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6629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Word格式.docx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Word格式.docx

3.围棋对弈战争是这样,小到下棋也是这样。

在20世纪80年代,中日围棋擂台赛曾是一个轰动一时的事件。

在前四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聂卫平创造了十一连胜的辉煌战绩,因此,叶剑英给了聂卫平一个“棋圣”的雅号。

大家普遍认为,他取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重视开盘布局,有卓越的大局观,总是能在布局上占优,虽然在局部的对弈当中,免不了有些损失,但布局的优势保证了整体占优,最后赢得胜利,为中国人民争了光。

4.田忌赛马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

比赛的时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

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些,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有一次,田忌又失败了,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

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

“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

“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

“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

“那还不是照样得输!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

“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

“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钱倒在桌子上,作为赌注。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

齐威王轻蔑地说:

“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田忌输了。

齐威王站起来说: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

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

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慌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

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尽管这个故事讲的是要发挥长处,但是这里面也蕴含着一个排兵布阵的战略布局问题。

说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是“布局”呢?

回到我曾经讲的“元问题”。

《辞海》里给的解释是:

布,陈设;

设置;

局,局面,形势。

合起来,“布局”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指“全面的规划和安排”;

第二个是“围棋术语。

指一局棋的开始阶段,双方抢占要点,布置阵地,准备进入中盘”;

第三个是“象棋术语,即开局”。

另外,还有几种解释,比如“绘画、文学作品的设计”,主要指文学上为了戏剧效果而引入的方法或人为状态(如超自然的力重);

还有特指建筑物或物体居处的相对位置的排放,比如住宅的布局等。

综合起来看,第一个解释和我们这里讲的布局联系最大,意思也最贴近。

这是“布局”的概念。

因此说,无论是战争、企业经营、事业发展、国家建设还是下棋对弈都有一个战略布局问题。

那么,什么是“总布局”?

其实,咱们从布局这个概念中,就已经体会到了,“布局”一定是总的。

为什么?

因为布局是指“对实物的全面规划和安排”。

这个“全面”不就是“总”的意思吗?

这个“总布局”在原来的时候一直都叫做“总体布局”。

最早出现总体布局这个词是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

这次会议通过了一个决议叫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

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有一个布局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过不懈的探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既要建设物质文明、又要建设精神文明的“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四位一体”,最后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五位一体”。

不断更新的战略布局和治国理念正引领中国这艘巨轮朝着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方向破浪前行。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发展演变

这里讲的是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五位一体”。

这个战略布局的演进也是符合领导人更替的次序的。

邓小平基本上是两位一体,江泽民基本上是三位一体,胡锦涛基本上是四位一体,十八大报告提出个五位一体。

从习近平开始往后,还有没有“六位一体”等等,这个很难说。

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外交问题极有可能纳入其中。

应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思想,是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关于总体布局的内涵和表述也在不断完善。

1.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就多次讲过,我们不但要建设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建设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国。

大家看政治、经济、文化出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和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围绕现代化的目标而制定的。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毛泽东的贡献就在于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

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1964年12月,由毛泽东建议、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他指出:

今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制定了“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冲击,我们并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但是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和目标的提出,为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经验教训。

二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主要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所写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讲话中。

《论十大关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著作。

文中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四大经济关系和六大政治关系)思想,这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主义经济布局和政治布局的部署和安排。

这篇讲话的目的就是以苏为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正处》是毛泽东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著作和历史文献。

他在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针政策。

比如在经济工作中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在政治工作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克服官僚主义和“大汉族主义或地方民族主义”;

在文化工作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

以上这些积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布局的形成提供了科学指南。

但1957年以后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的日趋严重,党偏离了正确轨道,导致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2.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一系列新认识。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两位一体”布局的奠基者。

所谓“两位一体”布局是指社会主义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它是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际提出来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思想活动多变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的新特点,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系列方针,即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这一系列“两手抓”的核心和关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即社会主义建设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讲,这也体现了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讲话中提出:

“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

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组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从叶剑英这个表述来看,经济、政治、文化几个方面,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出来了。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表述还是没有脱离毛泽东时代的四个现代化的框架,还是以“四个现代化”为主要框架进行设计。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再次强调: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基于这个认识,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行了科学界定和理论概括。

指出物质文明是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

精神文明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成果,表现为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二者互为条件和目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同时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强调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至此,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但是这时却还没有提出“总体布局”这个提法。

第一次形成总体布局这个提法的是1986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这个决议中我们党首次提出了“总体布局”这一概念。

明确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布局初具雏形,同时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再次强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和内容,正式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党要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战略步骤,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认识。

这就为后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出发来安排战略布局,并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进一步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

从这个时候开始,“三位一体”布局开始形成。

3.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在邓小平“两位一体”布局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大建设。

1991年在建党7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他第一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三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基本方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三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

1992年他在党的十四大上进一步指出,要在重点加强经济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1996年他又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再次强调: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其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阐述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并把三者统一起来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纳入总体布局之中,这就标志着“三位一体”总布局正式形成。

之后,江泽民又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布局。

2002年他在“5·

31”讲话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7月,他在中国社科院建立2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说: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任务和要求,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这里,“社会更加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理论萌芽,为“四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做了理论准备。

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后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想来源,是“五位一体”总布局形成的萌芽。

4.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立足新世纪、新阶段、新问题和新矛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并深入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和重要任务,从而使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布局延伸为“四位一体”,突出强调了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在十六大提出的“社会更加和谐”的基础上,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针对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结构持续变化,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比较突出的现实情况,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而且把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并重。

“四位一体”的布局思想开始萌芽。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原来总路线当中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述修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格局最终形成。

这次会议是确立“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总要里程碑。

对“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给予了深入的阐述并把它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涵义之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同时,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新目标和新要求时,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布局雏形基本形成。

2009年他再次强调:

当代中国要“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2012年,他在“7·

23”讲话中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明确提出了五大建设的具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拓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中,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

这标志着“五位一体”布局在党的文件中正式形成。

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既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既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继续赢得发展主动权的现代化战略,也是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部署。

同时,十八大对“五位一体”总布局还进行了全面部署,指明了五大建设的战略任务,还对这五大建设的相互关系给予了科学定位。

强调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建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更加科学,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新路径和新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凝结着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经历了初步探索、基本形成和发展完善的过程。

从“两位一体”“三位一体”,再发展为“四位一体”以至“五位一体”,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执政智慧和治国理念,也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深化了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既有各自的任务和重点,有各自特殊的领域和规律;

又相互依存,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系统。

在这个系统当中,他们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内在互动,充分体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也体现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经验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其中,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制度保障,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社会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支持。

第一,经济建设为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建设是整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和基础,对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发展就缺乏物质条件。

经济建设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等等,而且制约着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之所以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进步,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如果经济建设搞不上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就失去了基础。

因此,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进步。

这也是我们付出千辛万苦才换来的最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二,政治建设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的法制和充分的民主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也不能顺利进行。

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体现为不断完善的规范制度,也表现为不断提升的政治伦理;

不仅体现为井然的政治秩序,也表现为人们普遍享有的民主权利和平等关系;

不仅体现为社会管理者政治上的高素质,也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人类现代政治文明基本原则的尊重和崇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状况相适应,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只举一个例子,党的十六大修改党章,吸收私人企业主入党的问题,就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第三,文化建设为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文化建设搞好了,人们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才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不重视文化建设,形不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