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2267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Word格式.docx

《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家畜常见寄生虫病Word格式.docx

驱蛔灵(枸橼酸派嗪),按0.3mg/kg体重,拌入饲料一次性喂给。

二、犊牛新蛔虫病

犊牛新蛔虫病是由牛新蛔虫寄生于犊牛小肠的一种线虫病。

主要引起肠炎、腹泻和腹部膨大等症状,是造成犊牛死亡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

病原为牛新蛔虫成虫,寄生在5月龄以下犊牛小肠中。

成年牛多是幼虫在内部器官组织中移行阶段寄生,少见有成虫寄生的情况。

母牛吃了被感染性牛新蛔虫卵污染的饲料、青草或饮水而感染,幼虫在母牛体内移行,一部分经胎盘传给胎儿,一部分经乳汁传给犊牛。

幼虫在犊牛体内发育为成虫,引起犊牛发病。

被感染犊牛0.5~3月龄期间症状最严重,主要表现为畜体虚弱消瘦,精神萎靡迟钝,后肢无力,站立不稳。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和腹泻,有时泻粪中含有血液、有特殊恶臭味。

有时泻粪中有新蛔虫成虫虫体。

犊牛腹部膨大,口腔内发出臭的气味。

体温、心跳、呼吸一般正常。

根据犊牛软弱无力,腹泻、初排黄白色干粪,后排腥臭带黏液稀粪,腹部膨大等特点可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需在粪便中检出虫卵或虫体。

(1)预防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许多犊牛是带虫不显症状者,但其排出的虫卵可以污染环境,导致母牛感染。

对怀孕母牛进行预防性驱虫,在母牛临产前两个月,使用左旋咪唑,杀灭其体内潜伏的幼虫,防止侵害胎牛。

犊牛出生后15~30天进行第一次预防性驱虫,再过一个月进行第二次预防性驱虫。

(2)治疗左旋咪唑,按8~15mg/kg体重,一次口服或肌肉注射。

丙硫咪唑,10~20mg/kg体重,一次口服。

伊维菌素,按0.2~0.3mg/kg体重,一次皮下注射,隔7天再用药一次。

芬苯哒唑,5~10mg/kg拌料给药。

对腹泻脱水犊牛,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250mL、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1000mL,一次静脉注射。

三、牛羊肝片吸虫病

牛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和羊肝脏胆管中的一种吸虫病,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

病原为肝片吸虫,该病的发生需要有中间宿主椎实螺和水的环境,牛和羊主要通过吃到被肝片吸虫幼虫(囊蚴阶段)污染的饮水或水草而感染。

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一部分童虫穿过肠壁,到达腹腔,由肝包膜钻入到肝脏,经移行到达胆管。

另一部分童虫钻入肠粘膜,经肠系膜静脉进入肝脏。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急性型肝片吸虫病主要发生于夏末和秋季,多发于绵羊,主要是由于短时间内随草吃进大量囊蚴所致。

患畜食欲大减或废绝,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偶尔有腹泻,通常在出现症状后3~5天内死亡;

慢性型肝片吸虫病多发于冬、春季。

肝片吸虫以牛羊的血液、胆汁和细胞为食,并分泌毒素,造成牛羊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被毛粗乱,眼睑、颌下水肿,有时也发生胸、腹下水肿。

后期卧地不起,最后死亡。

牛羊肝片吸虫病主要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肝脏肿大,实质变硬,胆管增粗,常凸出于肝表面,胆管内有磷酸(钙、镁)盐等沉积,用刀切有沙沙声。

根据牛羊渐进性消瘦、贫血、食欲不振等临床特点及曾在池塘或其他有水草的地方放牧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从粪便中检出虫卵。

(1)预防预防性驱虫,针对急性病例,可在夏、秋季选用三氯苯唑(肝蛭净)等对童虫效果好的药物。

针对慢性病例,全年可进行两次驱虫,第一次在冬末初春,由舍饲转为放牧之前进行;

