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2482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Word格式.docx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Word格式.docx

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淡水短缺和水质污染、海洋污染、土地退化、沙漠化地区日趋扩大、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毒废物污染等。

1.3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

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势是: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并存,历史环境欠债与新增环境问题并存。

具体表现为:

土地资源严重破坏、森林资源面临枯竭、水资源出现危机、矿产资源大量流失、大气污染严重、水体污染面广、废弃物污染成灾、噪声污染超标等。

2.可持续发展的战略2.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我国从自身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经验中,建立了与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承受能力能允许的环境保护战略、政策和制度体系。

强化政策导向与宏观调控,增加并保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继续和更有效地贯彻落实我国80年代初制定的能源战略方针,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强化其响应能力。

2.2具体的措施:

强化政策导向与宏观调控在未来20年中,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应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和制度。

进一步强化这些政策对于保扩和治理环境的导向作用经济、能源与环增协调发展政策,是经济政策、能源政策、环境政策、技术政策在相同目标下,将其综合优化的产物。

依靠技术进步,深化环境治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应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特别是低投资、低运行费用、商效率、高效益、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火电厂排烟脱硫污染的技术与装备的研制。

如:

锅炉燃烧过程中的烟道脱硫、脱氮、大型流化床燃烧技术、施转喷雾、炉内喷钙技术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

3.结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定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正确理解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含义,依靠政府环境政策手段来管理和保护环境。

政府只有在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作中不断加强法律手段、规范行政手段、普及教育手段、完善经济手段,并使各种手段组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才能有效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篇二: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

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

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影响解决正文内容:

一、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

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

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构成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是指周围所在的条件,对不同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人类环境是由若干个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等级高低有序的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和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具有整体功能、集体效应和协同作用。

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功能进行分类。

按照环境要素分类,自然环境按其主要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将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

“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

”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正如《可持续发展概论中写到》:

“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1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

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同时具有持续性增长的发展。

从广义上来讲,其宏观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寻求建立起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这是一个目标。

历史经验证明。

人类的发展活动如果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那么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就协调发展。

相反,则出现人口爆炸、经济危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局面。

现今社会一直在提倡可持续发展,但很多人都只看到了他的正面影响,而忽视了负面的影响。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各方面消费水平也大幅度提升,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是空前的繁荣,但是繁荣的背后,有隐藏这随时可以至人们与死地的“杀机”,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

其中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严重,酸雨、噪音、温室气体、空气污染以及城市垃圾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已经不是局部现象或是某一国家地区的问题,现如今这已经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世界行热点。

1948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

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

17人死亡。

2011年吉林省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本月11月13日爆炸,发生爆炸的车间距离松花江只约数百米,导致松花江哈尔滨区段水体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市政府因此决定市区停止供水四天,以检查和维修供水设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人描写了多么令人神往的秋日美景,恐怕在当今的秋日高空只能看到工厂排放在空中的废气了吧。

2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

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在近几个世纪,由于工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对自然开发规模和强度增加,人为物种灭绝的速率和受灭绝威胁的物种数量大大增加。

已知在过去的4个世纪中,人类活动已经引起全球700多个物种的灭绝,其中包括大约100多种哺乳动物和160种鸟类。

其中1/3是19世纪前消失的,1/3是19世纪灭绝的,另1/3是近50年来灭绝的。

估计20世纪最后的10年里灭绝的生物物种将比前90年所灭绝的物种的总和还要多。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中写到。

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台湾云豹、中国犀牛、南极狼等物种已不复存在。

白暨、苏门答腊虎、北部白犀牛、奥里诺科鳄鱼、小嘴狐猴等动物也濒临灭绝。

化工技术的大量使用,且环境的保护未曾得到重视,使得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生物灭绝。

但是,环境影响的不仅仅是其他生物,人类也在其中。

当我们破环环境时,环境也在影响着我们:

各种疾病频频出现,如癌症等绝症;

洪涝灾害毁坏无数建筑与作物;

雾霾程度越来越严重,范围越来越广;

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

·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所必须的做的事情。

当我们只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带来巨大效益时所严重破坏的环境,所造成的危害会直接影响后代的生活与发展。

就像在《寂静的春天》中写到的,“农场里的母鸡在孵窝,但却没有小鸡破壳而出。

农夫们抱怨着他们无法养猪了——新生的猪仔很小,小猪病后也只能活几天。

苹果树要开了,但在花丛中没有蜜蜂嗡嗡飞来·

”或许现如今显现的并不明显,但不可否认,最后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就如同引起海啸的那只蝴蝶一样。

当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时,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家;

当失去了树木的山3暴发山洪时,又掩埋了多少人生的希望;

当失去臭氧保护的天空,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或许人类会进化,也或许就是大灭绝的时候了。

地球是人类的家,当家被破坏了,人类又有何处可去呢,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这都是人类所造成的,也都是人类所要面对的无法逃避的问题在社会的日益发展下,能源的需求问题弥彰日益,虽然我国的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由于我们人口多,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所以能源的解决问题变得极其重要。

我们应该坚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走可再生路线。

水可载舟,焉能覆舟,如果我们不保护我们的家园,无节制的向她索取,那地球,她还可以像一个母亲一样养育我们吗?

