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全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6744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事大全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故事大全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故事大全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故事大全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故事大全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故事大全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

《故事大全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事大全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故事大全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Word文档格式.docx

20xx年,他们搬到写字楼,这一年网站的收入达到50万。

迈出了第一步,以后的路似乎越走越顺,20xx年他们的收入达到200万。

李想的盈利模式说起来很简单,无非是靠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访问量大了以后,自然就有广告登门,但要真正做好这两点却得靠真功夫。

李想说PCPOP网站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原创的,而不是别人的“拼盘”,身居中关村,让他们每天都能关注市场的最新动态,另外厂商也会把最新的产品拿来给他们测评,因此和别的网站比起来,他们的专业性特征明显,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

另一方面,这些年市场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

原先顾客要买一件商品,可能到电脑市场转上好几天,而更多的用户可以先在网上找到想要的东西,寻到一个便宜的价格,谁的网站专业性强,更新速度快,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眼球。

除传统的广告收入外,20xx年李想又开拓出新的收费模式——————渠道服务,换句话说,就是经销商在PCPOP网站上租摊位卖东西,“这笔账太好算了,在网站上,一个手机的流量顶得上卖场一半的流量,而这一半流量只光顾你一家,而且没有人员成本,一个摊位每个月6000、7000元,对经销商来说每天卖一台手机成本就够了,经销商何乐而不为?

为了使收费更务实,下一步他们准备采取类似XX竞价排名的方式,也就是取消摊位费,按效果来收费。

李想说:

“我们会计算出多少个点击会产生一个购买量,平均下来一个点击多少钱,按实际点击量来收费,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只要访问量增加,我们的收入就能成比例增长。

眼下渠道的收入和广告收入还没法比,但李想坚信,到后年,渠道的收入就会大幅提升,和广告收入分庭抗礼。

PCPOP推出了一个独立的汽车类网站,喜欢飙车的李想说推出这个网站,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车,而是市场机会太好了,“你只要看看现在做得好的汽车网站都是从IT转过来的,汽车网站和我们现有的网站在线上的模式是一样的,操作方式也一样,都是既做内容又做测评,正因为有前期的经验,我们做起来非常得心应手。

和别人不同的是,他们不是大杂烩,他们把每一个车做成一个网站,在这上面,既有新闻又有测评,既有图片也有数据,还有用户交流的论坛,这种全新的网站结构颇让李想得意,“因为我们是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传统的网站是综合性的,用户访问网站是被动的,也就是说网站更新什么,用户就看什么,比如,用户想找一篇有关马自达3的文章都很费劲,其实,对用户来说,首先关注的是产品,所以我们就进行细分,让用户用起来更方便,其实,这些东西原先都有,只不过我们把它更好地组合在一起了。

尽管他们没有掏很多钱去做推广,但每天已经有10万的流量,在汽车类网站中排名第四,但李想认为这还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这些注册用户的价值会更高。

“我们的后台用户数据库非常有价值,这将是我们未来的一笔财富。

20xx年11月5日,中国垂直类汽车网站领导者汽车之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上市申请,计划赴纽交所上市,募资1.2亿美元。

按估值10亿美元计算,若汽车之家成功在美国上市,持股5.3%、年仅32岁的创始人李想的个人财富将达53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2亿元)。

20xx年12月11日晚,汽车之家(NYSE:

ATHM)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ATHM”。

周三纽约股市收盘,汽车之家上涨13.07美元,收于30.07美元,较发行价上涨76.88%。

据汽车之家招股书披露,在个人股东中,创始人兼总裁李想持有5066483股,占比5.3%。

机构股东中,汽车之家最大股东澳洲电信持有68788940股,占比71.5%。

以收盘价30.07美元计,汽车之家创始人兼总裁李想身价过亿,约为1.52亿美元,而最大股东澳洲电信所持股份市值达20.68亿美元。

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篇2

邓锦宏一亩田的创业故事:

12个月交易额从50万到100亿

一亩田成立于20xx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

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xx%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三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

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

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

三个月后的今天,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

员工突破3000人。

这就是互联网速度。

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联网行业出现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还是团购行业兴起时候的美团网。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XX。

最后创建了一亩田。

7月10日,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

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

试错了五个方向

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20xx年,正好XX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我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XX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

我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xx年过去了,我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我记得小时候农村还是有很多青壮劳力,现在几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儿童,空巢现象严重,在中国70万个自然村中,不少村庄甚至消失了。