第二次在秋末冬初,由放牧转为舍饲之前进行。

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利用兴修水利,改造低洼地,使螺无适宜的生存环境。

大量养殖水禽,用以消灭螺类。

也可采用化学灭螺法,用1∶50000的硫酸铜或氨水、生石灰等。

保证饮水和饲草卫生,最好饮用井水或清洁无污染的流水,将低洼潮湿地的牧草割后晒干再喂牛羊。

(2)治疗硫双二氯酚(别丁),60~100mg/kg体重,口服。

溴酚磷(蛭得净),牛12mg/kg体重,羊16mg/kg体重,一次口服,对成虫和童虫均有良好的驱杀效果,可用于治疗急性病例。

丙硫咪唑(抗蠕敏),牛10mg/kg体重,羊15mg/kg体重,一次口服,对成虫有良效,但对童虫效果较差。

在使用驱虫药同时可配合应用中草药验方调节机体免疫机能,增加抵抗力:

贯仲20g、槟榔30g、木通20g、泽泻15g、龙胆草30g、苏木30g、赤芍35g、茯苓25g、甘草25g。

苏木先用开水浸泡,变成红色之后弃渣剩汁水,槟榔先用冷水或温水浸泡半天。

把以上诸药混合(但切忌用金属器皿一同煎煮)水煎弃渣取药液一次给患牛灌服,每隔两天投服1剂,服用2剂【】[万萍,吴周水.中西兽医结合治疗牛肝片吸虫病[J].中兽医学杂志,2008,4:

17]。

四、姜片吸虫病

姜片吸虫病是由布氏姜片吸虫寄生于猪、人、兔等小肠内的一种人畜共患吸虫病。

病原为布氏姜片吸虫,猪发生姜片吸虫病主要是由于吃入被姜片吸虫的幼虫(囊蚴阶段)污染的水生植物如水浮莲、水仙、满江红、浮萍等而感染。

囊蚴进入猪体内约需3个月发育至成虫,虫体在猪体内的寿命为9~13个月,在人体内的寿命可达4年以上。

猪感染后出现食欲减退,眼粘膜苍白、消瘦和发育不良,被毛稀疏无光泽,粪便稀薄,混有粘液,有的猪出现体温略有升高,而精神状况良好。

根据曾给猪生喂浮莲、水仙、满江红、浮萍等水生植物,猪只贫血、消瘦,营养不良,被毛粗乱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从粪便中检测出虫卵。

(1)预防在流行区,应加强粪便的管理,可堆积发酵杀死虫卵。

不生喂(食)水生植物,青饲料应加热杀灭囊蚴或经青贮发酵后喂猪。

在每年秋末冬初比较干燥季节,挖塘泥积肥,晒干塘泥,以杀灭螺蛳。

低洼地区,塘水不易排尽时,选用2~10mg/kg的硫酸铜,0.1%的生石灰灭螺。

每年春、秋两季对猪只驱虫。

(2)治疗敌百虫,80~100mg/kg体重,一次口服。

吡喹酮,按30mg/kg体重,一次口服。

氯氰碘柳胺钠,按5~10mg/kg体重,口服或皮下注射。

硫双二氯酚,剂量为60~100mg/kg体重,混在少量精料中喂服。

硝硫氰胺,按10mg/kg体重,一次口服。

五、肺丝虫病

肺丝虫病是由肺丝虫寄生在家畜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病原为肺丝虫(牛羊为网尾线虫,猪为后圆线虫),寄生在牛、羊和猪的支气管里,成熟后产下虫卵,咳嗽时可把虫卵咳出,再咽入消化道,孵出第一期幼虫后,随粪便排出。

肺丝虫幼虫,爬到草叶上,牛、羊吃草时把它吃下而感染。

猪肺丝虫被蚯蚓吃入,在蚯蚓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猪吞食了带有感染性幼虫的蚯蚓或由蚯蚓体内释出的感染性幼虫遭受感染。

