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江高速施工图审查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
《东部沿江高速施工图审查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部沿江高速施工图审查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2.4主要桥梁简介1
7.3路线交叉1
7.3.1路线交叉的布设情况1
7.3.2互通式立体立叉1
7.3.3分离式立体交叉1
7.3.4通道1
7.3.5天桥1
7.4环境保护1
7.5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1
8对初步设计批复和定测外业验收意见的执行情况1
8.1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1
8.1.1路线1
8.1.2路基、路面1
8.1.3桥梁、涵洞1
8.1.4路线交叉1
8.1.5环境保护1
8.2对定测外业验收意见的执行情况1
8.2.1定测1
8.2.2路线1
8.2.3路基、路面1
8.2.4桥涵构造物1
8.2.5交叉工程1
8.2.6其他1
9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和计算机应用的情况1
10与有关部门协商情况1
11施工注意事项1
12附主要设计图1
两阶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11项目背景及任务依据
11.1项目背景
XXXX高速公路是XXXX市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全国公路基本建设计划项目,主线全长28.9公里,西起盐田港,东至深惠交界处XXXX村,与惠州境内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对接,并通过惠深沿海高速公路与深汕高速公路相连。
本项目建成通车后将彻底解决XXXX市东部交通不畅的问题,对改善投资环境、加强XXXX市高速公路网络体系与省高等级公路网络体系的连接、加强XXXX与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的联系、促进XXXX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路线地理位置图
1995年~1997年元月,我院完成了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1997年,我院完成了XXXX高速公路A、B、C三段的初步设计,并于当年通过了XXXX市运输局组织的评审;
1997年12月,原XXXX市运输局下达了深运复[1997]125号《关于XXXXXXXXXXXXXXXXXXXXXX初步设计的批复》;
1998年,原广东省计划委员会下达了粤计交[1998]533号《关于XXXXXXXXXXXXXXXXXXXXXX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随后,我院先后完成了A、B段的施工图文件的编制工作;
A(盐田~溪涌)段和B(溪涌~XXXX)段中的K9+650.31~K17+200段分别于2001年4和2003年6月按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27.0m建成通车;
C段原先确定技术标准为设计车速80km/h、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3米,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根据广东省和XXXX市的规划,C段也按A、B段的标准建设;
2003年12月,我院完成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工程可行性研究C(XXXXXXXXXX)段调整规模修编报告》的编制工作,并于2003年12月26日通过了广东省交通厅组织的评审;
2004年5月,我院完成了XXXX高速公路C段的初步勘察设计修编工作;
2005年4月下旬,广东省交通厅主持召开了本项目初步设计审查会;
2006年1月12日,广东省交通厅下达了粤交基[2006]54号《关于印发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段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函》。
11.2任务依据
[1]我院于1997年编制的《XXXXXXXXXXXXXX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修改本)。
