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与空间差异演变特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962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与空间差异演变特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与空间差异演变特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与空间差异演变特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与空间差异演变特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与空间差异演变特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与空间差异演变特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与空间差异演变特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与空间差异演变特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与空间差异演变特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面对伴随经济快速增长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自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缩小差距的战略和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

2011年,国家更是针对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实施了片区扶贫攻坚战略,以期让穷人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然而,当前对连片特困区经济增长规律、经济增长的益贫性、经济增长益贫性时空特征等的研究尚为空白,涉及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益贫性的文献也十分有限,仅有徐丽萍等(2011)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益贫性时对国家扶贫重点县进行过分析,贺文惠等(2011)研究安徽省贫困县经济增长质量时对其益贫性进行了测度。

本章旨在以国家片区扶贫攻坚战略的主战场、“先行先试”试点区域——武陵山片区为样本,基于县域数据研究连片特困区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0-2010)》实施过程中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及空间差异演变,为连片特困区的扶贫开发提供参考。

由于连片特困区多为跨省级行政区域的集中特殊困难区域,一方面,作为整体其经济增长规律具有一定的共性;

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省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等的影响又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并且,经济增长益贫性的空间差异还将影响和重塑片区的空间格局。

因而,本章首先考察武陵山片区整体2000-2011年经济增长的益贫性;

然后对比分析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片区经济增长益贫性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武陵山片区空间差异的演变趋势以及经济增长益贫性差异对片区空间差异的影响;

最后,总结武陵山片区过去十余年经济增长和空间差异演变的规律,提出“先行先试”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二区域研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图1武陵山片区空间分布示意

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简称武陵山片区),地处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四省市交界处,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重点开发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

武陵山片区涉及11个地州市,覆盖71县市区(见图1),其中,湖南37县市区、贵州16县市区、湖北11县市、重庆7县区,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人口3645万,境内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

该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山区于一体,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区和经济协作区,也是我国首个编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并被国务院扶贫办确立为集中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的连片特困区。

由于其典型性,该片区已成为连片特困区研究的首选样本。

(二)研究方法

经济增长是否益贫的争论在于穷人与富人收入增长绝对额和增长速度上的差异,据此,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益贫性增长概念和测度方法。

目前,主要的测度方法有两类,即基于收入增长率变动的益贫性测度(益贫增长率、益贫增长曲线)和基于贫困指数变动的益贫性测度(贫困增长弹性、益贫增长指数、减贫等值增长率、不平等-增长权衡指数、改进的不平等-增长权衡指数)。

鉴于连片特困区各县市区贫困指数可获得性差以及本研究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在区域尺度上的分配效应,本章应用改进的贫困增长曲线和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及其对空间差异的影响。

1.贫困增长曲线

贫困增长曲线(PGC,PovertyGrowthCurve)是Son(2004)提出的一种益贫性增长测度方法,该方法是对Ravallion等(2003)在Lorenz曲线的基础上提出的增长发生率曲线(GrowthIncidenceCurve)的改进,本质上是在增长发生率曲线基础上的累计,优势是在累计中削减了个别点可能出现的误差。

具体地,贫困增长曲线的原理如下:

假设L(p)是Lorenz曲线,它描述的是收入最低的p%人口的收入份额,可以写成:

其中,p为累计人口比例(收入由低到高排序),up为相应比例人口的平均收入。

两边取对数可得:

ln(up)=ln[uL(p)]-ln(p)      

(2)

差分后得到:

Δln(up)=Δln[uL(p)]      (3)

其中,

,即Δln(u)是人均收入排序最低的p%人口的平均收入增长率g(u),故:

g(up)=Δln[uL(p)]      (4)

随着p值从0变化到100,g(up)的变化趋势就是贫困增长曲线。

贫困增长曲线的计算结果可以用于判别经济增长的益贫性。

根据绝对贫困和收入差距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可以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减贫增长(Pro-poorGrowth)、涓滴增长(Trickle-downGrowth)和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Growth)三种类型。

