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5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3795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5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5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5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5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5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5文档格式.docx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5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5文档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25文档格式.docx

於其命根取中夭相,是名死想。

依內依外取朽穢相,名不淨想。

於外不淨為治欲貪,觀青瘀等乃至骨鎖,名青瘀想乃至名骨鎖想。

觀諸蘊中,無有常恆、堅住、主宰,或說為我,或說有情,或復於此說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復說彼能造諸業、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如是觀察空無所得,是名觀察空想。

亥二、八種等至

復能證得最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最後非想非非想處。

亥三、四無量等

又能證得慈悲喜捨,或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別通、或阿羅漢。

戌二、顯勝能2 亥一、標

具八解脫靜慮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勢力,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

亥二、釋

三神變者,一、神力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導神變。

如是名為能有所證。

  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等者:

如下說言,由神境神變,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己生極尊重;

由彼於己生尊重故,於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

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

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

故三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

(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頁2321)此應準釋。

申四、為性哀愍3 酉一、徵

云何名為為性哀愍?

謂於他所常起悲憐,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其樂、樂與猗觸、樂與安隱。

如是名為為性哀愍。

  樂與其義等者:

令離諸苦,是名樂與其義;

令修善行,是名樂與其利,當知此由以悲俱心。

無損惱行,是名樂與其樂,當知此由以慈俱心。

令生歡喜,是名樂與猗觸,當知此由以喜俱心。

令離貪恚,是名樂與安隱,當知此由以捨俱心。

菩薩地說:

一切無量,名為哀愍,成就此故,名哀愍者。

(陵本四十四卷十頁3575)故作是釋。

申五、心無厭倦3 酉一、徵

云何名為心無厭倦?

謂善能示現、善能教導、善能讚勵、善能慶慰,處於四眾宣說正法,不辭勞倦,翹勤無惰,起發圓滿,為性好樂,發勤精進。

如是名為心無厭倦。

  謂善能示現等者:

攝釋分說:

示現者,謂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四種真實道理。

教導者,謂示現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

讚勵者,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勵其心,令於彼事堪有勢力。

慶喜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讚悅,令其歡喜。

(陵本八十一卷八頁6192)此應準知。

申六、善能堪忍3 酉一、徵

云何名為善能堪忍?

酉二、釋2 戌一、耐他怨害

謂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堪耐椎杵。

於諸逼迫、縛錄、禁閉、捶打、毀辱、迫脅、斫截眾苦事中,自推己過,以業異熟為所依趣,終不於他發生憤恚,亦不懷恨隨眠不捨。

如是雖遭輕陵毀辱,而其本性都無變改,唯常於彼思為義利。

  自推己過以業異熟為所依趣者:

菩薩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

如此是我自業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今受如是種種苦果。

(陵本四十二卷六頁3431)此應準釋。

戌二、安受眾苦

又能堪忍寒熱、饑渴、蚊蝱、風日、蛇蝎惡觸,他所干犯、磣毒語言,身內所生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為性堪忍,能有容納。

如是名為善能堪忍。

申七、無有怖畏3 酉一、徵

云何名為無有怖畏?

謂處大眾說正法時,心無怯劣、聲無戰掉、辯無誤失,終不由彼怯懼因緣,為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豎。

如是名為無有怖畏。

申八、語具圓滿3 酉一、徵

云何名為語具圓滿?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極美妙語、甚顯了語、易悟解語、樂欲聞語、無違逆語、無所依語、無邊際語。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等者:

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

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迦音故。

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

易解語者,巧辯說故。

樂聞語者,引法義故。

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

不違逆語者,知量說故。

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

(陵本八十一卷三頁6172)此中次第少分有別,隨文可知,然義無異,應依彼釋。

如是名為語具圓滿,言詞巧妙。

  言詞巧妙者:

此如下說,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應知。

午二、能作五事2 未一、標

成就如是八種因緣,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

未二、釋5 申一、善能諫舉3 酉一、徵

云何名為善能諫舉?

