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常州市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江苏省常州市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为45分钟。
试卷满分为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中国在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千古未有之变局”,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
这种“变局”开始于()
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认识。
鸦片战争中,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政治上的独立自主、经济上的自给自足现状被打破。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
2.历史大戏《台湾·1895》曾在央视一套热播,剧中李雪健饰演的李鸿章在1874年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被笑指犯下了低级的历史错误。
这是因为()
A.李雪健与李鸿章在形象上差异很大B.李鸿章没有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D.圆明园是甲午中日战争后被日军所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而不是八国联军,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3.根据1858年《瑷珲条约》规定,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约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被迫割让给()
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的相关知识。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规定,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约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被迫割让给俄国。
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4.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位于今天的()
A.北京B.南京C.桂林D.武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准确认识。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天平天国”。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5.列宁说:
“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了美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的疯狂镇压。
这样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评价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B.左宗棠收复新疆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6月,美国、法国、德国、俄国和日本等组成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下列影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B.C.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历史影片的形式反映近代历史侵略与反抗的相关内容。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生活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时期,火烧圆明园是在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1900—1901年,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年—1895年,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何怀宏的《中西文化的相遇与冲突》一文指出: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
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
下列体现“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封建地主阶级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派抱着“西方新型工业”的梦想,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8.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划海防④培养人才⑤改革行政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洋务运动内容的理解。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内容有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办新式海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改革行政机构,任用维新人士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9.“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讲这段话的人是谁?
()
A.詹天佑B.康有为C.张謇D.严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张謇创办实业的相关内容。
根据材料可知,外国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是指兴办实业,并且认为兴办实业可以养民救国,而且能御侮。
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0.“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这里的“变革求新”指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扶清灭洋”C.“师夷长技以自强”D.维新变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戊戌变法的背景的准确识记。
由材料里的“甲午战争……的战败……救亡图存、变革求新……”可知。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维新,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
11.辛亥革命是矗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里“丰碑”的含义是指()
A.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B.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实现了中华民族完全独立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答案】B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
12.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陈洋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绘制了下列表格,你认为此表格的主题是()
1861年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1898年
光绪帝
《定国是诏》
1915年
陈独秀
《青年杂志》
A.军事工业的兴起B.政治体制的变革C.民主思想的传播D.近代化道路探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相关内容。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和课本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制造器物的内容;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戊戌变法时期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内容;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内容,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故选D。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戊戌变法;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
13.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是()
A.北洋水师学堂B.京师大学堂C.福州船政学堂D.两江师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相关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期间,作为“新政”,创立了京师大学堂,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
14.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A.无线电报B.书信C.有线电话D.邮政通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准确识记和准确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里的“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并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这种通信方式是有线电话,故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1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内容。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兴起,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使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
材料中这一新国民形象正反映了这一现象的变化。
故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共2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支那之说,腾沸于全球。
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
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来也行得通。
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咋样的,便象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什么?
(1分)该运动“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是直接受到哪次侵华战争的影响?
(1分)被这场运动所“忽略”的西方文明中“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指什么?
(1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败于日本”的主要原因。
(1分)甲午战败与材料一“运动”之间有何关系?
(1分)
⑶“甲午败于日本”使中国又一次遭受割地赔款之痛,请举史实说明。
材料二中“甲午败于日本”与“变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3分)
⑷材料三体现了谁的思想?
(1分)他对于欧美物质文明采取怎样的态度?
(1分)
【答案】
(1)运动:
洋务运动。
(1分)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分)“东西”:
西方政治制度。
(1分)
(2)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或具体说明)。
(1分)关系:
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1分)
(3)史实: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把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2分)关系:
甲午战败激发了有识之士变法图强的决心,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分)
(4)人物:
孙中山。
(1分)态度:
效仿但不盲从(或学习借鉴,但要结合国情)。
(1分)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