膜内的血管供应。

软骨的外面(关节软骨的表面除外)都覆盖了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称为软骨膜。

软骨膜作用:

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

起营养和保护作用,对软骨的生长与修复也有重要作用。

软骨细胞:

位于基质的小腔内,具有分泌产生基质和纤维的能力。

软骨膜间质:

根据不同纤维成分,软骨分为三种:

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

1.透明软骨

形态:

新鲜状态呈蓝色半透明;

肋软骨、关节面软骨、喉和气管软骨;

结构:

基质中主要含胶原纤维。

2.弹性软骨

新鲜状态时略带黄色、不透明;

耳廓、会厌软骨;

与透明软骨相似,主要区别大量的弹性纤维,互相交织成网。

富有弹性,有利运动。

3.纤维软骨

新鲜状态时不透明的乳白色;

椎间盘、关节盘、关节盂、半月板、肌腱或韧带与骨连接处;

基质中含有较多成束的胶原纤维,相互平行或交叉排列;

支持、连接、保护作用。

★六.骨组织

由骨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

是体内最坚硬的结缔组织,是构成人体骨的主要成分。

(一)骨组织的结构

1.细胞:

按形态与功能可分为:

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①具有产生细胞间质,造骨和破骨的作用;

 ②具有调节血钙浓度的作用。

2.细胞间质

1基质:

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

2纤维:

主要是胶原纤维和基质中有机成分。

纤维成束很规则的分层排列,每层纤维与基质结合在一起成为骨板。

★3.骨质的结构

根据骨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可分为骨松质、骨密质

1.骨松质:

由杆状或片状的骨小梁(骨板)互相交织成网状面构成。

骨小梁的排列方向与骨所承受的压力方向和张力方向一致。

长骨的骨骺部,扁骨、短骨的内部。

2.骨密质

骨的表层,长骨的骨干

特点:

抗压、抗扭曲能力强,与四肢强有力的杠杆运动有关。

构造:

由规则而成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

长骨干的骨板排列而分为四种形式。

1外环骨板:

位于骨干的外周,由多层骨板与骨的表面平行排列而成。

2内环骨板:

位于骨髓腔的周围,由几层不甚完整的骨板与骨髓腔面平行排列。

3哈佛氏骨板:

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部分,由多层呈同心圆状排列的骨板所围成的圆筒状结构。

骨板中央有一纵行的小管,成为哈佛氏管,是血管和神经通路。

哈佛氏系统又称骨单位。

4间骨板:

是一些形态不规则的骨板,位于哈佛氏系统之间,是旧的哈佛氏骨板被吸收后所残留的部分。

5福尔克曼氏管:

横穿骨板的管道,横穿内环骨板通过骨髓腔内,是血液和神经通过。

第三节肌肉组织

肌肉组织:

主要是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之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以及血管和神经。

肌细胞的形状:

呈长纤维形,又称为肌纤维。

肌纤维的特性:

它具有收缩和舒张的能力。

根据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的特性,肌组织分

为:

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骨骼肌:

受躯体神经支配,为随意肌;

骨骼肌和心肌纤维上有横纹肌。

心肌和平滑肌:

两肌受植物神经支配,为不随肌。

★一.骨骼肌组织

骨骼肌组织的基本成分是骨骼肌纤维。

形状:

骨骼肌纤维呈长的圆柱状,长短不一。

(一)骨骼肌纤维的显微结构

1.骨骼肌纤维

1肌膜(细胞膜)的外面有基膜紧密贴附。

2肌浆(细胞质)周边即肌膜下方,呈扁椭圆形;

肌浆内:

有大量肌原纤维,平行排列;

还含有肌红蛋白。

3在骨骼肌纤维与基膜之间有一种扁平有突起的细胞,称肌卫星细胞。

当肌纤维受损伤后,此种细胞可分化形成肌纤维。

2.肌原纤维:

