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四章 第一节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6114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四章 第一节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四章 第一节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四章 第一节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四章 第一节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四章 第一节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四章 第一节文档格式.docx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四章 第一节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四章 第一节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老课标版课件+习题第四章 第一节文档格式.docx

探究点一 全球气候变暖

材料一 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

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米。

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材料一图中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原因是什么?

答案 呈上升趋势。

 原因:

一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二是大面积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

2.材料一图中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何关联性?

为什么?

答案 呈波动上升趋势。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二氧化碳增多,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提高了大气温度;

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3.材料二中,造成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

4.材料二中,冰川快速融化造成的后果有哪些?

答案 一方面会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及沿岸低地和沿岸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

5.图示全球气温变化对海平面有什么影响,原因是什么?

答案 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原因是海水受热膨胀,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

6.为此,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上述现象的发生?

答案 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全球气候变暖

现状

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明显上升,到目前已经升高了0.3~0.6℃

原因

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危害

①生态系统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一些沿海低地、沿海城市、岛国将被淹没,造成土地盐渍化,风暴潮作用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等;

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增加;

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措施

加强立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加强国际合作;

提高能源利用率;

采用清洁能源、新能源;

植树造林,保护好热带雨林;

发展二氧化碳固定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等

下图示意受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影响较大的地区。

读图回答1~3题。

1.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2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D.地面沉降

3.下列人类行动能缓解该“环境变迁”的是(  )

A.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B.加强台风监测预报预警

C.提高城市化水平,降低农业人口比重

D.加强国际协作,开发清洁能源

答案 1.A 2.B 3.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发生“环境变迁”各地区的共同特征,即全部位于沿海地势低洼地区,故该“环境变迁”最可能的是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第2题,全球变暖是导致该“环境变迁”的根本原因。

第3题,解决全球变暖一方面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清洁能源;

另一方面应植树造林,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探究点二 大气污染与酸雨

下图是“湖南2016年度城市降水酸雨频率示意图”。

据此回答问题。

1.湖南省丘陵地区土壤的酸碱性是怎样的?

据图说出湖南省酸雨的特点及主要污染物。

答案 土壤呈酸性。

 特点:

全省酸雨污染严重,分布范围广、酸雨频率高。

 污染物: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2.酸雨给湖南省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答案 危害:

酸雨能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

还能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

使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3.请你为湖南省防治酸雨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 洗涤加工原煤,减少硫含量;

开发使用低硫煤和天然气,使用新能源;

改进燃烧技术,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安装脱硫装置;

完善相关法规,加强监管;

公众参与,群策群防。

酸雨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H2SO4、HNO3和HCl,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主要污染物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污染物来源

自然污染源

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活动释放出的酸性气体

人为污染源

固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出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工业污染源:

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移动污染源

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

类别

硫酸型酸雨

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硝酸型酸雨

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对环境的影响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

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酸雨的主要分布地区

欧洲;

北美洲东部和加拿大南部;

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拓展提升] 我国的酸雨

(1)严重地区:

长江以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地区。

(2)类型: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3)原因:

①长江以南有色冶金业发达,燃烧高硫煤。

②江南为酸性土壤,大气中灰尘呈酸性,不能中和大气和雨水的酸性物质。

③多丘陵、山地,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4)防治措施: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

读“我国酸雨分布图”,完成4~6题。

4.下列省市处于重酸雨区的是(  )

A.贵阳、河南B.山东、河南

C.上海、重庆D.上海、山东

5.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雨水pH值小于4.5的地区为酸雨区

B.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硝酸型酸雨

C.酸雨会使水、土壤酸化,危害生物,腐蚀建筑物,并危害人体健康

D.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是减少二氧化碳和氧化氮的排放

6.我国西南地区出现重酸雨区的原因主要有(  )

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 ②地形闭塞,不利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③多云雾,易形成酸雨 ④气温高,不利于空

气对流运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4.C 5.C 6.A

解析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

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硫氧化物所致。

我国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消耗的化石燃料多,排放的酸性气体多,当地多谷地,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而且降水多,酸雨影响比较严重。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系统却至关重要。

据此回答1~2题。

1.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

A.降低大气温度

B.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C.促发光化学反应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2.据观测,地球上空臭氧层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D.北美大陆上空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臭氧能够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第2题,近年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上空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层空洞”。

像粮食、石油等商品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

迄今为止已有250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权在我国4省3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2000万美元。

专家评估,这一举措是“用最小的代价减少最多的污染物”的有益探索。

据此回答3~4题。

3.在上述4省3市中,目前处在重酸雨区的是(  )

A.山东、河南B.江苏、山东

C.江苏、天津D.上海、柳州

4.所谓的“排放交易机制”是指在政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物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

这种做法可以使(  )

A.当地的环境质量保持不变

B.当地的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C.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D.排放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效益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我国酸雨多出现在西南地区和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部分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目前上海、柳州处于我国重酸雨区,D正确。

第4题,由材料“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限定”,可使当地的环境趋于好转;

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少,可出售排放指标获得更大的效益,C正确。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气象局发布报告称,根据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全球夏季将更干燥,冬季更潮湿多雨,极端天气现象更多。

随着全球气候继续变暖,预计德国到2100年的气温将比目前升高2~4℃。

材料二 可怕的全球变暖。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3)简要回答全球变暖对全球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4)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 

(1)①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②人类过度砍伐森林,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

(2)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有利影响:

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如高纬度地区。

不利影响:

使蒸发增加,加剧干旱地区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低纬度地区。

(4)意义:

①有利于节约资源;

②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④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等。

可采取的措施:

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

或使用清洁能源);

②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

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

④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解析 第

(1)题,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

(2)题,从图中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第(3)题,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高纬地区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低纬地区蒸发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业减产。

第(4)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措施主要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读“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1~2题。

温室

气体

浓度(mg/m3)

年增长

率(%)

生存

期(年)

温室效

应强度

(CO2=1)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有贡献率(%)

1750年

1990年

CO2

280

353

0.5

50~200

1

55

氟氯烃

0.00085

2.2

50~102

3400~

15000

24

CH4

0.8

1.72

0.9

12~17

11

15

N2O

0.00029

0.00031

0.25

120

270

6

1.表中所列四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率最大,主要原因是(  )

A.CO2的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CO2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比其他温室气体短

C.CO2的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2.下列有利于我国减少CO2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  )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砍伐森林,积极植树造林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因此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最大。

第2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会产生大量CO2气体,因此,从源头控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量。

读下图,回答3~5题。

3.据图分析,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大洲是(  )

A.亚洲B.北美洲

C.欧洲D.南美洲

4.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多,会使全球气温显著升高。

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下去,将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是(  )

A.陆地蒸发加剧,干旱地区面积必然扩大

B.海水蒸发量加大,使全球海平面下降

C.两极冰雪大量融化及海水膨胀,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D.气压梯度力减小,大气环流减弱

5.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

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

A.①②B.①④

C.③D.②③

答案 3.B 4.C 5.D

解析 第3题,由图知,CO2排放量美国最多,且北美洲人口较少,故人均CO2排放量最多的是北美洲。

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第5题,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不应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应当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还可以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

在新西兰测得的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测得的数据要大12%。

据此完成6~8题。

6.数据表明(  )

A.大气比10年前清洁了,紫外线容易穿过大气

B.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仍在扩大

C.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臭氧减少,紫外线增多

D.对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增强

7.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  )

A.土壤酸性增强,文物古迹受腐蚀

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

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

8.下列采取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降低紫外线对人类伤害的是(  )

①外出时,使用防紫外线的伞 ②推广使用新型制冷系统和无氟制冷剂 ③生活中少使用喷雾剂 ④涂抹防晒霜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6.B 7.C 8.B

解析 人类大量使用含氟制冷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明显升高,影响人类健康。

氟氯烃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冷设备、化工产品中,如空调、冰箱、发胶、喷雾剂等。

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是减轻臭氧层破坏、降低紫外线伤害的根本措施。

20世纪80年代末,作为全国3个酸雨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贵阳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从10年前发展循环经济,到5年前决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到2013年底,这座曾经的“酸雨之城”,因生态良好、气候宜人,而被人们誉为“爽爽的贵阳”。

据此回答9~10题。

9.贵阳曾是全国酸雨危害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造成这种状况的自然原因最主要的是(  )

A.地势低洼,气流不畅

B.全年雨日较多

C.红壤广布,酸性较强

D.以重工业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10.酸雨及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共同危害有(  )

A.对建筑物都有腐蚀作用

B.都使土壤、河湖水酸化

C.都会危及人类健康,危及生态系统

D.都会使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答案 9.B 10.C

解析 第9题,酸雨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即降雨天气和空气中存在较多的酸性气体。

贵阳多酸雨与其全年多雨的天气密切相关,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多雨,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也出现多雨天气,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故主要自然原因是全年雨日较多。

第10题,酸雨、臭氧层破坏都会危害人类健康、危及生态系统。

A、B两项主要是酸雨的危害,D项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造成的。

每年的9月16日是“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拯救我们的天空:

保护你自己,保护臭氧层”“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

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星球”“健康的大气环境,我们期待的未来”……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下图为“南极上空臭氧总量变化示意图”。

回答11~12题。

11.下列有关臭氧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硫、氮氧化物,导致臭氧层空洞出现

B.臭氧层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易被破坏

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办法是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12.当南极臭氧含量最低值出现时(  )

A.黄河可能出现凌汛

B.华北平原的冬小麦返青

C.冰岛昼长逐步变长

D.北印度洋洋流流向开始由逆时针转为顺时针

答案 11.D 12.A

解析 第11题,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释放大量氟氯烃化合物,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

第12题,南极臭氧含量最低值出现时间为11月份,11月份为秋末冬初,黄河有可能出现凌汛。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怕的全球变暖。

材料二 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

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

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

(2)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______面积最小。

一般情况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分布的海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为什么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

答案 

(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

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

③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

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

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

(2)夏季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3)西北航道是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最短海上运输航线,经济价值非常高。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提取信息即可。

(2)题,结合影响海冰形成的温度条件加以分析。

第(3)题,西北航线可缩短航程,节省时间、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1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两地出现严重的酸雨污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地区的酸雨污染向东北方向扩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我国南方C地酸雨污染比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更为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北美和西欧地区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大量燃烧煤和石油,向大气中排放大量含硫污染物(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与水汽结合形成酸雨

(2)受西南风的吹送

(3)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

湿度大,多云雾,容易形成酸雨;

且土壤呈酸性,无法中和酸雨

解析 图中A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B地位于欧洲西部工业区,两地经济发达,消耗的矿物燃料较多,排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

西欧位于北半球西风带,受盛行西风(西南风)影响,酸雨向东北方向扩展。

我国酸雨污染南方比北方大主要可从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