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42971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尔多斯环境生态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但是,近几十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由于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剧烈,使得我国的生态系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严重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的情况下,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那么生态系统将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

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想要将其恢复,往往即使投入大量的资本也难以完全将其恢复原状。

特别是在能源开发区,频繁过度的能源开发利用活动,造成压占、挖损、塌陷等,已经对能源开发区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并且仍有加速恶化的势头,严重影响生态系统原本的服务功能和生态稳定性。

以丰富的煤炭等资源为优势,鄂尔多斯的经济近十几年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一些乱挖矿产、过度开发等现象,导致土地坍塌、地表沉陷,土地利用/覆被发生变化,草地、林地面积减少,湖泊、湿地萎缩,进而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生态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也不断增加。

加之,鄂尔多斯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自身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境内分布着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将近一半,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生态状况不容乐观。

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如何合理配置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的空间范围,协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障生态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一个全新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方法,即划定生态红线。

划定生态红线,是指以“保底线、顾发展”为基本原则,辨识出区域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敏感的区域,对这些区域进行重点保护。

划定生态红线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城镇化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干扰,防止生态系统功能因受到破坏而不断退化,保障区域生态安全。

通过划定土地利用生态红线可以实施分区保护和分级管理,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比较敏感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使其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鄂尔多斯作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的主要地区之一,对于保障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因此,合理划定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红线,严格管理与维护生态红线区,限制开发利用活动的盲目开展,正确引导开发建设活动的空间布局,在耗费相对较少的生态成本下创造同等的经济价值,对于改善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并划定出生态红线区,为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也为鄂尔多斯的生态结构调整和产业调整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尽管国外没有明确提出“生态红线”的概念,但是在生态保护、维持生态系统等方面有一些与生态红线相关的研究。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保护区的研究

工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同时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许多国家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对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明确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从而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

如美国对于具有显著生态价值的区域,建立保护区体系,包括国家公园体系、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地体系等。

加拿大政府十分注重对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把国土总面积的12%作为保护用地,在保护区内通过法律等手段对区域内的生态要素进行监测和管理,对生态环境系统实行长期保护,保持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在保护区内,又将一些具有保护价值或生态系统敏感的地区划定为生态保护区,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人类进入。

英国和德国政府将生态功能价值高或者生态敏感的区域建立为保护区,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方自然保护区和特殊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生态系统保护与开发建设相协调,采用有益于生态系统保护的土地利用模式。

俄罗斯、韩国等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专门划分出生态用地,如俄罗斯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或者生态系统敏感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用地等划分为自然保护用地。

韩国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专门划定出森林保全地域,水资源保全地域,自然环境保全地域等,对其进行重点保护。

(2)生态网络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在欧洲有许多国家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建立三种类型生态网络:

粗放土地利用的多功能网络、精细土地利用的自然网络和多功能网络,以此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

如荷兰政府基于城市化和精细农耕构建了生态网络,采用“碎化重整”的方法,利用植被、水系等将破碎化的生态系统连接起来,其中,保护面积占荷兰土地总面积的17%左右。

并且荷兰政府采取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级管理方法。

(3)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

生态基础设施的定义最早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中,不久之后Mander和Selm等人利用生态基础设施的基本原理,对生物栖息地进行网络设计,以此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

Bealty认为生态基础设施的定义为与城市建成区相对应的自然生态用地。

由于人类重视土地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从而导致城市化的过度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Honachefsky提出将生态基础设施的思想运用于土地利用规划中。

(4)缓冲带的研究。

1997年美国政府采取国家收购、经济补偿、租用土地、技术援助等方式,鼓励农村和城市的土地所有者建设生态保护缓冲带以改善水质,缓冲带的宽度大多数约为20米,到2002年恢复了700万公顷的保护缓冲带,生态保护缓冲带的建设是为了缓解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的压力,使生态系统得到保护。

1.2.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在国内各地区的规划中,生态红线划定的重要性逐步得到了多方面的肯定,多个省市开始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的研究工作,以此来保护生态环境系统。

由于保护目的和目标的不同,各省市划定生态红线区的划定方法和选择因子上都有较大差别。

2005年广东省编制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中提出了“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的总体战略,首次提出生态红线问题。

同年,深圳成为国内首个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城市,将一级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库及湿地、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廊道和绿地等生态价值较高的区域划为基本生态控制线,全市土地面积的50%左右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其内禁止进行建设活动,基本生态控制线本质上即为城市生态红线。

2011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首次以规范性文件提出了“生态红线”的概念,表明国家把生态红线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强制性手段进行生态保护和管理。

2013年江苏省发布《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划定生态红线,生态红线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2.2%,其中生态红线区细化为15大类779块。

杭州市通过六年的规划,出台了与生态红线管理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生态红线具有一票否决权,是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措施。

在学术研究领域,生态红线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多。

生态红线在国内尚属于一个较新的概念,目前对生态红线的认识有限,有关生态红线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划分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

