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大理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1313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1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江大理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丽江大理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丽江大理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丽江大理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丽江大理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丽江大理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丽江大理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江大理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丽江大理调研报告文档格式.docx

1.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景观调研——丽江.......................4

丽江简介............................................4

丽江古城格局构成方式................................4

丽江的建筑特点......................................4

丽江的街道特点......................................5

街巷与市场..........................................6

2.城市历史文化调研——大理(以大理双廊镇为例)..........6

双廊镇概况.........................................6

双廊镇空间形态与结构...............................7

城镇空间的构成...........................................7

道路空间.............................................7

水系空间.............................................7

建筑形式.................................................7

民居建筑.............................................7

商业建筑.............................................8

保护类建筑...........................................8

建筑和街道高宽比.........................................8

城镇轴线.................................................8

3.苍山洱海风景名胜区环境调研............................9

苍山洱海简介.......................................9

洱海的布局形态及构成特点...........................9

4.传统寺庙园林环境调研——大理崇圣寺...................10

崇圣寺简介及整体布局形态..........................10

崇圣寺的设计思想和景观内容........................10

设计思想................................................10

景观结构................................................11

崇圣寺绿地规划设计见解............................11

利用借景扩大园界,增加园境,与自然融合....................11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11

推陈出新..................................................12

利用石、山、树、池进行空间的划分......................12

利用中轴对称进行园林绿地布局..........................12

利用乡土树种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12

利用楹联、扇额、刻石等创造诗情画意...................12

崇圣寺三塔的建筑风格.................................12

1.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景观调研——丽江

丽江简介

丽江古城始建宋末元初,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亲征大理,当地土司迎元兵入丽江,忽必烈授其官职并赐地名,丽江由此得名。

元、明两代,丽江为州府衙门所在地。

清初,丽江古城始称大研里,雍正元年,“改土归流”后,官署衙门均设在此,城市随之振兴,初具现在的规模。

民国初年改称“大研镇”。

“研”者,砚也。

因古城四周青山环绕,城区绿水萦回,宽如一块大砚,同时“大研”兼寓“文墨昌盛”之意。

丽江古城格局构成方式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是一座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丽江古城的格局不同于中原地区建城所遵循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礼制。

古城内没有森严的城墙,路网结构也不规矩;

穿城而过的三条自然水系通过毛细血管流入家家户户;

“经络化”设置的街道总体特点可以用“曲、幽、窄、达”四字概括。

以丽江古城为典型代表的纳西族聚落这种错落有致的艺术处理,从世界范围看也是极为罕见的。

可以说,这种聚落是纳西族先民结合本民族传统,并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而

创造的成果(图一)。

图一丽江古城全景

丽江的建筑特点

丽江纳西族传统的民居是数量最大的建筑类型,以其有序的城市空间、保存完整的建筑拜体.以及独具风格的边地少数民族风俗等方面而闻名于世。

它以鲜明的特点反映着纳西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民族习俗、生产生活方式、伦理、宗教信仰及哲学价值观念。

研究丽江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以及其体现出的“和合”文化的本质特征等内容,不仅为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史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更主要的是它为当代人在建设居住环挽时提供了“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等方面可资借鉴的素材。

纳西族早期的建筑,是木楞式土掌房,尚不是现在的四合院式建筑。

现在所见的丽江四合院民居主要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都是明清以来逐渐成型的(图二)。

纳西族民居深受汉族、白族民居影响,但也颇具特色。

(1)纳西民居屋顶多为悬山形式,且山墙头屋顶悬出较多,阴影深沉,显得比较饱满、舒展,而白族民居则多采取硬山形式。

(2)纳西族民居善于处理屋面,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变化有致,特别是山墙面形象生动,博风板、悬鱼、麻雀台(腰檐)和山墙尖端暴露的木构架,造型比较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深受传统木楞墙做法的影响。

