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史料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的先驱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77457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2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史料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的先驱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化学史料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的先驱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化学史料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的先驱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化学史料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的先驱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化学史料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的先驱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史料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的先驱文档格式.docx

《化学史料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的先驱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史料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的先驱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史料范旭东中国近代化工的先驱文档格式.docx

他曾立照明志,要为民族振兴寡言力行。

1911年,正当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之时,范旭东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1912年曾供职于民国政府财政部下属部门监测银元铸币质量,可两月后,他因不满官场腐败,愤然辞职。

深明范旭东心思的兄长范源濂时任教育总长,恰逢一次良机,委派范旭东赴英、法等欧洲国家考察。

在这期间,范旭东以考察盐政为主,兼及制碱化学工业。

近一年的欧洲之行,更坚定了他实业救国的信念。

这时的中国,仍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困境中。

官商勾结,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市场上,洋面、洋线、洋布、洋火、洋盐、洋油、洋药……几乎充斥着所有商铺。

日、英、法、美、德、意等多国的洋人、洋枪在一些城市及重要口岸随处可见,洋船、军舰更是频繁出入。

各方政治势力、军事力量、经济利益的矛盾彼此交织,相互争斗,形势异常复杂。

此时的范旭东本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凭借家世渊源平步仕途或成为一个八面来风、富甲一方的商贾,可他却毅然选择了一条布满荆棘的开创民族近代化工的实业家之路。

大展雄才,为中国近代化工艰辛力行三十年

范旭东既是一位颇富远见的化工实业家,更是一位极重民族气节的实干家。

他不仅从日本、欧洲诸国的成功经验中认识到发展实业的重要性,同时对自己的事业蓝图也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在《范旭东回忆录》中曾有这么一段记载:

“我去欧洲考察以后,越发感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碱工业,便谈不上化学工业的发展。

我之所以先创办久大精盐厂,正是为下一步变盐为碱,孕育强大的中国化学之母。

范旭东将久大精盐厂的厂址选定在天津塘沽也是独具匠心。

首先,塘沽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食盐资源,又有附近的唐山煤矿资源,还有方便的海陆交通,他的眼睛不仅盯着国内市场,同时还紧盯着国际市场。

另外,塘沽邻近国家的商贸中心和政治中心,便于募集创业资本、也便于利用高层人脉关系的周旋获取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此后坎坷的创业历程更充分地证明了范旭东最初的决策是何等的英明!

“毒盐”风波,一则新闻轻舟过

20世纪初,中国人曾被西方人讥笑为食“土”民族。

这是因为中国的食盐开采虽有千百年的历史,但由于工艺落后,盐中杂质含量高。

清末,由于中国普通百姓长年食用的是质量低劣的盐,故被外国列强讥讽为食土民族。

为改变这一状况,范旭东立志实业救国。

在国外,含NaCl不足85%的食盐一般禁止喂养牲畜,而当时中国许多百姓食用的是含NaCl不足50%的粗盐。

尽管当时也有从国外进口的精盐,可是因为量少价高,普通的老百姓吃不上。

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状况,1915年,范旭东四处筹措资金,主持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并正式投产,所产“海王星”精盐中NaCl含量超过了90%,而且物美价廉,深受百姓欢迎。

白花花的精盐面世,也宣告了中国产盐业新时代的到来。

然而,一起风波差点毁掉了范旭东的前程。

就在1915年8月,天津一家报纸传出“久大精盐毒死人”的消息,天津街头立刻沸沸扬扬,老百姓谈之色变。

接着,英国驻津舰队奉命封锁了天津港,禁止久大精盐外运。

国内外盐商更是群起攻之。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范旭东新建的久大精盐公司触犯了外国盐商和国内盐覇的利益。

数百年来,中国的食盐产销历来由官商合伙垄断,他们可以巧立名目,随意抬价,甚至有些奸商还向盐中掺土,坑害百姓。

而久大精盐的面世直接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于是他们企图通过散布谣言将久大精盐公司置于死地!

