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96239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docx

《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docx

语文

□初中第一册诗词:

《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实写,平淡的耕种情况)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虚写,幽美的月夜归耕图)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实写,平淡的归途情况)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虚写愿望:

不要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或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法:

从近到远,用看似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

内容:

写出了绿树环绕着村庄,郭外青山逶迤的清幽恬静的山村风光。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以对偶、拟人写出了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②“渐欲”:

即“渐渐就要”,写出西湖边野花次第开放。

“才能”:

即“刚刚能够”,写西湖边绿草如茵,但草还不够深。

两个词写出了西湖之春,到处生机勃勃。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内容:

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曲折多变的景象。

 

□《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写法:

虚实结合、想像、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

内容:

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法:

对比,将群山和泰山对比,突出泰山的高大雄伟。

内容:

抒发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

 

《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西江月》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初中第二册诗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后面是夜晚,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

水雾江烟,一片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

诗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大意是说:

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

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

“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

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写法:

引用典故(向秀作《思旧赋》和烂柯人的典故)

内容:

“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烂柯人”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和因岁月流逝,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现在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

写法:

比喻(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用“千帆”、“万木”比喻在他贬谪之后在仕途上得意的新贵们)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实写:

以巴山夜雨景象,写愁思的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虚写:

设想重逢情景,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的深情)

写法:

虚实结合;想像。

内容:

诗人想像将来与友人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友人早日相见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龟虽寿》东汉末年·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时所作。

意思是说,传说中以长寿著称的神龟、腾蛇都不免一死,而人虽不能长生不老,却可以保持永不衰退的进取精神;何况善于调养身心,还可以长寿。

诗人认为人的生命并不只是由上天决定的,生命的价值也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保持积极进取的壮心。

“老骥伏枥”四句,笔力遒劲,内蕴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

诗歌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且能将诗人对时间生命的哲理思考融进真挚浓烈的情感之中。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相见欢》五代·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写法:

移情入景,借景抒情

内容:

借“梧桐”的寂寞表现诗人的孤独,凄凉。

《观书有感》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借景说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句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婺源,生于尤溪,长于建州,从师五夫,讲学武夷,结庐云谷,授徒孝亭,葬于唐石。

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

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

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个人履历 朱熹出生于南宋时期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

晚年曾在抚州定居,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任满后,请求为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淳熙二年(1175),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淳熙五年(1178),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

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

在任期间,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

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

宰相王淮以浙东大荒,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

待捐赈者得到奖励,他才赴绍兴就职。

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庆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淳熙九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特建南湖书院(今富奇汽车厂址),以纪念朱熹。

  庆元二年(1196),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朱熹还先后到过乐安、金溪、东乡等地。

在乐安流坑为村口“状元楼”题写了匾额。

应陆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书院讲学,并书“一家兄弟学,千古圣贤心”相赠。

在东乡路过润溪(水名)时,留有《过润溪》诗。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名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

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代表作有《菩萨蛮》

(一)、《水调歌头》

(一)、《南乡子》、《忆秦娥》

(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

(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除词外,还擅长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

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曾有“神笔”之称:

又一次他将毛笔投入江内,波涛汹涌的江面立刻一时间平静,此事流传千古。

还有一次,朱熹因一颗高大挺拔的松树挡住了实现,气愤地说:

“你这颗树长到这么高已经很不错了!

”第二天,怪事发生了,那片松树林变得整整齐齐,和原来一样高,人们去观赏时,把这片松树林叫做“齐齐松”。

史料记载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尤溪(原属南剑州今属三明),求学侨寓于延平、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建阳、崇安一带(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脉),安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

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朱熹出生地--南溪书院  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

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

李侗曾赞扬他:

“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

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

”(《年谱》卷1)。

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初中第三册诗词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写法: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内容:

通过“直”、“圆”二字,以简洁的线条配合,描绘出雄奇苍茫(悲凉、苍凉)的塞外风光,也流露出作者的孤寂情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写景、叙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抒情,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

写法:

想像,拟人手法,托月寄情

内容:

以月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破”点出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占领、劫掠后的破败凄惨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

②全句:

寄情于物,生动描绘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一片凄风苦雨的衰败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的沉痛心情。

③后句:

反衬,用“城春草木深”反衬战乱中长安城凄风苦雨的衰败景象。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写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

登高望远,不怕谗言)

写法:

借景说理,语意双关

内容:

“浮云”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不畏”显示作者对事业的自信,表达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和反对的豪情壮志。

中心:

作者借登高以寄托感慨,抒发了他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

《论诗》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内容:

体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哲理,也强调诗歌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泥古不化。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远景:

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近景:

前写月夜景色,后写白天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发思乡深情)

“随”:

将群山与平野之间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

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对比鲜明、乐观明快)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豪迈高旷的白鹤冲天图,反映高远爽朗的心情)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法:

评史抒怀

内容:

一改传统看法,慨叹英雄成名需要机遇,流露抑郁之情,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汗青”指史册,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为国家舍生取义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

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接着追述战斗生涯:

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

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浣溪沙》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抒怀)

抒怀: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襟。

写法:

写景抒怀,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

初中第四册诗词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幽”:

传达出一种幽深、藏而不露的意味。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山光悦鸟性,(描写出大自然万物和谐的景象,一个“悦”字,也表达了作者从中受到的欢悦。

潭影空人心。

(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意思:

我要为皇上革除对国家不利的事情,哪里肯为自己已老迈无能而爱惜残年呢?

表达了诗人为国家利益而甘愿献身的感情。

《别云间》明朝末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南冠”的典故,既点明自己被捕,又含有作者要象钟仪一样衷于故国的意思。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表达了不停止战斗的决心。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古代诗人常借“月光”、“月亮”表达思念之情。

②化悲怅为旷达,寓意深刻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万物兴衰的达观态度。

《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①“半夜凉初透”的秋末季节,阴沉沉的天气,慢慢地燃烧着的瑞脑等,都烘托出词人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心情。

“西风”则更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这种心情。

②看着西风中萧瑟的的菊花,联想到自己孤苦的处境,涌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将人瘦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