(3)善于利用室外空间和半室外空间。

一般厦子(廊檐)较深,可以放下一席桌凳,正房及两厢可放下九桌,加上院子六桌,共可放下十五桌酒席。

院子中花木茂盛,生机盎然。

图二丽江红星酒店

(4)建筑善于结合地形,高低错落,空间布置统一中富有变化。

(5)建筑与水系结合紧密,或门前即渠,清新幽雅,或房后水巷,别具景色,或跨河筑楼平添情趣,或引水入院,独具匠心。

水系兼有生活和防火功能,是日常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均不可缺少的部分。

(6)注重防震要求。

丽江为地震区,建筑有设防的要求。

传统民居均为木构架的土木(或砖木)结构,能做到房倒屋不塌的要求。

一些比较考究的民居,砖(土坯)墙内还有木板的顺墙板,除了起防盗的作用处,主要也是为了防震。

总之,丽江传统民居的组合、造型及尺度充分吸收了我国四合院体系的优点,环境虚实结合,内外一体,色彩淡雅;

青砖、灰石、白粉墙、土坯砖、木结构,均为当地材料,质感朴实,加上花草树木以及盆景的配合,更加增添生活情趣。

图三丽江古城街道

丽江的街道特点

丽江古城街道顺山势蜿蜒,就着小溪的流向。

街道主要铺设红色角砾岩,石材表面有天然花纹,材质温润,其与古朴含蓄的古城环境搭配和谐。

石材铺路的优点还在于晴天不会产生灰尘,下雨时也没有泥泞。

“四方街”是一个大约150平方米的矩形广场。

它是古城最著名的街道,坐落于古城的中心,其自古以来便是大研古城的中心,同时还是滇西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商业中心。

四方街西面的最高处是“科贡坊”,其形式为牌楼。

有四条主街从四方街四个角延伸出去,它们又分出了更多小巷,这些小巷又相互连通。

四方街就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广场为主,层层向外扩展,开放又完整的立体空间形态(图三)。

街巷与市场

丽江古城区的街巷和水系,相辅相成,呈主街旁河,小巷临渠,河多桥多,自由分布的格局。

其中曲巷斜街并不少见。

这同苏、杭、绍兴等江南水乡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凡是城市必有交换贸易的中心,亦即市场。

丽江古城的四方街就是街道幅辏、商贾云集的中心市场,从古至今一直不衰。

明清时的四方街,曾是西南边地的一处盐、茶、马交易的互市。

图四丽江四方街

四方街(图四)是一块占地平均长宽为70×

22平方米的梯形广场,四周全是两层楼的店辅,中间则是摊贩列肆的地方。

广场西侧建有一幢名叫科贡楼的高阁,鹤立鸡群给平缓的广场建筑群插入了一个拔高的音符,使广场环境风貌既有变化又协调统一。

整个广场熙熙攘攘,生活气息浓厚。

广场西侧有西河通过,上架石桥两座(豌豆桥和鸭蛋桥)。

集市散后,可以在此堵水,河水直冲四方街广场,冲洗场地,体现出利用自然的高度水平。

清初,当大研镇基本上还是集镇时,附近四条街道就是进行定期集市的地方,后来商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改土归流”以后,商业更加活跃,至光绪、宣统年间,四方街就逐渐修筑完成。

其他街道小巷也都结合地形灵活布置。

街巷宽的3—5米,窄的1—2米,两旁建筑皆为一二层。

街巷路面用五花面铺砌,显得幽静古朴。

2.城市历史文化调研——大理(以大理双廊镇为例)

双廊镇概况

双廊镇位于高原明珠云南省大理市洱海东岸的海边走廊上,古名拴廊,南有长约7公里的弧形海岸,名莲花曲,北有长约5公里的弧形海湾,称罗莳曲。

二曲形如两条长廊,双廊东连佛教名山鸡足山,西眺苍山十九峰,门迎万顷洱海碧波,境内山峦连绵不断、山光粗犷、水色柔美、水天一色、奇丽和谐,有“双岛双曲”之美景。

双廊镇是洱海边上一个有着典型背山面水良好风水格局的白族少数民族聚落,自然风光优美,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文化仍然保持着原生态,杨丽萍、三宝、赵青等名人的入驻又为双廊镇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双廊镇面临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双廊镇空间形态与结构

城镇空间的构成

道路空间

双廊镇周边有国家重点交通干线大丽铁路和大理市重要公路干线环洱海公路穿境而过,其村落主脉络沿湖岸线延伸,与湖岸线平行的主干道以及与主干道垂直的次干道共同构成鱼骨状的道路网遍布整个小城镇(图五)。