謂若有餘,於增上戒毀犯尸羅,於增上軌毀犯軌則,由見聞疑能正諫舉,真實不以虛妄,應時不以非時,饒益不以衰損,柔軟不以麤獷,善友不以憎嫉。

如是名為善能諫舉。

  真實不以虛妄等者:

有尋有伺地說:

於邪舉罪時,有五種邪舉罪者。

言不應時故,名非時語者。

言不實故,名非實語者。

言引無義故,名非義語者。

言麤獷故,名非法語者。

言挾瞋恚故,名非靜語者。

(陵本八卷十三頁606)與彼相違,是故名為善能諫舉。

彼引無義,即此衰損。

餘如文知。

申二、善作憶念2 酉一、徵

云何名為善作憶念?

酉二、釋2 戌一、標

謂令憶念先所犯罪,或法、或義。

戌二、辨3 亥一、令憶所犯3 天一、徵

云何名為令其憶念先所犯罪?

天二、釋

謂若有餘,先起毀犯而不能憶,善作方便,令彼憶念。

告言:

長老!

曾於某處、某事、某時,毀犯如是如是色類。

天三、結

如是名為令其憶念先所犯罪。

  毀犯如是如是色類者:

犯自所受下劣形相、威儀、眾具,是名毀犯如是如是色類。

下劣形相、威儀、眾具者,修所成地已釋其相。

(陵本二十卷十三頁1755)

亥二、令憶念法3 天一、徵

云何名為令憶念法?

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法,獨處思念。

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

彼若不憶,令其憶念,或復稱述、授與令憶,或興請問、詰難令憶。

如是名為令憶念法。

亥三、令憶念義3 天一、徵

云何名為令憶念義?

天二、釋2 地一、於所聞受

謂若有餘,於先所聞、所受正義,有所忘失,為作憶念,宣說開示,令新令顯。

地二、於所作說

又若有善能引義利、能引梵行,久時所作、久時所說,彼若忘失,亦令憶念。

如是名為善作憶念。

申三、善能教授3 酉一、徵

云何名為善能教授?

謂於遠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時時隨順教授而轉,時時宣說與彼相應無倒言論。

戌二、列

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持言論、聖慧言論、解脫言論、解脫智見言論、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損減言論、無雜言論、隨順緣性緣起言論。

如是名為善能教授。

  所謂能趣心離障蓋甚可愛樂尸羅言論等者:

此中略說三種言教。

一、聖正言教,二、厭離言教,三、令心離蓋趣愛言教。

謂尸羅言論,乃至解脫智見言論,是即聖正言教。

謂於是中,宣說諸聖成就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如是解脫、如是解脫知見故。

少欲言論、喜足言論,是即厭離言教。

謂於是中,宣說少欲喜足故。

永斷言論,乃至隨順緣性緣起言論,是即令心離蓋趣愛言教。

當知此教復有三門。

一者、一切煩惱蓋離蓋趣愛言教,即此所說永斷言論、離欲言論、寂滅言論,依為證得斷、離、滅界而宣說故。

二者,五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損減言論、無雜言論。

三者、無明蓋離蓋趣愛言教,是即隨順緣性緣起言論。

如是諸義,依攝事分釋應知。

(陵本八十九卷四頁6728)

申四、善能教誡3 酉一、徵

云何名為善能教誡?

謂於大師所說聖教,能以正法、以毗奈耶平等教誨。

戌二、辨3 亥一、調伏

或軌範師,或親教師,或同法者,或餘尊重、等尊重者,如實知彼隨於一處違越毀犯,便於時時如法訶責、治罰、驅擯,令其調伏。

亥二、攝受

既調伏已,如法平等受諸利養,和同、曉悟、收斂、攝受。

亥三、教誨

於所應作及不應作,為令現行不現行故。

  如法平等受諸利養等者:

於己以法所獲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與眾同用,自無隱費,是名如法平等受諸利養。

和合方便,共為一事,是名和同。

於諸學處已得善巧,有犯無犯能正覺了,是名曉悟。

能正觀察身語意業,若損自他,即於此業攝斂不作,亦不與便,是名收斂。

如法御眾,方便饒益,是名攝受。

於其積習及不積習,教導教誨。

如是名為善能教誡。

  於其積習及不積習教導教誨者:

習所成性,是名積習。

未習成性,名不積習。

當知此中,意取不善及與善法,如次名為積習及不積習。

於其積習,是不應作,令不現行;

於不積習,是所應作,應令現行。

為此義故,安置學處,令受正行,名教導教誨。

申五、善說正法3 酉一、徵

云何名為善說正法?

