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2707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Word文件下载.docx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企业锻炼工作任务Word文件下载.docx

  3、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带新项目、新技术、新课题到企业、科研院所,做到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

  4、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教学、生产实习等活动;

探索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企业实训的新路子。

  5、到基层调研实习生的实习、管理工作,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

  

(2)锻炼要求    3、公共基础课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经批准也可以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情况和对专业教学的要求,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研究。

其待遇参照专业教师执行。

3、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生产锻炼打下良好基础

更重要的是公司的经营理念:

造物=育人,这种从造物走向育人的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我院思政教教师产生了强烈共鸣。

此次思政部教师企业之行,不仅从学生那里体会到对当代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也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一是在地位作用上,强调高校思政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是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三是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强调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实践教学案例

把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堂之外。

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德育渗透工作

第五种是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

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在总结前面几种实践形式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教师与基层群众的对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破解思政课教育教学难题,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和感染大学生。

这是目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

我校实施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从2011年11月至今,已开展三批共12名教师“走基层”活动,组织教师分期分批走进基层、走进农村、走进生产一线开展学习实践和调研活动,体察社情民意,丰富教学内容,着力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改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用鲜活的事例解答大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增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创新的能力,用现实中的鲜活事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使思政理论课变得教师爱讲了,学生爱听了,“活”了起来。

思政课教师通过“走基层”活动,找到了理论的生长点和实际的有效结合,“走基层”活动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效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结合的好方式,是宣传党的政策的好方式,也是教师充实提高能力的好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好方式,是改进教风转变学风的好方式。

只有深化了教师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用真情实感将理论讲活、讲管用。

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以及用教师个人的真情实感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能充实教师人生阅历、提升个人能力,能破解教育教学难题、化解理论困惑,能发挥教师理论优势、服务基层,能实现深度调查,使理论研究更具针对性。

本研究从理论上用“生活化、人文化、诗意化”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方式。

在实践上培养教师向基层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的品格,用真情实感来说服人、教育人。

用实践记录册准确记录学生思想的变化,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通过对这一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进行跟踪研究,总结出好的经验,加以推广,从而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涵和有效性,为培养合格接班人服务。

以教师“走基层”破解思政课教学难题

以教师“走基层”破解思政课理论与实际脱节困境的

实践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用老图片说新变化,脱离实际缺乏体验;

理论分析多,实际联系少;

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现象;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成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难点和瓶颈。

通过教师“走基层”活动,通过深入基层,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将所见所闻传达到课堂教学、理论研讨中去,增强了课堂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如何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学校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认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行不强,教育效果没能达到最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

理论讲解脱离实际,课堂对理论学科形态的思政理论课建设比较重视,注重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进行教学。

而对于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渠道研究不够,教学内容的时间空间距离当代大学生实际较远,从而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深刻认识;

我们的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接触实际的机会很少,手中的事例大多来自于书本、网络等;

另一方面,随着各高校的快速发展,年轻教工的比例占近一半,他们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讲课更多是本本对本本,理论对理论,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发展缺乏实际的了解和体验,很难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归结到一点,就是老师们在象牙塔里看世界,三尺讲台讲改革,不了解基层,难以接触到实际,断了地气。

基层是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各种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的的聚集点,社会的变化、发展在那里有最真实的映射。

一个乃至一群老师断了地气,其站讲台、讲理论就会少了底气;

搞研究、做学术就会缺了灵气;

做工作、干事业就会缺了生气。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没有解决。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本研究针对原有思政课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内容、形式相对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低,致使应付考试和完成任务为主等问题;

提出师生走出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走出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为破解难题、突破瓶颈,长期以来,我校下大决心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入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决心通过走基层、接地气,实现转学风、改教风的目的。

第一种是组织学生在校园和社区开展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主题活动,强化对社会的认识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学生,坚定学以致用、为社会服务的志向。

第二种是充分利用校内和市内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我的母校”、“改革开放三十年”、“西路军的历史”等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深化对校情、省情的认知。

第三种是利用我省的红色革命纪念馆等资源,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会宁会师旧址、高台烈士陵园等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观和学习,增强学生对党的历史的真切认知。

第四种是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走红色革命圣地,组织师生到会宁会师旧址、延安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圣地等进行学习和调研,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并请当地干部学院的教授为师生进行现场教学。

使师生有了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增强了师生对革命理论的感知和情感认同,更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对革命岁月的亲身感知,再次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教师走出只从书本了解历史的困境,实现教师在亲身感悟中深化对党的苦难辉煌历史的认知。

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媒体的关注,《新华内参》在2012年3月20日以《甘肃高校开展‘领导进校园教师走基层’活动为题》,对我校开展的教师“走基层”活动进行转发和推广。

中华网、光明网、《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活动;

同时,该活动受到基层的欢迎,更受到师生的欢迎,为教学活动找到了源头活水,教师教学有活力了,学生听课有精神了,实现了用改革开放的成果教育和感染大学生,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大学生。

省教育厅于2012年11月在我校召开了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教学汇报会,我校五名“走基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获得专家好评,并向全省高校进行了推广。