面临绝境的“久大”如果不能快速做出反应,其后果难以预料。

范旭东几经辗转,终于拿出良策。

几天后,这种据说有“毒”的盐被端到了袁世凯的饭桌上,就在袁世凯吃得高兴的时候,一旁的杨度提醒他:

今天这菜中放的就是被外面传说有“毒”的久大精盐。

袁世凯听后再一次仔细品尝,连声说“好”。

第二天,“大总统袁世凯亲自品尝并称赞久大精盐”的新闻就刊登在各大报纸上。

顿时,那些散布久大精盐有毒的谣言不攻自破。

与此同时,范旭东还获准通过国内五个港口运销精盐,久大的“海王星”从此声名大振,远销海内外。

聚英才,国碱海外美名扬

制盐业的初战告捷并没有让范旭东缓下前进的脚步,他很快就开始筹划征战制碱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军

1917年,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主战场上斗得你死我活,国际市场上的纯碱产销均受到影响。

当时中国纯碱市场已被英国卜内门公司垄断,碱价一涨再涨,一些以纯碱为基本原料的玻璃厂、造纸厂、纺织厂、染料厂纷纷挣扎在困境之中。

范旭东早已注意到创办制碱工业的机遇和前景,注意到制碱工业对中国化工发展的制约关系。

然而,制碱比制盐要难很多,范旭东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和技术,这也是吸引投资的前提。

开始,范旭东与陈调甫、王小徐等人在天津为筹办“永利制碱公司”奔波。

1917年春节前夕,他们竟在范旭东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4m高的石灰窑,炉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范旭东制碱的消息引来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终于在春节——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制出了9kg合格纯碱。

这个“开门红”为赢得投资入股者的信心和支持奠定了基础。

但是范旭东和他的同仁知道,距离正式建厂投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范旭东在天津的故居,当年轰动社会的制碱实验就是在这个小院里完成的。

现代的青年学生未必能够理解:

一项通过小型试验能够制得的产品,要转化成规模化的具有经济效益的工业产品到底有多难?

资金难题、技术难题、市场营销难题……一个比一个难度大。

此前,也曾有人想创办碱厂,试图挑战英国人在中国纯碱市场的垄断地位,最终均一一告败。

英国卜内门公司在中国的经理李德立曾公然扬言:

卜内门在中国犹如铜墙铁壁,不怕任何人的进攻!

可范旭东没有畏缩,坚持要创办中国人自己的碱厂。

当时世界上的制碱工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路布兰法,一种是苏尔维法。

前者属传统工艺,成本较高;

后者技术先进,成本较低,但技术被几大国际公司所垄断,不仅无法获取相关技术资料,也无法采购到相关的成套设备。

几经权衡,范旭东还是迎难而上,选择了后者。

为了强化科技力量,范旭东广纳人才。

正是在他坚韧的民族意志和朴实无华的作风感召下,一群青年科学家聚拢到他的周围,其中有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硕士陈调甫、上海大效机器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王小徐、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气化学专业毕业生李烛尘(建国后历任食品工业部部长、轻工业部部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博士侯德榜(建国后曾任化工部副部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美国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孙学悟(建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所长)。

并且,范旭东主张:

科研先行于生产。

于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营科研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另外,还吸引了美、德等国专家来华合作,这是中国企业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团队。

与此同时,范旭东一方面募集建厂生产资金,购建厂地;

另外还从政府方面争取到了工业用盐免税的政策。

历经6年的艰辛,1924年8月13日永利碱厂就要正式开工出碱了。

这天工厂的经理、工程师、股东纷纷来到制碱车间,几十双眼睛热切的注视着传送带上,期待着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可遗憾的是,那一刻送出不是本该白色的碱而是红碱!

制碱失败了。

侯德榜愣住了,范旭东心碎了,股东们愤怒了。

这6年,耗资三百多万元,除去股本二百万,股东们不仅未见一分红利,还倒欠一百多万元的债务!

在股东会上,群情激愤,矛头直指侯德榜,是范旭东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坚持信任侯德榜,并要求在继续生产的同时查找原因。

结果发现导致产出红碱的原因是输送碱液的钢管被腐蚀生成铁锈混入碱中所致,处理的办法只能是撤下价值10余万元的钢管,换上耐腐蚀的铸铁管,并加少量Na2S使之与铁作用形成一层保护膜,这样既可避免铁管的进一步腐蚀,又可避免对碱产品的污染。

可是祸不单行,7个月后,红碱问题还没来得及解决,生产的主要设备皿口干燥锅也被烧坏,连红碱也不能生产了,工厂被迫停产。

这时的永利碱厂基本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几乎只有范旭东一人相信碱厂还有希望办下去。

当年的永利碱厂

就在永利碱厂陷入绝境之时,有一个人笑了,这人就是英国卜内门公司的总裁尼可逊(Nicholson)。

尼可逊亲自来华找到范旭东,愿以永利碱厂投资成本的两倍价格入股永利,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范旭东竟断然拒绝,并对他说:

“我记得,英国有句谚语叫做‘脚镣即使是金子做的,也没有人喜欢戴。

’按我国政府批准的永利制碱公司注册之章程规定,永利的股东以享有中国国籍者为限。

我想尼可逊先生和您的卜内门公司是不具有这条件的吧!

