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4798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大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青岛大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青岛大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青岛大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青岛大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大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青岛大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大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大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乳房腺体有15—20个腺叶,每个腺叶分成若干腺小叫·

,后者由许多腺泡组成;

每个腺叶有各卧[总的导管(大乳管),呈放射状向乳晕集中,刀:

口于乳头。

大乳管靠近开口的1/3段略为膨大,是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好发部位。

乳房的腺叶、腺小叶和腺泡有结缔组织间隔,腺叶之间有许多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皮肤及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称c。

*Per韧带(乳房悬韧带),起支持、固定乳房的作用。

正常乳腺的生理活动受垂体前叶、卵巢和肾上腺皮质等分泌的激素的影响。

妊娠和哺乳期乳腺明显增生,腺管伸长、腺泡分泌乳汁¨

韶L期后哥L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在月经周期各阶段,乳腺生理状态随激素水平呈现周期性变化。

绝经后乳腺逐渐萎缩,由脂肪组织替代。

乳房淋巴液主要沿四条途径输出:

①大部分乳房淋巴液经胸大肌外缘淋巴管流至腋窝淋巴结,再流向锁骨下淋巴结,继之达锁骨上淋巴结。

②来自乳房中央区和内侧的淋巴液,沿肋间隙流向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至锁骨上淋巴结。

③乳房深部淋巴网与腹直肌鞘和

肝镰状韧带的淋巴管相通,进入肝脏。

④两侧乳房皮下有交通淋巴网,并与胸壁、颈部、腹壁的皮下淋巴网有广泛联系;

一侧乳房淋巴液可流向对侧乳房,甚至达双侧腹股沟淋巴结。

第二节乳房检查

女性乳房检查在乳房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检查时病人端坐,完全显露两侧乳房,以利对比。

[一]视诊细致的视诊可获得许多有诊断意义的体征。

1.乳房大小和外形正常乳房,两侧大小、位置和外形对称。

若二侧不对称常提示:

一侧乳房内有占位性或炎性病变,往往表现为病变侧乳房大于健侧;

局部皮肤凹陷常是深部癌肿侵及c。

oper韧带使之收缩所致;

一侧乳房表浅静脉扩张常是晚期乳房癌或肉瘤的

征象。

2.乳头正常乳头,两侧对称、指向前方并略向外下。

若邻近有癌肿或慢性炎症浸润可将乳头牵拉至病变侧浮L头上方癌肿,乳头因受其牵拉而抬高;

乳房深部癌肿可使乳头内陷,但后者也可能是发育缺陷所致,故只有近期发生的内陷才具临床意义。

此外,还应注意乳头有无糜烂、破溃和溢液,乳晕有无水肿等。

1

3.乳房皮肤乳房皮肤未用刺激性外敷药或热敷而发红,首先考虑炎症;

若皮肤大范围充血水肿,需警惕炎性乳房癌;

癌细胞阻塞乳房表浅淋巴管可致淋巴水肿,局部皮肤呈现“桔皮样”变。

I

(二)扪诊了解乳房有无肿块及其性质。

宜在月经期后作扪诊,以免经前乳腺增生影响扪诊效果。

扪诊时病人端坐,手臂自然下垂;

乳房肥大下垂者取平卧位,肩下垫小枕。

检查者用手指掌面依次扪摸乳房外上(包括腋尾部)、外下、内下、内上象限及中央(乳头、乳晕)区,最后检查腋窝、锁骨下区和锁骨上区。

先查健侧,后查患侧”1

1.乳房肿块注意:

①肿块位置和大小,50%以上乳房癌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

②质地、形状、表面及边界;

③活动程度:

肿块与皮肤有无粘连及肿块与筋膜和胸肌的关系;

多数情况下,良性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大。

恶性肿瘤边界不清,质硬,表面高低不平,活动度小。

但乳房中央区的良性肿块,因有大乳管穿过,也可出现与乳晕区皮肤粘连征象。

2.乳头溢液除哺乳期外,多数乳头溢液属病理性。

依次轻挤乳晕或肿块可了解溢液来自单个或多个乳管,有助于推断病因和病灶的性质。

肿瘤性病变多为单管溢液,血性溢液多见于乳管内乳头状瘤,其次为乳管内癌;