2012年12月2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基层‘接地气’,讲课‘有底气’”为题,对我校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进行了报道。

2013年1月17日,教育部简报[2013]第8期以“兰州理工大学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的教师“走基层”活动。

2013年5月11日,走基层的教师应邀在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示范教学,获得师生的好评,并与师生共同探讨了教师“走基层”的模式创新。

三、通过教师“走基层”破解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困境

1、学校重视,精心组织,带着任务走基层

针对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学校在多年实践教学探索的基础上,于2011年10月,在省高校工委的指导下,做出了开展“教师走基层”活动的决定。

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第一线去亲身感受,学习实践,挖掘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会到更大的图书馆去读无字之书,接地气,开眼界,充实自己、提高能力、破解难题,进而回答好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

为了让思政理论课活起来,实起来,硬起来,强起来。

为了使教师走基层活动更有成效,学校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领导小组,校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具体负责“走基层”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每批活动具体安排,以及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学校制定了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方案,提出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体察社情民意,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通过收集整理各方面典型案例,形成生动鲜活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案例体系;

建立教学基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

强调深入基层,突出重点;

遵守纪律,服务群众;

深入研究,提高质量的具体要求。

并为教师“走基层”活动拨付了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提出,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实地体验改革发展成就;

建立教学基地,收集典型案例,建立生动鲜活的案例体系;

带着学生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拉近理论与实际距离,为思政课找到源头活水。

要求教师撰写“走基层”日记和调研报告,用原生态记录,使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

省高校工委领导和学校领导对教师“走基层”活动给予了持续的关注。

每次“教师走基层”调研组出发,学校都要举行出发仪式,省高校工委领导、学校领导都来到学院为老师们送行。

省高校工委领导在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出发仪式上说,兰州理工大学开展的教师“走基层”活动是一次创举,是知识分子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生动体现,对于全省高校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教师只有下到基层,了解最真切、最鲜活的东西,弥补在实践领域的先天不足,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讲好课、育好人。

三个调研组走基层期间,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和学校、学院领导等一同到教师调研地看望老师,送去慰问品,听取汇报,了解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

鼓励调研组的老师在深入实际,深入一线上想办法,努力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了解实际情况,增进和人民群众的感情;

在调研深度上下功夫,努力掌握丰富鲜活的实践成果,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

在服务基层方面想办法,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形成反映基层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具有建设性的调研报告,使调研活动更加有效,更受基层欢迎。

教师“走基层”活动如同一缕春风,吹动了广大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心,为学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赞同。

2、进镇访校,走村入户,真心实意走基层

为了深化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开展了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于2011年11月23日—12月8日,2012年5月11日—26日,2012年12月21日—23日,三次组织思政理论课教师,分别到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庆阳市华池县和正宁县、兰州市榆中县开展学习调研活动。

老师们走村入户,共走访了16个乡镇,32个村庄,13所中学,6个学区,6个农家书屋、30余户农家,参观了南梁革命旧址等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

教师走基层,不仅仅是空间距离的接近,更是心理层面、思想层面、情感层面的贴近,就是要与百姓打成一片,心贴心式地交流,绝不搞形式主义。

只有矫正长期高高在上、基于都市、精英的视野和价值观,学会和基层干部群众交朋友,才可能走到基层的末端,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走进老百姓的心里,重新“发现”基层,继而把握一个完整真实的乡情、县情、省情和国情。

高校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是新事物,新探索,基层对其有不理解和观望现象在所难免。

在调研期间,老师们也感到基层一些群众对于他们的到来,虽然热情欢迎,但只是把他们当客人,有时不完全愿意把基层的有些情况讲出来。

走基层,如果没有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心支持,再好的想法,再周密的计划也只能是空谈。

如何打消基层干部的顾虑,打动基层群众的心灵,是教师走基层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为此,每到一地,调研组都非常注重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沟通与交流,用真情实意去赢取基层的信任和支持。

比如,第二调研组在华池县,到县文化局调研县际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开始文化局领导因为工作繁忙对老师们并不十分热心,当看到老师们不摆架子,不讲面子,认真了解情况,虚心求教的样子,他们转变了看法,主动调整了自己工作日程,陪同调研组考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调研组准备了大量有关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晚上亲自登门与调研组的老师就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调研组的老师们主动走进田间地头,和地里的农民一起劳动,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请教苹果树栽培和烤烟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与农民一同计算作物收益,了解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

老师们来到街上村头,抱起农家可爱的孩子,与年轻的母亲、年迈的爷爷亲切交谈,询问孩子上学看病方便不方便。

老师们走进农家园里,扫院落,养家畜,学做农家饭,与村民拉家常。

老师的真心实意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解,相互间的距离近了,彼此的感情近了,原来的陌生没了,先前的戒备没了,农户把老师请上自己的炕头,为他们准备了可口的饭菜,主动介绍家庭情况。

村干部积极配合调查活动,主动招呼村民填写调查问卷,接受老师们的访谈。

调研选点尽量选在偏远乡村,思政课教师从“象牙塔”走进“山沟沟”,走进百姓生活,用真心换真情,与百姓交朋友。

教师走进田间地头,走进陇原山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扫院落,干农活;