中国的农村和农民不应该是这样的。

城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越来越丰富的生活,农村却成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于是20xx年我离开XX开始创办一亩田,决定开始在农村市场创业。

之所以叫一亩田,是有一次在阳台上仰望星空想出来的,很多人老是记成一亩地,其实田和地有很大区别。

地让人想到种植,但田,除了土地,还能让人想到田园,更诗意一点。

当时创业就3个人,我们尝试了六个方向,五个都失败了。

第一个是帮农民团购饲料。

现在有很多农资团购网站,当时我做得早了点,农民、经销商和资本的意识没到,大家合作积极性不高。

第二个方向是鼓励农民在我们网站上填写养殖档案,我们给他发虚拟货币,有两万多个农户填写了档案,但依然难以撼动当时的流通体系。

三是帮农民卖东西给贩子;

四是找大学生村官合作,每个村搞一个网站,让村官来编辑内容,做农村社区;

五是帮批发商把农产品卖给饭店的后厨。

这五个项目都失败了,我们总结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

移动互联网时代当时还没有到来,很多农民都是在早上七点到九点上一亩田,然后就是晚上登录,白天有12个小时农民基本不在网上。

但买家恰恰是白天活跃在网上,两批人像平行的轨道,永远碰不到一起。

当时我们这块业务只有一个人在兼职维护,但每个月能带来10万元的收入,主要是会员费和广告费。

20xx年到20xx年9月份,一亩田主要靠这个农产品的“去哪儿”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务,比如用户搜索白菜价格,就能看到一些买家和卖家发布的白菜价格信息。

做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每天有好几万人登录我们网站,很多人还提出要委托我们销售或者采购农产品。

这就让我们开始思考:

除了信息平台定位外,我们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时也没有国外的模式可以参考,国外不存在这种信息鸿沟。

于是我就开着车去农村调研。

以前在XX,我们去乡下出差都是当地市长、县长接待,住在县里最高级的酒店,吃最好的东西。

自己创业后,我每天在农村都是跟农民就着花生米喝点小酒,跟农民吃住在一起,呆了两三个月。

每天教他们怎么上网。

农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种。

让农业交易精准匹配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20xx年年底,我发现一个很让我兴奋的数据:

每天访问一亩田的用户里三成是通过手机登录的,农民白天在田间地头,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一亩田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撮合农民和买家进行交易了。

20xx年6月,我们正式尝试做线上+线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员工,线下团队就占了2500人,这些人八成是从本地招聘,过去他们都在当地卖房子和快消品,我们给他们远高于当地工资水平的薪水。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间地头,教育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和种植大户去使用互联网工具,教他们怎么用我们的产品跟全国各地的买家聊天和交易。

另外,就是当有买家来跟农民做生意的时候,我们的员工帮买家看货,锁定货源。

现在中国大概有70万个自然村,我们已经覆盖了3万多个村庄,未来我们希望线下团队是1万人,到时候将覆盖10万个村庄。

我认为这是一个临界点。

覆盖10万个村子,一亩田的品牌就会让种植大户主动使用我的服务。

未来,我们会加大从应届毕业生里去招聘线下人员,国家现在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这恰好也是我们想要的。

20xx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

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

目前活跃在我们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

之前,这两类人发生交易主要是通过很多中间人和经纪人来完成。

很多时候甚至连中间人也找不到货。

我们的出现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对称,就连中间人和经纪人也是受益方,因为中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是散户,都需要经纪人去做工作,才能实现大宗交易。

一亩田正在让农业交易的所有环节变得更加高效。

假如今天全国有一万个人要买白菜,以前是通过很复杂的多对多的关系完成交易,我们出现后,通过系统的算法,包括价格、品质、规格、距离、天气和信誉等级等,实现双方交易的精准匹配。

以前投资人对我们不了解,后来找上门来,我们基本是被动融资,连PPT都没有做过,只给他们看了后台数据。

当时很多投资公司在抢。

先后有六七家机构投资了我们,我们可以说不差钱了。

很多机构错过我们,因为每个月我们的价格都在涨,很多人接受不了。

也有很多投资人不太了解农业,他们投资别的电商有代入感,因为自己就是消费者,但对于农产品没有代入感,他们就算用我们的App,也提不出优化意见。

在撮合交易环节之后,我们还会做订单农业和技术输出。

订单农业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我需要什么,告诉你,你再去种植。

以前是生产之后找需求,以后是按需生产。

这就要求我们更深入地介入农业生产,比如我们要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

现在一些从台湾进口农产品的贸易商也在使用我们的服务。

过去这些贸易商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中间商才能把台湾的农产品卖到大陆。

但他们缺乏一亩田这种瞬间把货铺到全国所有批发市场的速度优势。

要知道,速度就是农产品流通的生命,延迟一天损耗就很大。

挖掘农业大数据

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8月底,我们会跟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农科院等机构合作,推出一个真正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主导这个产品的是我们从加拿大挖过来的一个技术团队。

