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海上日出公开课教学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91309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海上日出公开课教学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5海上日出公开课教学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5海上日出公开课教学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5海上日出公开课教学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5海上日出公开课教学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海上日出公开课教学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

《15海上日出公开课教学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海上日出公开课教学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海上日出公开课教学设计1Word文档格式.docx

【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教具准备】

小黑板、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导入课文。

在著名的作家巴金笔下,日出显得异样辉煌、壮观,让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们就随着巴金爷爷一起去领略这奇迹般的《海上日出》。

2、读题、审题。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由课题你会想到什么样的问题?

二、逐段朗读,随文识字

1、指名读文,思考每段的大意。

2、随文找出生字词引导学生识字、理解应用生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回忆一下哪几段写日出,首尾两段起什么作用。

3、写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创景激情,顺势导入

1、厚积薄发,加强积累:

应用百花园一中的比喻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作为上课口令。

2、吟诵经典,温故知新:

将生字蕴藏古诗名句,复习积淀双管齐下。

3、谈话引入,课件展示日出情景,板书课题。

4、过渡:

《海上日出》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巴金爷爷乘船去巴黎留学,在海上航行的日子里,常常早期观看日出,并把看到的景象写了下来寄给了他的哥哥们,让他们一起领略这壮观的景象。

今天让我们也一起来继续领略一下这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自由读文,思考:

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2、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明白修辞,反问句改陈述句:

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

思考:

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1、巧设疑问,突出主线:

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默读课文,画画能体现“伟大奇观”的语句,简单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

    

2、集体交流,顺学而教

  重点理解:

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

 ①“一纵一纵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

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②看录像,谈感受。

 【多媒体的使用,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景象的了解把握。

 ③想象着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个人展示)

(2)“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

(赛读)

  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意思相近词语的辨别,加深了对文章的准确理解。

3、把握情感,指导朗读

  了解了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绮丽,想像一下作者看到太阳跃出海面时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我们该怎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评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表能力,听读能力。

4、齐读最后一段,回味整篇文章。

四、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

 (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

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理出思路,按顺序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五、谈话小结,学习写法

1、渗透观察,养习惯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

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2、总结写法,指明灯

结构安排是:

总起----分述----总述;

写作顺序是: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有详有略:

一六段略写,二三四五详写。

3、延伸拓展,陶醉美

太阳----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的礼物。

它是光明的使者,温暖的象征。

尤其

是经过漫漫长夜喷薄而出的太阳,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光明和温暖,还有奋

发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点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尽可能的用上“词

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一个片段,注意写出其变化

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

可以学习课

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板书设计】

总起----时间、地点

日出前----浅蓝红霞(色美)

分述日出时----半边脸圆东西(形美)

海山日出有薄云:

透过灿烂雄伟壮丽

日出后(光美)

有厚云:

金边光亮

总结----伟大的奇观

【教学反思】

由于这是一篇看图学文,首先在课的设计上我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

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范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

课堂中,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尝试的读,有老师有层次指导的读,在层层指导下逐步达到有语气的读、有感情的。

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其次充分联系图片,运用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直观形象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

再次,我重点引导学生在咬文嚼字中品尝美,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理解,体会语言背后的东西,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最后,引导学生在延伸拓展中陶醉美,总结写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紧扣文章设计总结语,以小诗结束全文,深化主题;

优化作业,让自然美继续延伸。

另外,在课堂中,我还注重引入经典诵读,厚实学生的积累,让语言文字美熏陶学生,培养爱国情感。

本节课存在的缺憾:

1、准备不充分,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导致教学节奏缓慢,理解不够深入;

2、教师引的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

3、平时的教学不够扎实,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阅读理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蚂蚁四重奏

蚂蚁是世界上分布广、数量多的生物之一。

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我曾仔细观察过这种神奇的小动物,发现它有一套简单、实用的生存哲学。

正是这一套哲学让蚂蚁家庭永远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我管这套哲学叫“蚂蚁四重奏”。

第一重:

永不放弃。

如果我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不是翻过或钻过障碍物,就是绕道而行。

总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二重:

未雨绸缪。

整个夏天蚂蚁都在为遥远的冬天做准备。

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

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

第三重:

满怀期待。

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

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即使是少有的冬日暖阳也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

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洞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

第四重:

竭尽所能。

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

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小小的蚂蚁给我们上了一堂多么生动的哲学课啊。

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选自《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小学版)》2011年第12期)

(1)照样子,写词语。

生生不息(AABC式):

________、________

丰衣足食(含有近义词):

(2)画线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请你仿写一句:

________。

(3)蚂蚁是怎样“未雨绸缪”的?

(4)小蚂蚁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5)你从哪些事物中得到过启示呢?

