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鱼类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020文档格式.docx
《山东鱼类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020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鱼类产业发展分析及展望020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水产苗种
据2014年山东省渔业年鉴统计,我省的淡水鱼苗592236万尾,淡水鱼种102651吨。
海水鱼苗54367万尾,鲆鱼36852万尾,大黄鱼53万尾。
5.不同地市产业发展情况
(1)海水鱼类
我省的海水鱼类养殖面积较大的是烟台、威海和滨州。
见下图。
2014年山东省各地市海水养殖鱼类养殖面积百分比图示
我省海水养殖产量较大的是烟台、威海和青岛。
2014年山东省各地市海水养殖鱼类总产量百分比图示
(2)淡水鱼类
我省淡水养殖规模最大的为济宁市,其次是临沂、滨州和菏泽。
图:
2014年山东省各地市淡水鱼类养殖产量百分比统计图示
6.加工业
我省有加工企业1865个,加工企业较多的地市为威海、烟台、日照及青岛市。
水产年加工能力达到9354819吨,冷库2017座,日冷冻能力为334029吨。
水产加工品总量6741355吨。
鳗鱼年加工量为23620吨,斑点叉尾鮰300吨,罗非鱼250吨。
7.产业发展优势
从发展基础看,我省拥有丰富的水域滩涂资源,为科学规划渔业发展布局,促进渔业养殖业、增殖业和捕捞业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我省的鱼类产业基础研究人才力量雄厚,我省拥有海洋与渔业科研开发、教学机构60多个,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其中省级水产研究所3处,市地级研究所10处,县级研究所8处,共有科技人员600多人。
另外,随着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蓝色农业等新的经济理念的倡导和实践,渔业的生物碳汇功能、环境净化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将得到进一步体现,渔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从鱼类品种资源考虑:
山东近海的鱼类有225种,其中具有捕捞价值的有100多种,主要经济种类有60余种;
比较常见的种类有小黄鱼、带鱼、梭鱼、木叶鲽花鲈、大泷六线鱼、半滑舌鳎、绿鳍马面鲀、褐牙鲆、细纹鰤子鱼、黄盖鲽、高眼鲽、石鲽、短鳍红娘鱼、等底层鱼类和青鳞小沙丁鱼、太平洋鲱、黄鲫、玉筋鱼、刀鲚、斑鰶、赤鼻棱鳀、燕鳐、鲐鱼、蓝点马鲛、银鲳、鳓鱼等中上层鱼类。
淡水水产生物资源来看,南四湖有鱼类约70多种,东平湖有鱼类50多种,河流中鱼类有100多种,包括鲫鱼、鲤鱼、红鳍、黄颡鱼、乌鳢、鲢鱼、鳙鱼、青鱼、草鱼、鲶鱼、鳜鱼等。
这些品种资源为鱼类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8.市场情况
“十二五”期间,我省鱼类市场整体价格平稳,供应充足,常规品种销量变化不大,淡水名优品种销量有所增长。
主要大宗鱼类,价格趋于稳定。
海水养殖品种鲆、鲽、鳎价格回落。
从区域看,沿海地区鱼类产品价格趋于回落。
1.7渔业人口与从业人员情况
我省有渔业乡(镇)96个,渔业村1346个,渔业户46.77万个,渔业人口181.3万人,渔业从业人员148.93万人。
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0多元。
我省的淡水养殖业大多以小型的渔业养殖户为主,养殖水面在数亩至几百亩不等。
海水养殖鱼类主要为工厂化养殖企业为主,水体在几千至几万平方米不等。
淡水效益较低。
海水养殖效益较好。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问题
我省的鱼类养殖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鱼类养殖产量占全国鱼类养殖产量比重多年占到5%以上,但与江苏、湖北、广东等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山东省鱼类养殖结构比较单一,产品主要还是以常规品种为主,普通品种产量相对过剩而名优品种偏少,养殖户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在价格上不具有竞争力产品,价格低迷,产量的增长主要还是以增加养殖面积,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省鱼类养殖业朝着生态、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提升,人工繁殖与苗种供给、重大疫情与疾病控制、优质安全的饲料供给、通畅的水产品市场流通和市场价格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要针对良种覆盖率低、养殖病害频发、养殖结构亟待调整、基础工程设施问题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水产养殖业与农业一样,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提高水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大多数养殖品种是没有经过选育和改良的野生种,并且经过累代养殖,普遍出现了生长缓慢,性成熟年龄提前,抗逆能力下降,饲料系数升高等性状退化现象。
由于鱼类长期生活在水中,操作管理不便,生长成熟周期较长,再加上人工选育一般要经过多代,致使目前的良种化程度较低,成为制约我省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进行新品种的开发、选育、引进已显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功能基因挖掘、分子育种、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有机结合,已广泛应用于水生动物新品种培育。
我国海水养殖鱼类产量长期徘徊在40-70万吨之间,仅占海水养殖产量的3-5%,因此,开拓养殖空间,发展网箱养殖是提高海水养殖产量的最快速有效的途径之一。
我国目前拥有海水养殖网箱100多万箱,但与养殖规模极不相称的是网箱适养海水鱼类品种相对匮乏,成为限制这些地区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的主要“瓶颈”。
