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2947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概论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10南北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途径:

从中国近20多年的发展实践看,改革和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两个车轮。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扩大,中国和世界经济接轨、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特别是加入wto三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翻了一番,有力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人民生活巨大的改善。

事实进一步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世界经济加快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更深更广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去。

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市场逐步开放、积极参与世界贸易,为各国带来无限商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简而言之,世界的发展更需要中国。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

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86年至20XX年,中国商品对世界商品的贡献率达40.7%,而美国和日本仅为14%和6.9%。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中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提高了世界贸易的福利水平。

近年来,中国进口额连年以20%至30%的较大幅度增长,20XX年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巨大的新兴市场和发展机会。

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明显特点,原料大量进口,物美价廉的制成品大量出口,表明中国贸易增长产生的利润分布广泛,使很多国家,包括一些中小发展中国家受益,促进了全球贸易福利水平的提高。

另: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居世界首位,今后这一贡献作用会越来越大。

2中国出口贸易比重占世界比重大幅上升,……

3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做了巨大贡献,扭转了50多年来世界贫困人口持续上升的局面

4中国崛起对世界经济影响:

通过贸易、金融以及贸易金融产生的动态效应的影响来影响世界

第2章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历程中的马尔萨斯陷阱、工业革命以及大分流表现以及原因。

重点掌握科技在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李约瑟之谜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借鉴等。

战前的科技革命的内容、全要素生产率等。

1.马尔萨斯陷阱:

---人口增长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下降

1、每个社会的出生率(B)是特定的。

出生率由这个社会的生育习俗决定,但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2、各个社会的死亡率(D)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3、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会随着人口增长而下降。

2.工业革命&

大分流的表现&

原因:

工业革命:

1770-1860年英国人口翻了三番,国内实际收入增加。

大分流:

自工业革命以来出现的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分流不断扩大并持续到现在。

工业革命缩小了国内收入差距但是扩大了国家间的差距。

1与马尔萨斯时代的脱离

2现代机器技术水平的提高极大的降低了热带非洲等地区的生存工资水平…

3工业革命后引入的新生产技术提高了质量劳动力的收益。

3.科技在世界经济增长的作用:

4.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

特点&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内容:

1945—1955,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和平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利用核能的新时代;

1955—1965,以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向外层空间进军;

1965—1975,以DNA重组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

1975-1985,以微处理器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智慧的新篇章;

1985-1995,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信息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

特点:

影响的全面性(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领域);

内容的综合性(交叉与融合);

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

科技革命要求大力开发科技人才资源;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和干预

1科技革命影响世界经济的范式:

影响经济活动的深层规律

2科技革命与生产力进步:

生产力诸要素变革;

生产力内在结构变革

3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的变革:

产业机构不断走向高级化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

第一向第二再向第三产业转变

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变化:

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人口比重缓慢下降;

第二产业由上升转为下降;

第三产业持续上升

产业结构的融合与软化趋势:

农业产业化;

经济服务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软化

4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对各国经济的发展:

1科技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2科技革命引起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3战后科技革命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2)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1、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国际化。

2、科技革命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科技领域的竞争和争夺日益激烈

5.李约瑟之谜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借鉴:

(1)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导致缺乏发展动力。

(2)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不利于科学发展

(3)封建文化专制主义阻碍了科学进步

(4)中国古代科学在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缺陷

(5)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战略:

1、基础投入

关于技术获取的争论:

市场换技术

(1)技术的购买

(2)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技术差距门槛和人力资本门槛)

2、制度支持

(1)科学发明的制度支持:

资助制度的完善与效率

(2)科学发明的制度保护:

保护知识产权

(3)科学发明的政策支撑:

金融的作用

第3章:

经济危机与世界周期性波动

重点掌握:

经济周期中的若干概念、战后历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原因、长波理论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现实发展的借鉴、美国新经济的表现、原因和借鉴等。