棕褐色溢液多为乳管内乳头状瘤或乳腺囊性增生病;

黄色或黄绿色溢液常为乳腺囊性增生病。

3.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有四组(图16-1),应依次检查。

检查者位于病人前方,将手伸至病人腋顶部,自上而下滑移扪查中央组淋巴结,继而转向腋窝前壁』1查胸大肌深面的胸肌组淋巴结;

再站在病人背后扪摸位于背阔肌前内面的腋窝后壁肩胛下组淋巴结;

最后检查锁骨下及锁骨上淋巴结;

同时需检查对侧腋窝。

若扪到肿大淋巴结,应注意其位置、大小、数目、质地及活动性。

目前临床有按B‘rs方法分组的倾向,即以胸小肌为界,将腋区淋巴结分三组;

胸小肌内侧(上)组、胸小肌后(中)组和胸小肌外侧(下)组。

(三)特殊检查

1.细胞学检查①溢液涂片经脱落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定溢液的原因,但阴性者不能完全排除乳房癌。

②乳房肿块经细针抽吸作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肿块性质。

2.影像学检查

(1)乳房x线检查:

①钼靶摄影术或钼铑双靶摄影术:

町检出较小肿块和微小钙化灶。

②cT检查:

表现征象与钼靶摄影相似,但分辨率较高。

③乳腺导管造影:

对判断乳管内病变的大小、部位和性质有一定帮助。

(2)B型超声检查:

能清晰显示乳房各层次软组织结构及肿块的形态和质地,但不能显示直径小于o.5cm的乳房癌。

3.热像仪检查

(1)近红外线扫描:

恶性肿瘤的血供丰富,周围有异常的血管影。

利用血红蛋白吸收红外光后在检查仪上呈现不同灰度影的原理,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2)甾型液晶显示:

利用肿瘤代谢旺盛,病变部位温度高于正常组织的原理,对乳房肿块可作初步筛选,但也存在假阳性及假阴性。

4.活组织病理检查完整切下肿块连同少许邻近组织,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较安全、可靠,确诊率高。

第三节急性乳房炎

急性乳房炎(acutemastltls)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产后3—4周哺乳期,以初产妇多见;

也称产后乳房炎。

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少数为链球菌感染。

[病因]除因病人产后抵抗力下降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乳汁淤积主要原因:

①乳头发育不良(过小或凹陷),妨碍正常哺乳。

②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过少,以致不能完全排空乳汁。

③乳管不通畅,影响乳汁排出。

(二)细菌入侵①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人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

②婴儿患口腔炎或口含乳头睡眠,细菌直接入侵乳管。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症状和体征

1.患侧乳房胀痛,继之出现高热、寒战,脉率加快。

严重感染者可并发脓毒症。

2.炎性硬块或脓肿患侧乳房局部红、肿、发热、压痛。

同一乳房可同时存在数个炎性病灶而先后形成多个脓肿,脓肿可以是单房或多房性。

表浅脓肿可自行向外溃破,亦可穿破乳腺管自乳头排出脓液;

深部脓肿除可缓慢向外溃破外,也可向深部穿至乳房与胸肌前的疏松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图16-2)。

常伴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辅助检查]

(一)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

(二)诊断性脓肿穿刺抽出脓液。

[处理原则]

(一)一般处理①患乳停止哺乳,并排空乳汁。

②局部热敷或理疗,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早期炎症消散;

水肿明显者可用25%硫酸镁溶液湿热敷。

③感染严重或并发乳瘘者常需终止乳汁分泌,可刚R己烯雌酚l~2mg,每日3次,共2—3天;

或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每次2mg,每日1次,至收乳为止。

(二)抗生素应用原则为早期、足量。

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或根据脓液培养、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

(三)中药治疗服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及用金黄散或鱼石脂软膏局部外敷。

(四)脓肿处理切开引流。

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可在超声波引导下定位穿刺,明确诊断后再行切开引流。

应注意:

①切口呈放射状至乳晕处,以避免损伤乳管发生乳瘘;