开发鱼类养殖新资源,加快黄渤海土著名优经济鱼类的繁育技术研究,为北方海水网箱养殖提供适养品种,促进海水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2015年全国淡水养殖面积6147.24千公顷。
传统淡水池塘养殖模式是以开放式用水来维持生产,人们在追求高密度、高产量、高利润的同时,残饵和鱼类粪便导致养殖系统及排放废水的附近水域水体的富营养化,破坏生态环境。
目前淡水资源短缺,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和保护周围养殖水域环境,是淡水养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展生态高效养殖模式研究并示范推广,促进鱼类养殖业向“安全、低耗、高效”的集约型、工程化模式转型,是保证水产养殖品质量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充分发挥养殖设施作用的综合生态调控技术,通过沉淀、吸附、吸收、净化、降解后降低污染物排放或重复利用,使养殖水体中的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达到节约养殖用水,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在养殖系统技术工艺上,进行养殖排放水生态净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这既是保证和提高水产养殖品质量的要求,也是顺应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目前我省鲆鲽类为主的海水鱼类养殖主要投喂冰冻杂鱼,配合饲料的普及率尚不到30%。
伴随着配合饲料配制技术的提高和养殖技术的进步,特种鱼类养殖将会改变过去这种依赖冰冻杂鱼的现状。
随着配合饲料配制水平的提高和应用技术示范指导,将会改变当前鲆鲽类养殖长期依赖鲜鱼的现状。
另外鱼粉是水产饲料的主要蛋白源,由于鱼粉供不应求,鱼粉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减少水产饲料中鱼粉的用量是必然的趋势,因此研究鱼粉的替代蛋白源是当前及未来重要任务。
当前鱼类病害频发,成为制约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传统的用于防治鱼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化学药物治疗法和疫苗预防法。
化学药物治疗法存在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加大了食品安全的危险性;
而疫苗预防法则由于现在国产用于鱼的疫苗很少,加上其特异性和操作困难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病害防控,重点在防,因此寻找切实可行的鱼类病害防控的方法就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研究证明鱼肠道微生态制剂、抗菌肽等能够提高鱼类的免疫力,新型疫苗也是即安全又实用的防病途径之一,不仅有利于鱼类的健康养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又是保证食品的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山东省水产加工业已初具雏形,拥有水产加工企业近1800家,形成海参、鲍鱼、对虾、扇贝、梭子蟹、鲆鲽鳎、海带等10大优势主导产业,拥有鲜活、冷冻、即食、保健等19个门类的加工品。
但鱼类生产加工在水产品加工中相对落后,精深加工产品少、门类单一,产品仍以鲜活、冷冻、冷藏的初级产品为主。
随着现代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同时响应国家减少厨房垃圾,降低环境污染的号召,增加休闲、方便食品及鱼胶原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的份额,促进产品由传统型到方便、健康、功能型的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成为鱼类加工业发展的新出路。
检验检测作为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抓手,由于常规检验检测时间太长,越来越不适应基层质量安全监管需求,所以亟待开发及推广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
利用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等先进手段,研究和开发水产品供销过程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建立以通用设备为基础、可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进行信息查询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有利于消费者从产品标识追溯至产品信息履历库,从而获得与产品相关信息,做到明白消费。
风险评估作为质量安全隐患排查的重要手段,能有效遏制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将在质量安全监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产业发展需求
“十三五”鱼类创新团队技术发展和突破的方向主要如下:
1、针对当前良种覆盖率低的问题,要加强选育研究
当前我省养殖品种多数为未经选育的野生种,且存在种质混杂现象。
苗种场亲本来源不清,近亲繁殖严重,导致生产的“四大家鱼”、鲤、鲫、鲂苗种质量差,在亲鱼保种与选择方面仅靠经验来选择,使得繁育出的鱼苗成活率低,生长慢,抗逆性差,体型、体色变异等。
针对部分养殖品种种质退化、生长速度缓慢、抗病能力下降的问题,加快养殖品种改良和提纯复壮,应用远缘杂交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基因技术等先进技术,积极为水产养殖业提供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的优质苗种。
促进养殖业品种的更新换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水产养殖业。
2、养殖模式需要调整