经济周期的相关理论,最好能在具体分析中能够用到这些理论,还有美国金融危机这个大背景也需要了解。

1.经济周期:

是一个由工商企业占主体的国家的整体经济活动出现波动的现象。

2.波峰和波谷:

在某一时期内,经济增长(绝对数或增长率)的最高点就称为该周期经济波动的峰值,也叫做波峰。

与此相对,经济增长(绝对数或增长率)的最低点称为谷值或波谷。

3.周期波动的长度:

是指每一个具体的经济周期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或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所经历的时间长度。

4.周期波动幅度:

是指同一个周期内从峰值到谷值的指标差额。

5.平均位势:

指某一个周期内所有时间序列指标数值的算术平均值,它可以用来衡量某一个经济周期的整体经济增长状况。

6.周期波动的涨落比:

是指该周期内扩张阶段的长度与收缩阶段的长度之比;

某一特定时期内周期的平均涨落比,是指该时期内所包含周期的平均扩张长度与平均收缩长度之比。

7.标准差:

国民经济实际经济增长率围绕长期趋势上下波动的量值,它是衡量周期波动对历史增长趋势偏离程度的标准化指标。

8.战后历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

第一次:

1948-1952年:

危机的普遍性

第二次:

1957-1958年:

美国首先爆发了经济危机,很快引起了连锁反应,迅速波及到加拿大、日本等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象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先后卷入到这次经济危机

第三次:

1969-1971年:

这次危机结束了战后第二个经济周期,标志着第三个经济周期的开始;

危机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呈现出同步性;

危机由加拿大拉开序幕,但对美国的经济影响最大;

第四次:

1973-1975年:

这次危机标志着1969年开始的战后第三个经济周期的结束和第四个周期的开始;

危机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

这次危机的广泛性、深刻性和持续性都超过了战后前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在危机期间,出现了“滞胀”现象。

第五次:

1979-1982年:

这次危机标志着战后第四个经济周期的结束和第五个经济周期的开始;

危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更为严重,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危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同步性;

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指数普遍下降,危机持续时间大大延长;

企业大量倒闭;

世界贸易严重萎缩,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急剧上涨。

第六次:

1990-1993年:

这次危机是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危机具有一定的同步性;

美国迅速从危机中复苏过来。

日本在这次危机中持续的时间最长。

第七次:

2000—20XX年:

此次经济危机在西方各国发生的时间有先有后,危机持续的时间也长短不一,危机程度并不严重。

第八次:

2008—20XX年:

此次经济危机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但其直接诱因则是由20XX年4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

(一)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不明显

(二)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打击程度较轻

(三)生产过剩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发生

(四)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发生

(五)“滞胀”一度成为普遍现象

(六)经济周期与科技产业息息相关

9.长波理论的内容:

康德拉季耶夫利用大量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材料证明了长波的存在,并把1780年至1920年这140年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归结为两个半长周期波动:

第一个长波上升期是从18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开始,持续到1810-1817年,下降期从1810-1817年开始,持续到1844-1851年;

第二次长波上升期从1844-1851年持续到1870-1875年,下降期从1870-1875年开始直到1890-1896年;

第三次长波上升期从1890-1896年持续到1915-1920年,而下降期大约从1914-1920年开始。

康德拉季耶夫著书之时正处于第三次长波的衰落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危机频频发作,尤其是1929年起连续数年的“大萧条”,这些事实都证明了康德拉季耶夫预测的准确性。

10.长波理论对中国发展的借鉴:

历史发展到21世纪,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作为本轮经济长波核心国的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的迹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新的拐点即将到来。

即将来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长波中的下降波,对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正像康德拉季耶夫当初警告苏维埃经济不能不受国际经济长波的制约一样,尽管中国在这次长波中被许多人确认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又是发展最快的国家,但能否把握好世界经济长波的节奏和运行轨迹,规避其负面影响,适时地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避免重蹈阿根廷和日本等国的覆辙,防患于未然,对我国政府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深入研究康德拉季耶夫的理论观点,如何准确判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于世界性经济衰退和危机尽早作出预报,及早进行事先防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1.美国新经济的表现&