”后来在《范旭东回忆录》中这样记载道:

“要想让化学工业形成我们民族的长城,就要咬紧牙关,一代人两代人地干下去,才有可能成功。

我们没有退路,摆脱绝境的唯一办法,就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去做,多少会有成就!

就这样,范旭东硬是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率领着全厂员工经过一年多时间对导致生产失败的技术因素和设备因素进行了全面排查,充分发挥科学家团队的作用,对生产流程和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改进和更新。

1926年6月29日,是永利碱厂值得纪念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化工发展史上应该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永利制碱车间的传送带上源源不断地送出纯净洁白的碱。

永利,不仅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碱厂,也是亚洲的第一个碱厂。

一个月后,永利的红三角牌纯碱质量已经超过了英国卜内门公司的产品。

同年8月,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永利红三角牌纯碱一举成名——荣获金质奖,永利产品同时不失时机地向国内、国际贸易市场迅速挺进。

1933年,侯德榜撰写的《纯碱制造》(英文版)在美国正式出版,从而将保密七十年的苏尔维制碱法彻底公之于世。

侯德榜的这一壮举被美国化学家E.O.威尔逊称赞为“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

价格战,巧令洋商甘俯首

永利的成功是英国卜内门公司不愿看到、也是不能容忍的。

尼可逊企图在永利“乳臭未干,立足未稳”之时给予致命一击。

1926年秋,一场价格大战悄然拉开了帷幕。

相对于英国卜内门公司超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优势,永利与之悬殊太大,如果把卜内门比作世界超级航母,永利充其量算一艘鱼雷快艇。

这场大战的结局似乎显而易见。

卜内门公司在中国市场率先降价,范旭东紧随其后让红三角碱比洋碱便宜三角钱,这样比肩下调价格数月后,卜内门使出杀手锏,从英国调运大批洋碱到中国,以低于原价40%的价格倾销。

这时,财薄力微的永利已难承其重,如果继续降价,公司将资金周转不灵,面临破产的威胁;

如果不再降价,公司将失去市场,面临倒闭的灾难。

永利碱厂再一次陷入绝境!

怎么办?

打不垮的范旭东终于想出一个妙招,他把眼光转向了日本市场。

当时日本的纯碱市场也为英国卜内门公司所垄断,范旭东利用日本三井与三菱财团间的矛盾,将红三角牌纯碱打入日本并迅速占据了1/10的市场,接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幅降价,这下让卜内门扛不住了,因为卜内门所占9/10的日本市场如果也跟随永利降价,将损失巨大,不降价又会面临失去日本市场的危险。

价格大战的局面迅速逆转。

尼可逊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卜内门公司主动找到永利签约,拱手让出55%的中国市场,卜内门只能以45%的比例配销。

并规定:

倘若卜内门在中国的洋碱价格发生变动,需先征得永利一方的同意。

另外,卜内门还需为永利在日本市场每月委销红三角牌纯碱1000吨。

价格大战终于在1928年6月落下帷幕,“超级航母”竟被“鱼雷快艇”打得落荒而逃,范旭东创造了迄今仍被MBA教程列为经典案例的商战奇迹!

范旭东能在逆境中屡屡反败为胜,与他卓越的企业管理能力和凝聚力是分不开的。

在上世纪30年代初,永利碱厂的工人己达700人,对职员和工人都实行8小时工作制。

工厂设有医院,免费治疗;

设有幼稚园和小学,职工子弟免收学费;

设有工人工读班和特别班,免费为工人提高文化水平;

建有工人住宅和职员住宅(月租金约为工人、职员月工资的1/8,其中职员住宅有前后门独院);

年终对先进生产者给予奖金红利,对每工作三年的技术人员,给三个月假,公费去外地旅游。

这一切都为企业的活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1930年,红三角牌纯碱又获得比利时工商博览会金奖。

此时,范旭东已开始瞄准民族化工发展的新目标——制酸。

他深知,酸和碱,是化学工业的两个“翅膀”,有了这两个“翅膀”,中国化工才有可能腾飞。

1934年春天,范旭东就开始着手筹办制酸厂。

他筹集资金,并委派侯德榜率多名技术骨干到美国学习相关技术并购置生产设备,其间得到了华商李国钦的大力协助。

到1937年2月5日,一座远东第一流的大型硫酸铵厂,在江苏省六合县卸甲甸(现南京市大厂镇)顺利落成,揭开了中国化学工业崭新的一页!