现在,在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时,环境被污染这个严峻的事实已经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了。

难道我们做的只能是静观其变吗?

不,不能,我们一定要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一个人,必须生活在阳光下我们要工作,生活,要在外面行走,不能永远呆在房间里不是吗?

既然我们会出去,就一定会被阳光所普照,可是我们的臭氧层已经严重被破坏就是因为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而造成的。

没有了臭氧层的保护,紫外线就会长驱直入,使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严重威胁到我们的生活、生产。

这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得皮肤病的原因!

保护环境如此重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又何尝不重要呢?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是每一个国家都会选择的道路,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三、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对于这些危害人类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世界各国联合起来每年制定许多关于环境治理的办法,这些办法虽然没能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但是也不无效果。

在国内,政府也出台各种措施积极应对环境污染。

地方政府要制定强有力的4硬性目标,相关的法律等等。

然而政府也要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环保工作中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实际情况,即使采取新方法、新方案。

环境保护他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所以,就需要政府将强宣传力度,让更多民众参与进来,自发的进行环境保护。

想要真正的保护环境,还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应该要从细微之处着手,从实际出发。

首先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的活动,让每一个公民都加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列中来,使我们国家的森林覆盖面积提高,从而减少土地荒漠化。

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只有提高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贯彻落实保护环境行为之实质才能走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反之,走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保护环境又有促进作用。

良好的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提条件,而可持续发展更好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废。

多年来,保护环境是我国乃至整个世界最热议的话题之一,而如何做到环境的保护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追本溯源,我们从根源出发了解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究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则有以下几点:

1、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强。

于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长期留存在人们的意识中,以致人类一味的从自然无止境的索取,要求征服自然,与自然不断进行斗争。

另一方面,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这种受狭隘思想束缚,为了得到眼前利益,满足当前需求,不惜一切代价和手段去利用自然毫无节制,结果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2、人口的过度增长。

近几年来人口增长呈上升趋势,所需要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需要,大量的、过度的开发资源,以致超过环境的承受力,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3、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自然的补给、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时间的,一旦利用超过了极限,是很难恢复的。

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像矿产资源,其蕴藏量在一定期间不再增加,对其开采的过程就是资源耗竭的过程。

当代社会对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的巨大需求,更加大了这些资源的耗竭速度。

除此之外,在广大的贫困落后地区,由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尤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意识不到环境的反馈作用,只是一味地从环境中贪婪索取,并不加节制将生5篇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既要重视经济增长,又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传统观点认为: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矛盾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若要保护环境则会限制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由于制度的不当,导致两者的相克,通过对现存的部分环境制度进行改革,并进行环境制度的创新,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最大化行为相关联,就可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生。

一、环境内涵及现状198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说明,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随着全球及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

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

技术与制度谁更重要环境问题宽泛而复杂,涉及到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制度层面。

技术层面:

研究治污防污的有效技术、环境质量的标准设定、生态保护区的设立等等;

管理层面,如何按照既定制度有效组织安排生产;

制度层面:

设计制度,合理构建各相关主体的产权与利益关系,如排污企业、受污染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环境与生态问题研究中曾有过争论:

技术与制度哪个更重要。

经过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证明制度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好的制度才会催生出好的技术,如果制度设计不合理就会抑制高效率的环保技术的产生,目前我国治理污染的政策制度比较单一,以收取排污费为主要形式。

但由于收费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企业治理污染缺乏激励及监管不力,所以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低效率。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从相克到相生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

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

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

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

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

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

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

但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

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

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尽管目前各国治理环境污染仍是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但令人欣慰的是,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在国际社会中已取得了共识,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有效的进展。

1972年6月5日一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世界性合作先河。

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6月5日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会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一部被视为“绿色圣经”的里程碑似的宣言;

1991年6月18日,发展中国家在北京召开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东京宣言》;

1992年在里约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治理环境的策略与手段,提倡环境策略的创新,里约会议后世界银行曾组织出版了《里约后五年》一书,对里约会议后五年期间各国所采取的一些环境保护的创新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创新与交流。

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

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

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环境保护,为本”,要大力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2、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

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

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用绿色GDP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GDP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

要树立结构决定功效的宏观调控理念,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

3、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

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

推行清洁生产,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4、把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坚决落实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

一是建立协调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

打破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

二是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

三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环保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环保执法。

同时,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环境决策、监督中来。

5、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

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市民广泛关注,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

强化饮用水源的环保严管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灵湖溪资源,确保生态环境改善。

继续整治水泥、碳酸钙、石灰煤烟污染。

大力改善新区环境,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提高市民生活环境质量。

同时,要着力加强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抓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确保农产品基地环境安全。

6、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

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整合动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集中力量研究当前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

加快先进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