双廊镇的道路系统呈鱼骨状分布,道路由南北向的主街联通整个城镇,再由巷道连接到各家各户,并直接通到洱海边,道路系统主次分布合理,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由于双廊历史上以渔业为主,道路系统受到这种生产方式的影响,东西向的小道能直接通到洱海边,以最短的距离到达生产地,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但由于这些年的迅速发展,狭窄的小道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比如有些巷道车辆就不能通行,主街道直接连往大理及周边城镇,交通混杂。

图五双廊古镇街道

水系空间

双廊镇具有典型的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背靠鸡足山,面朝洱海,整个村落沿洱海岸边分布。

双廊镇的水系主要是由洱海以及村落西北部的人工水渠构成,人工水渠主要用于防洪泄洪,洱海则为天然而成的内陆湖泊,风光旖旎优美。

(图六)

建筑形式

建筑作为城镇空间形态系统的主要构成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街坊组团、巷道系统、地标广场等城镇空间子系统,并最终形成城图六双廊古镇水系

镇空间形态的主骨架。

民居建筑

双廊镇的民居是由房子和院子组成的庭院空间,总来说是一种四合院的布局方式,这反映了乡村生活与生产紧密相连的特点,也反映了乡村居住方式的松散性与内向性。

双廊镇的房屋布局往往以正房背向主导风向,形成坐西向东的院落布局和靠山面海的村落形态。

在院落里可以看到洱海优美的开阔景观,正房有较好的景观朝向。

院落空间的格局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独坊布局,以一坊(坊:

三开间的房屋,通常为两层)即房屋加天井围合而成。

厨房、畜厩建于山墙一侧。

两坊布局,由两坊房屋组成,大多一坊朝东,一坊朝南。

其余部分或建照壁、围墙,或添建其他矮房。

两坊相交处为耳房,作为厨房。

三坊一照壁,为白族民居平面布局的主流形式,由正房一坊、厢房两坊及正房对面的照壁围合而成。

正房与厢房之间用走廊连通,出入较为方便。

两坊相交处形成一漏角天井,内建耳房,常做厨房或杂用。

此种布局,大小适中,配置精致,而四合五天井的布局比较少见。

商业建筑

双廊镇的商业建筑主要沿主街两侧布置。

其大部分建筑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都是合院形式,建筑均为前店后场式。

面街的耳房或正房用于商业,故其沿街建筑虚实相间:

虚的店铺,实的照壁。

保护类建筑

双廊镇保护类建筑分布散,种类多。

根据不同的功能它们具有不同的空间特征和位置,但作为公共空间它们都反映了居民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村镇社会精神面貌和乡村文化特色。

双廊镇保护类建筑分为保护类公建和保护类古建两大类,保护类公建又分为宗教建筑和休闲娱乐建筑。

宗教建筑主要有玉几庵、飞燕寺、魁星阁,休闲娱乐建筑主要图七双廊镇保护类建筑

是戏台和玉波阁等(图七)。

建筑和街道高宽比

街道直接反映城市的外貌形象,也是构成城镇空间形态的基础。

城镇景观形象的塑造中,街道的空间尺度是有效元素之一。

双廊镇的主街沿洱海呈南北向布置,街道景观中D/H控制在1∶1-1∶2之间(见图10)。

这样的高宽比使得南北向主街保证东侧街道1/3面积、西侧街道1/4面积有持续1小时以上的日照。

双廊镇的次道路主要垂直于主街呈东西向布置,道路宽度多在-之间,次道路景观中D/H小于1,虽有一定的围合封闭感,但光影变化丰富,有一定的趣味性,突出了传统古镇的道路特色。

城镇轴线

双廊镇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使得城镇空间沿洱海岸线延展,结合鱼骨状的道路系统,双廊镇形成了“两横一纵”的城镇轴线体系。

沿主道路分布传统民居、商业建筑以及与现代文化融合后产生的现代民居、商业建筑,形成横向的民居建筑景观轴。

沿洱海岸边,不同的驳岸形式结合植物、岩石、建筑形成独特的横向水体景观轴。

通往玉几岛的道路与主街垂直,呈东西向,沿该道路可到达赵氏宗祠,玉几庵等,形成纵向的宗教建筑景观轴。

任何城镇空间形态的产生,都不是单一要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历史、文化、宗教等人文因素和地形、土地、水源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双廊镇沿洱海岸边延伸发展,形成典型的背山面水风水城镇空间景观,其选址根据传统的风水学原理,做到藏风、得水、相阳和相土。