乳晕部脓肿可沿乳晕边缘作弧形切口;

乳房深部或乳房后脓肿可在乳房下缘作弓形切口。

②分离多房脓肿的房间隔膜以利引流。

③为保证引流通畅,引流条应放在脓腔最低部位,必要时另加切口作对口引流。

[护理要点]

(一)一般护理加强哺乳期护理,以增强抵抗力,促进产后恢复,防止并发症。

1.饮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保证足量水份的摄人。

2.休息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劳逸结合。

3.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产褥期卫生习惯,勤更衣,定期沐浴,保持口腔、皮肤和会阴部的清洁。

(二)急性乳房炎的护理

1.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了解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变化,必要时作血培养及药敏试验。

2.患乳暂停哺乳定时用吸乳器吸空乳汁,防止乳汁淤积。

3.促进局部血循环用宽松的胸罩托起两侧乳房,以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4.对症处理高热者,予以物理降温,必要时应用解热镇痛药物。

5.伤口护理脓肿切开后,保持引流通畅,按时更换敷料。

I健康教育]关键在于预防。

(一)保持乳头和乳晕清洁孕妇定期用肥皂及温水清洗两侧乳头,妊娠后期每天清洗一次;

产后每次哺乳前、后均需清洁乳头,以保持局部干燥和洁净。

(二)纠正乳头内陷乳头内陷者于妊娠期每天挤捏、提拉乳头。

(三)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定时哺乳,每次哺乳时让婴儿吸净乳汁,如有淤积及时用吸乳器或手法按摩排空乳汁;

培养婴儿养成不含乳头睡眠的好习惯;

注意婴儿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婴儿口腔炎症。

(四)乳头、乳晕破损或皲裂者暂停哺乳,用吸乳器吸出乳汁哺育婴儿;

局部用温水清洗后涂以抗生素软膏,待愈合后再行哺乳。

症状严重时应及时就诊。

第四节乳房癌

乳房癌(breastcancer)是女性乳房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国内资料统计显示:

近年来乳房癌的发病率为23/10万,呈上升趋势,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已成为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病因]乳房癌多发生于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妇女。

病因尚未阐明,但有报道指出:

雌激素与乳房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雌酮(E,)和雌二醇与乳房癌的发生直接相关。

乳房癌发生的易感因素:

①乳房癌家族史(尤其是生母或同胞姊妹患有乳房癌);

②内分泌因素:

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期迟于50岁、40岁以上未孕或初次足月产迟于35岁;

③部分乳房良性疾病;

④高脂饮食;

⑤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

[病理]

(一)病理类型乳房癌分类方法较多,目前我国多采用以下病理分型。

l,非浸润性癌即原位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基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膜),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基膜,向间质浸润)及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基膜,向间质浸润,但未超过小叶范围),仍属早期。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乳头湿疹样癌等。

此型癌细胞一般分化程度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腺癌等。

此类癌共占乳房癌的70%80%,预后较上述类型差。

5.其他罕见癌包括分泌型(幼年型)癌、富脂质型(分泌脂质)癌、纤维腺瘤癌变、乳头状瘤癌变等。

{二)转移途径

1.局部扩展痛细胞直接蔓延浸润皮肤、胸肌、胸筋膜等周围组织。

2.淋巴转移可循乳房淋巴液的四条输出途径扩散。

转移部位与乳房癌细胞原发部位有一定关系,原发癌灶位于乳头、乳晕区及乳房外侧者,约80%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

位于乳房内侧者,约70%发生胸骨旁淋巴结转移。

2.血运转移乳房癌细胞可直接侵入血循环而发生远处转移。

一般易侵犯肺、骨骼和肝脏,骨骼又以椎骨、骨盆和股骨等处的转移最常见。

血运转移除见于晚期乳房癌病人外,亦可见于早期乳房癌病人。

[临床表现]

(一)乳房肿块常无自觉症状,病人多在无意中(洗澡、更衣)发现乳房外上象限(45%50%)、乳头、乳晕处(15%—20%)或内上象限(12%~15%)有无痛性、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甚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且不易推动。

(二)乳房外形变化表现为乳房局部隆起;

