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6423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Word下载.docx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Word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Word下载.docx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这首诗中,华、沙、花、家,这四字主要元音(韵头除外)相同,隔句出现,规律性很强,这就是最典型的叶韵方式。

如果再参照其他作品,仔细观察可知,这种叶韵方式是律诗、绝句所采用的,其特点是:

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一字必是叶韵的。

由于典型的诗词都是句末安排叶韵,换言之,叶韵处都是句末字,所以,人们又称这些字为“韵脚”或“韵脚字”。

在其他形式中,叶韵方式则有同有异,五言古诗一般与此相同,而七言古诗则有较大的变化,显得更复杂。

词的叶韵方式明显受到词牌的约束,不一定采用律诗、绝句的叶韵方式。

大体而言,律诗、绝句、五言古诗的叶韵方式是最简单、最规整的,其他形式的叶韵是在这种方式基础上加以变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叶韵就懂了一半。

读诗词时,注意韵脚的呼应,就能读出诗词的韵律,感受到诗词更细微层次的美。

换一个角度说,诗词能读出韵律感,能体会到韵律之美,和声、情配合之感,还有助于记诵。

很多人的经验表明:

一篇诗词作品在读出韵律感时,往往读一两遍就记住了,记住之后还不容易忘记。

这是因为声音是增强记忆的重要手段。

二、新旧声韵,建议从古

刚才总结的最简单、规整的一种叶韵方式是“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一字必是叶韵的”,有些初学者根据这个总结阅读古代名作时,却常常碰到与此有出入的例子,还举白居易诗例来说,他有一组诗,题为“和春深二十首”,每首偶句的末字均为以下四字:

家、花、车、斜。

如有一首为:

何处春深好,春深痛饮家。

十分杯里物,五色眼前花。

餔歠眠糟瓮,流涎见曲车。

中山一沉醉,千度日西斜。

家、花二字没问题,但车、斜二字韵母并不相同或相近,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名作中很多,随口可引出很多,如李峤《风》: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商隐《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花、斜,韵母不同,这两首诗根本就没有叶韵。

再如卢纶《赠别司空曙》:

“有月曾同赏,无秋不共悲。

如何与君别,又是菊花时。

”王维《齐州送祖二》:

“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

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

”这两首诗情况相同。

事实上,这些诗篇并不是“诗可以不叶韵”、“诗词叶韵没有规律”的例证。

因为以上这些诗例在叶韵上都是没有问题的。

家、花、车、斜四字,在古代同属一个韵部,而悲、时二字也是同一韵部。

只是因为语音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化,在唐代同一个韵部的字,后来慢慢字音有了变化。

所以,按今天的普通话读音,古代很多诗词都好像不太叶韵或叶韵规律性不强。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语音已与唐代有不少变化,但明清人写诗词,仍然像唐人一样,按照唐代语音叶韵。

时至今日,习诗者有的主张仍然遵唐韵(泛称“古韵”或“旧韵”),有的主张改用普通话语音(称“今韵”或“新韵”)。

后一种主张,目的是为了减少记忆的负担,为了更好地反映我们今天的语音实际,具体来说就是:

用古人叶韵的规则,而按今天普通话读音来写。

这种诗词,一般都需要标明“今韵”或“新韵”以示区别。

如今的诗词界双轨并行,各行其是。

两种主张,主新韵的,多大声疾呼,大张声势,从理论上反复证明时代变化了、诗词的形式应该与时俱进的观点,或者证明文学应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反映时代的观点。

