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3403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弗洛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另一方面由于人对自然的贪婪索取造成生态破坏威胁到人类生存,并使人感到失去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同时,整个社会生活日益机械化,人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被机器所控制,而且在生活中被庞大的官僚机器、被形形色色的传播媒介背后的“匿名权威”所操纵。

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物,变成了工具,从而失去了个性,失去了作为人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全部内容似乎.就是尽可能地赚钱和尽可能地消费,人们只关心利润而无视人的存在。

另外,社会公正(贫穷和种族歧视)问题、教育问题、性与爱的问题等等,都是20世纪西方世界的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弗洛姆并进入他的研究视野。

他作为一个长期开业的精神医学家,研究了许许多多由这些问题引起的不幸的现代人,创建了一套关于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心理学理论。

现时代的社会现实是弗洛姆创建其心理学的源泉,但一种新的理论的创建离不开对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选择性继承。

对弗洛姆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马克思和弗洛伊德。

据弗洛姆自己说,他之所以对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兴趣,与他的一些个人经历有关。

他是一个独生子,父亲性情急躁、喜怒无常,母亲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在这个家庭中他感到孤独,并对奇特神秘的人类行为的原因发生了兴趣。

他很喜欢的一位富于魅力的年轻女画家,一直不结婚,总是伴随着她那位在弗洛姆看来索然寡味、其貌不扬的丧偶的父亲,她父亲一去世她就自杀了,并留下遣嘱说要同她父亲合葬在一起。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12岁的弗洛姆,直到十年后他才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找到了答案,并被这种学说吸引住了。

真正决定他在成长道路的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希望理解那些在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大众的非理性行为。

当时有许多社会主义者在国会投票反对战争预算,批评德国政府的官方立场。

这一切使弗洛姆接近马克思主义井感到可以在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找到他所思考的问题的答案。

弗洛姆主要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那里吸收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的东西。

(1)理性主义。

马克思坚信真理是变革社会的有力武器,他一生主要是在从事关于社会和历史的科学研究,并以此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基础。

弗洛伊德则坚信真理是变革个人的有力武器,精神分析的实质和目的就是帮助病人理性地认识自己,认识被各种幻想掩盖着的非理性的现实。

弗洛姆继承了这种理性主义精神,以理性的态度分析人和社会,并把理性作为健康入的基本能力和标志,作为未来社会运行机制的原则。

(2)人本主义。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从青年到老年都一直以人本主义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之一,并以人奉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弗洛伊德揭露了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虚伪性,论证了所有人都具有相同的潜意识冲动,论证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合理性。

弗洛姆继承了人本主义传统并以此为武器批判法西斯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3)批判精神。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都是批判的理论,并且对精神分析在后宋失去厂它最初的激进和批判的特性而感到痛心疾首,力求在自己的著作中恢复和发扬这种精神。

(4)救世主义。

马克思虽然不相信也不愿做救世主,但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改造旧世界把人民(首先是工人阶级)从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中解放出来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这同他反复强调的工人阶级只能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并不矛盾。

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一再沦述了马克思的救世主义精神。

弗洛姆在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时着重指出了弗洛伊德一直怀着一种要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领袖的志向,他创立精神分析最终要达到变革社会和文化的目的。

弗洛姆也一直对政治和宗教怀有极大的热情,他不仅批判现实社会,而且创立了一套社会改革的理论。

弗洛姆从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那里继承的以上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相伴而生的,二者都是批判和改造现存社会文化的武器和原则,;

救世主义则是目的和归宿。

从更深一层的背景上讲,这四个方面都来源于犹太——基督教传统和启蒙运动的精神。

此外,弗洛姆还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以及东方禅宗的影响,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与赖希、霍妮、沙利文等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都有思想上的联系。

他将各种不同的思想综合起来,通过自己的研究形成了一种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

弗洛姆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

《基督教义的演变》(1931)、《逃避自由》1941)、《自己的人》(1947)、《健全的社会》(1955)、《爱的艺术》(1956)、<

超越幻想的锁链)(1962)、(人之心)(1963)、<

精神分析与宗教)(1967)、(对人的破坏性的剖析)(1973)、(占有还是存在)(1976)等。

二论人的处境

弗洛姆关于人的处境(situation)的学说是其币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其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基础,他是从这里出发逐步展开他的理论的;

(一)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存具有的由本能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

这种反差在人这里达到了顶点。

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人是最无能的;

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期最长。

因而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去,人必须寻求新的途径,这就是文明。

(二)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使人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

这种超越又使人陷入了一系列困境。

由于这些困境根植于人的存在本身,弗洛姆称其为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这些困境包括:

(1)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

人超越自然超越本能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的过程,它使人的独立性和力量感日益增强,这就是“个体化”(individuation)。

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的关系日益疏远,因而越来越感到孤立无助。

(2)生与死的矛盾。

人能意识到死是生命的必然结局,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恐惧折磨着人,(3)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暂的矛盾。

每个人都具有潜能,但短暂的生命不可能完全实现他的全部潜能,即使在最有利的环境中,也是如此。

人的处境的悲剧性在于人总是在他还未充分诞生以前就死亡了。

(三)历史的矛盾性

存在的矛盾植根于人的存在本身,是不能解决的。

历史的矛盾是人为的,即使在产生时不能解决,也可以在历史的稍后阶段解决。

如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能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就是可以解决的。

因此,人的存在的矛盾是人的更深层的处境。

三论人的需要

除了生理需要,人的基本需要都起源于人的处境。

人面临矛盾,不可能无动于衷,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因先天和后天的条件的复杂作用,不同的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这些方式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

人为了克服孤独,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世界、与他人联系起来的健康情感。

没有发展这种情感的人总是按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现实本身去对待外部世界,他人只是自己的工具或手段,而不是值得尊重的与自己平等的人。

(二)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地被抛入这个世界,又身不由己地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物一样。

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

这就是人作为一种生物又要超越生物被动状态的需要。

这种需要驱使人去创造;

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三)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

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才会感到安全。

个人通过依恋母亲及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生存根基。

有的人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态。

(四)同一感的需要——独立性与顺从性

人在脱离自然和母亲的“原始束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意识。

人需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保持自我的独立性。

但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同伴等认同,追求一致住或顺从性而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性。

(五)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

人需要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为之献身,从而赋予给生存一种意义。

有的人确定的目标符合实际,真有意义,这是理性的。

有的人相信某种神的启示或自己种族的优越性,从而得到某种目标,这是非理性的。

以上几种需要都是在人的存在的处境下形成的与自然、他人、自我建立联系的需要,而人的性格和无意识则是人在一定处境下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方式。

四论社会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

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assimilation);

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

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这里说的“能量”不是力比多,而是基于人的处境产生的需要。

(二)性格类型

性格是由一系列性格特性组成的,一些性格特性具有共同的倾向性,弗洛姆称之为性格倾向。

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倾向,弗洛姆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先分别考察人在同化和社会化过程中的不同倾向。

1.同化过程中的倾向。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倾向是否具有原创性(productiveness)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原创性倾向和原创性倾向。

非原创性倾向有四种:

(1)接受倾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2)剥削倾向的人则通过强力或狡诈来从外界得到他需要的东西。

(3)囤积倾向的人通过囤积和节约来获得安全感,通过保持自己阵地的秩序和清洁来防止外部世界的威协。

(4)市场倾向的人善于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在劳动力市场上卖到好的价钱,尽力把自己“包装”得讨人喜欢。

什么都是,就是不是自己。

“我就是你需要的。

”原创性倾向是健康人的性格,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它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原创性的方式是对人的存在的矛盾的最好的解决。

原创性的性格特征体现在思维、工作和情感过程中。

原创性的思维即理性,人通过认识事物,透过表象发现本质,从而使自己与世界联系起来。

原创性的工作不是为生存或强权所迫,不是为了克服无聊和空虚,而是出于生命的本性,通过工作,实现人的潜能。

原创性的爱是在保持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结为一体。

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

弗洛姆还提出了健康的人所应体验到的一些情感,包括淡泊(non—greedy)、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整合(integrity)感。

2.社会化过程中的倾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倾向的联系。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倾向,包括受虐倾向、施虐倾向、破坏倾向和迎合倾向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倾向,它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原创性取向是一一对应的,如接受倾向和受虐倾向所指的是同一类人,以此类推。

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spontaneity)地爱和工作。

受虐倾向者通过届从于他人或某种强大的外在势力(上帝、权威、组织、国家等)并成为这个势力的一部分来逃避.孤立无助的处境,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

施虐倾向者则通过使他人屈服和痛苦来显示自我的强大,同时也从被统治的他人那里获取(剥酣)所需的东西。

破坏倾向者是由于害怕自己营造的世界(囤积)被侵犯而主动地非理性地去消灭、摧毁对象。

以上三种倾向都常常以爱、责任、良心、爱国主义等合理化的形式出现。

迎合倾向就是放弃个性,根据市场效应,有意无意地同化于他人。

把各种倾向分开讨论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现实的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倾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倾向占主导地位。

非原创性倾向的混合最常见的是接受倾向与剥削倾向(受虐与施虐)的混合,集这两种倾向于一身的人在权力大的人面前就情不自禁地诌媚,在权力小的人面前就不由自主地逞强,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叫做施虐——受虐性格或权威主义性格。