酉二、釋2 戌一、正法2 亥一、世間2 天一、標

謂於時時能善宣說初時所作無倒言論。

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於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淨品法。

  於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淨品法者:

於諸行中,諸欲無常虛偽不實,敗壞之法,猶如幻事誑惑愚夫,是名過患。

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出離。

當知出離是清淨自性,開示過患是清淨因緣,是故總名清淨品法。

亥二、出世間

又於時時宣說超勝四種聖諦相應言論。

所謂苦論、集論、滅論、道論。

戌二、善說2 亥一、語具圓滿

為諸有情得成熟故,為諸有情得清淨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

  宣說相應助伴等者:

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

助伴者,能成次第故。

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

清徹者,文句顯了故。

清淨資助者,善入眾心故。

相稱者,如眾會故。

應順者,應供故、稱法故、引義故、順時故。

(陵本八十一卷三頁6174)當知此說清亮,即彼清徹。

有用,即彼清淨資助。

善入眾心,令得清淨,名有用故。

亥二、隨順清淨2 天一、隨順

又此言論應時而發、殷重、漸次、相續、俱有、令其欣慶、令其愛樂、令其歡喜、令其勇悍、無所訶擯、相應、助伴、無亂、如法、稱順眾會。

  又此言論應時而發等者:

菩薩為他說正法時,依隨順說應為他說,有十五相。

一者、以時,二者、重法,三者、次第,四者、相續,五者、隨順,六者、歡喜,七者、愛樂,八者、悅豫,九者、欣勇,十者、不擯,十一者、應理,十二者、稱順,十三者、無亂,十四者、如法,十五者、順眾。

(陵本三十八卷十六頁3150)當知此中,應時而發乃至稱順眾會,如次配彼十五種相。

譯文有異,然義無別,如彼應釋。

天二、清淨

有慈憐心,有利益心,有哀愍心,不依利養恭敬讚頌,不自高舉、不陵懱他。

如是名為善說正法。

  有慈憐心等者:

此顯依清淨說應為他說有五相別。

言有慈憐心者,謂於有怨有情。

言有利益心者,謂於惡行有情。

言有哀愍心者,謂於有樂有苦、放逸下劣有情。

言不依利養恭敬讚頌者,謂無染心。

言不自高舉、不陵懱他者,謂無嫉纏。

如是諸義,亦如菩薩地釋。

(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頁3156)

巳二、結

由彼成就如是八支,於時時間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是故說彼名為善友。

  由彼成就如是八支者:

此中八支,謂即前說八種語具圓滿應知。

辰二、顯略義3 巳一、結前生後

如是廣辯善友性已。

復云何知此中略義?

巳二、略辨四緣4 午一、第一因緣

謂若善友心善稠密,為性哀愍,最初於彼樂為利益、樂為安樂。

午二、第二因緣

又即於此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有顛倒,離顛倒見。

午三、第三因緣

又即於此利益安樂,有大勢力、方便善巧,能令積集、能令引發。

午四、第四因緣

又即於此利益安樂,翹勤無惰,起發圓滿,為性好樂,發勤精進。

巳三、結攝一切

當知由此四因緣故,攝一切種總、略圓滿善知識性。

如是名為此善友性所有略義。

卯三、結

若前所說廣分別義,若此所說所有略義,一切總說為善友性。

  謂若善友心善稠密等者:

此中略義,謂由四種因緣,即菩薩地五種善友相中初四種相。

一者、於他先欲求作利益安樂;

二者、於彼利益安樂如實了知,無顛倒覺;

三者、於彼善權方便順儀說法,隨眾堪受調伏事中,有能有力;

四者、饒益心無厭倦。

(陵本四十四卷七頁3564)是名菩薩善友初四種相。

今此義同。

寅七、聞思正法3 卯一、徵

云何名為聞思正法?

卯二、釋2 辰一、正法2 巳一、略說4 午一、標

謂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說開顯分別照了。

午二、徵

此復云何?