牛主要症状是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可视黏膜苍白、下痢等。

特征症状是病牛将头颈部伸向前方,张口伸舌,好像要吐出异物那样连续不断地咳嗽。

羊感染肺丝虫后,表现为咳嗽,被驱赶和夜间休息时咳嗽最为明显,在羊圈附近可以听到羊群的咳嗽声和拉风箱似的呼吸声;

患羊常从鼻孔排出黏液分泌物,干涸后在鼻孔周围形成结痂;

患羊常打喷嚏,消瘦,被毛枯干,体温一般不升高。

猪群感染肺丝虫后的典型症状是咳嗽,先是个别猪发作,之后常成群发作。

猪被驱赶和夜间休息、早晨出圈时咳嗽更为明显,患病猪常从鼻孔排出黏液分泌物,干涸后在鼻孔周围形成结痂,经常打喷嚏,呼吸困难,体温变化不大,饮食正常。

对肺丝虫病死亡家畜剖解,可见肺表面稍隆起,呈界限分明的灰白色局限性气肿区和暗红色突变区,触诊时有坚硬感,切开气肿肺脏,从可挤出大量泡沫样液体及乳白色线状虫体。

根据患病猪、牛和羊表现为咳嗽,体温不升高,以及猪场有蚯蚓出没等特点,考虑是否有肺丝虫感染的可能。

用幼虫检查法在粪便、唾液及分泌物中发现第一期幼虫即可确诊。

(1)预防保持牧场清洁干燥,防止潮湿积水。

猪舍内最好铺设水泥地面,猪的运动场,疏松泥土要夯实或还填沙土,造成不适宜于蚯蚓孳生的环境。

对羊采用计划性驱虫,一般由放牧改为舍饲以后进行一次驱虫,使羊只安全越冬,在一月至二月初再进行一次驱虫,驱虫时集中羊群数天,以加强粪便管理。

(2)治疗左旋咪唑,按每8~l5mg/kg体重喂服或肌注。

丙硫咪唑,按10~15mg/kg体重喂服。

甲苯咪唑,按10~20mg/kg体重,混在饲料中喂服。

氟苯咪唑,按30mg/kg体重混饲,1次/天,连用5天。

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按0.2~0.3mg/kg体重皮下注射。

六、牛羊脑包虫病

脑包虫病,又称脑多头蚴病,是由脑多头蚴寄生于牛羊大脑和脊髓所引起的一种绦虫病。

它是危害绵羊和犊牛的严重寄生虫病,尤以两岁以下的绵羊易感。

病原为多头带绦虫的幼虫多头蚴。

多头带绦虫在终末宿主犬、狼等的小肠内寄生,其孕节脱落后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虫卵污染饲草及饮水等,被牛、羊吞食,六钩蚴在胃肠道内逸出,随血流被带到脑脊髓中,经2~3个月发育为多头蚴引起牛、羊发病。

犬、狼等吞食了含有多头蚴的牛羊大脑,多头蚴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

前期症状以羔羊的急性型最为明显,感染初期,表现为体温高,患畜作回旋、前冲或后退运动。

有时沉郁,长期躺卧,脱离畜群。

后期症状典型症状为“转圈运动”,所以通常又将脑包虫病的后期症状称为“回旋病”。

其转圈运动的方向与寄生部位是一致的,即头偏向病侧,并且向病侧作转圈运动。

多头蚴囊体越大,动物转圈越小。

对侧视神经乳突常有充血与萎缩,造成视力障碍以至失明。

囊体大时,头骨,骨质变薄,松软,甚至穿孔,致使皮肤向表面隆起。

剖检可在患病羊脑部发现泡状包囊,包囊半透明,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囊壁上有许多米粒大小原头蚴。

在流行区里,可根据其特殊的临床症状、病史做出初步判断。

寄生在大脑皮层时,头部触诊可判断出虫体的位置。

(1)预防只要不让犬吃到带有多头蚴的羊等动物的脑和脊髓,则此病即可得到控制。

患畜的头颅脊柱应予烧毁。

有多头绦虫的犬必须驱虫,对野犬、豺、狐狸等终末宿主应予猎杀。

(2)治疗根据包囊的所在位置,用外科手术将头骨开一圆口,先用注射器吸去囊中液体,使囊体缩小,而后摘除之。

可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治疗吡喹酮,按50mg/kg体重,1次/天,连用5天。