生态红线区的划定依据研究区和保护目的不同,选用的评价因子和划定的方法也有所差别。

在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方面,符娜(2008)等综合考虑生态脆弱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云南省土地利用规划中进行生态红线划定。

范学忠,李玉辉,角媛梅(2008)等以土壤侵蚀敏感性、生境敏感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等为评价因素,把生态系统比较敏感和具有最关键生态功能的区域划为生态红线区。

关琰珠认为生态红线包括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红线、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或脆弱区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育区保护红线。

饶胜、张强、牟雪洁(2012)等认为生态红线由空间红线、面积红线和管理红线三条红线共同构成,在划分过程中要关注解决生态红线与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

刘雪华、程迁、刘琳(2011)等在划定生态红线的过程中加入了自然环境给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这一重要因素,划分出来生态黄线区和可开发利用区。

许研等(2013)在考虑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基础上,并考虑了环境灾害危险性,建立了渤海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将渤海划分为红线区、黄线区和绿线区。

在城市生态红线划定方面,王倩、王依等人为应该从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界定出生态红线的空间范围。

刘晟呈(2012)在对天津市生态现状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基础上,运用LUCC土地分类法等土地分类方法,研究出全新的生态用地分类方法,以此为依据进行生态红线划定。

吕红迪、万军、王成新等(2014)认为城市生态红线体系应包括大气环境分级控制体系、水环境分级控制体系、生态环境分级控制体系三大体系,构建以大气、水、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实行生态红线分级管控的体系。

综上所述,国外虽然没有具体关于生态红线的研究,但是许多国家很早就有了与生态红线相关的研究,如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网络、生态基础设施和缓冲带等,这些在生态保护和管理上与生态红线的本质相同。

国内近几年也开始划定生态红线的研究,生态红线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生态红线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根据划定生态红线的目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指标进行划定。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托“西部能源开发区与耕地新垦区土地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科研项目的基础数据,选择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对生态红线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1.3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3.1相关概念

红线是指用红笔画在在图纸上的红色线条,一般具有不可逾越的含义,主要用在规划上的一些边界线、控制线等,例如建筑红线、耕地红线等。

生态敏感性是指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系统在受到各种外界干扰(包括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和人类活动)超过一定限度时,出现生态失衡和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即对受到干扰的反应程度和敏感程度。

生态红线是指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全面保护和严格管理的关键区域的边界线。

关键区域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敏感的区域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如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气候调节等生态功能的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等和生态环境敏感容易产生生态问题的区域。

通过划定生态红线,找出最关键的生态区域范围,进行合理空间布局,从而限制不合理的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预防和控制敏感性区域的生态问题的发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障人类的生存安全,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1.3.2相关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诸多方面。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其定义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以经济增长为前提,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其中,生态的可持续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是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科学地划定生态红线提供了理论基础,划定生态红线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分出来,实行分区管控,使生态环境压力得到缓解,合理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

(2)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人类早期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不仅依赖自然,而且还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使之向有利于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向改变,人类与自然环境存在两重关系。

1972年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中明确提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改造和相互依存的观点。

地球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是环境的塑造者,在人地关系中居主导地位。

反过来,这一切又影响人类自身,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终将受到生态环境的惩罚。

在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和作用的关系。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从最原始的获取食物,慢慢地人类需求越来越多,甚至超过了土地的承载能力,开始出现各种生态问题。

划定生态红线的根本任务是合理分配人类开发活动的空间范围,使人与自然更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这就是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的内在体现。

(3)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组合起来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工程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将事物当作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或者系统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并利用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来对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

系统工程理论要求从全局来协调考虑,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

通过系统工程理论可以更加清楚、完整地认识生态系统,土地是一个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等要素的大系统,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保障。

划定生态红线需从这三个方面和它们构成的完整的系统来共同衡量,要考虑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内部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因此在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系统工程理论的思想和方法都将贯穿其中。

(4)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20世纪70年代,Costanza等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研究,将其分为17个类别,即生态系统生产的产品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功能。

生态红线融合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思想,划定生态红线就是为了辨识出生态系统功能重要关键区域,维护生态系统功能重要的区域,保障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

(5)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屠能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中首次提出区位理论。

区位是客观物体分布的地区和地点。

区位理论是关于自然物体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划定生态红线必须全面系统地应用区位理论作为指导。

合理地确定各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根据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需要,合理进行空间分配和布局,分级分区进行保护和管理。

1.4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研究内容

本文在系统的探索生态红线的内涵的基础上,选取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为研究区,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红线划定方法,初步划定鄂尔多斯的生态红线范围,从而为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其他地区划定生态红线提供参考。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一是相关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包括土地生态红线的内涵和划定的方法。

二是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状况研究。

三是在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服务价值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土地规划功能分区的生态功能分值,划分出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的生态红线范围,并为生态红线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1.4.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调查法

