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奉献文档格式.docx
《第十单元 奉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单元 奉献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
2.了解大禹是怎样不辞辛苦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疏通河道,制服洪水的。
并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滚滚洪水及大禹的画像,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用自己的话介绍治水英雄——大禹。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想办法解决。
2.读文检测生字:
指名分段读文,随机正音。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质疑:
大禹为什么要治理洪水?
它治水的方法与父亲有何不同?
治水过程中他付出了怎样的辛苦?
2.再读课文,解决提出问题:
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3.重点体会在治水过程中付出的辛苦:
(1)你从那体会到的?
为什么?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2)分别想像大禹三次路过家门时感人的情景,说说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体会大禹为了治水不顾个人生活幸福的高尚情怀。
4.怎样才能读出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指名读,生评价,再齐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2.完成语文天地的有关内容。
3.指导写字。
一、回忆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
1.讨论:
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让我们带着对大禹的敬佩之情再次读课文。
3.完成语文天地。
二、采用多种形式读三则名人名言。
1.同桌交流你对这三句话的理解。
2.指导背诵。
三、指导写字:
1.出示11个生字,指名读字音。
2.说说写这些字时应注意什么?
3.抄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炮手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3.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炮手与将军间的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
1.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炮手的语言、神态来体会他内心的变化与激烈的斗争。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
1.问炮手是干什么的?
2.播放炮声,随着一声声炮响,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跨越历史长河,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日.(出示第一段文字,齐读,问你读懂了什么?
)
3.师小结:
德国军队侵入法国巴黎郊外,法国人民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土被侵略,奋起反抗。
这是一场正义的,保卫家园的自卫战争。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
2.检测生字,板书词语,指名认读。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明明知道是自己的房子,为什么还要瞄准开炮?
3.师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间房子就是炮手幸福美满的家啊,他从小在这里生活,他的美好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现在让他亲自炸毁自己的房子,他的内心怎么能平静下来呢?
我想,他肯定是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才做出决定的。
4.细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表现炮手脸色变化的有关句子,读一读。
(1)炮手脸色是怎样变化的?
苍白、煞白、惨白这三个词语都是描写脸色不好的,你知道他们有什么区别吗?
(2)什么原因造成脸色发生这样的变化?
由此可以推测出炮手紧张的心情也在加剧。
(3)你能想象出他当时心里想什么吗?
结合将军和炮手的对话:
当将军用望远镜瞭望河对岸的小村时,当将军特指那间红瓦白墙的房子时,当将军命令炮手向房子开炮时,炮手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4)出示脸色惨白的段落:
炮手心情怎样?
此时,炮手又是怎么想的?
体会炮手矛盾、痛苦的心情。
并指导朗读。
(5)最后,炮手做出了什么决定?
此时你对炮手产生怎样的感情?
5.播放炮声:
随着一声炮响,炮手的房子消失在浓浓的硝烟中。
(出示句子)
此时,炮手和将军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当将军问炮手的时候,炮手有时怎么说的?
他的话应怎样读?
指名读,齐读。
6.当将军听到炮手的话时,将军怎么说的?
四.布置作业:
1.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炮手无私奉献的
2.结合语文天地中“笔下生花”中的内容。
,
一、回忆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炮手无私奉献的精神。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炮手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课文内容谈。
2.有感情地读课文。
二、完成语文天地中的“笔下生花”。
1.想象战争结束后,炮手回到家乡以后会怎样?
2.同学之间讨论交流。
3.动笔写一写。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
2.重点指导多音字“颤”。
小河的歌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勇于奉献的精神。
1.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2.再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小河那种忘我、快乐、奉献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
一、导课:
电教手段,动画效果:
一条蜿蜒的小河哗哗地流淌,它在唱着自己的歌,它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不认识的生字。
1.自读棵文,想办法解决文中不认识的生字。
2.检测生字词及读课文情况。
三、学习诗歌:
1.自读诗歌,说说小河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2.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仔细读,说说为什么对这里感兴趣?
谈谈你的理解。
并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3.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
4.、配乐朗诵诗歌。
1.再读诗歌,进一步体会小河忘我、快乐、奉献的精神。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一、回顾课文。
1.小河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鼓励学生有感情地读诗歌,背诵诗歌。
二、发散思维,进一步体会小河忘我、快乐、奉献的精神。
1.激发学生想象:
小河是从哪来的?
会流经什么地方?
会看到些什么?
又会做些什么?
联系诗句表达的内容,还加上学生自己的经验。
2.搜集资料:
了解家乡的河流,调查家乡的河为当地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1.出示生字,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2.抄写生字。
四、处理语文天地。
五、布置作业:
语文天地十
教学要求:
1.区别同音字、形音字,抄写词语,搭配词语,巩固学过的生字新词语。
2.读背中外名言警句,了解大概意思。
3.阅读短文。
4.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知道各种行业缺一不可。
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读懂短文,展开想像,续编《炮手》。
课时划分:
二课时。
完成“积累运用”“开卷有益”。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一.同音字、形近字组词。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特点。
3.指名口头组词。
4.引导学生记字形。
二、抄一抄。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一读。
2.说说这些词语在抄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抄写词语。
4.指名读一读。
三、读一读,填上合适的词语
1.学生完成练习。
2.集体反馈。
(分享快乐,服从分配,瞄准房屋,忍受痛苦,浇灌禾苗,播种希望。
3.读一读。
四、读一读,背一背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小结,点明这些句子所表达的主题:
奉献。
五、阅读《邮箱里的花束》
1.学生自由读课文。
(1)准确、通顺地朗读短文。
(2)思考:
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出示部分词语,检查大家的认读情况。
娜塔娅偏僻婶婶大街郊外皱纹
3.指名反馈:
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讨论:
女教师没有信件,娜塔娅为什么要采一束鲜花放在女教师的信箱里?
4.教师:
从小姑娘的身上,你们得到什么启发?
(处处为别人着想)
5.教师小结:
是呀,只是一束鲜花就使女教师收获了快乐,娜塔娅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她时刻为别人着想,真是一个好孩子。
六、课时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复习了学过的生字新词,还认识了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时刻为别人着想的好姑娘——娜塔娅。
希望同学们能像她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时刻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带去快乐。
七、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的词语以及名言警句。
2.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邮箱里的花束》。
教学目标:
1.通过采访了解各种行业的特点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知道各行业缺一不可,树立为国家、社会服务,奉献的志向。
2.续读《炮手》,开展爱心小组行动。
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具准备:
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设计采访提纲
1.教师:
同学们,你们对爸爸、妈妈以及身边人的工作了解有多少呢?
2.学生自由反映情况。
3.教师揭示本次活动的目的:
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以及多社会的贡献。
4.出示课文中的调查表,引导学生设计好采访提纲。
二、指导采访,引导学生组织好采访语言
三、学生课后完成采访内容,填写调查表
四、反馈调查情况
五、自由说说自己在这次调查活动中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知道续编《炮手》
1.读课文《炮手》。
2.引导学生找出表现炮手感情变化的词句。
3.指名反馈,教师出示体现炮手感情变化的词语:
惨白等。
4.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体会炮手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5.引导学生想象,炮手回到家乡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学生自由反馈,拓宽思路)
6.指导续写。
(1)大胆地想象。
(2)注意炮手的特点和性格与原文一致。
(3)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七、爱心小组行动
1.读题目,明确要求。
2.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低年级的同学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忙的?
3.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怎样帮助低年级的小朋友。
4.交流各小组制定的计划。
5.教师动员学生将自己的计划付诸行动,并从中体验助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