主旧韵的,一般并不摇旗呐喊,也很少在理论上加以申辩,但在行动上就非常顽强地坚守着。

很明显,主新韵,可以大大降低诗词入门的门槛。

入门时在形式上可以少花很多时间,这样也就可以把精力更多地花在内涵上、在艺术上。

而主旧韵,则可以更好地与传统接轨,把读、写打通,也就是写诗填词的第一项基础性工作落实到读古人名作上。

诗词名作是韵律感、传统味不可分离的整体,或者说是思想内涵、精神境界、文化传统、艺术技巧、艺术形式等多方面结合的整体。

诗词的形式规则、艺术技巧,有很简单的层次,学习得法,是易学的,还有一个很深的层次,那是与思想文化、审美传统等相关的,不易学,需要长期的磨砺、提升。

可见,主新韵的入门快,达到一定水平后,要继续提高却面临着不小的问题。

主旧韵入门慢,但若能坚持不懈,能学得更地道、更纯正。

换言之,旧韵是诗词写作的正路、新韵是捷径。

我不建议大家走捷径。

三、平水韵的学习

古代没有录音手段,唐人的读音,我们今天怎么了解?

古代有“韵书”留存到现在。

韵书实际即是按韵部编排的字典。

隋朝陆法言编有《切韵》,在唐代该书被指定为“官韵”,被官方所认可,所以,逐渐为整个社会所接受。

此书原本已经亡佚,但在它的基础上加以增补的有多种韵书,特别是北宋陈彭年所编的《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得以完整流传。

现在一般认为,此书反映了唐代的语音实际,所以,今天把当时的语音系统称之为“广韵系统”。

《广韵》的韵部共206个,按四个声调分开,平声57个、上声55个、去声60个、入声34个。

由于唐人写诗叶韵更宽,即把相近的韵部合在一起用,根据唐诗用韵实际,南宋山西平水人刘渊、王文郁先后编成了专为作诗用的韵书,王本韵部106个,后来(一直到明清和现代)被诗家所广泛接受,称为“平水韵”。

平水韵106个韵部,包括平声30个、上声29个、去声30个、入声17个。

每个韵部用一个代表字(相当于一个拼音字母)为名,如平声第一个韵部称为“东部”。

“东部”中的“东”,人们又称之为“韵目字”。

平水韵30个平声韵部,就相当于有30个韵母。

上、去、入三个声调同此。

详细的表如下:

到这里,有一个问题自然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这就是叶韵本来是与“韵”相关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广韵”还是“平水韵”都把“韵”与“声调”纠缠在一起,韵部分声调。

的确如此,古人理解的“韵”是包含有声调的。

这意思是,大概相当于ā、á

、ǎ、à

是属于不同的韵母,它们之间互不叶韵。

我们小时候读儿歌时,叶韵是不管声调的,新诗中一部分有韵的诗,也是不管声调的。

但是,我们学诗词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几点:

第一,叶韵不能凭现代汉语的感觉,在初学期,必须时常查“平水韵字表”。

根据平水韵部来确定韵。

第二,在平水韵部中,平声韵部不能与其他韵部叶韵。

如平声东部字,与上声董部、去声宋部、入声屋部是不能互相叶韵的。

第三,总结古今语音分合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平水韵。

如真部中今天分化为in、en、un三个韵母,侵部也分化为这三个韵母,但真、侵两个韵部在平水韵中却相隔很远。

再如元、寒、删、先四个韵部,在平水韵中,与覃、盐、咸三部也相隔很大,这七个韵今天却分别不清,那么,可以借助形声字表音的声符来归纳和总结各部的韵字特点,更好地理解古音。

如果可能,还可通过学习音韵学,站在更专业的角度理解和记住平水韵。

当然,音韵学是难度非常大的学问,学习诗词,不精通音韵学也没有问题。

综上可见,叶韵的道理很简单,规则很容易,但是具体落实起来,却很需要耐性,最好从网上下载一份“平水韵字表”,放在电脑或手机上,用搜索功能多查、勤查,逐渐熟悉各韵部,熟悉常用字。

学诗词的第一个环节上,难度不大,但一不要怕烦,二不能偷懒。

这时偷懒或者不耐烦了,后面的学习就更难以为继了。

四、近体诗叶韵简单规整

在第二节,我们曾概括律诗、绝句和五言古诗的叶韵特点为两句话:

“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一字必是叶韵的。

”我们明白了平水韵之后,还可作进一步的概括:

传统诗可粗略分为近体和古体两大类。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还包括排律和近体绝句(绝句还有古体绝句)。

排律是超过八句的律诗,在形式上可理解为是八句律诗的扩大形式,没有其他特别之处。

下面归纳以律诗为代表的完整的近体诗叶韵规则:

1.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一字必是叶韵的。

2.起句(一首诗的首句)可叶韵,也可不叶。

且可以邻韵相叶,称为“邻韵发端”。

3.起句以外的其他奇句,不可叶韵。

举例说,杜甫《饮中八仙歌》共22句,每句七言,但每句叶韵,所以,不是排律,而是七言古诗。

这种叶韵形式,过去称为“柏梁体”。

4.全诗不换韵。

举例说,王勃《滕王阁诗》是七言古诗,虽然外形看是八句,有点像七律,但它前四句的韵部和后四句不同,这是换韵,律诗不可以这样。

5.一般叶平声韵,不叶仄声韵。

举例说,唐人裴夷直《扬州寄诸子》:

“千里隔烟波,孤舟宿何处。

遥思耿不眠,淮南夜风雨。

”这是一首古体绝句,处、雨二字是上声语部字,近体绝句一般不叶仄声韵。

杜甫那首“岱宗夫如何”的《望岳》外形像五律,但以了、晓、鸟、小四个上声篠部字叶韵,实际是五言古诗。

6.不用同一个字叶韵。

五言古诗不遵守以上第五条规则,第四条规则一般遵守,但有少数不守的,如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前八句叶的是平声真部韵,后六句转叶去声翰部韵。

总而言之,近体诗叶韵规则虽然可概括为以上六条规则,但其实并不复杂,而是相对简单而规整的。

与近体诗接近的五言古诗,在叶韵上与之较为接近。

五、古体诗叶韵较宽、较多变化

古体是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过去一般把杂言诗也看作是七言古诗)两大类,在叶韵要求上与近体诗有一定的差异。

具体而言,五古与律诗较近,但也有一些差别,除了上节所说的可以叶仄声韵韵、可以换韵这两条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

其叶韵较律诗宽。

所谓叶韵宽,是指邻韵相叶。

换言之,平水韵106部中,有些较为接近的韵部,在古体诗(当然包括五古)中可以看作是一个韵部来叶韵。

所谓的“邻韵”或“较为接近的韵部”,可见下表中:

仔细研究这个表,可知不是所有相邻的韵部都可视为“邻韵”的。

哪些可算“邻韵”,哪些不可,有音韵学的标准,我们不熟悉音韵学,则必须识记。

七言古诗比五言古诗叶韵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换韵的方式五花八门。

还举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为例: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末尾几句韵脚在、海二字属于上声贿部,前八句用了六个韵脚字,千、钱、然、川、天、边属于平声先部,山字属于平声删部。

平声删部与先部是邻韵,古体诗中可以通叶,这样前八句可算叶一个韵部。

后面四个短句和两个长句仅设置两个韵脚字,与前八句不同韵,这是换韵。

此外,前八句除了起句叶韵外,第五句(奇句)也设置了韵脚,这是很特殊的,只有七言古诗才能如此。

七言古诗的叶韵有许多复杂的讲究,初学暂时不必细究,待主要的方面了解之后,可以再来研究。

六、词韵学习之前

学词,需要先熟悉几个名词:

1.词调

词是隋唐之际伴随着新兴的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是一种依曲而歌的新式诗歌,每首词的背后都有一支音乐曲子,这个曲子就称为“词调”。

2.词牌

词牌是词调的名称,如《菩萨蛮》是一支来源于古缅甸的曲子,我们取名为菩萨蛮;