若癌肿侵及Cooper韧带(乳房悬韧带),癌肿表面皮肤凹陷,呈“酒窝征”;

邻近乳头或乳晕的癌肿因侵及乳管使之收缩,可将乳头牵向癌肿侧浮[头深部癌块侵及乳管可使乳头内陷。

(三)晚期表现

1.全身呈恶病质表现:

消瘦、乏力、贫血、发热等。

2.局部①癌肿固定:

癌肿侵入胸肌筋膜、胸肌时可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②“桔皮样”改变:

癌肿局部皮肤因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阻塞而引起局部淋巴水肿,毛囊处呈现点状凹陷。

③卫星结节:

乳房皮肤表面出现多个坚硬小结或条索,呈卫星样围绕原

发病灶。

结节彼此融合、弥漫成片、延伸至背部和对侧胸壁,使胸壁紧缩呈铠甲状时,呼吸受限。

④皮肤溃破:

癌肿侵及皮肤使之破溃形成溃疡,其外形凹陷似弹坑或外翻似菜花状,易出血、伴恶臭。

(四)转移征象①淋巴转移:

常见部位为患侧腋窝淋巴结。

先为少数、散在、质硬、无痛、可被推动;

继之个数增多并融合成团,甚至与皮肤或深部组织粘连。

若癌细胞阻塞腋窝主要淋巴管,叫·

致上臂淋巴回流障碍,手臂出现蜡白色水肿;

锁骨下或腋窝淋巴结压迫腋静脉,同侧手臂出现青紫色水肿;

压迫神经干,引起手臂和肩部剧烈疼痛。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少数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②血运转移:

有肺和胸膜转移者可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

肝转移者可伴有肝肿大和黄疽;

椎骨转移者常伴腰背痛;

股骨转移则易引起病理性骨折。

(五)特殊类型乳房癌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不同于常见乳房癌。

①炎性乳房癌(inflammatorycancer。

fbreast):

少见,多发于年轻妇女,尤其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临床表现为患侧乳房皮肤红、肿、热且硬,犹似急性炎症,但无明显肿块。

癌肿迅速浸润整个乳房。

常累及对侧乳房。

该型乳房癌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发生转移,预后极差,病人常在发病后数月内死亡。

②乳头湿疹样癌(Paget病):

甚少见,起源于乳头内的大乳管再移行至乳头。

临床表现如同慢性湿疹,乳头和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盖黄褐色的新鲜鳞屑样痂皮,病变皮肤较硬,与周围分界清楚。

该病恶性程度低,淋巴转移较迟。

[诊断要点]

(一)乳房肿块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外形不规则、边界不清楚、甚至固定。

(二)乳房外形改变可见乳头内陷、局部凸出或皮肤凹陷、“桔皮样”改变、卫星结节或皮肤溃破等。

(三)细胞学检查、影像学检查、近红外线扫描、尤其活组织病理检查,往往有阳性的提示,可协助诊断。

[乳房癌分期]

国际抗癌联盟(UICC)制定的TNM分期是目前常用的临床分期方法。

1997年UICC制定的乳房癌TNM分期方法简要:

(一)原发肿瘤(T)分期

9,x原发肿瘤情况不详

To原发肿瘤未扪及

Tis原位癌(小叶原位癌及导管内癌);

局限于乳头的湿疹样癌,乳房未扪及肿块。

T,肿瘤最大直径≤2cm

T:

肿瘤最大直径2—5cm

T3肿瘤最大直径>

5cm的浸润癌。

l肿瘤任何大小,直接侵犯胸壁和皮肤

(二)局部淋巴结(N)分期

N,局部淋巴结情况不详

No同侧腋淋巴结未扪及

N,同侧腋淋巴结肿大,尚可活动

N:

同侧腋淋巴结肿大,互相融合或与其他组织粘连

N3同侧乳内淋巴结转移

(三)远处转移(M)分期

M,有无远处转移不详

坞无远处转移。

M,包括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四)临床分期

0期TisN。

M。

I期TlNoMo

Ⅱa期T。

—IN:

,T2NoMo

lib期T2NlM。

,T3NoMo

ma期To—2N2Mo,T3N:

—2M。

]lib期T:

任何NM。

,任何TN3Mo

Ⅳ期包括M:

的任何TN

[鉴别诊断]

(一)乳腺囊性增生病为妇女多发病之一,好发于25-40岁。

其发生与卵巢功能失调(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量增多)有关。

临床症状与月经周期密切/;

日关,表现为周期性乳房胀痛和乳房肿块(于月经前期加重),少数病人有乳头溢液。

肿块常位于乳房外上象限,大小不一,质韧,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可被推动,有轻度触痛。

x线摄片、红外线热像图、超声检查、乳头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检查等有助珍断。

(二)乳房纤维腺瘤常发生于20~25岁青年女性,发病与雌激素有密切关系。

纤维腺瘤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多为单发性,呈卯圆形,质韧,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大。

x线钼靶摄片或活组织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乳房纤维腺瘤生长缓慢,癌变可能小,但在妊娠或哺乳期可迅速长大。

(三)乳管内乳头状瘤多发生于40—50岁妇女,无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沾染内衣而发现。

乳头状瘤常呈单个或多个发生在近乳头的扩张乳管中,因瘤体小常不能触及,仅少数病人偶尔扪及直径数毫米的圆形小结节,质软,压之可见乳头溢出血性液体。

乳头状瘤有癌变可能。

I处理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学药物、放射、激素、免疫等综合治疗措施。

(一)手术治疗为提高乳房癌治疗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更趋向根据肿瘤分期实施不同类型手术。

1.保留乳房手术适用于:

①乳房内单个肿瘤,直径≤3cm,距离乳头2cm以上;

③腋窝淋巴结无转移;

③钼靶摄片示局限性钙化灶;

④年龄≥35岁。

2.乳房癌改良根治术适用于无上组腋淋巴结转移的Ⅱ、Ⅲ期乳房癌。

3.乳房癌标准根除术适用于有上组腋淋巴结转移、但临床无远处转移征象者。

4.乳房癌扩大根治术适用于肿瘤位于乳房内侧象限、直径>

3em及临床无远处转移征象者。

5.乳房单纯切除术适用于:

①Ia、Ib期乳房癌;

②叶状囊肉瘤(低分化型);

③寻管内乳头状瘤病;

④晚期乳房癌局部尚能切除者(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

⑤不能耐受乳房癌根治术者。

(二)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需在手术后近期内开始。

一般主张联合用药,国家卫生部憎L房癌诊治规范》推荐的方案有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CAF(环磷酰胺、阿霉素、氟尿嘧啶)、ACMF(阿霉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和MFO(丝裂霉素、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等。

(三)放射治疗(放疗)属局部治疗,术前放疗可用于局部进展期乳房癌;

术后放疗可减少腋淋巴结阳性病人的局部复发率。

Ⅳ期或炎性乳房癌病人可在化疗基础上加作放疗,常用“c。

和深部x线。

(四)激素治疗对激素依赖的乳房癌可通过调节内分泌治疗。

①去势治疗:

年轻妇女可采用卵巢去势治疗,包括药物(1uR类似物)、手术或x线去势。

②抗雌激素治疗:

常用三苯氧胺,适用于绝经期前后妇女。

③芳香化酶抑制剂:

适用于绝经后妇女。

④孕酮类药物治疗:

如焰,J量甲羟孕酮或甲地孕酮,但有引起肥胖、阴道出血和血脂升高的副作用,应慎用。

第五节乳房癌病人的护理

[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

(1)一般资料:

年龄、生育史、月经史。

(2)过去史:

有无对侧乳房癌及其它部位肿瘤病史或手术治疗史;

有无其它伴随疾病,如: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重要脏器功能状态及营养状况等。

(3)家族史:

家族中有无乳房癌或其他肿瘤患者。

2.身体状况

(1)局部:

除双侧乳房外,还包括有无腋窝或其他部位淋巴结肿大。

(2)全身:

估计可能采取的手术及病人对手术治疗的耐受力,以便在手术前后提供针对性护理。

(3)辅助检查:

包括特殊检查及与手术耐受性有关的检查结果。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

(1)认知程度:

病人对疾病预后、拟采取手术方案以及手术后康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心理承受程度:

病人对手术及手术司-6S导致的并发症、自我形象紊乱和生理机能改变的恐惧、焦虑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以确认其输出性行为,促进适应性反应。

(3)家属心理状态:

家属对本病及其治疗方法、预后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4)经济状况:

家庭对病人的手术、化疗和放疗的经济堆受能力。

(二)术后评估

1.康复状况术后伤口引流管是否通畅;

引流液的色、质、量;

皮瓣和切口愈合情况等。

2.肢体功能患侧上肢有无水肿、巾循环及功能状态,锻炼计划实施情况。

3.心理和认知状况病人及家属对有关乳房疾病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出院前的心理状况。

4.预后判断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特殊检查、手术情况和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评估乳房癌的分期和预后。

[护理诊断/问题]

(一)恐,阻/焦虑与对癌症的恐惧、乳房缺失后的忧虑有关。

(二)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患侧上肢淋巴引流不畅、头静脉被结扎、腋静脉栓塞或感染有关。

{三)有感染的危险与引流管留置有关。

(四)有自尊紊目U自我形象紊乱的危险与乳房或邻近组织切除、瘢痕形成、乳房再造或义乳致双侧不对称有关。

(五)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术后上肢功能锻炼及乳房癌预防的相关知识。

[预期目标]

(一)病人恐‘艮/焦虑减轻。

(二)患侧上肢肿胀减轻或消失。

(三)病人未出现感染。

(四)病人能够主动应对自我形象的变化。

(五)病人能复述功能锻炼和乳房癌预防的要点和相关知识,且能正确进行功能锻炼、自我保健。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皮肤准备对L刀除范围大、考虑植皮的病人,需做好供皮区皮肤准备。

2.心理护理乳房癌病人术前复杂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对癌症的否认、对手术的害怕、对预后的恐惧及对根治术后胸部形态改变的担忧。

多了解和关心病人,加强心理疏导,向病人和家属耐心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解除其思想顾虑。

介绍病人与曾接受过类似手术且已痊愈的妇女联系,通过成功者的现身说法帮助病人渡过心理凋适期,使其相信一侧乳房切除将不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交;

告知病人今后行乳房重建的可能,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

3.饮食鼓励和提供病人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为术后创面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二)术后护理

1.休位病人术后血压平稳后可取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

2.饮食术后6小时无恶心、呕吐等麻醉反应者,可正常饮食,并保证足够热量和维生素,以利康复。

3.伤口护理

(1)皮瓣:

观察皮瓣颜色及创面愈合情况并记录。

手术部位用胸带加压包扎,使皮瓣紧贴创面,松紧度适宜,以维持正常血运为宜;

观察患侧上肢远端血液循环,若皮肤呈青紫色伴皮肤温度降低、脉搏不能扪及,提示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或胸带的松紧度;

若胸带或绷带松脱,应及时加压包扎。

(2)引流管:

乳房切除术后,皮瓣下常规放置引流管,以及时引流皮瓣下的渗液和积气,使皮瓣紧贴创面,避免坏死、感染,促进愈合。

护理时应:

①妥善固定乳引管,病人卧床时固定于床旁,起床时固定于上身衣服。

②保证有效的负压吸引,每小时逆向挤压引流管

或负压吸引器。

③观察引流液色、质、量并记录。

术后1—2天,每日引流血性液体约50~looml,以后逐渐减少;

术后4—5天,皮瓣下无积液、创面与皮肤紧贴即可拔管。

若拔管后仍有皮下积液,町在严格消毒后抽液并局部加压包扎。

④引流过程中若有局部积液、皮瓣不能紧贴胸壁且有波动感,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4.潜在并发症的预防

(1)患侧上肢肿胀:

系患侧腋窝淋巴结切除后上肢淋巴回流不畅或头静脉被结扎、腋静脉栓塞、局部积液或感染等因素导致回流障碍所致。

故术后忌经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静脉或皮下注射等。

指导病人自我保护患侧上肢:

平卧时用两垫枕抬高患侧上肢;

下床活动时用吊带托扶;

需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