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相关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相关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相关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柯灵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
现代作家。
原名高季林。
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
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
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
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
1931年冬到上海。
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
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
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
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曹文轩
曹文轩 1954年生,江苏省盐城县人。
在农村生活20多年。
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7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学术专著《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长篇儿童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短篇小说集《哑牛》《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的祠堂》《云雾中的古堡》《红葫芦》《蔷薇谷》等。
短篇儿童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季羡林
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后到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
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
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刘亮程
刘亮程,1962年出生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和青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工作。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二)《采薇》白话译文
巢菜采了又采,
巢菜冒出了芽尖。
说回家呀道回家,
转眼又到了残年。
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有家等于没有家。
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巢菜采了又采,
巢菜多么鲜嫩。
说回家呀道回家,
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
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地方总是没有固定,
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巢菜已经又老又硬。
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王室的差事没有尽头,
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
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
是棠棣的花密密层层。
那驶过的大车是什么人的车?
当然是将帅们坐乘。
兵车已经驾起,
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
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驾起四匹雄马,
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
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
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
怎能不天天警戒,
玁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想起我离家的时候,
杨柳依依随风飘飞。
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
纷纷扬扬雪花漫天。
路途泥泞步履艰难,
饥渴交加满身疲惫。
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
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三)资料链接
《诗经》中的部分思乡作品
击鼓(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扬之水(王风)
扬之水,不流束薪。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
怀哉!
曷月予还归哉?
扬之水,不流束楚。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
扬之水,不流束蒲。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
东山(豳风)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燿宵行。
不可畏也?
伊可怀也!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埽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仓庚于飞,熠燿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关于《我心归去》
我们从脚下的土地开始了一切。
我不得不一次次回望身后,一次次从陌生中寻找熟悉,让遥远的山脊在我的目光中放大成无限往事。
人可以另外选择居地,但没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即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即便这块土地曾经被太多的人口和太多的灾难压榨得疲惫不堪气喘吁吁,如同一张磨损日久的黑白照片。
你没法重新选择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容貌,身上散发出你熟悉的气息,就埋葬在这张黑白照片里。
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打兔草的竹篮,或者一盏雨夜里瓜棚里的孤灯,都先后遗失在这张黑白照片里——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母语,你的心灵之血,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荒唐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韩少功《世界》)
我们无须夸张故乡的意义,无须对文化的地域性积累过分地固守。
我们在不可逆的时间里远行,正在卷入越来越范围广阔的文化融会,但我们无论走出多么远,故乡也在我们血液里悄悄潜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涌上我们的心头,使我们忍不住回头眺望。
回望故乡,是每一个人自我辨认的需要,也是远行的证明。
(韩少功《回望》)
关于《想北平》
我的老家是北平。
我可是已有廿年没在北平过年过节了。
这廿年来,每逢佳节,特别是新年,我就分外地思念北平。
北平的年节是多么花梢有趣呀!
一闭眼,我就走回记忆中的世界,那里有百果的腊八粥、什锦糖、红白蜜供、走马灯、带琴的风筝,和多少多少别处见不到的东西。
越想北平,越觉得苦闷,倒好象只有北平会过新年似的!
(老舍《新禧!
新禧!
》)
一九四九年年尾,我回到故乡北京。
我已经十四年没回来过了。
虽然别离了这么久,我可是没有一天不想念着她。
不管我在哪里,我还是拿北京作我的小说的背景,因为我闭上眼想起的北京是要比睁着眼看见的地方更亲切,更真实,更有感情的。
这是真话。
(老舍《我热爱新北京》)
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
我们所最熟习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
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
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们很能得一些印象,得到一些能写成很好的旅记的材料。
但印象终归是印象,至好不过能表现出我们观察力的精确与敏锐;
而不能作到信笔写来,头头是道。
至于我们所熟习的地方,特别是自幼生长在那里的地方,就不止于给我们一些印象了,而是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们的生活里,我们对于它能像对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详细,连那里空气中所含的一点特别味道都能一闭眼还想象的闻到。
(老舍《景物的描写》)
关于《前方》
谁使我们如此惆怅徘徊?
使我们总是表现出一个离乡人的态度?