[2]广东省交通厅粤交计函[1997]210号《关于印发XXXXXXXXXXXXXXXXXXXXXX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意见的通知》。
[3]广东省计划委员会文件粤计交[1998]533号《关于XXXXXXXXXXXXXXXXXXXXXX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4]XXXXXXXXXXXXXXXXXXXXXXA、B、C三段原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
[5]原XXXX市运输局《XXXXXXXXXXXXXXXXXXXXXX初步设计评审意见》。
[6]原XXXX市运输局深运复[1997]125号《关于XXXXXXXXXXXXXXXXXXXXXX初步设计的批复》。
[7]XXXX市环境科学研究所1997年9月编制的《XXXXXXXXXXXXXXXXXXXXXX环境影响报告书》。
[8]XXXXXXXXXXXXXXXXXXXXXXA、B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文件。
[9]2003年12月编制的《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工程可行性研究C(XXXXXXXXXX)段调整规模修编报告》。
[10]XXXXXXXXXXXXXX股份有限公司与我院签订的《广东省XXXX市XXXX高速公路C段勘察设计合同书》。
[11]XXXX高速公路C段修编初步设计文件。
[12]广东省交通厅于2006年1月12日下达的粤交基[2006]54号《关于印发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段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函》。
[13]广东省交通厅于2006年5月17日下达的粤交基[2006]357号《关于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段初步设计的批复》。
[14]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2006年4月编制的《XXXX高速公路C段项目安全性评估》
[15]沿线地方政府有关的函件、文件、规划资料等。
[16]经业主和设计监理审定的勘察设计工作大纲。
[17]交通部部颁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21测设简况
12.1测设经过
2005年8月初,项目部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制定了《定测暂行规定》和《详勘实施细则》,进行了测设人员、设备、技术等的准备工作。
8月上旬,项目部技术人员在深入研究初步设计文件及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基础上,对B段未施工路段和C段的路线、互通、桥梁方案进行了比选和优化。
8月10日,项目部勘设人员进场,全面开展了导线和水准点复测、中桩放线、中桩高程测量、横断面测量和桥涵、地质、材料、经济、环境保护、交通工程调查等工作,同期进行了协议签定、钻孔布置、内业资料整理等工作。
05年10月16日,本项目的勘测工作除地勘外全部结束。
2006年4月20日,地勘工作基本结束(受沿线经济作物和地下管线的干扰,有少数孔位需等征地工作结束后才能施钻)。
2005年9月26日~28日,我院派出专家组对本项目定测、详勘工作进行内部检查验收;
2005年12月31日,XXXXXXXXXXXXXX股份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对本项目定测、详勘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形成了定测外业验收会会议纪要。
施工图设计工作于2006年2月下旬全面展开,5月上旬完成了施工图设计文件送审稿。
设计过程中,我院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严格执行有关批复、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同时,严格按照我院ISO9000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要求,对设计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设计质量。
12.2定测主要工作量
本次定测完成了B段未施工路段2.013Km和C段9.924Km共计11.937Km的导线和水平复测、中桩放线、中桩高程测量、横断面测量,以及桥涵、地质、材料、经济、环境保护、交通工程勘察等工作,并同期完成了协议签定、钻孔布置、内业资料整理等工作。
本次定测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2。
外业勘察主要工作量一览表
表2
路段