举个例子说一说吧。

【答案】

(1)亭亭玉立;

历历在目;

良师益友;

聚精会神

(2)设问;

示例: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这需要你多读好词好句,多读好文章,多写文章。

(3)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

(4)蚂蚁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5)示例:

我观察过猫捕鼠,猫可以在老鼠洞前一动不动地等待几个小时。

由此我明白了,要想成功就要有耐心、有恒心,坚持下去不放弃。

【解析】【分析】

(1)从给出的词语“生生不息”来看,是AAB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

从给出的词语“丰衣足食”来看,是含有近义词。

(2)先提出为题(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

),然后紧接着回答(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这是设问句。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5)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1)示例:

亭亭玉立;

聚精会神;

【点评】

(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考查学生对设问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

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苍蝇与宇宙飞船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科学家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苍蝇是声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秽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踪迹。

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

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

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

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

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

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科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一种别具匠心的小型气体分析仪。

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

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

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

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3-6年级)》2016年第2期)

(1)解释词语。

声名狼藉:

________

别具匠心:

(2).画线的句子中,“鼻子”一词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

这和文章前面一句________相呼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苍蝇是非常脏的动物,所以它一无是处。

B. 

苍蝇是依靠嗅觉神经细胞闻到气味的。

C. 

科学家仿制的小型气体分析仪的探头是金属。

(4)你还知道哪些模仿生物的发明呢?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答案】

(1)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

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2)这里说的鼻子并不是真正的鼻子;

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

(3)B

(4)科学家模仿鱼鳔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

(1)声名狼藉:

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

(2)引号的主要作用有:

表示引用。

表示特定称谓。

表示特殊含义。

表示讽刺和嘲笑。

突出强调。

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3)本题可以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判断。

(4)本题属于积累拓展,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形容一个人的名誉坏到极点。

⑵这里说的鼻子并不是真正的鼻子;

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

⑶B;

⑷示例:

科学家模仿鱼鳔的原理,发明了潜水艇。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做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引号的作用,不同的语境作用也不相同,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做题时要根据题意并结合语段内容进行筛选。

(4)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解答。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伦敦大雾的真相(节选)

伦敦本来就以烟雾出名,有“雾都”的名号。

可是那一次伦敦经历的,可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整整有五天之久。

浓雾从街上钻入窗户与办公室。

大众运输系统几乎瘫痪,到了夜里,能见度低到许多地方都无法行走。

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然后烟雾消散,一切都恢复正常。

至少大家以为恢复正常了。

直到三个星期后,内政部发表了统计数字,大家才恍然大悟,那是一场灾难。

原来在那五天里,有四千人死于呼吸疾病,大雾之后几个月,另外有八千人因此死亡。

死者大多数是年纪大或有病缠身的人。

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

有个研究团体重新检验了当年搜集的肺脏标本,发表了研究报告。

在那些标本中,空飘微粒的含量极高,例如煤灰,证实了当年伦敦卫生官员的判断:

燃煤是致死元凶。

但是,仔细分析那些微粒后,科学家发现,除了煤灰,其中还有十几种其他物质的微粒,包括金属,例如铅。

许多微粒源自柴油,直到今天,柴油仍是欧洲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发生大雾那年,伦敦刚把电车完全改为柴油引擎车。

因此,那场大雾的致死威力,是几个因素并发的结果。

(选自《每天都是一份礼物》,北京燕山出版社)

(1)给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消散________①由聚集而分离;

②分发;

分给;

③排遣;

排除。

确实________①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

②真实;

实在(跟“虚”相对);

③实际;

事实;

④果实;

种子。

(2)“恍然大悟”的意思是________。

“那是一场灾难”的“那”指代的是________。

(3)“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因为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倒装,原因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4)“那场大雾为什么杀伤力那么强?

”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因吧。

(5)伦敦大雾带给人类什么启示呢?

【答案】

(1)①;

(2)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

(3)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

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

(4)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5)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1)解答本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根据词义选择字义。

(2)理解词语时要结合语境。

恍然大悟:

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那”指代的内容可以从第一自然中总结。

(3)本句是一个倒装关系的因果复句,所以后半句是原因,前半句是结果。

(4)仔细阅读文章,根据题意进行筛选概括。

(5)解答本题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主旨进行解答。

⑴①;

③;

⑵猛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持续五天的伦敦大雾;

⑶出席的观众连舞台都看不见|室内演奏会也必须取消;

⑷因为燃煤造成的煤灰、源自柴油的许多微粒等都是大雾致死的因素。

⑸要从多方面保护环境,防止空气污染。

(1)本题主要考查字义的理解能力。

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对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一般这种代指内容都在代词的前面。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做题时要先理解题意,再结合阅读语段进行解答。

(5)本题主要考查的阅读感悟。

做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天,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

江面上漂着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

岸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象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伏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2)短文按________顺序描写了漓江的景色。

(3)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下来。

【答案】

(1)比喻句:

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

拟人句: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天,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2)季节

(3)春:

生机勃勃;

夏:

热闹非凡;

秋:

丰硕诱人;

冬:

安静、纯洁。

(1)比喻句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也叫"

譬喻"

打比方"

,而拟人句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再结合课文即可得出。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

每段的开头是春夏秋冬,所以短文是按照季节的顺序去描写漓江的景色的.

(3)本题考验的是在句子中提炼关键词,根据“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

”这句话就可得出本题的答案了。

(1)比喻句:

拟人句:

(3)春:

(1)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3)本题考查的是在句子中提炼关键词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