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福建省漳州市五校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7515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福建省漳州市五校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福建省漳州市五校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福建省漳州市五校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福建省漳州市五校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福建省漳州市五校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福建省漳州市五校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福建省漳州市五校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福建省漳州市五校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福建省漳州市五校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Word文档格式.docx

今竟死于外。

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

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

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

“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

如吾等者,岂宜至此!

”时形诸感叹。

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

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

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

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

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

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

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

到洲五十日而卒。

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

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

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

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

“天无眼矣!

”呜呼!

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①【注】畛域:

范围,界限。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风:

教诲,告诫。

B.不敢犯;

犯之亦不校校:

通“较”,计较。

C.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第:

如果,假若。

D.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遇:

际遇,机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氏家族原本富甲一方,但是到了先君戴硕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只能靠在私塾教书维持生计,先君因此尝尽人间辛酸。

B.先君戴硕虽然是穷苦的读书人,但是对劝人做善事一直孜孜以求,娓娓不倦,许多人都立即感奋相应,马上改过,他也因此欢喜难眠。

C.先君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一生坎坷不遇,因此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于穷困忧患,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怀念和悲痛之情。

4.把文中划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

(4分)

译文:

(2)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

(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答柳恽①吴均【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

君去欲何之?

参差间原陆③。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

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

②催轴:

即催车上路。

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

高原和平陆。

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1)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

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

(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侵”和“催”的妙处。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觉慧背着高老太爷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

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发此事,结果觉慧遭到高老太爷的严厉训斥,但觉慧没有屈服,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家》)

B.孙权采用鲁肃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

诸葛亮在临行前交给刘备三个锦囊,并吩咐说:

“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刘备和赵云等到了南徐,依锦囊妙计破了东吴之计,娶了孙权之妹返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

C.吴荪甫的脸色突然变了,僵在那里不动,也不说话;

他脸上的紫疱,一个一个都冒出热气来。

这一阵过后,他猛地跳起来,像发疯的老虎似的咆哮着:

他骂工人,又骂莫干丞以下的办事员……

正在为家乡农民暴动而烦恼的吴荪甫听见账房莫干丞报告说削减工钱的消息已经走漏了风声,引发了工人罢工工潮时,十分愤怒。

(《子夜》)

D.爱丝美拉达被卡西莫多劫持时,弗比斯救了她。

在弗比斯的马上,爱丝美拉达被弗比斯英俊的容貌和解救她的恩德所打动,并与他互诉衷肠,而这位年轻的军官也爱上了美丽的爱丝美拉达。

(《巴黎圣母院》)

E.“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孩子,我想过人的生活。

”就在她迈着很快的步子,连眼皮也不抬,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他脑海里掠过这样一些想法……

“他”指的是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长谢列宁的帮助,将玛丝洛娃由原判服苦役改为一般移民流放,因此聂赫留朵夫觉得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妨碍他们共同生活了,于是萌生了这些想法。

(《复活》)

7.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金钏儿死后薛宝钗的反应,以及薛宝钗是如何劝慰王夫人的。

(2)“有人朝咱们这边来,头上就戴着曼布利诺的头盔。

”堂吉诃德说:

“你走开,单让我来对付他。

你可瞧瞧,我不用白费时间,一句话不说,马上就能完事,把我一心想要的头盔弄到手。

”这里的头盔实际上是什么东西?

堂吉诃德是如何夺得这个所谓的头盔的?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宪问篇》)

②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子路篇》)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就不能整天想着自己的小家,过小日子。

B.一个士行事要有廉耻之心,到外面为社会做事,要不辱使命。

C.一个士在行事上要有标准,坚决不做耻辱之事,不欺辱自己的君主。

D.一个真正的士,就应忠于自己的人格,忠于国家,做对国家有利的事。

(2)孔子的学生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请结合以上文段谈谈你对这句活的理解。

(3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规范汉字做法本身就需要规范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公示期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教授等在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

他们认为,调整44字的字形只是调整印刷宋体字,不是另搞一套,根据调查数据显示,67%的公众表示赞成,约6%的公众表示反对。

可新浪网的网上调查得到的结果却完全相反,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

王宁教授强调,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

既然“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并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那么,为何专家们还主动提供调查数据,以示多数公众支持呢?