传统养殖的模式存在占地面积大、耗水量大、易污染等缺点,且基础设施简陋,制约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优化现有水产养殖模式,对不同养殖品种建立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技术,促进水产养殖向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提质增效的现代化渔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海水池塘养殖由于受旅游观光、房地产等产业开发的影响,养殖空间受到挤压、养殖规模缩小很多;
对水环境安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池塘粗放式养殖产量低、效率难以提高,且排放污染严重,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式的需求,开展室内工厂化、深水网箱等污染少、效率高、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我省已开发室内工厂化养殖面积230余万m2,但工厂化养殖设备及养殖技术不完善,运行成本高,病害严重等问题导致运行厂家少,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3、加快高效环保饲料研发
我国水产饲料的生产、消费位居世界首位,但由于起步晚、投入不足、研究基础薄弱,水产饲料工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我们对饲料质量主要是考核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养殖产量和饲料效率,今后我们对饲料研发需要针对养殖鱼类健康、增强鱼体免疫力、提高品质等方面,即饲料的安全质量问题,是饲料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方向。
在满足营养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蛋白替代品、高效诱食剂、微生态制剂产品及添加等方面研发,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水体污染,开发高效、安全、环保饲料,使饲料朝着环保、满足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方向发展。
4、注重养殖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发
病害是引发产业经济损失和质量安全问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草鱼、鲢、鳙、鲤、鲫等大宗淡水鱼类品种养殖过程中,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等疾病均有发生。
据统计,养殖鱼类病害种类达100余种,不仅引发较大的经济损失,也因滥用渔药影响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养殖生产中用药不规范、不科学,导致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几年发生的氯霉素、甲醛、恩诺沙星和最近发生的孔雀石绿残留事件,使水产品的生产、出口、消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负面影响和冲击,暴露出养殖模式的安全隐患。
病害防控技术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近年来各类鱼类病害呈多发态势,新问题和新特征不断出现,病害成为导致养殖经济损失的主要因素。
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很多种鱼类对于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鱼类对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更大。
因此,要加速鱼类疾病的快速诊断、检测和防治技术研究,研发高效中草药制剂,有效解决目前水产养殖业中病毒蔓延难以防治的问题。
5、加强采煤坍陷水域及沿黄盐碱水域开发利用科技研究
目前我国渔业生产可利用资源日益萎缩,现有宜渔水面也不可能无限扩展,而水产品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开辟渔业生产新领域。
我省有丰富的盐碱水域,采煤坍陷水域不断增加,要加强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拓宽渔业发展空间,促进水产养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6、健全水质调控技术
目前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户根据经验调节水质、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对降低或者预防病害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集约化、精准化、环境友好化的现代水产养殖发展需要,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水质调控方式已经远远不能达到行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养殖密度逐渐升高,既加重了局部水资源负荷,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养殖管理者主要将精力放在相关配套设施设备上,而忽略了过程化水质监控对水环境调控的重要作用,并且缺乏相关配套资金和仪器的投入,导致精准调控、高效管理难以实现。
7、鱼类加工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我省鱼类加工产品比例较低,精深加工品比例严重不足。
加工过程中原料利用率低。
产品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年轻人快捷生活方式的需求。
8、强化质量安全技术研究
当前基层检测机构和养殖、流通等环节的检测技术能力相对薄弱,且缺乏高灵敏度快捷检测产品;
片面追求合格率,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纳入质量安全监管;