具体的判别条件和含义见表1。

表1经济增长类型与益贫性判别

需要强调的是,鉴于武陵山片区以家庭为单位的分组收入数据难以获得以及本研究关注经济增长区域分配效应的需要,笔者借鉴隋文娟等(2010)的思路,在贫困增长曲线计算时,采用以县域为单位的人口和GDP数据,代替以家庭为单位的数据,即按照县域人均GDP由低到高排序来计算贫困增长曲线。

2.基尼系数子群分解

测度经济增长区域分配效应或表征区域差距的还有基尼系数、塞尔指数、变异系数等指标。

不过,单纯的基尼系数、塞尔指数、变异系数等反映的信息有限,需要通过指数分解揭示各子群内部、子群之间差异对基尼系数的贡献,进而更深入地洞察经济增长的区域不平等性。

基尼系数子群分解大致有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先求出群内不平等的贡献额,然后将剩下部分归结为群间不平等的贡献额;

第二种思路为先求出群间不平等的贡献额,然后将剩下部分归结为群内不平等的贡献额;

第三种思路为分别求出群内和群间不平等的贡献额,再加上一个可能的剩余项R,其中群内不平等的贡献额为群内基尼系数的加权,群间不平等的贡献额就是以各子群算术平均数计算出的群间基尼系数,剩余项R是由于各子群之间可能的交叠而产生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种分解思路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不少文献应用该分解思路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也采用这一分解思路,具体的分解公式如下:

其中,第一项为群内不平等贡献额,第二项为群间不平等贡献额,第三项R为剩余项,可以理解为收入分层程度的高低。

[2]公式中各字母的含义分别为:

G为总的基尼系数,Gk为第k子群的基尼系数,Vk(Vl)、θk分别为第k(l)子群的人口比重和收入比重,u、uk(ul)分别为总体平均收入和第k(l)子群的平均收入,s为子群的总个数。

本研究中,笔者将武陵山片区按照所属省份分为4个子群,分别为湖南武陵山片区、湖北武陵山片区、贵州武陵山片区和重庆武陵山片区,并以人均GDP代替人均收入。

此外,本研究主要涉及武陵山片区71县市区2000-2011年的人口、人均GDP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2001-2012年湖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和贵州省四省份的统计年鉴。

三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及时空差异分析

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时,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0-2010)》为蓝本,推进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扶贫开发战略。

武陵山片区作为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享受了上述战略带来的双重利好,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一)经济增长总体概况

2000-2011年,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态势和全国及四省份的经济增长态势大体一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但略低于各自所属省份[3]。

武陵山片区内部,重庆片区增长最快,贵州片区次之,湖南、湖北片区较低,4个片区的平均增速分别为20.22%、17.46%、15.74%和13.67%。

与所属省份进行比较,只有重庆片区的平均增速高于重庆市的平均增速,其余3个片区增速均低于所属省份的平均增速。

不过,2008年以来,各片区的增速加快,多数年份经济增速超过所在省份的平均增速。

这表明,在过去的10余年中,武陵山片区虽然享受了相关战略带来的优惠,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在各省份中的发展情况仍继续“塌陷”(除重庆片区外),直到最近才有所好转。

此外,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总体较大,经济增长较为脆弱,受外界的影响较大。

图22000-2011年武陵山片区人均GDP及与相关区域的对比

从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来看,2000-2011年,武陵山片区与全国及四省份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其中,武陵山片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由2000年的4983.74元扩大到2011年的20526.58元。

在武陵山片区内部,湖南、湖北和重庆片区之间的差距在2000-2004年不断收敛,特别是2004年三者的人均GDP几乎趋同,2004年后,差距又呈不断扩大趋势,重庆片区的优势日益明显,2011年,分别比湖南片区、湖北片区和贵州片区高出3381.53元、4404.79元和7892.01元,其间,湖北片区则相对衰落,由2000年片区内人均GDP排名第一降至片区内排名第三,仅高于贵州片区。