当然,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既有原创性倾向又有非原创性取向,其中有某种倾向占优势。

3.退化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弗洛姆后来在<

人之心)(1964)中从病理学角度对人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退化综合症(syndromeofdecay)和成长综合症syndromeofgrowth)两种性格类型。

前者是死之爱或恋尸癖、自恋、共生——乱伦的固着三种倾向的结合体。

后者是生之爱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三种倾向的结合体,分别与前者的三种倾向相对立。

具有恋尸癖倾向的人被所有无生命的事物所吸引,迷恋腐朽的东西,热衷于暴力和破坏,喜爱机械僵化的事物,沉溺于过去而害怕未来。

具有恋生癖倾向的人为生命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吸引,喜欢创造,喜欢新生事物。

自恋的实质是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表现为过高地评价自己,过低地评价他人和世界极端自恋者为社会所不容,但个体自恋者可以通过转变为社会自恋而得到“合理”的满足,这种转变只需将“我”换成“我的国家(或民族、宗教和政治团体)”,并对其他社会群体加以贬斥。

与自恋相对立的是真正的人之爱(爱他人和爱自己),即建立在理性和平等基础上的爱。

共生一乱伦的固着是指一个人强烈地依恋母亲或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民族、国家、宗教或政治组织),完全丧失了独立性。

恋尸癖、自恋和乱伦三种倾向的极端形式混合在一起,就是“退化综合症”,其群体的大规模的发作就是战争。

大多数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只是某一种占优势。

4.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弗洛姆在其最后一部著作《占有还是存在》中,将入的生存方式区分为重占有(tohave)的生存方式和重存在(tobe)的生存方式。

前者关注的是占有对象(包括物、人、精神),后者则关注生命的存在本身,以人的潜能(爱和理性)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

占有与存在这一对概念是从世界观上特别是以价值观为核心对人的性格类型所作的进—二步规定。

综上所述,弗洛姆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性格类型进行划分。

(三)社会性格

以上所述的性格理论是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的概念基础,因而是社会性格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性格(socialcharacter),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

在弗洛姆的著作中,社会性格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它是群体心理,在不同场合指不同群体(如纳粹德国),有时指一定的民族或阶级。

2.社会性格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3.它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

社会性格是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经济因素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

家庭则起着一种将社会所需要的性格结构的基本特点转移到孩子们身上的作用。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说明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意识形态这种上层建筑的。

他提出“社会性格”概念是为了弥补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不足之处”,把社会性格看成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之一。

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造成那个社会的入的处境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性格是在这种处境中形成的;

具有一定社会性格的人就会形成一些共同的观念,一些杰出的人物就作为代言人将这些观念理论化,就是意识形态。

就是说,意识形态根植于社会性格中,而社会性格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反过来,已经形成的意识形态又容易被具有一定社会性格的人所接受并强化这种社会性格,从而通过社会性格作用于经济基础。

所以社会性格既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中介,又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

这种中介作用不能被理解为是被动的,它作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对社会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社会性格的一项跨文化研究

弗洛姆和麦科比从1957年开始,在墨西哥城以南50英里的一个小村落进行了一项跨文化研究。

他们采用一种特殊的问卷(解释性问卷),并把结果和根据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所得的结果相互印证,他们对衬里9596的成年人(2m个男子,206个妇女)做全面的调查分析,并试图把心理学同社会经济因素联系起来,所以这项研究被称为“心理经济学的研究”,研究报告于1970年出版。

研究发现该村农民有三种主要性格类型:

非原则性——接受型性格(最普遍)、原创性——囤积型性格、剥削型性格。

各种性格类型都是对于社会经济地位的一种适应,各有其特殊的社会经济根源。

例如,以种甘蔗为业的村民多半具有接受倾向。

这是因为,种甘蔗的利润虽比种稻和园艺作物低,但用的工夫不少,特别是糖厂向这些村民提供免费医疗、人寿保险和儿童奖学金等,使这些村民逐步形成了被动接受倾向的生活态度。

五论社会潜意识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发现,弗洛姆对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进行了两方面的改造,提出了社会潜意识(socialunconscious)概念。