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没有紧跟产业发展的需求,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没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追溯体系尚未全面推广应用。
“十三五”要加强质量安全相关技术研发。
9、重视产业经济研究
我省是水产大省,产业经济研究贴近企业、农户,更好地把握市场导向,能使产业经济研究跟上产业的发展,以实践带动研究,同时利用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分析山东省鱼类产业的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山东省鱼类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为提出山东鱼类产业未来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三、“十三五”产业发展预期
(一)鱼类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水产品是人们重要的蛋白源之一,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把营养性需求作为食品消费的第一需要,水产品的消费比重上升是大势所趋。
目前全球供人类消费的水产品约4800万吨,仅45%源自水产养殖,而全球人口2030年将增加20亿人口,如果人均消费量维持不变的话,所需水产品将增至约8500万吨。
由于传统捕捞渔业已达到最大产量水平,发展水产养殖是填补水产品供需缺口的唯一途径。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渔业资源更显得匮乏,因此发展水产养殖是我国水产业的必然趋势。
我省是水产品出口的重要省份,国际市场水产品价格远高于国内市场水产品价格,我省的出口市场主要为日、美、欧洲、韩国,主要出口品种为泥鳅、黄颡鱼、大黄鱼等。
在国内市场上,普通品种市场趋于饱和,价格呈下降趋势,名特优新水产品市场有一定发展空间,深加工水产品市场尚待开拓,休闲渔业前景广阔。
(二)养殖规模、养殖产量将稳中上升
我省鱼类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上升趋势,随着我省黄河三角洲、沿黄盐碱地及采矿坍陷水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深远海养殖空间拓展,我省的养殖规模会进一步扩大,“良种”、“良法”等配套养殖模式的建立与示范应用,鱼类养殖产量与质量会进一步提高。
将进一步扩大,产量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名优品种产量增加明显。
预计“十三五”期间,我省淡水养殖面积年增加20000亩以上,常规品种产量增加3万吨,名优品种增加2万吨。
海水品种工厂化养殖面积预计年增加5万平方米,产量增加2000吨。
(三)渔业资源环境更加受到重视
抓住发展现代渔业的重大机遇,根据农业部及我省新时期现代渔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生态渔业,加大环境保护。
加强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养护。
健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制度,加强资源调查评估能力建设,完善监测评估体系。
强化渔业资源环境常规调查评估,对主要经济鱼类、珍稀濒危鱼类等重要渔业资源产卵、索饵、越冬场所和江河入海口、南海等重要渔业水域进行调查。
大力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涉渔工程需进行渔业水域资源生态损害和修复评估,保障落实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
切实加强捕捞管理,坚持休渔制度,减轻捕捞强度,恢复渔业资源。
(四)技术上不断创新
“十三五”期间,以建立环保、高效、安全的鱼类养殖产业为目标,开发和引进新的有产业前景的养殖鱼种,培育生长快、抗逆强的新品种,并将养殖区域扩展到深远海区域,筛选深海网箱适养品种,建立亲鱼培育、受精卵生产和苗种培育的标准化技术,探讨新的高效养殖模式,优化和提升养殖技术,精细化养殖管理方式;
加强对养殖环境的调控,建立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和实用防控技术,研发出能够替代冰冻鲜鱼的专用配合饲料、鱼苗微颗粒饲料和工业化循环水养殖专用配合饲料;
建立快速、简易、低成本检测技术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研发鱼类多元化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
使鱼类养殖实现高产出、低损耗、低风险的目标,并使养殖单位产量的盈利能力大幅上升,促进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为我省鱼类产业的健康、稳定、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我省种业将得到显著提升
以常规品种的选育为重点,在加强种质评价和筛选、创新优质选育种材料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优良、抗逆新品种(系)选育研究,以传统选育技术为基础,研究建立雌核发育、多倍体、性别控制、转基因等育种新技术,加快良种选育进程;
建立完善的鱼类良种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体系。
在淡水鱼类方面,重点重点开展东平湖鲤、乌鳢等主要养殖品种的选育技术研究。
通过群体选育、家系选育、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技术培育鱼类良种。
利用基础选育群体,以生长快、抗逆性强、体型、体色好,肉质好等为选育目标,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选育技术,从东平湖鲤、乌鳢等品种优异遗传基因以及良种选育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
地方潜力水产品种种质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研发黄尾密鲴、细鳞斜颌鲴等增殖放流潜力品种。