这个产品买卖双方甚至是记者都能用上。

它会告诉你未来几天内会有多少黄瓜运到某个城市,又有多少东西运出这个城市。

这对政府的物价调控会有帮助,过去政府稳定本地菜价的菜篮子工程主要是靠补贴,未来不用补贴了,只需要调控好供给关系就行。

媒体也可以从中提前知道哪个城市可能某个农产品要脱销,哪个地方的农产品滞销。

对于脱销和滞销都可以做出预警。

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数据来建立一个信用体系,二是用互联网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三是用规模来制定行业规则。

目前公司还处在亏损状态,最大的成本是人力。

但公司每个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来自广告、金融、大数据和物流。

其中,广告是卖家和买家投放的。

金融是我们跟地方银行比如一些地方邮政储蓄合作,给信誉好的批发商做贷款,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大数据是跟地方政府做一些合作。

物流是通过交易大数据解决货车空跑的问题。

未来我们还将在农产品的分级和行业标准制定上做许多尝试。

我们不会去赚农产品差价,也不想赚这笔钱,这些收入应该属于农民。

我们的模式是C2C里的B2B,每个用户都是个人,但交易额又非常大。

淘宝的一笔交易都是几十几百,我们一单是几万元。

我们也不会去做B2C,这些生意让给其他公司去做吧。

实际上现在已经有很多餐饮企业、B2C网站、微店、超市和淘宝店从我们这里进货。

比如乡村基,以前是从经销商进货,现在是从合作社产地发货,一笔订单就要省几百万元。

我们也不担心巨头进入,基因不对,模式也不同。

别的电商进农村,走的工业品下乡路线,目的是寻找原有模式的新市场。

他们也尝试做一些农产品上行的工作,但效果不明显。

一亩田只做一件事:

就是农产品上行工作,我们只帮农民轻松买卖农产品,让农民赚更多的钱,让菜不要烂在田里,不要扔在沟里,不要花费过多的物流成本,也不要花费太多的交易时间。

农民有了钱,他们才会去别的电商平台购买工业品。

十年后才有回报

现在很多大的农场主已经在用无人飞机施肥,用摄像头监控了。

这几年农业电商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流通效率,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提,但现在有互联网和风险投资进入,国家突然有了抓力,政策有了附着点。

其次是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小户的土地流转到大户,我们只需要对接大户就行了。

尤其是很多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现代化程度,超出我们想象。

最后就是冷链运输行业和批发市场的建设,高速公路的修通和物联网等投入应用,各方面的资源都在加码这个市场。

我们只是其中一股力量而已。

目前这个市场发展的最大阻力依然是用户的习惯。

很多农民还是不太相信我们,我们让他们下载我们的App,他们觉得我们是骗他们流量,不相信能通过手机这个小屏幕把10亩地的产品卖掉。

就跟20xx年前很多人不敢在网上买衣服一样。

很多农民依然习惯找经纪人,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不过,一旦他通过一亩田赚钱后,他就会彻底成为我们的粉丝。

我们的愿景是创造新农业文明,简单说就是让流通更高效,让生产更科学,让食品更安全。

所有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生产环节的问题。

这些问题通过利诱机制和农业规则的重塑解决。

比如订单农业,就能让食品安全更加可控和可追溯。

尽管国家提出鼓励农业电商,推动互联网改造农业,但一些地方政府的一把手理解这个事情还是需要时间。

一些县长希望我们去投资建个大楼,拉动下GDP和就业,然后产生税收。

他们更关心硬实力的提升,对于互联网这种软实力提升不感兴趣。

我们很多员工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设计了一种比较大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我是大股东,全体公司员工加起来的股份占到了公司第三大股东。

我希望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能比较迅速地在一亩田实现经济自由,然后再去回报他们走出来的村庄。

现在围绕农民、农民和农业的创业者很多,除了我们这种模式外,还有的创业者在农资产品、农业技术、农民服务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做尝试,甚至有一些很细分的创业项目出现,比如有的专门做穆斯林市场、东北市场和西藏市场的农产品电商。