在笔者看来,上述官方和民间完全相左的“民调”,以及专家难以自圆其说的解释,恰恰表明,规范汉字不能是少数几个专家说了算,而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因为汉字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符合“字理”,更涉及各方利益。

目前规范汉字这一做法,本身就需要规范。

专家们一直声称,规范汉字,调整字形,并不影响大家的生活。

但是,如果汉字已经变形,那么,所有印刷品、出版物,都得修改,有人算了一笔“规范”成本账:

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

这么大的一笔成本,谁来承担?

无论是政府出钱,企业出资,还是老百姓埋单,都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怎么说没有影响呢?

其实,比规范汉字更严重的问题是,规范汉字没有得到规范使用。

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对此,谁来进行规范?

比如,随意增减笔画,“污染”的“染”经常有人在“九”中加上一点,“茂盛”的“茂”下面多加一点;

再比如,广告中的滥用谐音,几成文字污染,如卖沙发的写成“坐想(享)其成”,卖饮料的写成“饮(引)以为荣”,卖蚊香的写成“默默无蚊(闻)”……这些问题早已被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可这些广告语至今仍随处可见。

这44个汉字整形之后,如果教材不改、门牌不改、学生作业不改,那么,规范字的不规范使用问题,不就更严重了?

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可能是合理的,可是,规范汉字的规范使用,必然有“推广”与“规范”成本,在进行变形决策时,这是比“整形”更重要的事,如果要花上百亿元去为44个汉字的美容付出代价,这代价是不是太高了?

只有慎重地全面分析、评估调整汉字字形的必要性、可行性,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笔者所担心的是,贸然对汉字“整形”,将加剧汉字使用的不规范,而不久之后,面对严重的使用不规范,再进行新的“整回原形”,会让汉字美容最终成了汉字毁容。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单从“字理”上说,对一些汉字进行变形是合理的。

B.汉字字形的调整,关乎的不仅仅是汉字本身的“美观”,更涉及各方利益。

C.只有先规范使用汉字、书写汉字,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D.对于已经“定形”的汉字,乱用、乱写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些问题比规范汉字更需要解决。

E.专家们应顾及各方利益,不要借规范汉字为某些利益集团牟取利益。

10.根据文意,请归纳专家们关于调整44个汉字字形的相关观点。

11.根据文意,专家如何做才能使汉字的规范得到更广泛的支持?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我没有病

侯发山

他推开虚掩的门,走到老板桌前,坐在皮转椅上晃动了两下,然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很满足地“呀”了一声,感觉好极了。

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

他没有去接。

电话固执地响着。

他这才拿起听筒,只听有人说道:

“局长,下午开会学习不?

”他皱了一下眉头,不耐烦地说:

“不开会!

整天开会学习,有什么好开的?

”说罢挂了电话。

这时,“梆梆梆”有人敲门。

他应答了一声,只见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进来了。

他说:

“大爷?

你有什么事?

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

“局长,我来报销医疗费,跑了好多趟了,财务上不给报销……我来一趟不容易,你看能不能给报了?

都好几年了。

”说罢掏出了一沓子单据。

有这事?

岂有此理!

“大爷,总共多少钱?

老人颤抖着手把单据递给他:

“局长,不多,只有四百多块钱。

”他拿起桌子上的笔“刷刷”签了几个字:

“同意报销!

”老人千恩万谢地走了。

老人前脚走,后脚就又进来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

中年人看了他一眼,疑惑地说:

“你是新来的局长?

”他点点头:

“是啊,你有什么事?

中年人讪笑了一下,掏出一个鼓鼓囊囊的红包递过去,说:

“局长,听说咱局里要改造办公楼,这是一点小意思。

等我把工程承包到手……”他没有接红包,气呼呼地说:

“闭嘴!

我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你的钱有何用?

你真有钱去捐给四川灾区的孩子。

中年人手足无措,不知道他是不是在作秀。

他用手指着门,厉声说道:

“你给我走,别说没工程,就是有工程也不给你这号人……”他知道,工程一旦给这种人做,绝对是豆腐渣工程。

中年人悻悻而去。

这时候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声音:

“哥哥,你答应给妹子装修房子,怎么还不行动啊?

”他不动声色地说:

“你是谁?

”“我是‘睡美人’舞厅的红红啊?

你把妹子给忘了?

上次我过生日,你送我一条金项链,你忘了?

”他冷冷一笑,然后悄悄说道:

“我老婆在这儿呢,惹恼了她,有你的好日子过……”

他刚挂断电话,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

“大哥,今晚我请客,在老地方,‘醉仙楼’酒店……”他打断对方的话,说:

“我不去,说不去就不去,因为什么?

