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搭台经济唱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9252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docx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docx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以办“节”的形式招商、推介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宣传和打造整体形象的有效活动。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搭台”是形式,“唱戏”是内容;“搭台”是条件,“唱戏”是目的。

搭的是文化台,唱的是经济戏。

因此,又叫做“经济性节庆活动”

一、经济性节庆活动的内涵与特征

1、经济性节庆活动的内涵。

目前为止,国内理论界对经济性节庆活动尚未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各类报刊杂志虽偶有涉及,亦是一鳞半爪、蜻蜓点水。

笔者认为:

所谓经济性节庆活动,就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以独具个性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人文景观、特色产业和生产经营活动为依托,以行政、或行政与行业协会相结合为运作手段,以文化、艺术和舆论的渲染为媒介,从而集聚有益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项目流的大型系列社会活动。

2、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特征。

经济性节庆活动的共性特征是:

(1)经济性。

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是经济性节庆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经济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2)群众性。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任何经济性节庆活动蓬勃开展的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则一事无成。

(3)创新性。

别开生面和创新思维是经济性节庆活动的吸引力、生命力之所在,创新乃是节庆之魂。

(4)地方性。

任何成功的经济性节庆活动都把地方性特色视为自己的个性所在,魅力所在。

(5)休闲性。

不断满足生活小康的人们日益

笔者以“命名物”这一形象载体为分类标准,可以把300个经济性节庆活动分为工业产品节、地方物产节、自然景观节、人文景观节等七大类型(见表—2)。

以地方物产节的百分比最高,达到27%;经营活动节最少,仅占4%。

而以“历史文化”搭台的节庆活动只占17.7%,可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庆活动也为数不多。

表—2全国部分城市经济性节庆活动分类表

类别

样品数量(个)

百分比(%)

节名举例

备注

工业产品

63

21

大连服装节、青岛啤酒节

地方物产

81

27

洛阳牡丹节、内黄红枣节

自然景观

33

11

吉林雾凇节、抚顺冰雪节

人文景观

18

6

郑州沙雕节、江南长城节

历史文化

53

17.7

山东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经营活动

12

4

浙江宁波象山开渔节

休闲娱乐

40

13.3

郑州少林寺国际武术节

此外,还有以用生活用品命名的,如衬衫节、豆腐节、电脑节;有以水果命名的,如荔枝节、西瓜节、葡萄节、香梨节;有以花卉命名的,如桃花节、槐花节、荷花节;还有什么民歌节、龙舟节、冰雪节、渔人节、戏水节、闯滩节、火把节、瀑布节、赛马节等。

网上更有什么××双胞胎艺术节、美女泳装节、美女人体艺术节等等。

至于冠以各种名字的××文化节、××艺术节、××美食节、××文化旅游节,更是数不胜数。

可谓“吃喝穿戴、花鸟虫鱼、山水人兽”无所不包。

3、成因。

举办经济性节庆活动的成因很多,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

(1)积极因素。

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目的和初衷都是好的,其目的在于:

一是提升知名度。

经济性节庆活动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强势宣传与推介,可以迅速提升一个产品、一个企业或一个地方的知名度,这也是大多数经济性节庆活动举办的初衷。

二是创造名牌。

通过节庆期间系列性经济与非经济活动,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打造出影响深刻的、无形资产巨大的“知名品牌”,吸引来自各方面的社会关注,为地方经济超常发展创造良好契机。

三是积聚人气。

经济性节庆活动在特定的时间内,迅速地、大范围地积聚起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所必需的人气,并使之不断地转变为财气。

其主要目的是有人知、有人来、有人看和有人投资。

四是振奋民心。

在筹备和举办节庆的过程中,在节庆目标与现实困难构成的矛盾面前,节庆活动往往会成为地方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的兴奋点,开拓进取的聚神点,真抓实干的着力点,超常发展的起跳点。

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必然会引导人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常规地创造出一系列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的奇迹。

(2)消极因素。

一是无中生有,造节扬名。

一些城市没有文化底蕴,却挖空心思地去造节扬名。

例如,××市搞了一个刘邦文化节,笔者认为实在没有道理。

刘邦早年是个“流氓无产者”,无文化可言;待做了皇帝衣锦还乡了,也只哼出个“三句半”的《大风歌》,还是没什么文化。

举办刘邦文化节,岂不是“驴头不对马嘴”!