丙硫咪唑,按15~20mg/kg体重,一次口服。

七、猪细颈囊尾蚴病

细颈囊尾蚴病是由带科泡状带绦虫的幼虫阶段—细颈囊尾蚴(俗称“水铃铛”)寄生所引起的绦虫病。

成虫寄生在犬、狼等食肉兽的小肠里,幼虫寄生于猪、黄牛、绵羊、山羊等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处,严重感染时还可进入胸腔,寄生于肺部。

病原为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

成虫泡状带绦虫寄生于犬、狼等食肉兽小肠。

成虫在小肠内产出虫卵,随粪便排出后,被猪、牛、羊食入,在消化道内逸出六钩蚴,钻入肠壁随血液到达肝实质,然后移行到肝表面,进入腹腔,附在肠系膜、大网膜等处,发育成细颈囊尾蚴。

细颈囊尾蚴呈囊泡状,黄豆大或鸡蛋大,囊壁乳白色,囊内含透明液体和一个白色的头节。

细颈囊尾蚴被犬等终末宿主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

细颈囊尾蚴寄生数量少时,不显示临床症状。

寄生一定数量时,病畜消瘦、衰弱、毛变焦。

细颈囊尾蚴对幼畜致病力强,尤其对仔猪、羔羊与犊牛更为严重。

剖检可在肝脏、腹腔、浆膜和膈肌等处见有大小不一的水铃铛。

病畜消瘦、衰弱、毛变焦。

剖检时,在肝脏、腹腔、浆膜和膈肌等处见有大小不一的水铃铛即可确诊。

(1)预防严禁犬类进入屠宰场,禁止把含细颈囊尾蚴的脏器丢弃喂犬。

防止犬入猪舍,避免饲料、饮水被犬粪便污染。

对犬定期驱虫,扑杀野犬。

(2)治疗吡喹酮,按50mg/kg体重,研磨后与液体石蜡按1:

6比例混合均匀,分两次间隔1天深部肌肉注射,可全部杀死虫体【】[李繁,梁珠娴.屠宰猪细颈囊尾蚴病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兽医杂志,2004,40(5):

47]。

硫双二氯酚,60~100mg/kg喂服。

八、弓形虫病

猪弓形虫病是由刚第弓形体寄生于猪、人和其他动物的组织细胞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

病原为刚地弓形虫,猫是唯一终末宿主,而猪、人和其他动物是中间宿主。

当猪、人吞食了猫排出的卵囊或其他中间宿主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弓形体(包囊、速殖子等),或速殖子经皮肤粘膜创伤或经胎盘途径进入中间宿主体内,侵入有核细胞形成滋养体,并迅速增殖和大量破坏组织,引起弓形体病。

临床上以猪最易感染发病。

猪只感染弓形体,经3~7天潜伏期后,表现高热(40~41℃)稽留(7~10天),精神萎顿,食欲下降进而废绝,仔猪以下痢多,成年猪则便秘。

呼吸困难,流水样或粘性鼻液,呈腹式或犬坐式呼吸,吸气深,呼气浅短,有时咳嗽。

皮肤上有紫红色斑块,耳壳形成痂皮甚至耳尖干性坏死,怀孕母猪流产,死胎。

后期出现后躯麻痹,癫痫样等神经症状。

特征性病变为肺高度水肿,色泽深呈暗红色,肺表面带金属光泽,间质增宽,有针尖大的出血点(图2-),气管内有大量泡沫和粘液,胸腔有大量积液。

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外翻,并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坏死灶。

脾脏肿大,有坏死灶和出血点。

肝肿大,有针尖大的坏死点和出血点。

肾有坏死灶和出血点。

膀胱粘膜有出血点。

胸腹腔渗出液增多。

弓形虫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虽有一定特点,但仍不足以作为确诊的依据,而必须在实验室诊断中检出病原体或特异性抗体,方可确诊。