但要真正让沙漠变成绿洲,就要看大家有没有耐心了。

我们已经走了四年,但我们觉得至少要过十年才会有回报。

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篇3

80后农村小伙卖LED创业,两年销售额突破到2亿元

对于80后的农村小伙梁荣华来说也是如此。

尤其当这个行业已经趋于成熟且竞争相当激烈和残酷。

不过,他却可以作为电商行业里仍然在奋力打拼的小伙伴们励志的榜样。

80后梁荣华用仅仅两年的时间就从0销售额突破到了2亿元。

20xx年双11当天,“品一照明”销售额达到了600多万。

而20xx年这位80后励志哥的销售目标是3000万,全年的销售额是2.4亿。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位80后创业者的励志创业故事,看看梁荣华创业成功的经验。

自创品牌从B2B转型B2C

20xx年以前,梁荣华也在通过网络做LED灯的生意,不过那时候的销售模式是网上B2B。

“那时候正好是网商红利期,可以说是B2B的高速发展期。

”20xx年开始,梁荣华感到网上B2B销售模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B2C日渐繁荣,凭着80后的敏感,梁荣华决定放弃在中山的工厂,创立一个新的品牌,转型做B2C的生意,把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

20xx年他自己出资100多万创立了“品一”照明这个品牌。

最初他的团队仅有6个人,要负责所有的事务。

“真的很辛苦。

”梁荣华表示。

要想在成千上万个网上商城里打造出一个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舍得花大量宣传费投放直通车外,梁荣华的另外两大利器是打造爆款和首推两年内包换的服务。

根据大数据亏本打造爆款

首先要做好定位,销售何种产品,定价如何,服务如何等等,淘宝的数据魔方则为他提供风向标。

“根据一些大数据分析,来确定产品的款式、价格,做出合适的网络产品。

”梁荣华解释说,公司会从中选择几款商品出来打造成爆款。

“一定要打造爆款,至少要排行榜前四名。

”梁荣华坦言,80后成功人士创业案例的消费者在天猫搜索时只会看首页或者是前几名的产品,而爆款是店铺最好的广告。

为了打造爆款,梁荣华也是蛮拼的。

在其店铺里有一款LED灯售价9.9元,包邮,事实上它的成本价是售价的2倍多,差不多要20元。

“为了这个爆款,公司每个月都要亏几万,但这个爆款在天猫销售排行榜排到了第一名,也给店铺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和关联销售。

而他所打造的三个爆款,吸顶灯、灯管、吊灯销售额分别达到了6000万、1800万和1000多万。

“有舍才有得嘛。

”他透露,因这个爆款带来的流量和销量占据了店铺的60%以上。

实行实体店不敢承诺的“两年包换”

除此之外,售后服务也是梁荣华认为制胜的关键。

“品质的认可很关键,除了卖出产品外,你还要对消费者负责,要给他们承诺的保障。

”梁荣华坦言,为打消消费者网购的顾虑,凸现出网售的优势,他在行业内首创“两年包换”,2年内出现质量问题,店铺负责换新品,此外顾客选择退货时,店铺主动承担运费。

“线下实体店根本做不到。

”为此,店铺也获得了20%的回购率。

店铺的调性也是吸引消费者回购的原因之一。

“我们店铺里的客服,都叫一些很有趣的名字。

”梁荣华笑谈道,客服名字几乎都出自金庸小说。

“有叫香香公主的,有叫梅超风的,有叫黄蓉的,小龙女的。

客人再来的时候,会和客服聊聊天,也增加了顾客的粘性。

“强大供应链的支撑也功不可没”,他坦言,最初也曾遇到过封店的糗事。

“那时候没有自己的工厂,一度曾经卖断货。

售出一个月后还没发货。

”为此,去年4月份,梁荣华自建了工厂,目前他已经实现了零库存的目标。

复制电商模式与传统经销商合作

对于目前很多电商都采取的线下体验店的模式,梁荣华表示目前正在和传统灯饰经销商洽谈O2O的合作制。

“传统灯饰经销商经常面临要压货屯货的压力,而且还要应对电商的冲击,很多都有转型的想法,但是苦于没有资源和能力。

”梁荣华分析说。

我们打算帮她们建立一个店铺,复制我们的模式给他们,而他们回馈我们的是在店里陈列一部分我们的产品。

梁荣华说目前佛山已经有几家经销商在酝酿合作中。

“这样能够达到双赢的局面,一旦成功了,这种模式很快就可以复制,100家都不是问题。

【关键字】故事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