说农业技术,谈乡情县情;

坐热炕头,吃农家饭,唠家常话。

以群众视角,用群众语言,了解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真正实现知识分子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3、收集资料,充实课堂,务求实效走基层

2011年11月23日下午,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4位老师出发了,大家发现,他们的手中都提着一个相同的手提袋——学院准备的教师“走基层”工作包。

工作包里装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新征程》等书刊资料,还有调研提纲、调研问卷和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等调研工具。

教师“走基层”,开展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式的调研活动,就是要带着问题走基层,带着问题去调研,要想取得实际的效果,周密的组织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是取得实际的效果的关键。

为此,学院在每批老师出发前,都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是认真制定调研方案。

每批教师走基层前,共同商定调研时间地点和主要任务,与当地有关部门商定调研活动的日程安排,提前做好前期联络工作,减少调研行动的盲目性。

二是组织学习培训。

组织教师学习调研工作的基本方法,搜集调研目的地详细材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学习使用相应的调研工具。

三是组织老师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际需要和自己学科研究方向,拟定重点调研问题,制定印刷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四是明确工作分工。

根据人员特点,对调研文字资料收集整理、图片视频资料收集整理、日常工作生活协调、新闻报道、撰写调研报告等工作提前做好分工,使老师明确各自的任务,做到忙而不乱,全心全意走基层。

比如第一调研组在去平凉市灵台县调研之前,对国家及甘肃省的相关富民政策进行了系统学习,确定了基层民主与监督机制建设、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收入状况与农村社会保障等调研主题,并准备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

再如第二组在去庆阳华池县之前,重点收集了关于南梁革命根据地的相关情况,并把“南梁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之一,制定了访谈提纲。

教师们还结合自己承担的课题,制作调查问卷。

每批教师“走基层”活动结束后,学校都及时召开“教师走基层”总结汇报会。

调研组成员根据不同的主题,向省高校工委领导、学校领导和学院师生汇报自己的调研成果和感受。

并对调研获取的各种资料整理后提交学院,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库。

2011年12月,省高校工委组织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汇报座谈会”,在兰各高校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参加了会议。

兰州理工大学“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4位老师汇报了自己走基层的情况和收获,他们朴实精彩的发言,赢得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肯定。

2012年11月,在我校举行了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汇报教学,在兰高校40余名领导和专家听了五位“走基层”教师的公开教学。

度012大家一致认为在思政理论课教师中开展“走基层”活动,路子对头,方法对路,效果良好,是破解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难题,促进党的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增强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好方法。

实践证明,是一件应该做、并长期坚持的事情。

思政课教师“走基层“调研活动获得了新故事、新案例,采集到新图片、新视频,有了新理解、新感悟,让思政课接了地气,课堂变得丰富生动,充满活力;

教师在百姓朴实生活和辛勤劳作中感受到创造的价值,改变了工作状态,让科研有了灵气,激发了科研灵感,凝练了学术方向,研究有了现实感,发现了理论研究新的生点长,找到了研究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党的理论创新有了实践成果的支撑,真情实感、真材实料让思政课讲得更加有理有据、理直气壮。

4、理论宣讲,服务基层,发挥作用走基层

向基层宣讲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理论优势,主动服务基层干部群众,是教师“走基层”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能够回答好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问题,调研组在出发前都要做相关方面的准备。

到基层后,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需要,做理论宣讲。

在调研期间,基层干部群众经常会向老师们问到一些关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方面的理论问题,老师们都一一给予解答。

2011年11月“教师走基层”第一调研组的张铁军教授,为灵台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300多人作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受到了热烈欢迎。

2012年5月,教师“走基层”第二组调研组组长杨莉教授在华池县中学作了《从卓越工程师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的讲座,赢得了师生一阵阵掌声。

老师们从基层干部群众的掌声中,深切体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不但在学校的课堂上,更在广阔的基层中。

大学生需要理论引导,基层教育工作者更渴望理论熏陶,老百姓更热盼理论滋养;

基层是理论工作者发挥所学的大舞台,“走基层”是理论工作者报答社会、服务群众,实现自我价值的好去处。

张铁军教授说,为基层干部群众作报告最大的感受就是,基层需要理论,理论需要到基层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象牙塔”,更需要“山沟沟”。

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实现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好方法,更是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好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基层”活动,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好途径。

“象牙塔”制造的是高深、最新的理论,我们有责任把“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我们要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故事,我们要用老百姓的话语向基层群众解读高深的理论,这是我们“走基层”活动的基本修养。

5、撰写日记,记录感动,原汁原味走基层

教师“走基层”调研组形成了这样的工作习惯,每天不论调研考察走访多劳累,返回住所多晚,都会召开工作小组会议,总结一天工作成果,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新情况,商讨解决办法,确定第二天工作更为周密的计划与安排;

小组会议后,组员会按照工作分工对收集的大量图片、视频、录音、文字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建档留存;

撰写走基层新闻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