贵州片区的人均GDP一直为武陵山片区最低,2000-2007年,与其他片区的差距不断扩大,2008年后增速有所加快,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不过,从各片区与所在省份平均水平的差距比较来看,贵州片区人均GDP与贵州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最小,2011年,两者的差距为5785.23元,而重庆、湖南、湖北片区与各自省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2011年分别达到15980.24元、14741.77元、20082.03元,其中,湖北片区的差距最大。

而且,四个片区与各省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综上可见,过去的十余年里,在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战略等推动下,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总体较快,但与全国及各自所属省份的平均水平比较绝对差距仍在扩大,同时,各分片区之间的相对差距也有明显的变化,重庆武陵山片区相对优势日益显著,湖北武陵山片区衰落相对严重。

(二)经济增长益贫性及其时空特征

为了进一步分析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特征及其内部差异,本章考察了2000-2011年片区整体、各分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见图3)以及片区整体2000-2011年各年经济增长的益贫性(见图4)。

图32000-2011年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增长曲线

图42000-2011年武陵山片区各年份的贫困增长曲线

由图3、图4不难发现,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具有如下特征:

①整体上具有益贫性,但在不同年份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2000-2011年,武陵山片区经济相对落后的40%的县市区增长速度快于片区整体增长速度,特别是最为落后的10%的县市区,其平均增速高出片区整体水平约100个百分点。

不过,处于中间水平的县市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相对发达的20%的县市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使得贫困增长曲线在40%-100%的区段上呈对称的U形分布。

而以1年为步长的各年度贫困增长曲线表明,武陵山片区的益贫性增长主要发生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扶贫攻坚战略实施的初期(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和末期(2007-2010年),并且初期经济增长的益贫性不稳定,总是出现益贫性与非益贫性相互更迭。

其余年份则为涓滴式增长,不具备益贫性。

与现有研究中中国经济益贫增长年份(2003-2005年)和西部县市区经济益贫增长年份(1996-2008年)对比发现,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②各分片区经济增长整体的益贫性、益贫增长年份以及益贫增长强度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整体益贫性方面,2000-2011年,重庆片区和贵州片区经济增长大体符合减贫增长的条件,而且其经济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在整个片区内分别列第一、二位;

而湖南片区的贫困增长曲线略呈U形,但人均GDP排序较低的p%人口的平均GDP增长率g(up)都小于当p%=100%时的增长率g(u),符合涓滴式经济增长模式的条件g(u)>g(up)>0,即随着经济的增长,绝对贫困得到改善,但最贫困县市区的收入份额继续下降,片区内部的差距扩大;

湖北片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整个片区内最低,而且贫困增长曲线几乎为直线,即不同十分位的人均GDP增速几乎相同,呈均衡增长的态势。

益贫增长年份方面,各分片区益贫增长的年份和年数都存在差异(见表2)。

没有1个年度所有分片区均为益贫增长,仅在2003-2005年同时有3个分片区实现了益贫增长。

持续3年以上益贫增长的区域和年份也较少,仅有湖北片区在2002-2006年实现了持续4年的益贫增长,贵州片区在2007-2010年实现了持续3年的益贫增长。

益贫增长年数方面,贵州片区最多为6年,其次是湖北片区益贫增长年份为5年,湖南片区和重庆片区经济益贫增长年份最少都为4年,仅占所考察时间的36.37%。

益贫增长强度方面,重庆片区虽只有4个年份的经济增长具有益贫性,但其益贫性增长曲线较陡峭,益贫效应十分明显,相反,其涓滴式增长曲线相对平缓,益富效应较弱,这使得重庆片区虽然经济益贫增长年份较少,但在2000-2011年经济增长总体上具有益贫特征。

此外,湖北片区2004-2005和2010-2011年,贵州片区2002-2003、2004-2005和2009-2010年,以及湖南片区2003-2004年的益贫性增长曲线斜率较大,益贫效应明显;

湖南片区2004-2005年和贵州片区2007-2008年的涓滴式增长曲线斜率较大,益富效应较强;