《沁园春》原曲与汉代沁水公主的园林有关,故取此名。

3.词谱

词谱是记录词调格式的专书。

随着乐曲的失传,后世人填词无法直接依凭乐曲,便按唐宋词为标准来总结各词调格式,形成专书,名为“词谱”。

清代较流行的词谱是万树的《词律》,收825个词调,1670多体;

王奕清等奉敕编纂的《钦定词谱》,收826个词调,2306体。

这是比较完备的两种词谱。

清代嘉庆年间,还有为填词大众编写的《白香词谱》,编著者舒梦兰,谱收100个词调。

近人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收153个词调,可视为适合初学者用的词谱。

4.小令和中长调

过去谈词有令、引、近、慢等名称,是据音乐曲调特点的取名,乐曲湮灭后,我们已很难知其详。

从存留的作品看,这些名称与词的长短关系密切,令词最短,慢词很长,引、近介于两者之间。

南宋时所编的词选《草堂诗馀》,明人顾从敬重刻时,加了小令、中调、长调三个类别名称,将58字以内的归入小令类,59字至90字的归入中调,91字以上的归入长调。

其分类并无依据,也不科学,但直到今天还为人所沿用。

我们应该知道。

5.阕、片、叠

小令词有些不分段,常见的有《调笑令》《如梦令》《渔歌子》,称为“单调词”。

大多数的词调分两段,称为“双调词”。

双调词的两段分别称为上片、下片或前阕、后阕。

也有的词调分三段,最多的分四段,分别叫“三叠词”、“四叠词”。

三叠词各段可称为上阕、中阕、下阕,或一叠、二叠、三叠,而四叠词则仅按次序称几叠了。

另外,“阕”的概念还有一种用法,即将称一首词称为一阕,而将词的两段分别称为上半阕、下半阕。

(需要注意,词学术语中的“阕”字有些书误作“阙”,这是错别字。

我们学了词,不要跟着错)

词的书写,不管横写还是竖写,阕与阕之间要空一或两格。

现在分行书写(即每句一行)时,阕与阕之间要空一行。

七、词韵随调

在叶韵方面,词与诗差别较大。

最特别之处在于,词不像诗,叶韵规则可以作出一般性的归纳。

换言之,不同的词调之间,没有多少通用的规则可以归纳。

论词韵规则,得落实到各个具体词调中,我们把这个特点概括为四个字:

词韵随调。

下面我们站在与近体诗比较的立场上,分三个方面略作归纳:

1.词的韵位

词的韵位设置得密的较多,如《菩萨蛮》《相见欢》《渔家傲》《定风波》《南乡子》《虞美人》《谒金门》《诉衷情》《长相思》等,都是句句叶韵的。

此外,还可举例若干:

《戚氏》为长调,分三片,前片十六句,十韵;

中片十四句,九韵;

后片十七句,九韵,属于韵位较密的词调。

《如梦令》为单调小令,共七句,六个韵脚。

《浣溪沙》共六个七言句,五个韵脚。

《西江月》每片四句,除第一句外,各句都叶韵。

《清平乐》除下片第三句外,各句都叶韵。

《蝶恋花》每片五句,各四韵。

《忆秦娥》每片五句,各四个韵脚。

《阮郎归》共九句,八韵。

韵位设置较疏的词相对少些,有《水龙吟》《永遇乐》都是两片各十二句,每片仅四个韵脚;

《拜星月慢》上片共十一句只设置四个韵脚;

《鹊桥仙》每片五句,各两韵。

诗的韵位,以隔句设置一个为常规,词与此相近的不多,最近的只有如《生查子》《卜算子》《好事近》等几个词调,每片四句,第二、四两句叶韵。

其他如《摊破浣溪沙》《苏幕遮》《踏莎行》接近隔句叶韵,但仍然有明显区别。

所以,总的来说,大多数词调的韵位设置没有近体诗那么规整,需要逐个词调地识记和掌握。

2.词的韵部

词的用韵在韵部方面宽于诗,清人沈谦《词韵略》和戈载《词林正韵》对宋词实际用韵加以总结,发现在宋词中所用的韵部实际可归纳为19部,平、上、去三声各合用为14部,它们与平水韵的对应关系为:

部类

平声

上声

去声

1

东、冬

董、肿

送、宋

2

江、阳

讲、养

绛、漾

3

支、微、齐、灰之半

纸、尾、荠、贿之半

寘、未、霁、泰之半、队之半

4

鱼、虞

语、麌

御、遇

5

佳之半、灰之半

蟹、贿之半

泰之半、卦之半、队之半

6

真、文、元之半

轸、吻、阮之半

震、问、愿之半

7

寒、删、先、元之半

旱、潸、铣、阮之半

翰、谏、霰、愿之半

8

萧、肴、豪

篠、巧、皓

啸、效、号

9

10

麻、佳之半

禡、卦之半

11

庚、青、蒸

梗、迥

敬、径

12

13

14

覃、盐、咸

感、俭、豏

勘、艳、陷

入声5部,与平水韵的关系分别为:

(15)屋、沃;

(16)觉、药;

(17)质、物、锡、职、缉;

(18)物、月、曷、黠、屑、叶;

(19)合、洽。

从韵部来看,词韵与诗韵的区别有二:

一是韵部合并较多,用韵更宽;

二是少数词调如《西江月》《曲玉管》,同一韵部的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互相叶韵。

当然,这少数几只在叶韵上平仄通叶的词调,并没有改变绝大多数词调仍然平声与仄声互不叶韵的常规。

3.词的韵式

从叶韵方式来看,词韵比诗韵要细密和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样式:

⑴平韵。

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与近体诗相同。

如《浣溪沙》《渔歌子》《江城子》《一剪梅》《水调歌头》《沁园春》等都是。

⑵仄韵。

押仄声韵,一韵到底。

与古体诗一样,同一韵部的上声和去声字,可以通押。

如《如梦令》《蝶恋花》《踏莎行》《念奴娇》《摸鱼儿》等。

⑶平仄韵通押。

即同一韵部平声字和仄声字互相叶韵,如《西江月》上下两片各有四句,第二、三两句叶平声韵,第四句用同一部的仄声韵。

这种情况正如上面所说,是少数几只词调才有的特例,学词的时候不要夸大这些词调的存在。

⑷平仄韵转换。

不同韵部平、仄声韵转换。

如《菩萨蛮》《更漏子》《清平乐》等。

以《菩萨蛮》为例,词云: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这首名作上片首二句“织”、“碧”是入声相押,下两句“楼”、“愁”是平声相押;

下片前两句“立”、“急”是入声相押,后两句“程”、“亭”是平声相押。

这种叶韵方式与古体诗的换韵相似。

⑸平仄韵交错。

这种叶韵方式与上一种相似,都是一首词既押平韵又押仄韵。

但是这一种的特点是平仄声交错着叶韵。

典型的词牌为《相见欢》《诉衷情》《定风波》。

以李煜的《相见欢》为例,词云: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早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片三句“红”、“匆”、“风”是一个韵,平声;

换头处两句“泪”、“醉”是一个韵,仄声;

然后接下来两句“重”、“东”又远与上片“红”等字相押,平声。

再如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个词牌与《相见欢》一样,实际上都是句句叶韵。

这首各句的韵脚字分别为:

声、行、马、怕、生、醒、冷、迎、处、去、晴。

其中,“声”、“行”、“生”、“迎”、“晴”五句互相叶韵,中间夹杂着“马”、“怕”是第二个韵,“醒”、“冷”是第三个韵(“醒”字古亦作平声用,这首词按谱应与“冷”字叶韵,读上声),“处”、“去”是第四韵。

这种叶韵方式是词所特有的,一首词各句的具体韵脚设置(含位置和声调)由词牌规定。

八、叶韵变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