离乡人站在故乡最后一座山岗上,再一次俯瞰整个山谷,踯躅徘徊,驻足不前。
其实,我们就是这样生活和告别的。
用赖讷•玛丽亚•里尔克斯的话来说,这就是现代生活感情的基本特征。
在向工业时代过渡时期,浪漫派发现家乡已遭遗弃,从农村涌向城市,从东方涌向西方、涌向美洲的大规模迁移运动构成它的背景,火车和轮船使他们能够做到这点。
遭到遗弃的家乡被美化成田园乐土,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正是严酷的贫困才发生这种迁移。
与此相应,城市的景象也变得黯然凄楚。
人们曾一度认为,城市的空气令人感到自由,自中世纪以来城市市民文化的发展是西方的重大贡献。
可是现在人们却开始指责城市的冷漠、粗陋和道德败坏,最后竟出现了不幸的对立情况。
这里是“血与土地”,那里是“沥青丛林”,就连文学和艺术也都受到影响,发生“蜕变”。
如果我们抛开这此不管,而仅仅从新观点出发,就可以发现人们在远和近问题上所持有的矛盾心态。
近指的是留在故乡。
故乡作为居住在家里,会使人感到熟悉、习惯,因此是人们基本的需要。
但近又会使人产生憋闷、压抑之感,而远却具有吸引力,因为它能使人有机会看到新东西和异国风情,能使人摆脱掉好奇的、爱传流言蜚语的邻居的监视。
在文明的环境里存在着公众和秘人的对立。
这种现象以前就有,代表公众的是集贸市场,而象征秘人的则是市民那些摆脱公众视野的深宅。
如果公众活动过量和私人生活使人产生了孤独和压抑,这时人们就会重新渴望能有邻居相伴。
渴望外出和思念归乡是一对孪生姐妹,它表现了人类的矛盾心理,只有真正的人才能彻底消除这种心理。
(卡林•瓦尔特《我与他》)
关于《月是故乡明》
在故乡,季老虽然仅仅生活了短短的六年,但他始终眷恋着故土。
他在国内外的大城市里住了几十年,曾游历过祖国大江南北的名山胜地,也曾飞抵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饱览过那里的旖旎风光,但心里割舍不下的仍是自己故乡的普通小村。
而且,星转斗移,日月更替,季老对故乡的感情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季老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从离开故乡到去济南上小学、中学,再到去北京上大学,去德国留学,再到返回祖国执教北京大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季老总是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对故乡的思念从未停止过。
刚到德国哥廷根不久的一天,他在日记里写道: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
我有时想得不能忍耐。
”他在1989年11月写的《月是故乡明》一篇散文中,用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下看到的月亮,同故乡的月亮做了比较,他说:
“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季老忘不掉的,岂止是故乡的“小月亮”,他也忘不掉小时候在故乡喝过的绿豆小米稀饭,忘不掉家乡的红枣,忘不掉经常偷偷给他半个白面馒头的大奶奶,忘不掉曾在一块儿玩耍的小伙伴杨狗和哑叭小,忘不掉带着他到地里拾麦子的宁大婶、宁大姑,忘不掉教他认了几个字的启蒙老师马景恭……当然他更忘不掉埋在故乡黄土里的母亲。
他在《人间第一爱》这篇短文中写道:
“我一生走遍了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
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
”其实,故乡里的一草一木,小时候认识的每一个人和知道的每一件事,他都忘不掉,这些经常出现在他的梦中和他写的优美散文中。
季老真诚地关心自己的故乡。
他对故乡的穷困忧心如焚,他也对故乡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件美好的事物由衷地赞美。
他知道,建国以前故乡是山东省最穷的一个县中的最穷的小村,这种状况即使到了70年代也没有根本改变。
他曾经说过:
“一想到自己的家乡的穷困,一想到中国农民之多之穷,我就忧从中来,想不出什么办法,让他们很快地富裕起来。
我为此不知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
”(见《还乡十记》)他经常向见到的临清人打听故乡的收成情况。
季老在1975年1月19日写给我的信中说:
“我们家乡收成又不好,颇为忧心。
”在散文《听雨》中写道:
“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
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生长。
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
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
忧心如焚,徒唤奈何。
”他看见天旱就为故乡人民着急,他听见下雨就心旷神怡,他说:
“我是乞借春雨护禾苗。
”(见《喜雨》)季老就是这样,时时刻刻关心着家乡的收成,日日夜夜企盼着故乡人民尽快富裕起来。
1982年9月,季老回到了故乡。
当他看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故乡人民“陡然富了起来”,“浓烈的幸福之感油然传遍了全身”,他情不自禁地写道,“我觉得自己的家乡从来没有这样可爱过”,“我真觉得,我的家乡是非常可爱的。
”他还对故乡的一棵五样松大加赞美,认为一棵松树上同时长出五种不同的叶子,过去不但没有见过,而且也没有听说过。
他对故乡的烹调技术也由衷地赞叹:
“我生平第一次品尝了同时端上来的六个汤,汤汤滋味不同。
同行者无不啧啧称奇,认为这是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过的。
”他总结说,这次回故乡,“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所见所闻,触目快意。
”(以上引文见《还乡十记》)季老真正是因故乡之忧而忧,为故乡之喜而喜。
而从这一忧一喜中,我们不是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季老心中那一份浓浓的乡情吗?
(马景瑞《悠悠故乡情》)
关于《今生今世的证据》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和精神居所。
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
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话都觉得心疼。
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
(刘亮程《村庄的事情》)
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
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
叶落归根。
懂得自己是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
年轻时你不会相信自己是一片叶子。
你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
你几乎忘掉故乡这棵大树。
但死亡会让人想起最根本的东西。
许多人都梦想死了以后埋回到故乡。
一则是对故土最后的感激,人一生都在索取,只有死亡来临,才想到用自己的身体喂养故土。
二则人在潜意识深层有“回去”的愿望。
所谓轮回再生均以回去为前提。
所有的宗教均针对死亡而建立。
人们追随迷恋宗教是因为它给死亡安排了一个去处。
一个人面对死亡太痛苦,确定一个信仰,一个“永生”的死亡方向,大家共同去面对它。
这便是宗教的吸引力。
我们汉民族没有宗教,死亡成了每个人单独面对的一件事情。
这时候,故乡便是全部惟一的宗教。
从古到今,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
(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四)《月是故乡明》《今生今世的证据》评点示例
月是故乡明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①
评点
①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
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
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
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很多。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
来。
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②我天
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
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
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飘泊天涯。
③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
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的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
④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前几
①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②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
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③以下是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籽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④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的老朋友来看我。
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
“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
”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①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②
月是故乡明。
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
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①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
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
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
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
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
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②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③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想念过去。
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
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
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
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
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
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
背后是紧追
①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