二是虚张声势,喧造政绩。

在一些领导看来,经济性节庆活动的举办也是一种“政绩”,可以提高自身“知名度”。

在广造舆论、树立地方形象的同时,领导也能上影扬名,一箭双雕。

与其说经济性节庆活动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如说是“文化搭台,领导唱戏”。

三是借鸡下蛋,强行摊派。

政府举办经济性节庆活动没有资金,大多数是向企业摊派,强行要求企业赞助或购买摊位。

对于许多经济性节庆活动,好多企业实际上并不想参加,但又怕得罪这些“主管部门”,只好乖乖地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

三、“经济性节庆活动”该不该举办

显然,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来回答,可谓“亦真亦幻难取舍”。

老百姓的感受是:

痛,并快乐着。

1、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积极作用。

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的促进和拉动,但一个地区经济要快速发展,政府必须想很多办法,采取很多措施。

经济性节庆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一个很好的载体,因为它是综合了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大型社会活动。

节庆活动本身是非盈利利性的,政府不可能直接从节庆的经营中获利,但其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本地人的消费和外地人的旅游收入,隐形经济效益包括提升城市知名度、宣传当地的民俗资源、扩大产品的广告效应等。

(1)推动经济的发展。

经济性节庆活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

在国外,如西方一些国家的复活节,美国的南瓜节,巴西、墨西哥的狂欢节,西班牙的斗牛节,法国的葡萄节,德国的啤酒节等等,举办期间无不吸引的世界各地大批商贾和旅游观光游客的光临和参与,宾馆酒店都被挤满,餐馆人头攒动,市场一派兴旺,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言而喻。

在国内,为了发展经济,各地也纷纷举办了自己的经济性节庆活动,而且名气越来越大,如大连的时装节、青岛的啤酒节,广东的广交会、南宁的民歌艺术节等。

从国际、国内的经验看,经济性节庆活动是蕴含巨大商机的“聚宝盆”,它对GDP的拉动作用主要在旅游收入和招商引资上。

(2)隐形经济效益。

经济性节庆活动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如大连国际服装节自1988年开始举办,每一届都迎来大量的海内外服装厂家、商家、设计师和模特光临,各类发布会、服装表演、展览会、洽谈会为本地服装业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山东潍坊已成功举办了21届国际风筝节,形成了本地庞大的风筝产业,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世界风筝联合会总部也由此落户潍坊;上海旅游节和中国上海艺术节每年都吸引上千万人次参与,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个成功的经济性节庆活动为当地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后续效应是不可估量的。

以南宁的民歌艺术节为例,2001年南宁民歌艺术节期间共签定项目248个,总投资额达84.5亿元,实际引进资金70.43亿元。

2、经济性节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济性节庆活动名目繁多,可真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为世人瞩目的“名节”不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双丰收的“名节”更是为数寥寥。

目前,许多经济性节庆活动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洒了芝麻丢了西瓜”,究其原因:

(1)特色不鲜明,缺乏创新意识。

中国地大物博,节庆经济活动出现以后便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但有名气有品牌的经济性节庆活动却屈指可数,有一种滥而不精的势态,这主要原因是各地搞的活动形式单一,雷同趋势明显。

一些地方经济节庆的组织者,往往只看到别人举办的节庆的成功,而忽略了自己精心准备、科学论证的过程,因而只是东施效颦般地仓促办节,从而造成近距离雷同和低层次重复,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像雨像雾又像风”。

