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五年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9288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五年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儿科学五年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儿科学五年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儿科学五年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儿科学五年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五年制.docx

《儿科学五年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五年制.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学五年制.docx

儿科学五年制

《儿科学》五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01007M

课程名称:

儿科学

英文名称:

Pediatrics

课程性质:

专业课

总学时:

90学时(理论学时:

45学时),(实验、见习、讨论学时:

45学时)

学分:

5.0学分

适用专业:

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预修课程(编号):

人体解剖学(0101029)组织学与胚胎学(0101070)生理学(010201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10601P)病理生理学(0102030)病理学(0103010)医学免疫学(0105019)药理学(0701010)诊断学(1010010)医学影像学(1010031)。

建议教材: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学》第7版,沈晓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课程简介:

自胎儿至青少年是一个体格、心理、智力不断成熟的过程,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面与成人相比有明显不同,且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其特点。

儿童身心健康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因此,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对促进和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儿科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疾病诊治、疾病预防与疾病康复的临床医学学科,是临床医学教育骨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

《儿科学》内容共分18章,其教学内容涵盖发育儿科学、预防儿科学、临床儿科学和康复儿科学;其中,第1、4章为总论,介绍儿科学特点及儿科疾病诊治的原则,第2、3章为发育儿科学及预防儿科学的内容,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保健原则;第5~18章研究各系统或年龄段疾病。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精简课程、保持特色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总体掌握,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适当介绍儿科学新进展,拓宽眼界,使医学生具有较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医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临床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生在认真学习教材和教师的启发下,应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疾病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掌握疑难病症的诊断思维方法、检查步骤及鉴别诊断,掌握危急重症的抢救程序、组织和方法,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福建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要求,《儿科学》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课讲授、临床课间见习和临床实习三个阶段,课堂理论讲授为45学时,临床课间见习教学2周,临床实习6周。

本大纲以沈晓明、王卫平教授主编的《儿科学》(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为主要教材,以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NelsonTextbookofPediatric》等为辅助教材。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2.熟悉儿科学的特点。

3.掌握儿童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的特点。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儿童、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2.主要教学内容:

(1)一般介绍儿科的任务和范围。

(2)重点讲解儿科学的特点:

分基础和临床。

基础包括解剖、功能、病理、免疫及心理;临床包括疾病种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与预防等。

(3)重点讲解儿童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四)见习课:

了解我国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

(五)思考题:

儿科年龄分期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章生长发育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

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第三节体格生长

第四节与体格发育有关的各系统的发育

第五节神经、心理发育

第六节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2.掌握儿童体格生长常用各项指标和测量方法、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规律及评价。

3.了解体格生长的评价方法。

4.熟悉各系统的生长发育(重点:

骨骼、牙齿)。

5.了解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及评价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生长发育、生长、发育;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骨龄、乳牙萌出延迟;神经心理发育、心理测试

2.主要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2)重点讲解儿童体格生长的指标,测量方法及正常值,影响因素(体重、身高/身长、坐高/顶臀长、指距、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及身体比例与匀称度等);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规律及体格发育评价。

(3)一般讲解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及影响因素(头颅骨-骨缝、前囟、后囟,脊柱,长骨-骨龄、牙齿-乳牙、恒牙等发育规律)。

(4)结合小儿神经系统形态及功能发育,讲解各年龄感知、运动、语言和神经反射的发育,讲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发展里程碑。

(5)介绍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

(四)见习课:

结合儿童保健门诊了解儿童体格生长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重点体格发育常用各项指标测量方法、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发育评价)

(五)思考题:

1.何谓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的规律有哪些?

2.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3.何谓骨龄,测量小儿骨龄有何临床意义?

4.简述小儿前囟发育规律,检查前囟有何临床意义?

5.评价体格生长有哪些要求?

6.1岁以内小儿运动、语言、思维和神经反射的发育。

第七节心理行为异常

(一)目的要求:

介绍常见儿童心理行为异常。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行为问题、屏气发作、吮拇指癖、咬指甲癖、遗尿症、儿童擦腿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

2.主要教学内容:

介绍儿童行为问题的分类及常见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如:

屏气发作、咬吮拇指癖、咬指甲癖;遗尿症、儿童擦腿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等发生原因、表现和处理原则。

(四)见习课:

了解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的临床表现。

(五)思考题:

1.简述儿童行为异常分为哪几类?