(1)预防加强猪的饲养管理,禁止在牧场内养猫,禁止用屠宰废弃物作饲料,防止饲料、饮水被猫粪污染。

加强环境卫生与消毒,经常对圈舍、场地、用具用热水(60℃以上)、1%来苏儿、0.5%氨水、双季胺盐碘1:

800喷洒场地等进行消毒(杀灭卵囊)。

常用长效磺胺等药物预防,亦可采用灭活疫苗预防动物弓形虫病。

(2)治疗主要使用磺胺类药物,首次加倍,并配合抗菌增效剂。

磺胺-6-甲氧嘧啶,按70~100mg/kg体重,肌注,1次/天,连用3~5天。

磺胺嘧啶70mg/kg体重加甲氧苄胺嘧啶14mg/kg体重,口服,2次/天,连用3~5天。

磺胺嘧啶70mg/kg体重加乙胺嘧啶6mg/kg体重,内服,2次/天,首次倍量,连用3~5天。

磺胺甲氧吡嗪50mg/kg体重加甲氧卞胺嘧啶10mg/kg体重,混合后1次内服,1次/天,首次用量加1/3,5天为1个疗程。

九、螨虫病

螨病是由疥螨科、痒螨科和蠕形螨科的螨类寄生于动物的表皮内、体表、毛囊或皮脂腺所引起的慢性皮肤病,以接触感染,·

患畜发生剧烈的痒觉以及各种类型的皮肤炎症为特征。

在临床上,疥螨病也称为“疥癣”或“疥疮”,俗称癞皮病。

蠕形螨病又称为毛囊虫病或脂螨病。

病原有疥螨、痒螨和蠕形螨。

疥螨寄生于牛、羊、猪等多种家畜表皮下,以瘙痒不安、咬尾及啃咬栅栏为特征。

痒螨寄生于皮肤表面,吸取渗出液为食。

蠕形螨寄生于家畜及人的毛囊或皮脂腺。

健康家畜与患畜互相接触而感染。

疥螨病开始于家畜的面部(嘴唇四周、眼圈和鼻背)、颈部、背部、尾根等被毛较短的部位,病情严重时,可遍及全身,患部剧痒,被毛脱落,渗出液增加,粘成石灰色痂皮,皮肤呈现皱褶或龟裂。

特别是幼年动物感染疥螨后,往往引起死亡。

羊疥螨病在发病后期病变部位形成坚硬白色胶皮样痂皮,农牧民叫做“石灰头”病。

痒螨病该病多发于角根、背部、腹侧及臀部,严重时头部、颈部、腹下及四肢内侧也有发生。

当大量痒螨寄生时,水牛体表形成很薄“油漆起曝”状的痂皮,此种痂皮薄似纸,干燥,表面平整,一端稍微翘起,另一端则与皮肤紧贴,若轻轻揭开,则在皮肤相连端痂皮下,可见许多黄白色痒螨在爬动。

该病对绵羊的危害特别严重,多发生于密毛的部位,如背部、臀部,然后波及全身。

本病在羊群中首先引起注意的是羊毛结成束和躯体下部泥泞不洁,而后看到零散的毛丛悬垂于羊体,好象披着棉絮、继而全身被毛脱光。

患部皮肤湿润,形成浅黄色痂皮。

蠕形螨病常寄生于患畜的眼周围、耳部、颈部、肩部、背部或臀部,形成小如针尖至大如核桃的白色小囊瘤,常见的为黄豆大。

内含粉状物或脓状稠液,并有各期的蠕形螨。

蠕形螨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皮炎、皮脂腺-毛囊炎或化脓性急性皮脂腺-毛囊炎。

根据发病季节(秋末、冬季和初春多发)和明显的症状(剧痒和皮肤病变)以及接触感染,大面积发生等特点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症状不明显时,则需采取健康与患病交界部痂皮,检查有无虫体,才能确诊。