勘测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K17+164~K29+100.742
路线平、纵、横测量
Km
11.937
主线
桥
涵
特大桥
m/座
2225.5/7
大桥
93/1
含XXXX互通主线桥
中桥
/
小桥
24
涵洞
道
含XXXX互通主线涵洞,对设涵洞处的沟渠进行了高程测量
路线工程地质调查
路线
交叉
互通式立交
处
3
XXXX西、XXXX东和XXXX互通,其中XXXX西互通一条匝道未建,XXXX东互通为规划预留。
XXXX西和XXXX互通合计匝道长2.45km、匝道桥2座、涵洞2道,通道3道
分离式立交桥
1
主线下穿
通道
9
含互通主线上通道,测量了各地方路的高程。
天桥
座
含互通主线上天桥,测量了各地方路的高程。
经济环保调查
控制点复测
检测平面四等GPS点2个,一级GPS点3个,新增一级GPS点33个;
联测水准点4个,布独立控制网1个,联测惠深沿海高速公路控制点2个。
为XXXX高架桥布设了
独立控制网
布置钻孔
m/处
16202/639
桥涵、高填深挖路段及支挡工程
弃土堆调查
签定协议
挡墙纵、横测量
0.86
改路平、纵、横测量
0.729
12.3施工合同段划分
根据XXXXXXXXXXXXXX股份有限公司的意见,本项目土建工程分为三个合同段,路面工程(包括路面面层、基层、底基层及路面排水工程)为第四合同段,环保工程(包括中央分隔带填土、植草、植灌木,护坡道、碎落台绿化工程,互通环道内和取弃土场的绿化工程,以及其它植灌木、乔木工程)为第五合同段,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为其它合同段,标段划分情况见表3。
其中路基边坡植草(灌木)属路基防护工程,计入第1~3合同段。
为了保持设计文件的完整性和便于各施工单位了解整个工程设计意图,在第1~3合同段中均含有各自合同段内路面工程设计图。
合同段划分
表3
合同编号
起讫桩号
路段长度
(km)
工程项目
重点工程
第一合同段
K17+164~K20+130
2.966
路基、桥涵工程
XXXX高架桥、XXXX河大桥
第二合同段
K20+130~K24+180
4.050
XXXX水库1~3号桥、XXXX坳高边坡
第三合同段
K24+180~K29+100.742
4.921
XXXX坳高架桥、XXXX1~2号高架桥及XXXX互通
第四合同段
路面工程
第五合同段
环保工程
其它合同段
交通工程
及沿线设施
12.4施工图设计文件分册
根据交通部部颁设计文件编制办法,本路段施工图文件组成情况见表4。
设计文件组成
表4
文件分册序号
文件包含内容
第一册
第一篇总说明书
第二篇总体设计
第三篇路线
有关文函作为本册附件
第二册
第四篇路基、路面及排水
第十篇其它工程
第十一篇筑路材料
第十二篇施工组织计划
路面工程为第四合同段,全线共一册
第三册
第五篇桥梁、涵洞
第六篇隧道(无)
第四册
第七篇路线交叉
第八篇(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为其它合同段,各合同段单独成册;
第九篇(环境保护)为第五合同段,全线共一册
第五册
第十三篇施工图预算
第六册
基础资料
工程地质勘探报告
31B段未施工路段说明
根据初步设计批复和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施工图设计时将B段未施工路段的纵坡抬高以降低C段起点路段的平均纵坡,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性。
根据业主意见,将B段未施工路段进行了变更设计。
为便于管理,业主将其与C段的部分路段纳入第一合同段。
B段未施工路段起于XXXX西互通(K17+164),以高架桥方式从XXXX镇南侧穿过,止于XXXX河东岸(K19+177),路线长2.013Km。
路线所经为XXXX河一级阶地,为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小于30米。
覆盖层具二元结构,下层以砂砾为主,上层为粘土或轻亚粘土,下伏石炭系大理岩化灰岩,岩溶较为发育,尤其是起点至K17+950段。
本区特殊性岩土主要为软土,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溶洞,均位于B段的XXXX高架桥桥址区,对桥梁基础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软土为灰、深灰、灰黑色等,由淤泥或淤泥质土组成,本区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力学强度低、压缩性高、固结慢、变形大特点。
软土分布情况表
里程段(Km+m)
长度
(m)
分布厚度
层顶埋深
简单描述
K17+730~K17+830
100
8.15~11
2.85~6.0
软~流塑状淤泥质土
溶洞主要发育于K17+164~K18+470段,其中K17+260~K17+920为岩溶强裂发育区。
溶洞高度一般为2.00~3.00m,大者可达8.00m,充填物一般为砂砾及淤泥等(全充填、半充填或未充填),溶洞顶板一般位于基岩面下1.00~3.00m;