其空间形态也在自然演进的过程中,通过鱼骨状街道,结合湖泊、河道、广场及民居建筑等多种空间元素,在这些多元素的复合作用下,形成“两横一纵”的城镇空间景观轴线。

大理双廊镇的城镇空间虽只是一个片断,却呈现了周围各地区的传统聚落和民居的特质,反映出了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对整个城镇的综合影响。

其独特的城镇空间形态也是当地白族居民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在特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和诉求。

3.苍山洱海风景名胜区环境调研

苍山洱海简介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苍山洱海是古今旅游者所向往的地方。

明代著名文人杨升庵描绘它“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掩蓝”,“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

  苍山,又名点苍山,共有十九座山峰,最高峰海拔4000多米。

  苍山景色向来以雪、云、泉著称。

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素负盛名的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最。

在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点苍山顶显得晶莹娴静,不愧是一个冰清玉洁的水晶世界。

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湖泊,呈狭长形,南北长40公里,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图八)。

洱海湖内有“三岛”、“四洲”、“五湖”、“九曲”之胜。

三岛:

金梭岛、赤文岛、天儿岛;

四洲:

青莎鼻、大贯础、鸳鸯、马帘;

五湖是:

南塘湖、北塘湖、联株湖、龙湖、波洲湖;

九曲是:

莲花曲、大激曲、皤肌曲、凤翼曲、萝肘曲、牛角曲、波垠曲、高岩曲。

洱海还有许多美丽的海湾,其中较大的有海东湾、挖色湾、康榔湾、双榔湾。

尤以海中"

三岛,使洱海变得更加绮丽。

图八洱海

洱海的布局形态及构成特点

金梭岛、赤文岛、天儿岛;

青莎鼻、大贯础、鸳鸯、马帘;

南塘湖、北塘湖、联株湖、龙湖、波洲湖;

金梭岛位于洱海东部,是三岛中最大的岛,四面临水,高出水面约250公尺,南北长约800公尺,东西宽约100多公尺,中部低而南北偏高,形似一支织布的梭子,故名金梭岛。

据《蛮书》记载,南诏王曾在岛上建避暑行宫,至今还能见一些残砖断瓦。

现在岛上有200多户人家,以打渔为业。

玉玑岛由金梭岛往北约10公里,是一座秀丽的小岛,高出海面只有4公尺左右,全岛似一块巨大的岩石构成,孤伶怜的伫立水中,岛上建有观音阁,因此有"

小普陀"

之称。

赤文岛位于洱海东北面,树木葱郁、群鸟栖息,衣着鲜艳的白族渔姑出没波光树影之间,风光迷人。

是一座奇妙的半岛,它紧靠海岸,有一条窄长的通道伸进海里,顶端耸起一座圆形的岛屿,形如一把巨勺。

岛上有白族渔村,名"

天生营"

,房舍都掩映绿树丛中。

半岛以庞大石灰岩构成,洞穴纵横,洞内石钟石乳壁立,又别具一种神秘的幽趣。

4.传统寺庙园林环境调研——大理崇圣寺

崇圣寺简介及整体布局形态

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约公里的苍山应乐峰下。

一般认为是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所建,时为南诏后期。

崇圣寺规模宏大,据文献资料记载崇圣寺“基方7里,为屋890间,佛11400尊,用铜40550斛(hu)”,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的规模。

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更为发展,有“佛国”、“妙香国”之称,而崇圣寺有“佛都”之称,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逊位后出家为僧,在此修行。

崇圣寺建成之后便成为了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活动的中心,到了大理国时期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崇圣寺,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图九)。

恢复重建后,整体布局为主次三轴线,分8台、9进、11层次。

在主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蛮王礼佛图、十六国王众朝大事石雕照壁、大鹏金翅鸟、山门、天王殿、望海楼等,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有:

方丈堂、客堂、罗汉堂、祖师殿等展示了历代经典建筑的精华。

整个建筑群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大气磅礴。

图九崇圣寺

崇圣寺的设计思想和景观内容

设计思想

以“源于历史,高于历史”为设计理念,以尊重和秉承历史为绿地景观规划的前提,同时借鉴和吸取中、西方其他寺庙园林精华,并有所创新。

总体布局既遵循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建筑布局的中轴对称,又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形成融入自然金碧辉煌的沧海大观,以实现白族人民的美好心愿。