其余年份贫困增长曲线则总体较为平缓,益贫、益富效应都相对较弱。

表2武陵山片区2000-2011年经济增长益贫性的空间比较

表2武陵山片区2000-2011年经济增长益贫性的空间比较-续表

(三)益贫性时空差异形成的原因

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整体的益贫性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密切相关,而战略实施初期对落后地区的直接投资项目、各类政策引致的预期效应以及战略实施末期实现预期目标的倒逼效应是武陵山片区益贫性增长年份集中在战略实施初期和末期的重要原因,其中,重庆片区、贵州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对整个片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有直接贡献。

各分片区经济增长益贫性的时空差异则是各分片区所处发展阶段、所属省份整体发展战略和政策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武陵山片区虽属同一自然区域和文化区域,但因行政区划分割,并没有形成紧密联系、分工协作的经济区域。

各个分片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思路还是具体的发展策略、政策方面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比如重庆市作为我国第四大直辖市,“大城市”和“大农村”兼具是其基本市情,因而城乡统筹改革与发展是其战略选择,在“成渝城市群”“一体两翼”的整体空间布局下,以黔江区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覆盖重庆武陵山片区)作为“一体两翼”中的“一翼”被重庆市确定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区域,在项目、政策上受到大力支持,同时,重庆片区7区县在行政级别上为平行关系,均由直辖市直管,“省直管县”财政模式激发了各县区经济发展活力,使重庆片区呈现比其他分片区更快的增长速度,并且在重庆市的强力支持和推动下,最为落后的县区增长更快,呈现高速和强益贫性的增长特征。

贵州省是全国最落后的省份,贵州武陵山片区在省内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潜力,在国家重点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起点低、基础薄弱的贵州片区得到不少的实惠,因而表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强的益贫效应。

湖南、湖北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属于中等靠后水平,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仍是其增强省域竞争力和省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偏远的湖南武陵山片区、湖北武陵山片区的发展得到的实际支持有限,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低,并且由于这两个片区都存在具备一定集聚能力的地市级城市且处于集聚阶段的初期,对落后县市区的扶持不力以及要素相对集聚于区域中心城市共同导致了经济增长难以具备益贫性。

[4]

四空间差异及演变趋势分析

2000-2011年经济增长益贫性分析考察了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空间分配的过程,但武陵山片区经济空间差异及演变趋势又如何呢?

本部分应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回答这一问题。

在将各县市区的人均GDP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序后,我们应用基尼系数公式分别计算了2000-2011年武陵山片区以及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个分片区的基尼系数,结果如图5所示。

图52000-2011年武陵山片区及各分片区的基尼系数演变趋势

(一)空间差异及演变特征

由图5可知,武陵山片区及各分片区绝大多数年份的基尼系数低于0.3,意味着片区内的区域差距不是十分突出。

其中,湖南武陵山片区的区域差距最大,除2000年以外,所有年份基尼系数都最大,几乎为湖北片区和重庆片区基尼系数的2倍;

[5]片区整体的基尼系数略低于湖南武陵山片区,位列第二;

贵州片区的基尼系数居中,重庆片区和湖北片区的基尼系数较低,所有年份在0.1-0.2之间,湖北片区的基尼系数一直最小,各县市区之间的发展更为均衡。

从演变趋势看,片区整体和湖南武陵山片区基尼系数的走势几乎一致,呈不规则的“M”形,2000-2002年,基尼系数较快上升,2002-2004年,基尼系数短暂下降,2004-2007年,基尼系数又开始反弹,2007年以后,呈平缓下降趋势。

其中,湖南武陵山片区基尼系数在2006年达到峰值,片区整体则滞后1年,在2007年达到峰值。

这意味着,湖南武陵山片区和片区整体,在2007年以前处于极化增长阶段,2007年以后,出现了相对均衡的增长。

[6]贵州片区的基尼系数则在2000-2009年几乎一直递增(2004-2005年略有下降),2009年以后,则出现了较快下降。

贵州片区这种较长时期的极化增长可能与其经济增长起步更晚有一定的关系。

重庆片区的基尼系数在2000-2003年略有上升,之后迅速下降并趋于平稳,2009-2011年重新回到0.15以上。

[7]湖北片区的基尼系数总体变动较小,2000-2006年,略呈倒“U”形走势,2003年是转折点,2006-2010年,略呈上升趋势,2011年开始回调。

不过,由于其基尼系数绝对值很小,其波动的经济意义不明显。

综上所述,武陵山片区内,湖南片区的区域差距最大,贵州片区次之,重庆片区第三,湖北片区最小,而且,片区整体、湖南片区、贵州片区基尼系数的演变趋势特征明显,均在2007年左右出现了“由升到降”的转变,与全国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二)空间差异演变的影响因子及相对贡献