第一,在弗洛伊德那里,潜意识是非理性的场所,犹如一座房子的地窖,里面堆积着各种在上层建筑中所不允许存放的东西。

在荣格那里,潜意识则是智慧的本源。

弗洛伊德的地窖里主要存放着罪恶,荣格的地窖里主要存放着智慧。

弗洛姆不同意这种实体性的概念而主张一种功能性的概念。

意识或潜意识是指一种主观状态,意识是指觉察到(aware)的经验、感情、欲望等,潜意识则是没有觉察到(unaware)的经验、感情、欲望等。

第二,潜意识在弗洛伊德那里主要是指个人潜意识,弗洛姆认为仅仅停留在对个人潜意识的研究,不能达到解除压抑的目的。

因为任何对个人的压抑都不是孤立的、个别的,而是社会的。

只有超越了个人的领域,进而研究社会潜意识,才能全面认识被压抑的事实。

所谓社会潜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

当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些共同的被医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

有史以来的大多数社会的特征都是少数统治并剥削多数人。

如果大多数人能意识到社会的不合理并充满怨恨情绪,那就会威胁到现存的秩序,因此必须将它们压抑下去。

对每个人而言,压抑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受到孤立和排斥。

压抑的机制是什么?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套决定人的认识方式的体系,这种体系的作用就好比一种过滤器。

除非经验能进入这个过滤器,否则就不能成为意识。

这种社会过滤器是由三种要素组成的。

第一是语言。

同样的经验和现象,在有的语言中有丰富的词汇来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却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这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经验和现象就难以成为明确的意识。

第二是逻辑。

逻辑在一定的文化中指导着人们的思维,那些不合逻辑的经验就被排斥在意识之外。

但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逻辑,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就不同于老子的逻辑,而每一文化中的逻辑在该文化中都被看成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禁忌。

每一个社会都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之不被思考、感受和表达。

有些事不但不能做,甚至不能想。

社会潜意识是除了社会性格的另一个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

社会利用过滤器的压抑作用,将那些与一定经济基础不相符合的经验排除在意识之外,将那些与一定经济基础相符合的经验上升为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反过来强化压抑过程从而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都是人们在一定的处境下为满足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需要而形成的,二者都是人为了逃避孤立和排斥的结果。

六论现代西方人的困境和精神危机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理论是其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基础,而现代西方人的困境、精神危机和出路则是其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弗洛姆终生关切和研究的问题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政治组织的具体状况下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

(一)逃避自由

弗洛姆认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限制了个人自由,但使人感到安全。

例如在中世纪,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能主要从前辈那里继承下来,革新和发展过程缓慢,竞争也不激烈,人很少远离家乡。

社会地位和身份(主子还是奴才),人一生下来就确定了。

现代社会,劳动手段不断更新,社会变迁越来越频繁,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危机和战争难以预料,人的不安全感与日俱增。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独立和自由增多了,但人的孤独和不安全感也增强了。

因而资本主义的自由是不安全的自由,即“消极自由”。

所以人们要逃避自由。

“积极自由”是安全的自由,这要到未来健全的社会才能获得。

(二)异化

弗洛姆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现代社会的异化。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决定了人不得不成为他人或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工具,或者成为非人的庞大经济机器的工具。

人不是自身的目的。

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越来越单调机械,每个人的工作相对于整个生产过程而言简直微不足道。

面对产品,人没有一种创造者的感觉,因为他只是完成一个规定好的简单动作。

劳动仅仅是获得金钱的手段,根本不是人的生命活动。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是多生产和高消费。

但消费往往不是出于真正的需要,消费本身成了目的。

现代人被那种买到更多、更好和更新的物品的可能性所迷惑。

只要手头有钱,他就会垂涎三尺地在这个充满商品的“天堂”里逛来逛去。

消费本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是一种与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幻活动。

总之,异化是指人与世界及自身的疏远和对立。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人盲目地开发、滥用和浪费自然资源,就像一个逆子粗暴地对待母亲。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每个人都被当作商品,人与人之间表面上热情友好,背后却是疏远、冷漠和不信任。

在两性关系中,更换对象就像更换消费晶一样,爱的能力却普遍地衰退了。

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人把自己变成了商品,劳动力市场支配着人的生活道路,也支配着人的爱好、能力、品德等心理特征。

人感受不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统一的主体。

(三)现代人的性格和潜意识

自由和安全的两难境地、异化,都是人的处境特别是存在的矛盾性在现代社会的具体表现,现代人为了适应这种处境,形成了特殊的性格和潜意识。

施虐、受虐、破坏和迎合,这些性格倾向都是为了与人和世界建立联系、为了逃避自由以克服孤立无援和不安全感。

前三者常见于法西斯主义国家(如纳粹德国),后者常见于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如20世纪的美国)。

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性格是剥削倾向和囤积倾向的结合,这种性格促使欧洲资产阶级无情地剥削亚洲、非洲以及本地区的劳动大众。

同时,人的许多思想和欲望受到禁止和压抑,特别是性压抑。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对那个时代的社会潜意识的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