景观结构

结合指导思想和建筑布局,崇圣寺绿地形成“三山、六场、十二景”景观结构。

(1)三山:

观海峰位于寺庙建筑群西部,古木参天,具有山林野趣;

防风林坡在寺庙建筑群南部顺山势而下,其上古松浓荫,曲径通幽;

果园山坡位于寺庙建筑群北部,山形如人之脊梁,以栽植各种果品树种为主,如桃、梨、苹果等。

(2)六场:

即放生场、阿嵯耶左碑亭场、阿嵯耶右碑亭场、南海观音场五百罗汗场和苍洱大观场。

(3)十二景:

“风、花、雪、夜”景,是位于大门广场的植物景观;

金翅鸟广场盆景;

140株大青树树阵;

位于法物处的大理山茶甲天下景;

位于佛艺中心樱花海棠景;

五百罗汉石林景;

“松、竹、梅”岁寒三友景;

望海红叶景;

春华秋实景;

桂花香满园景;

池中赏月景;

柳堤闻莺看鱼游景。

崇圣寺绿地规划设计见解

利用借景扩大园界,增加园境,与自然融合

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借景篇中写道:

“夫借景,林园之最重要者也。

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借者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字凌空、极目所致。

计成的这段话,使我们对崇圣寺绿地规划设计有了一个新的思路,在规划中,利用借景手法将崇圣寺周围环境所具有的各种风景信息借入园内,通过借景使人工创造的崇圣寺溶化在外在的自然空间中,以增添其自然风趣。

崇圣寺东有烟波浩淼、碧水纯净的洱海,西边紧倚苍山,其主峰马龙峰高4122m,常年白雪,即使初夏时节,依然是积雪浩然,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有“风来碧落千年雪,关破苍山六月寒”佳句。

特别在十九峰山腰上时常飘浮着白云,宛如五洲,有“五洲封山谷”的美称。

在崇圣寺绿地规划设计中,为了借景,园中设有不同高度观赏点,登其上,近景、中景、远景,一层远似一层,便能感受到苍山洱海之美景的艺术感染力,以增加风景美欣赏的多样性。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洱海月映苍山雪,下关风吹上关花”是大理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真实写照。

在崇圣寺进人山门两侧500m的绿地中,利用植物和大理石要素营造出“风、花、雪、月”图案,并在大理石上镌刻“大理山水甲天下,世界人民共分享”诗句,以点出绿地主题,同时显现了大自然的缩影。

推陈出新

利用石、山、树、池进行空间的划分

崇圣寺绿地规划设计的重点既要再现皇家寺院辉煌壮丽,又要升华庙宇文化。

如何将北方的皇宫别苑与南方的小桥流水融为一体,演变成新型的“园林文化”的确是一难题,崇圣寺建筑群按三轴线,八台九进十层进行规划建设,高差近100m,一览无余。

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强调寺庙园林妙在含蓄,在崇圣寺绿化设计中,要做到若隐若现,使游人可望而不可及。

只有在12个禅堂别院上做文章,通过幽静狭窄的廊道门窗达到内部空间的相互流通,以虚实、明暗作对比,外部空间则用石、山、树、池等进行划分,组成大小不同的空间,并由亭、廊、殿、堂等建筑穿插组合、相互流通,构成不同的小景,使园景丰富多彩。

利用中轴对称进行园林绿地布局

中轴对称式布局是法国平面几何式园林常用的手法,如法国凡尔赛宫利用一条中轴线控制全园,崇圣寺绿地在布局上与其相似(图十),但凡尔赛宫地形属于平原,水域纵横交错,以种植低矮植物为主,故以大面积草坪和图案式模纹花坛著称,而大理崇圣寺位于丘陵山坡上,庙宇厅堂建筑分台设置,根据绿地规划指导思想以高大雄伟常绿乔木为主,结合地形种植攀援植物,同时适当配置各种几何造型的灌木,在寺庙南北两面大面积的缓坡地上,以草坪为底色,设置图案式模纹花

地。

在一台高于一台的庙宇殿堂周围绿地上,利用石、山、水等造园要素与孤植、对植、群植的乔木融为一体。

利用乡土树种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

在崇圣寺绿地的植物配置上,所用乡土树种约为9O%,外来树种约为1O%,如大青树、黄果菩提、滇合欢、山玉兰、罗汉松、云南松、雪松、云柏、扁柏、冷杉、秃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