为了进一步考察武陵山片区空间差异形成的影响因子及其相对贡献,本文对其2000-2011年的基尼系数进行了子群分解,各分量之间的关系及演变趋势如图6所示。

不难发现,在2000-2011年,各子群内部,即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片区内部的差距总体上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差距的主体,平均贡献率达到44.3%;

各子群之间,即4个分片区之间的差距对武陵山片区区域差距也有着重要贡献,平均贡献率为36.94%;

剩余项R,即收入分层程度的贡献率为18.83%。

从各贡献分量的演变趋势来看,子群内部分量的贡献率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2002-2004、2006-2007年略有回调),2011年达到最高值48.14%;

群间分量贡献率则呈2000-2003年下降、2003-2007年上升、2007-2010年下降、2010-2011年上升的不规则“W”形,2007年贡献率达到最高值45.88%,2010年达到最低值28.43%;

剩余项R的贡献率演变趋势与群间分量贡献率演变趋势大体相反,呈不规则的“M”形,2003年达到最高值25.88%,2007年达到最低值9.49%。

图62000-2011年武陵山片区基尼系数各贡献分量演变趋势

基尼系数是有效表征区域经济平衡性的重要指标,子群分解则进一步对区域不平衡的来源或影响因子进行了解释。

区域经济平衡性测度是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抽象概括,而点、轴、网等空间元素是空间格局的具体表征。

基尼系数子群分解表明,武陵山片区4个分片区内部的区域差距是片区整体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并且这一因子的贡献越来越大。

映射到具体的空间形态上表现为,在各个分片区内部少数中心城市如怀化市鹤城区、张家界市永定区、湘西州吉首市、娄底的冷水江市、铜仁市、恩施市、黔江区等由于发展基础、地理区位、行政资源等方面的相对优势而发展更快,处于与本片区内其他县市区拉大差距的极化增长阶段,在空间上呈现为各个分片区内部都有一个或多个相对隆起并逐渐增高的高地,即成长性区域增长极。

各片区之间的差距是片区整体区域差距的第二大来源,这一差距在2000-2003年趋于缩小,2003-2007年趋于扩大,2007-2010年再度缩小,2011年开始反弹,大体呈“W”形波动。

类似地,这一片区间差距波动在空间上表现为4个分片区之间,特别是4分片区的主要增长极之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4个分片区隶属于不同的省份,在行政分割和本位主义驱动下,4个分片区的主要增长极之间竞争大于合作,都希望通过加快发展争当武陵山片区的中心和核心增长极,因而,主要区域性增长极之间的联系强度仍然有限,表现为相对孤立的点状发展。

不过,4个分片区的主要增长极之间的实力仍然相差不大,使得4个分片区在空间上表现出相对均衡,即片区间差距的贡献小于片区内部差距的贡献。

可以预见,武陵山片区4分片区内差距扩大、4分片区间差距起伏波动的空间差异演变趋势仍将持续一段时期。

五经济增长益贫性对空间差异的影响

以县域人均GDP数据计算的贫困增长曲线动态地反映了武陵山片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配效应,而以县域人均GDP数据为基础的基尼系数揭示了武陵山片区经济的空间差异。

那么,经济增长类型是如何影响经济空间差异的呢?

(一)经济增长益贫性与空间差异的相关性

基于贫困增长曲线特征的经济增长类型有益贫性增长、涓滴式增长和贫困化增长三种。

其中,益贫性增长情形下,经济增长更有利于穷人(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不仅绝对贫困下降,而且收入比重相对上升;

涓滴式增长情形下,虽然绝对贫困也下降,但穷人(贫困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富人(相对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