午三、釋

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十二分教。

午四、結

是名正法。

  正士正至正善丈夫等者:

於諸有情遠離邪行、行無倒行,是名正士。

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是名正至。

具善友相,眾德相應,是名正善丈夫。

因他請問而為記別,是名宣說。

除遣他疑,顯發甚深義句,是名開顯。

既略說已,分別開示,解其義趣,是名分別。

於作證法,廣為他說宣揚開示,是名照了。

巳二、廣辨2 午一、釋2 未一、十二分教12 申一、契經3 酉一、徵

云何契經?

酉二、釋2 戌一、契義

謂薄伽梵,於彼彼方所,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諸行差別,宣說無量蘊相應語、處相應語、緣起相應語、食相應語、諦相應語、界相應語、聲聞乘相應語、獨覺乘相應語、如來乘相應語、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應語、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

戌二、經義

結集如來正法藏者,攝聚如是種種聖語,為令聖教久住世故,以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者:

不淨,謂不淨所緣。

息念,謂阿那波那念所緣。

如下自釋應知。

諸學,謂戒、定,及慧三無漏學。

證淨,謂佛、法、僧、戒四種證淨。

申二、應頌3 酉一、徵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或於最後宣說伽陀,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等者:

謂若是經唯略標義,未廣分別,是名宣說未了義經。

於如是經亦名應頌。

申三、記別3 酉一、徵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等者:

謂若是經已廣分別略所標義,是名宣說已了義經。

於如是經亦名記別。

申四、諷頌3 酉一、徵

云何諷頌?

謂非直說,是結句說。

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

是名諷頌。

  謂非直說是結句說者:

非長行說,名非直說。

以句宣說,名結句說。

申五、自說3 酉一、徵

云何自說?

謂於是中,不顯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為令當來正法久住、聖教久住,不請而說。

是名自說。

申六、因緣3 酉一、徵

云何因緣?

謂於是中,顯示能請補特伽羅名字、種性,因請而說;

及諸所有毗奈耶相應,有因有緣別解脫經。

是名因緣。

  有因有緣別解脫經者:

謂有緣起制立一切所學處故。

申七、譬喻3 酉一、徵

云何譬喻?

謂於是中,有譬喻說。

由譬喻故,本義明淨。

是名譬喻。

申八、本事3 酉一、徵

云何本事?

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

是名本事。

  謂諸所有宿世相應事義言教者:

謂除本生,宣說前際諸所有事故。

申九、本生3 酉一、徵

云何本生?

謂於是中,宣說世尊在過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薩行、行難行行。

是名本生。

申十、方廣3 酉一、徵

云何方廣?

謂於是中,宣說一切諸菩薩道,為令修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力、無畏、無障智等一切功德。

是名方廣。

  是名方廣者:

此所說法廣故、多故、極高大故、時長遠故,謂極勇猛,經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滿,故名方廣。

如攝釋分說。

(陵本八十一卷十二頁6202)

申十一、希法3 酉一、徵

云何希法?

謂於是中,宣說諸佛、諸佛弟子、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勞策男、勞策女、近事男、近事女等,若共不共,勝於其餘、勝諸世間,同意所許,甚奇希有最勝功德。

是名希法。

申十二、論議3 酉一、徵

云何論議?

所謂一切摩怛理迦、阿毗達磨,研究甚深素怛纜義,宣暢一切契經宗要。

是名論議。

  一切摩怛理迦等者:

且如一切了義經,皆名摩怛理迦。

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

又於是處,諸聖弟子已見諦跡,依自所證,無倒分別諸法體相,此亦名為摩怛理迦。

即此摩怛理迦,亦名阿毗達磨,乃至廣說。

(陵本八十一卷十二頁6203)此說一切摩怛理迦、阿毗達磨,如義應知。

未二、三藏所攝4 申一、標

如是所說十二分教,三藏所攝。

申二、列

謂或有素怛纜藏攝,或有毗奈耶藏攝,或有阿毗達磨藏攝。

申三、配3 酉一、素怛纜藏

當知此中,若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是名素怛纜藏。

酉二、毗奈耶藏

若說因緣,是名毗奈耶藏。

酉三、阿毗達磨藏

若說論議,是名阿毗達磨藏。

申四、結

是故如是十二分教,三藏所攝。

午二、結

如是一切,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共所宣說,故名正法。

辰二、聞思2 巳一、聞正法3 午一、標

聽聞此故,名聞正法。

午三、釋2 未一、約三藏辨2 申一、列

謂如有一,或受持素怛纜,或受持毗奈耶,或受持阿毗達磨,或受持素怛纜及毗奈耶,或受持素怛纜及阿毗達磨,或受持毗奈耶及阿毗達磨,或具受持素怛纜、毗奈耶、阿毗達磨。

申二、結

如是一切,名聞正法。

未二、約文義辨

此聞正法復有二種。

一、聞其文,二、聞其義。

巳二、思正法2 午一、徵

云何思正法?