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带和暗带相间排列的横纹。

在振光显微镜下:

1明带呈单折光,又称I带。

着色较浅,在明带中央有一着色深的细线,称为Z线或Z盘。

2暗带呈双折光,又称A带,暗带中部有较明的H带,H带中央还有一条深色的M线。

3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它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

由上千条粗、细两种肌丝有规则的平行排列组成。

1粗肌丝位于A带;

细肌丝一端固定于Z盘上,另一端经过I带,伸到A带的粗肌丝之间最后以游离段止于H带的边缘。

2A带因有粗肌丝和细肌丝共存而显得深暗,I带只有细肌丝故显明亮,H带只有粗肌丝而显得略明。

3A带内粗肌丝和细肌丝相间而平行排列,一根粗肌丝的周围有6条细肌丝;

而一条细肌丝周围有3条粗肌丝。

4两种肌丝在肌节内的这种规则排列以及它们的分子结构,是肌纤维收缩功能的物质基础。

2.横小管:

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网。

由于它的走行方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故称横小管。

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到每个肌节。

3.肌浆网:

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故又称纵小管。

位于横小管两侧的肌浆网呈环行的扁囊,称终池,终池之间则是相互吻合的纵行小管网。

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骨骼肌三联体。

(三)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滑动学说)

1.当肌纤维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向暗带中移动,结果相邻的Z线距离靠近,使I线变短,H线变短,甚至消失,而带长度不变,于是整个肌原纤维的长度也就缩短。

3.当肌纤维弛张时,则与上述过程相反,细肌丝向A带外移动,结果I带和H带都变长,但A带长度仍然不变。

以上的变化的过程说明,不管肌原纤维是收缩还是弛张,粗、细肌丝本身的长度并无变化,而只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移动的结果,故称为肌丝滑动学说。

(四)骨骼肌纤维的分型

1.红肌纤维(红肌或慢缩肌)

肌纤维较细,受小运动神经元支配。

有氧代谢产生ATP供能,反应速度慢。

肌纤维:

毛细血管丰富,内含肌浆、肌红蛋白、糖元、线粒体和各种氧化酶等较多。

肌原纤维:

较少而细,含肌红蛋白多,周围毛细血管丰富呈红色称红肌。

反应速度慢,收缩力量较小。

但持续时间长,不易疲劳,称慢肌。

2.白肌纤维(白肌或快收缩肌)

肌纤维较粗,受大运动神经元支配。

反应速度快,收缩力量大,持续时间短,易于疲劳,故称为快缩肌。

主要依靠无氧酵解产生的ATP供能。

周围毛细血管少,肌纤维内含肌浆、肌红蛋白、糖元、线粒体和各种氧化酶较红肌少。

多而粗,脂类物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等含量比红肌多。

二.心肌组织

心脏、大血管的根部。

由心肌纤维组成,构成心脏各房室壁的肌层。

心肌纤维也有横纹,不明显。

两个细胞间的连接处有很明显呈阶梯状的特殊横纹,称为闰盘。

闰盘:

是相邻两条心肌纤维互相嵌合的连接线。

有加固心肌纤维间的紧密连结而不易断裂和低电阻,使兴奋时细胞中起传递作用。

功能特点:

心肌能自动节律性的收缩,收缩时间较长。

不出现强直性收缩,不受意识支配。

根据心肌纤维的特点和功能不同,心肌纤维分两种。

1.一种具有收缩功能的心肌纤维,它是构成心肌层的主要成分,是心脏搏动的动力结构。

2.另一种是由部分心肌纤维经过分化而形成具有传导冲动功能的特殊心肌纤维,它构成心肌的传导系统,是维持心脏自动而有节律性波动的装置。

三.平滑肌

组成:

由平滑肌纤维组成。

排列整齐规则,不呈横纹。

内脏器官和血管壁内,称为内脏肌。

平滑肌收缩缓慢,能持久,不受意识支配,它的伸展性较好,对化学物质也很敏感。

第四节 神经组织

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遍布全身各器官和组织。

一.神经细胞(神经元)

是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并传递神经冲动的功能。

(一)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胞突

1.胞体

有球形、锥体形、梨形、星形等。

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1)细胞核:

位于细胞体中心,呈球形,核仁大,含有大量的常染色质。

(2)细胞质:

具有丰的尼氏小体和神经原纤维。

尼氏小体:

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蛋白体组成。

它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结构。

如神经元过度疲劳或受到损伤时,它变小,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当休息或损伤情况好转时,它恢复原状。

在体育运动实践中……。

(3)细胞膜:

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

2.胞突:

根据胞突的形状和功能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1)树突:

呈树枝状,分枝多,主干较短。

具有接受刺激并将神经冲动传入胞体。

(2)轴突: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细而长,主干有时发出侧枝,末端分枝多,称轴突末梢。

  功能:

是将胞体传来的神经冲动,经轴突传至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以支配其生理活动.

(二)神经元的分类

 1.按胞突的数目可分为三种:

(1)假单极神经元:

只有一个突起,如脊神经元的感觉神经元。

(2)双极神经元:

两个突起,如视觉器官的感觉神经元。

(3)多极神经元:

三个以上突起,如中枢神经元内运动神经元和联合神经元。

2.按功能可分为:

(1)感觉神经元:

可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

又称为传入神经元。

(2)运动神经元:

与效应器相连,产生运动或分泌活动,又称传出神经元。

(3)联合神经元:

两种神经元之间,称中间神经元,起联络作用。

(三)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与突融

神经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构成。

但神经元之间没有细胞的直接联系,只是彼此接触。

接触的方式: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或其他部位相接触,其接触点称突触。

三.神经纤维

1.有髓神经纤维:

在神经元的突起与神经元之间包有一层节段性的髓鞘而构成。

大多数脑、脊神经。

髓鞘:

由神经胶质细胞的胞膜形成。

主要含髓磷脂和蛋白质具有绝缘作用。

 神经膜:

由神经胶质细胞所形成,包在髓鞘或突起的外面。

对神经纤维有营养、保护和再生的作用。

2.无髓神经纤维:

在神经元的突起与神经膜之间没有明显的髓鞘,如植物神经多属于此种神经纤维。

四.神经末梢

第二篇执行运动功能的结构体系

第三章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附肢骨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骨的结构、功能、与理化性质,骨的发育与生长,骨的组成及各骨的表面结构及重要骨性标志。

运动系统组成:

骨、关节和肌肉。

三者协同工作,执行人体的运动功能。

其中,骨借关节连接构成骨骼,对人体起支持、保护作用;

关节为枢纽,约束环节做各种转动;

骨骼肌收缩作为人体运动的动力源。

运动系统功能:

骨是运动的杠杆,骨连接起枢纽作用,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部分,起牵拉的作用

第一节 概述

人体骨骼分为中轴骨、附肢骨。

中轴骨又分为颅骨29块(其中6块听小骨和舌骨,颅骨23块)、躯干骨51块(26块脊柱骨12对肋骨,1胸骨);

附肢骨又分为上肢骨、下肢骨,上肢骨又分为肩带骨和游离部骨共64块;

下肢骨又分为盆带骨和游离部骨共62块。

一.骨的分类和表面形态

(一)骨的分类

大致归纳为四类:

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籽骨

(二)骨的表面形态

1.骨面的突起

2.骨面的凹陷

3.骨端的膨大

※二.骨的基本构造

活体的骨由骨膜、骨髓、骨质以及神经和血管构成(图3-3)

(一)骨膜

新鲜骨的表面除关节面以外都覆盖着一层结缔组织构成。

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

骨膜由骨外膜和骨内膜构成。

1.骨外膜由浅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和深层(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营养、新生和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