通过查阅和收集有关生态红线的内涵和国内外相关文献,充分了解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查找生态红线的相关理论,为划定生态红线提供理论依据。

从相关部门收集土地利用资料和各项指标数据,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2)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在系统探讨生态红线的内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出划定生态红线的方法。

以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价值重要性评价,从而划定出鄂尔多斯能源开发区生态红线。

(3)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运用ArcGIS、ENVI等软件进行对基础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级处理,并进行空间叠加处理,最终划定出生态红线,并在ArcGIS软件中分级、制图,确定各分区的空间分布。

(4)综合指标评价法

在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价值重要性评价时,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选取多个指标建立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立权重,进行加权综合,得到评价结果。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

在进行生态敏感性和生态价值重要性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确定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确定分级标准的基础上,参考专家学者的建议进行主观上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鄂尔多斯的实际情况,使评价指标分级标准更加准确合理。

2研究区概况

2.1研究区概况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7°

35’24”——40°

51’40”,东经106°

42’40”——111°

27’20”,区位图如图2-1所示,全市东西长约为400公里,南北宽约为340公里,土地总面积约为8.7万平方公里,西南、南、东南与陕、宁、晋三省接壤。

鄂尔多斯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形成呼包鄂“金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2.1.1自然概况

(1)地形地貌特征

鄂尔多斯市处于我国海拔地形的二级阶梯,海拔较高,平均海拔为1000m-1500m,地形复杂,起伏不平,地势由中间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是由于风蚀风积和水蚀冲击而形成。

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地势相对平坦;

东部为丘陵沟壑区,局部地区为裸露砒砂岩区,地表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

西部为坡状高原区,是典型的半荒漠草原;

中部为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风蚀沙化严重。

(2)气候特征

鄂尔多斯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度为5.5℃-9℃,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4℃--8℃,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24℃,无霜期为130-170天。

全市降水量比较少,年均降水量在170mm-400mm之间,年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东部地区如准格尔旗年均降水量为401mm,西部地区如桌子山附近年均降水量为180mm,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年内降水极不均匀。

全年以偏西风为主,冬天多西北风,夏天主要受东南风和西南风影响。

(3)水资源特征

鄂尔多斯市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几十条,流域面积约为土地总面积的40%,大小湖泊七百多个,湖泊总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

由于降水量在一年之内变化不均匀性,呈季节分配,因此径流分配也不均衡,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的径流量约占年总径流量的70%。

黄河流经鄂尔多斯市的西面、北面和东面,流经全市的总长度约为750千米,流域面积约为6万平方千米。

(4)土壤特征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研究结果,鄂尔多斯市的土壤类型多种多样,并且独具特色,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不明显,土壤类型的分布形式几乎与降水量的分布形式一致,呈东南向西北逐级过度的带状分布。

由于鄂尔多斯市位于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边缘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热量差异,导致土壤带剧烈交替,土壤带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更替,依次为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和灰钙土四个土壤类型。

(5)植被特征

鄂尔多斯市位于干旱半干早地区,由于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全市境内主要植被是以沙生、旱生的半灌木为主的干草原和荒漠草原,植被覆盖率约为40%。

另外,鄂尔多斯市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过渡带,从东南向西北植被依次变化。

主要为发育着典型干草原植被的典型草原亚带、以沙生植被为主要植被的荒漠草原亚带和以草原荒漠化植被为主的草原荒漠化亚带。

(6)能源资源特征

鄂尔多斯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能源基地,境内地下有储量丰厚的能源矿产资源,是一个天然聚宝盆。

目前,已经发现的重要矿产资源,并具有开采价值的有12类35种。

其中,全市已探明煤炭储量1496亿多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6,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面积广、煤质品种齐全;

天然气已探明储量7504亿立方米,占全国32%,主要位于鄂尔多斯中西部;

油页岩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中部的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境内,目前的探明储量为3.7亿多吨。

鄂尔多斯有品种齐全、蕴藏丰富的化工资源,其中天然碱储量7000亿吨,食盐总储量956万吨、芒硝总储量70亿吨、石膏35亿吨、石灰石65亿吨,高岭土65亿吨等。

2.1.2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区划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鄂尔多斯市辖一个区(东胜区),七个旗县(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其中,东胜区辖12个镇(街道办事处)40个行政村,达拉特旗辖8个镇131个行政村,准格尔旗辖9个镇161个行政村,鄂托克前旗辖4个镇83个行政村,鄂托克旗辖8个镇76个行政村,杭锦旗辖6个镇76个行政村,伊金霍洛旗辖7个镇139个行政村,乌审旗辖6个镇59个行政村。

(2)人口特征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鄂尔多斯市境内常住人口为19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35%。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1万人,占56.97%,女性人口为83万人,占43%。

其中,汉族人口为175万人,占90.10%,蒙古族人口为18万人,占9.12%,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5万人,占0.78%。

(3)社会经济

根据2011年鄂尔多斯市统计年鉴数据,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21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为83.2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为1933.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为1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