2.原发性遗尿症的处理原则?

第三章儿童保健原则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各年龄儿童保健原则。

2.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3.掌握儿童的计划免疫。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儿童保健、计划免疫

2.主要教学内容:

(1)重点讲解儿童各年龄期的保健原则(包括胎儿期及围生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

(2)一般介绍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①护理:

居室、衣着;②营养:

婴幼儿喂养指导;③心理卫生;④定期健康检查:

新生儿访视、儿童保健门诊;⑤体格锻炼:

户外活动、皮肤锻炼、体育运动;⑥意外事故预防

(3)重点讲解计划免疫:

掌握计划免疫的意义及程序、禁忌症;熟悉预防接种反应。

(四)见习课:

通过儿保门诊或儿童保健组织,了解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五)思考题:

1.小儿各年龄期保健原则及重点。

2.计划免疫概念,我国卫生部规定的1岁内儿童必须完成的计划免疫程序。

3.预防接种的禁忌证有哪些?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第三节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儿童体液平衡的特点。

2.熟悉儿童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

3.掌握儿童体液疗法的原则及计算方法。

4.熟悉各种常用溶液的组成及应用。

5.掌握腹泻病的液体疗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2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脱水;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口服补液盐(ORS)、液体疗法;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

2.主要教学内容:

(1)讲解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

(2)重点讲解儿童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主要包括:

(轻度脱水、中度脱水、重度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低血钾、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等)。

(3)介绍液体疗法时常用的溶液组成及应用。

(4)重点讲解儿童腹泻病液体疗法(原则及计算方法)。

(四)见习课:

结合病例讲解儿童腹泻病、腹泻病合并肺炎、营养不良及新生儿腹泻时的液体疗法(不同疾病补液量的计算)。

(五)思考题:

1.小儿体液的总量与分布的特点。

2.脱水的性质、分度及其临床表现特点。

3.口服补液盐(ORS)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原理,标准ORS和低渗ORS组成、电解质浓度和渗透压?

4.新生儿和小婴儿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

5.低钾血症概念、低钾血症的治疗原则及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

6.高钾血症的治疗原则。

第五章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

第一节儿童营养基础

第二节婴儿喂养方法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儿童能量代谢的特点及营养需要。

2.掌握正常婴儿喂养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营养、营养素;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平均需要量(EAR)、推荐需要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的食物转换。

2.主要教学内容:

(1)介绍儿童营养基础,重点讲解儿童物质代谢特点,包括能量、水分、宏量营养物质和微量营养素的需要量。

(2)重点讲述人乳的成分。

母乳喂养的优点,哺乳方法,不宜哺乳的情况、断奶时间及注意事项。

(3)重点讲述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的适应症,乳类食品包括配方奶的选择,牛、羊乳及其他代乳品的成分、优点及使用方法,并重点讲述牛乳乳方配制。

(4)重点讲解婴儿的食物转换意义和方法。

(四)见习课:

1.掌握牛乳乳方的改建方法、婴儿辅助食品制作方法。

2.介绍幼儿喂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讲解人工喂养婴儿奶方的配制及喂养指导

(五)思考题:

1.儿童能量代谢特点。

2.人乳成分特点,母乳喂养优点。

3.牛奶成分不适合婴儿的原因,奶方的改建步骤和目的?

4.婴儿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

5.婴儿喂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五节维生素营养障碍

二、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机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代谢及生理作用。

2.熟悉引起儿童维生素D缺乏病的原因。

3.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法。

(二)学时安排:

理论课1.5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麦角骨化醇、胆骨化醇。

2.主要教学内容:

(1)讲解机体内维生素D的来源、活化过程、活性形式及在体内的调节与生理功能。

(2)结合维生素D代谢及生理作用重点讲解引起儿童维生素D缺乏症的原因及诱因;讲解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病机制(包括甲状旁腺与发病学上的意义)。

(3)详细介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各期临床症状、体征、X线表现及血生化改变等。

(4)重点介绍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包括隐匿型、典型发作。

(5)重点介绍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

(6)详细介绍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手足搐搦症的治疗原则与预防。

(四)见习课:

选择典型病例,通过床边示教、病例讨论等形式,掌握维生素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防治措施。

(五)思考题:

1.维生素D体内活化及其生理功能。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

3.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的隐匿型和典型发作表现及急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