(2)官办色彩太浓,缺乏群众基础。

政府的角色定位不准确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节庆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的经济性节庆活动都被政府所左右,政府自导自演,很难对市场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

经济性节庆活动首先必须做到墙内开花墙内香,有了群众普遍参与的花香之源,才能赢来“花香千里”的热效应。

但在现实中,一些经济性节庆活动群众从开幕到闭幕都很难成为主角,他们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热情,当然也没有属于“自己的节日”的那种亲近感和认同感。

所谓“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河塘月色》,朱自清)。

(3)劳民伤财,得不偿失,“打肿脸充胖子”。

有的城市层层“造节”,为造节而造节,一年举办的经济性节庆活动达30多个;有的县人口几十万,为了举办文化节,县城里挂出几千只大红灯笼,摆出了10多万盆鲜花。

更有甚者让工人停工、学生停课,对所谓的“客商”夹道欢迎。

有的地方片面地追求轰动效应,大搞“攀比”:

比到会领导级别高低、演员名气大小、客商多少,比在媒体上做了多少专版、专题,在招待吃喝、游览、赠送礼品上较劲攀比的也不在少数,办节费用也就随之节节高。

办节费用怎样来呢?

所谓财政拿一点、被参观单位搭一点、企业帮一点的“几个一点”,其实都是民脂民膏。

过多过滥的经济性节庆活动直接增加了政府财政开支,年复一年的赞助和摊派也使企业和社会不堪重负。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甚至村集体和村民都会“荣幸”地分配到高价票子,一同去为节买单。

结果呢?

得到了一些草签的“投资协议”,真正投资到位者寥寥无几。

据《人民日报》2004年7月17日报道: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刘坚在智力支边扶贫工作座谈会上,向与会的民主党派人士介绍,2003年我国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在各地在热热闹闹地办节,用大把钞票买风光、买“知名度”的背后,还有更多的人在贫困线上挣扎。

虽然“政府办节”和“群众贫困”不完全是一码子事,但这种反差着实让人高兴不起来。

(4)节庆市场管理无序,缺少科学规划。

目前,经济性节庆活动的行政管理尚处于“无为而治”的混乱状态,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机制。

一些节庆组织者对为什么办节、能办什么节以及怎样办节等一系列涉及节庆成败的重大问题,很少作理性透视和科学决策。

人们对节庆经济的认识尚未完全上升到文化产业这一高度,国内许多经济性节庆活动没有准确地把握其规律,缺乏关联性,没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节庆活动经济效能的发挥。

(5)助长了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之风。

首先,各种作假造假行为在节上成为半公开的秘密。

有些地方把含有水分的成交额、没有约束力的协议额公布了事,至于这些引来的协议资金到底有多少可以兑现,就无人问津了。

其次,形式主义严重。

各地在节日期间,一般当地的党政领导都要亲自出马,各部门全力以赴,还得组织当地的群众乃至学生停工停学来表演民间民族歌舞,甚至搞电视转播,极尽大张旗鼓、兴师动众之能事。

第三,为公费旅游大开方便之门。

“造节”就要请客人,请上级现任领导、离退休老领导,请兄弟地区、友好单位领导等等,不一而足。

因为是“过节”,有充分的理由热情招待,这要花一笔招待费,被邀请者名正言顺参加,又要花一笔差旅费,其实是干部们借机旅游,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

四、经济性节庆活动的发展趋势

经济性节庆活动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较大的有连续举办了21届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有举办了16届的大连“国际服装节”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笔者认为,中国的经济性节庆活动必将逐步呈现出以下四大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

创造契机,发展经济。

经济性节庆活动仅是一种方式和一种载体,其真正的主题和目的是发展经济。

经济性节庆活动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直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指在节日期间通过经贸洽谈,签订一批可观的招商引资合同,为地方产品拓宽销路,为地方旅游收入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