局部地段还发育有土洞。
本段的主要工程为XXXX高架桥,起于XXXX西互通,止于XXXX河山嘴,先后跨越XXXX西互通A匝道和金业大道。
该桥平面位于R=1004.883m圆曲线、A=400.975m缓和曲线、A=361.326m缓和曲线、A=300m缓和曲线、R=705m圆曲线上,纵面位于1.988%和3.5%的纵坡上,全桥桥面均设超高。
桥梁上部构造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箱梁(先简支后结构连续)和预应力混凝土现浇连续箱梁,左幅采用(30+31+29)m预应力混凝土预制箱梁+(30+33+30.75)m+(41+50+28)m+28.4m+(33+25.6)m+3×
29m+3×
30m预应力混凝土现浇箱梁+28×
30m+5×
40m+3×
30m预应力混凝土预制箱梁,共16联;
右幅采用(30+31+29)m预应力混凝土预制箱梁+(30+33+28.15)m+(28+50+41)m+(31+33+25.6)m+3×
40m+4×
30m预应力混凝土预制箱梁,共15联。
下部构造采用柱式墩,肋板式桥台、U形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和扩大基础。
桥梁左幅全长1708.75m,右幅全长1738.45m。
41路线走向及工程概况
14.1路线走向、起讫点、中间控制点
XXXX高速公路起于XXXX至终点于XXXX与惠州交界处。
C段起点接B段终点,经上XXXX、铁屎湖,翻越XXXX坳垭口,然后沿XXXX村后山布线,经楼阁至路线终点,终点与惠州境内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对接。
中间控制点:
上XXXX(XXXX水库)、XXXX坳垭口、XXXX村。
14.2技术标准和工程规模
本项目为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度27.0m,全线(除收费广场外)均采用沥青砼路面。
汽车荷载等级:
公路—Ⅰ级,桥梁与路基同宽。
全线特大桥采用1/300设计洪水频率,大、中、小桥、涵洞、路基均采用1/100设计洪水频率。
C段的主要工程规模及与初步设计主要工程规模对照情况见表5。
施工图与初步设计工程规模比较表
表5
序
号
项目名称
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量
初设阶段工程量
增减
数量
备注
K19+177~K29+100.742
路线长度
9.924
9.769
0.155
C段
2
路基土石方
10000m3
222.8
199.0
23.8
含互通主线
路基排水及防护
1000m3
67.4
126.4
-59.0
4
1000m2
212.9
212.2
0.7
5
桥梁
m
2138.91
2193.9
-54.99
2092.41/7
2012.1/5
80.31/2
46.5/1
181.8/2
-135.3/-1
以整幅计
6
30
-6
7
8
分离式立交
10
-3
11
永久占地
亩
1072.0
1378.1
-306.1
含互通
12
拆迁建筑物
m2
1993.8
824
1169.8
51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15.1地形、地貌
本项目地处XXXX市东部大鹏湾沿海地带,属于海岸低山丘陵与半岛海湾冲积平原。
在低山丘陵中,以高丘陵为主,其间夹有小型盆地与谷地;
在平原地貌中,以泻湖平原为主。
地形高差较大,并呈北高南低之势,路线走廓范围海拔变化在0~300m之间。
(1)起点~K20+130段:
本段位于XXXX镇以东,主要为丘陵低山地貌单元,标高在30~300m之间,一般在60~170m之间。
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地势较为陡峻,XXXX河两岸自然山坡坡度为25°
~35°
,其他地段稍缓。
河流最大切割深度近80米。
(2)K20+130~K23+700段:
本段位于XXXX镇以东,沿线XXXX水库并行,,主要为丘陵低山地貌单元,标高在30~300m之间,一般在60~170m之间,山地可见热带雨林,丘岭遍布荔园。
地势较为陡峻,自然山坡坡度为20°
~25°
。
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含砂亚粘土、砾质亚粘土和燕山期全~微风化花岗岩。
(3)K23+700~K24+180段:
本段位于XXXX镇和XXXX分界XXXX坳垭口两侧,垂向公路为一分水岭,向南经XXXX水库流向白沙湾,向北经XXXX水库、XXXX河流向XXXX,主要为丘陵低山地貌单元,铁湖为小山间盆地,标高在110~140m之间。
地势较为陡峻,地貌景观奇特,自然山坡坡度为20°
~28,沿山脊分水岭为著名的徒步旅行5183径。
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含砂亚粘土、亚粘土和燕山期全~微风化花岗岩花岗斑岩和构造角砾岩。