(1)预防畜舍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良好,不要使畜群过于密集。

经常注意畜群中有无发痒、掉毛现象,及时挑出可疑患畜,隔离饲养,迅速查明原因。

治愈病畜应继续隔离观察20天,如未再发,再一次用杀虫药处理,方可合群。

引入家畜时,应事先了解有无螨病存在,最好先隔离观察一段时间(15~20天),确无螨病症状后,经喷洒杀螨药再并入畜群中去。

做好螨病牛、羊皮毛处理,以防止病原扩散,同时要防止饲养人员或用具散播病原。

(2)治疗局部用药或注射对已经确诊的螨病病畜,应及时隔离治疗。

常用药物有双甲脒,0.05%浓度的药液涂擦或喷洒。

敌百虫,配成2%浓度涂擦患部。

螨净,0.025%浓度的药液喷洒。

溴氰菊酯,0.05%浓度的药液喷洒。

1%的伊维菌素注射液,0.2~0.3mg/kg体重,一次皮下注射。

药浴疗法最适用于羊,此法既可用于治疗也可用于预防螨病。

药浴可用木桶、旧铁桶、大铁锅或水泥浴池进行,亦可用新疆旋-8型家畜浴淋装置或呼盟-10型家畜机械化药浴池,应根据具体条件选用。

山羊在抓绒后,绵羊在剪毛后5~7天进行。

药浴应选择无风晴朗的天气进行。

老弱幼畜和有病羊应分群分批进行。

药浴前让羊饮足水,以免误饮中毒。

药浴时间为2min左右,注意浸泡羊头。

药浴可用双甲脒0.05%浓度的药液,螨净0.025%浓度的药液,0.025%~0.03%林丹乳油水乳液等。

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6~38℃左右,最低不能低于30℃,大群药浴前应先做小群安全试验。

治疗注意事项对已经确诊的患畜,要在专设场地隔离治疗。

从患畜身上清除下来的污物,包括毛、痂皮等要集中销毁,治疗器械、工具要彻底消毒,接触患畜的人员手臂、衣物等也要消毒,避免在治疗过程中扩散病原。

患畜较多时,应先对少数患畜试验,以鉴定药物的安全性,然后再大面积使用。

由于大多数杀螨药对螨虫卵的作用较差,因此应间隔5~7天重复治疗,以杀死新孵出的幼虫。

如果用涂擦的方法治疗,通常一次涂药面积不应超过体表面的1/3,以免发生中毒。

十、家畜虱病

本病是由虱寄生于家畜体表并以吸取血液为主的一种外寄生虫病。

虱分两大类,一类是吸血的叫兽虱或吸血虱。

另一类是不吸血的,叫毛虱。

病原为兽虱和毛虱。

虱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此外还可通过各种用具、褥草、饲养人员等间接传播。

饲养管理与卫生条件不良的畜群,虱的寄生较多。

患病家畜时常摩擦,不安,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和消瘦,饲料转化率降低,同时增加其它疾病的易感性。

严重感染可能引起化脓性皮炎,有脱皮和脱毛现象。

牛犊经常舔吮患部,造成食毛癖。

在耳壳后、腋下、大腿内侧等部位皮肤和近毛根处可找到虫体。

根据临床特点,在家畜被毛上找到椭圆形、黄色或白色的虫卵,在耳壳后、腋下、大腿内侧等部位皮肤和近毛根处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特别要经常梳刷畜体,勤换垫草,保持畜舍清洁卫生、通风和干燥。

对畜群要定期检查,及时治疗。

(2)治疗敌百虫、蝇毒磷、辛硫磷、双甲脒、溴氰菊酯等杀虫剂体表喷雾。

伊维菌素,注射液按0.2~0.3mg/kg体重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

也可按每天0.3~0.5mg/kg体重量混入饲料中内服,间隔7天再用一次。

对于猪的虱病,可用菜籽油涂搽皮肤,牛的虱病可用生猪油涂搽,也可获良好的灭虱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