午二、釋2 未一、略標

謂如有一,即如所聞、所信正法,獨處空閑,遠離六種不應思處。

謂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業、思議果異熟、思議靜慮者靜慮境界、思議諸佛諸佛境界。

  遠離六種不應思處等者:

顯揚論說有九種事不可思議,此說六種不應思處,即彼前六種。

云何名為不應思處?

由思議我若有、若無,成二過失故。

由思議有情、思議世間,三過所隨故。

由有情業、處、事等難思故。

由果異熟二作者非定故。

由靜慮者及諸佛境界無譬、自在故。

如顯揚論釋應知。

(顯揚論十七卷八頁31,564a)

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共相。

  但正思惟所有諸法自相共相者:

如下說有五種善巧。

謂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處非處善巧。

此五善巧略則為二。

一、自相善巧,二、共相善巧。

由蘊善巧顯自相善巧,由餘善巧顯共相善巧。

(陵本二十七卷十七頁2302)由是當知,若正思惟蘊所攝法,是名思惟諸法自相;

若復思惟餘所攝法,是名思惟諸法共相。

未二、廣辨5 申一、標

如是思惟,復有二種。

一者、以算數行相,善巧方便算計諸法;

二者、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觀察諸法功德過失。

申三、釋

謂若思惟諸蘊相應所有言教,若復思惟如前所說所餘隨一所有言教,皆由如是二種行相方便思惟。

  若復思惟如前所說所餘隨一所有言教者:

謂如前說處相應語,乃至不淨息念諸學證淨等相應語,名蘊所餘隨一所有言教。

申四、廣2 酉一、徵

酉二、釋2 戌一、舉諸蘊2 亥一、算數行相2 天一、思惟蘊數2 地一、釋5 玄一、色蘊

謂言色者,即十色處,及墮法處所攝眾色,是名色蘊。

玄二、受蘊

所言受者,即三種受,是名受蘊。

玄三、想蘊

所言想者,即六想身,是名想蘊。

  即六想身者:

謂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名六想身。

玄四、行蘊

所言行者,即六思身等,是名行蘊。

  即六思身等者:

謂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名六思身。

等言,等取所餘除受及想諸心法等。

如是一切總名行蘊。

玄五、識蘊

所言識者,即六識身等,是名識蘊。

  即六識身等者:

眼識乃至意識,名六識身。

等言,等取心、意、識差別應知。

地二、結

如是名為以算數行相,思惟諸蘊相應言教。

天二、思惟無量

或復由此算數行相,別別思惟展轉差別,當知即有無量差別。

亥二、稱量行相3 天一、徵

云何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思惟諸蘊相應言教?

天二、釋4 地一、標

謂依四道理無倒觀察。

地二、徵

何等為四?

地三、列

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

地四、釋4 玄一、觀待道理5 黃一、徵

云何名為觀待道理?

黃二、標

謂略說有二種觀待。

黃三、列

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

黃四、釋2 宇一、別辨2 宙一、生起觀待

生起觀待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

  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等者:

有尋有伺地中說:

有十因、四緣,生起諸蘊及蘊觀待,隨其所應差別應知。

宙二、施設觀待

施設觀待者,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此蘊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

宇二、總結

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

黃五、結

即此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生起諸蘊、施設諸蘊,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是故說為觀待道理。

玄二、作用道理4 黃一、徵

云何名為作用道理?

謂諸蘊生已,由自緣故,有自作用,各各差別。

黃三、釋2 宇一、舉十二處

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了法。

色為眼境,為眼所行;

乃至法為意境,為意所行。

宇二、例所餘法

或復所餘如是等類,於彼彼法別別作用,當知亦爾。

  由自緣故有自作用等者:

謂彼諸蘊從自種子及自緣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