海水鱼类重点开展鲆鲽类、大泷六线鱼、黑鲪等山东省主要经济鱼类种质资源收集与遗传多样性评价,了解分析山东省海水鱼类的种质资源现状,为海水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筛选适宜山东省深远海网箱适养品种,构建健康优质苗种繁育技术体系。
针对不同品种,开展主要养殖品种的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提高受精率、孵化率及苗种培育成活率,满足养殖者对苗种需求,提高苗种质量,达到我省苗种自给自足的目的。
2.节能、降耗、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进一步熟化与应用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进一步优化:
围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改造、及设备管理技术与养殖管理技术整合协调开展工作,探索最佳养殖密度及规格,以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提高效益,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工厂化循环水淡水适宜品种与养殖模式得到研发:
筛选淡水工厂化循环水适养种类,形成成熟的养殖技术。
淡水池塘节水、节饵养殖模式研究:
优化淡水池塘节水、节饵养殖模式以及淡水池塘养殖与种植耦合环保生态养殖模式并示范应用。
针对不同的养殖品种,探讨养殖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品种搭配,通过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等手段调节水质,采用可利用型水生植物生态浮床达到净水及鱼类转化,研究不同养殖模式节水、节饵技术,并进行试验与示范。
淡水池塘生态养殖模式研发:
将湿地、池塘进行串联,进行封闭式池塘循环水养鱼模式研究,解决循环水养殖过程中水质调控关键技术。
3.主要养殖鱼类高效环保饲料研发
重点开展鲆鲽类配合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关键技术研究,改善鱼类肠道健康的应用技术研究,建立能替代鲜杂鱼的优质高效鲆鲽类系列配合饲料配制的技术体系,配合国家鲆鲽类体系推广配合饲料替代鲜杂鱼;
开展新型水产饲料诱食剂的筛选与研制,建立新型鲆鲽类鱼苗微颗粒饲料配制的技术体系;
进一步降低氮的排泄率,开发适用于工业化循环水养殖专用的配合饲料技术体系。
4、主要养殖鱼类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发
①重点开展海水主养殖品种、适合深远海网箱养殖品种以及淡水鱼的病毒病和细菌病发生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技术研究;
②完善工厂化循环水、深远海网箱养殖系统生物、疫苗防控技术体系;
③开发重要病原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与试剂盒及定量检测技术;
④建立从种苗到养殖的生物安保体系;
病原生物耐药性及药物使用评价;
⑤筛选优势菌群制作微生态制剂,筛选抗菌肽,制作抗菌肽免疫增强剂,提高鱼类免疫力,建立生态防控技术体系和示范。
5、养殖水环境水质调控技术研发
重点开展山东省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现状调研,针对性地对鱼类养殖水体的生境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
开展水生植物、微生态水质净化和底质改良剂、生物絮团的有机碳源、生境调控微生物附材的筛选、施用与效果评价工作,形成养鱼水体的水生植物生境调控技术、微生态改良技术、生物絮团调控技术、工厂化养殖水体控制技术等技术体系,并对上述技术进行集成与优化,结合淡水鱼养殖需求搭建适宜调控模式并进行推广应用。
6、加工与质量控制
针对养殖鱼类存在“三鱼两药”突出问题,筛选出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灵敏度高的快速检测产品,实现在我省水产行业各环节中的推广和应用;
选择大菱鲆为对象,开发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开展鱼类风险评估研究,排查质量安全隐患。
7.鱼类产业发展措施调查研究
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分析和概括山东省鱼类产业在全国鱼类产业中的经济地位和山东省养殖业发展中的地位,分析鱼类产品构成及其贸易历史与现状;
调查总结山东省鱼类产业发展组织形式和发展态势;
初步调查分析山东省鱼类生产经济效益及其变动情况。
构建山东省鱼类产业发展的数据库,主要包括生产数据库、价格数据库、成本数据库、贸易数据库产业发展监测数据库等。
(五)市场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鱼类产品需求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名优产品需求增长明显。
人们的消费观念普遍由量到质和食品安全、加工方便的转变,地方特色品种价格增长。
地方特色品种价格增长。
优质苗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需求与价格将保持稳定。
名优产品需求增加明显。
(六)企业发展趋势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朝做强做大发展,树立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理念。
经营品种多样化。
新技术应用程度不断提高。
优质鱼项目、标准化池塘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提升了我省产业化水平,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越来越发挥主导作用。
渔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建立,促进了渔业产业化经营,拓展了渔民增收渠道,极大促进了水产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
四、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对策
1.充分发挥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