原因&

借鉴:

表现:

1经济持续扩张2失业率不断下降

3财政赤字不断减少4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原因:

1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新经济的实体基础

2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其前提条件和重要支撑

3风险投资是促进新经济最重要的制度创新

4经济全球化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5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其重要保障

第一,政府必须提供适合新经济生长的制度保证。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特定的国情在根本上决定了政府在现有的条件下是制度的主要供给者。

因此,中国发展新经济的首要工作是政府必须提供适合新经济生长的制度保证。

一是建立真正开放的竞争性市场制度,支撑新经济的是科技创新,但是科技创新不会自发地产生新经济。

美国和前苏联都是世界上的超级科技大国,都拥有许多对新经济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创新,如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等,但美国的科技创新直接导致了新经济的生长,而前苏联的科技创新却没有催生出新经济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美国具有真正开放的竞争性市场。

对于中国来说,现在还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因此建立真正开放的竞争性市场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是率先建成既符合中国现状又有利于新经济生长的部分制度。

按照中国政府的经济体制改革规划,中国要到20XX年才能基本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必须有针对性地把率先建成既符合中国现状又有利于新经济生长的部分制度,作为中国发展新经济需要优先解决的重要工作。

例如,率先建成政府、企业、大学、科学院、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相互推动的一体化科技创新制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经济概念形成之前,中国已经接受了产学研相结合,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在事实上产学研不具备结合的条件。

现在我们是从发展新经济的角度提出政府、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与企业、大学、科学院相互推动,这在实践方面既有美国的成功经验,又是中国当前的迫切需要。

例如,政府现在仍然是制度的主要供给者,如果政府不进行制度创新,其它的创新是难以进行的;

又如,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支持,并且这种资金支持主要是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方面的资金支持。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说政府是制度的主要供给者,只适用于中国现状,而不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建成之后的中国。

第二,企业必须顺应新经济的发展潮流,通过学习和创新提高竞争力。

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根本无法与美国的企业相比,因此在对创新的具体内容的理解或安排方面,与美国的企业相比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区别,这是正常的现象。

对于中国现有的企业来说,更加现实也更加合理的选择,首先是学习,其次是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

也就是说,结合它们自身的实际,学习世界上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然后有所创新。

我们认为,外资特别是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进人中国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创新,从而有利于中国加快新经济的生长过程。

第三,主要的大学和科学院必须把为科技创新服务作为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首先,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教育和科学研究,因此主要的大学和科学院能否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主要的大学和科学院既能够向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成果,也能够直接创办多种多样的科技型企业。

第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我国产业仍以农业、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为主体,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偏低。

马歇尔—勒纳条件证明:

由于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不仅无助于改善出口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而且会使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更加恶化。

初级产品的出口国也无法通过调整汇率,使货币贬值来实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标。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优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还要提高传统产业尤其是农业的科技含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步伐。

第五、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宏观调控目标

美国政府积极果断地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在良性轨道上运行,说明政府对经济的适当干预是必要的。

而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来实施。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不仅要调控宏观总量,而且要使微观经济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政府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是创造市场,通过对科研开发创新活动的引导、投入,鼓励竞争,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六、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积极培养并吸纳人才

从美国“新经济”成功的经验来看,人才发挥了很大作用。

美国对教育的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对人才的培养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我国应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发展成人教育和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推行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加强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结合。

此外,还应采用多种措施稳定和吸引人才。

大力提倡技术创新、充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政府要增加教育科研经费,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创办高科技园区,加快新技术产业的产生和应用的步伐,逐步提高科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

第4章:

大国崛起与世界境界格局的动态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概念以及变化过程和趋势、主要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特征以及重要的发展战略与模式、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中国的和平崛起问题。

大国崛起的具体过程、主要经济体的具体发展模式等。

1.世界经济格局:

指世界经济中各种类型的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对比、组合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的总的图景。

这个图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它不断变动发展,并且出现了阶段性的突出变化。

2.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过程&

趋势:

3.主要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特征以及重要的发展战略与模式:

(1)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特征:

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干预经济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

产业结构先进

重要的发展战略与模式:

宏观调控手段:

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利用计划指导和调节利用经济立法进行调控

模式:

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

(2)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国家:

特征:

经济增长时间长、速度快;

出口贸易增长迅速,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

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广泛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对西方国家的依赖程度减轻

战略:

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

实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的宏观调控措施

(3)成长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国家)

生产力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低多元的社会经济形态

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结构单一严重的人口、粮食和债务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战略:

初级产品出口鼓励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

发展中国家开始注意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

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生产力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

(4)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

4.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

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

5.大国兴衰对中国的启示:

1、强国衰落的一般原因:

1穷兵黩武2骄傲自大,固步自封。

3丧失机遇,应对失策4激烈竞争,强弱易位。

2、借鉴:

国家强盛的主要因素:

(1) 

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2) 

必须有巩固的经济基础。

(3) 

坚持开放,防止闭关自守。

(4) 

保持科技、教育、思想观念、制度创新。

(5) 

善于抓住机遇,果断决策。

6.中国的和平崛起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的展望:

1继续增长2地位上升3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巨大

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

第一,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

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

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

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

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

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

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第5章国家间博弈与国家利益的实现

国际利益的概念以及基本组成、博弈的相应概念和主要的博弈框架、我国国际经济利益的种类和实现等。

国家利益的具体分类、博弈的过程。

1.国家利益:

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合法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

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承认与尊重。

2.国际利益的基本组成:

个人利益:

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

集体利益:

集体利益的主体可以大到一个阶层或一个地区全体民众的利益,小至一厂和一店职工的全体利益。

这种集体利益如果受到外部势力的侵害也是国家利益的损失。

全民利益:

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如领土安全、国际地位、国际经济收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政治稳定、文化影响等等。

3.博弈论:

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问题及均衡问题

包括人、行动、信息、战略、得益(效用)、结果、均衡

4.主要博弈框架:

双层博弈框架:

5.我国经济利益的种类&

现实:

第6章:

贸易联系与国际贸易政策的经济学

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及相应的政策主张、贸易政策的非中性以及利益分布、全球贸易合作的主要内容及趋势,贸易对抗与制裁的经济效应。

战后贸易联系的基本特点、贸易政策与理论的演变历程。

1.国际贸易理论及相应的政策主张:

1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

绝对禁止贵重金属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

管制货物的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措施,保证和扩大贸易顺差,已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2自由贸易:

指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直接干预,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政策可以形成相互有利的国际分工;

扩大国民真实收入;

可以进口廉价商品,减少国民消费开支;

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

3保护油脂工业的贸易政策:

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

4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兴起

2.贸易政策的非中性以及利益分布

3.全球贸易合作的主要内容及趋势

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世界贸易组织

趋势:

WTO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体制健康发展

将进一步促进各成员方及全球贸易的发展

将进一步顺应时代潮流,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做出更大的贡献

4.贸易对抗与制裁的经济效应

利益变动:

1出口禁运:

第三方获利;

被制裁国和制裁过都受到损失

2进口抵制:

制裁与被制裁国受到损失

第7章:

世界经济中的金融联系与国际货币体系经济学

货币国际化的定义及收益与风险、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与主要内容以及不足、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及不足,重点把握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尤其此问题在货币体系改革视角的启示。

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金本位制的相关内容等。

1.货币国际化:

货币国际化,指一种货币突破国别界限,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中行使交易媒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等职能。

这种状态下的货币称为国际货币

2.货币国际化的收益与风险:

收益:

国际铸币税—给发行国居民和企业的对外交往创造方便条件,提高经济利益,以启用货币政策制定权来影响甚至控制储备国的金融经济,并提升发行国自身抵御金融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