范旭东在卸甲甸创建的硫酸铵厂

然而,有了两个“翅膀”的中国化学工业,却没有能够起飞。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全面展开,范旭东奋力振兴的民族化工事业也再一次面临灭顶之灾。

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占领卢沟桥

抗倭寇,壮士豪气载千秋

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

范旭东创办的亚洲首屈一指的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也一同陷于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

这时,英国卜内门公司又一次找上门来,愿以其在日本银行的三十万银元押金投资永利碱厂,以换取英国对永利的保护。

范旭东很清楚“老朋友”一举两得的伎俩:

一方面可保障战时英方在日行的资金有个着落,二来可在战后拥有与永利合作办厂的依据,进而达到逐步渗透、瓦解中国的民族化工企业的目的。

范旭东自然不会上当。

同时,日本兴中公司也找上门来,打着“日中亲善”的幌子要收购永利,范旭东冷冰冰地回绝道:

“我的工厂不卖,你们若能拿走,就拿走好了!

紧接着,日本人以武力相要挟,范旭东愤然决断:

“宁肯为工厂开追悼会,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

当年8月10日起,永利在南京的硫酸铵厂先后三次遭到日寇飞机轰炸,工厂遭受严重破坏。

范旭东迅速决定:

转产军火,投入抗战!

几乎与南京沦陷同时,塘沽永利碱厂和南京硫酸铵厂分别在12月10日、13日完全落入日寇魔掌。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令世人震惊,但倔强的范旭东毫无畏惧,他要让中国民族化工再度崛起,要让塘沽化工的旗帜永远飘扬。

他会同李烛尘、侯德榜、孙学悟率永利的近千员工集体南迁,最终落根在四川犍为县泯江岸的老龙坝,并将老龙坝更名为“新塘沽”。

新塘沽——寄托着范旭东多少深情,多少梦想!

经过实地勘察后,范旭东和侯德榜等人都意识到,重建碱厂的难度非比寻常。

首先是生产原料,原厂是用海盐,而现在要用的是井盐。

因此,生产工艺流程会有很大不同,相关的生产技术及技术指标、生产成本都是未知数;

显然,原来破密的苏尔维法是不能用了。

而弃厂南迁,重建资金就是个大窟窿;

还有,当时正处战争时期,所需购置的生产设备从哪来?

……起初,他们想到了德国查恩制碱法比较适合井盐制碱,专往德国商谈,不料德国已与日本结为盟友,范旭东不愿接受协议中有辱国格的条款,不得不放弃。

最终,范旭东鼓励侯德榜领头自行研发一种新的制碱法,走一条中国人自己的制碱新路。

天道酬勤。

侯德榜在碱厂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全力配合下,通过三年的努力,分析两千多种样品,通过五百次仿生产循环实验,终于成功研发出氨碱联合生产的新方法。

原料盐的利用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98%以上,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1941年3月16日,范旭东在新塘沽正式宣布了这项新的制碱技术发明。

就这样,范旭东率领的以侯德榜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继上世纪二十年代冲破外国公司的技术封锁、破解雄覇七十年的苏尔维法秘密之后,又在四十年代冲破日寇的重重军事封锁,创造了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侯氏制碱法。

抗战期间,范旭东力克种种艰难,在四川先后创办了永利川厂、久大自贡盐厂、自贡玻璃厂、自贡陶瓷厂、自贡植物炼油厂以及重庆建业银行。

1943年,随着抗战胜利曙光的日渐显现,范旭东对中国化工的发展前景又燃起了新的激情和期望,亲手拟定了战后十大规划:

1.扩充塘沽永利碱厂6.建设青岛食盐电解厂

2.修复南京卸甲甸铵厂7.建设株洲硫酸铵厂

3.完成五通桥合成氨厂工程8.建设株洲炼焦厂

4.建设五通桥硝酸、硝酸铵及硫酸厂9.建设株洲玻璃厂

5.建设湖南株洲水泥厂10.南京新法制铵厂

1945年,年逾花甲的范旭东为了早日实现规划的蓝图,不停奔波于巴西、美国、印度等世界各地,推广制碱技术,洽谈合作,筹措资金,终因多年积劳成积,聚然停下了匆忙的脚步,于10月4日不幸病逝。

噩耗传出,举国痛惜。

范旭东的逝世,无疑是中华民族的重大损失,然其艰辛力行却为中国近代化工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丰碑!

参考资料:

赵云声主编,师俊山张鸿敏著,《范旭东传》,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纪实片:

化工先导范旭东侯德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