(4)K24+180~K26+040段:
本段属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地面高程一般10~250m(路线附近地面高程一般为60~100m),山坡自然坡角一般15~25°
地面植被茂密,以荔枝树为主夹有其他灌木和乔木,K25+710处发育一条较大的冲沟,有常年流水。
路线从山坡中部通过,主要位于葵坝路上方。
本段主要岩土层为第四残坡积含碎石粘土、含砂亚粘土、亚粘土和燕山期全~微风化花岗斑岩。
(5)K26+040~K27+000段:
本段属低山丘陵地貌单元,丘陵与洼地交替出现,地面高程一般20~120m(路线附近地面高程一般为20~80m),山坡自然坡角一般10~20°
地面植被茂密,以灌木为主夹有乔木和荔枝树,K26+900处发育一条较大的冲沟,有常年流水。
路线从山前坡地穿过,K26+300~K26+550段跨越一山脊。
本段主要岩土层为第四坡洪积、残积碎石土、含砂亚粘土、含砾亚粘土和强、弱风化页岩。
(6)K27+000~K28+490段:
本段属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山前缓坡地带,地面高程一般20~90m(路线附近地面高程一般为30~60m),山坡自然坡角一般5~12°
地面植被茂密,以灌木为主夹有乔木和荔枝树,K27+090、K27+370、K27+640K27+980处发育有大的冲沟,有常年流水和季节性流水。
路线从山前缓坡地带穿过。
本段主要岩土层为第四坡洪积、残积漂石土、含砂亚粘土和全、强、弱风化砂岩。
(7)K28+490~K29+100.742段:
本段属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山前缓坡地带,地面高程一般20~100m(路线附近地面高程一般为30~50m),山坡自然坡角一般8~15°
地面植被茂密,以灌木为主夹有乔木。
本段主要岩土层为第四坡洪积、残积漂石土、含砂亚粘土和燕山期强、弱风化花岗斑岩。
15.2地质构造与地震
本区段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南海西~燕山东西向与北东向构造带之边缘,XXXX—黄贝岭断裂带的东南侧,地质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及北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
北东向及北北东向断裂为压扭性断裂,断裂面多呈舒缓波状,构造岩为碎裂岩、压碎岩及糜棱岩,该组断裂活动期为晚侏罗世至第三纪上新世初期,属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北西向断裂形成时代较晚,常切截北东向及东西向断裂,该组断裂早期以张(扭)性为主,后期以压(扭)性为主,两侧岩石片理化明显,最后一次活动结束于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未发现此后再活动的迹象;
东西向断裂以压扭性为主,生成于加里东期,未见到第四纪以来活动迹象;
南北向断裂为压扭性断裂,生成于燕山期,没有现今活动的迹象。
线路位于XXXX市的东部,而XXXX地区有史以来小地震活动不断发生,微震活动频繁,邻近海域及香港地区有史以来的地震活动更是频繁。
根据国家2001年颁《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地震动反应周期为0.35S,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大型桥梁等构造物按Ⅷ度验算及设防。
15.3地层岩性
根据工程地质钻探成果,沿线岩土层主要有第四系人工填筑土(Q4me)、冲洪积层(Qal+pl)、第四系坡洪积土层(Qdl+pl)、残坡积层(Qel+pl)、石炭系砂岩、大理岩化灰岩(C)、燕山期花岗岩(γ52(3))、花岗斑岩岩(γπ52(3))和构造角砾岩、侏罗系中上统页岩(J)、侏罗系中上统砂岩(J)。
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人工填筑土层(Q4me):
主要分布于该段起点K17+164~K18+350、K19+140~K19+250段、葵坝公路交叉处和部分荔园小路两侧。
由碎石土和含砾粘土组成,大多数为新近堆积,结构松散,属公路填筑土和弃土,厚度一般为1.0~5.0m,最厚达13.8m。
(2)第四系冲洪积土层(Qal+pl):
分布于该段起点K17+164~K18+800段,即XXXX高架桥桥址范围,属XXXX冲积小平原。
冲洪积层总厚度一般10.00~25.00m,最厚达41.50m。
上部以粘土、亚粘土为主,褐黄、黄褐、灰黑色,稍湿,软~硬塑,含少量砾、碎石,含炭质,厚度一般10.00~15.00m,局部地段厚度近40m;
下部以含砂亚粘土、含砾亚粘土和含碎、卵石亚粘土为主,褐黄色,硬塑,湿,厚度一般5.00~20.00m,顶面埋深一般10.00~15.00m,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