因为我知道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说罢他就挂断了电话。

对方肯定有求于他,要不然不会叫他的。

可是,电话又响了起来。

他恨恨地看了电话机一眼,伸手把线给拔了,顿时,电话成了哑巴。

这时候,突然闯进来几个医护工作人员,上前把他给制服了。

其中一个医生说:

“想不到你跑到了这里,走,给我们回精神病医院去。

他挣扎着:

“我没有病,我没有病……”

这时候,办公室套间的门开了,一个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踉跄着走了出来,酒气熏天,口齿不清地说:

“干、干吗?

跑到我的办公室来闹什么?

真、真是有病!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人怔了一下,忙点头哈腰地说:

“局长……都好几年了。

”老人进屋后“怔了一下”是因为他一下子认出刚来的局长原来是老熟人。

B.“桌子上的电话忽然响起来,把他吓了一跳……他这才拿起听筒……”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说明“他”平时就非常讨厌接电话。

C.本文以“我没有病”为题,点明了矛盾冲突的焦点——谁有病,起到了引人深思之效,让人警惕。

D.本文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对主人公的身份产生怀疑。

而文章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发人深思。

E.小说中的“局长”只是病态社会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出现使读者真正认识到了究竟是谁已经病入膏肓。

作者在嬉笑怒骂间,进行了严肃而冷静的思考。

13.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他”以及“睡眼惺忪、大腹便便的家伙”这两个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刘半农①:

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

“如果将韬略比作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

‘内皆武器,来者小心!

’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

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

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

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不已。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他作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

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

“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

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论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浅”。

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为他饯行,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

刘半农无法忍受,讽刺道:

“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

成舍我回道:

“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

”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

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

他曾自言:

“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

”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

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

作为散文家,又著有《半农杂文》;

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

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

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

其时,身为北大名教授,前去采访—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

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

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

于是,有后人评论:

“……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

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

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

“我这是停柩中堂啊!

”听者为之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

考察途中,刘半农为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

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

“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

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①注:

刘半农(1891—1934),又名复,江苏省江阴县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A.陈独秀和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对敌斗争中都比较讲究韬略,但两人所采用的韬略却各不相同。

B.刘半农诙谐幽默,不拘小节。

因而写出了《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样风行一时的流行歌歌词。

C.文章标题中“教我如何不想她”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表达了后人及友人对刘半农先生的怀念之情

D.时人评论刘半农时,送其一“浅”字。

一是因为他“胸无城府,浅如清溪”;

二是因为他所学颇杂,对所学内容缺乏深入的研究。

E.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写得最为贴切,挽联的字里行间饱含了他对刘半农的深切怀念之情。

13.结合文中的主要事例,归纳概括刘半农的形象特点。

14.时人认为刘半农为人治学都浅,你同意不同意这种看法?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曹雪芹、巴金、鲁迅、雨果、巴尔扎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请你仿照下面提供的例句,为其中的一位作家写一段话,表现他们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和意义。

要求语言流畅,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40字。

示例:

汤显祖

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歌曲,一曲真情的颂歌。

你彰显个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所选人物:

16.据调查,某南方城市中学生人均消费支出1万元左右,其中6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27%的中学生拥有个人电脑,19%的中学生拥有PDA,12%的中学生拥有MP3,6.6%的中学生拥有数码相机。

而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642元。

如果你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或是一位数码产品销售商,你会从上述材料中各自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并分别得到怎样的启发?

(1)教育工作者的角度:

结论:

启发:

(2)数码产品销售商的角度:

六、作文(7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70分)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惜”的释义如下:

①爱惜:

珍~光阴,~墨如金。

②可惜;

惋惜:

痛~。

③吝惜;

舍不得:

~别,~力,不~工本

参考以上材料,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沧海月明珠有泪②小乔初嫁了

③偭规矩而改错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⑥诵明月之诗

2.C(“第”:

副词,但,只管)(3分)

3.B(“许多人都立即感奋相应,马上改过”与原文不符。

)(3分)

4.(9分)

(1)(4分)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借钱财在乡里称雄。

(关键词:

弟,力,以各1分,大意1分)

(2)(5分)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来邀请,就离开家(前往)。

(关键词居,适,遂,去各1分,大意1分)

5.

(1)(2分)答:

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1分)。

(2)(4分)答:

“侵”是“侵犯”之意,“催”是“催促”之意。

(1分)这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刻画了行旅之中雾露打湿衣服,寒气逼人,关山重叠,不见亲朋,早起赶路的场景,(1分)借以抒发行旅之人内心的苦楚和孤独,表达作者对朋友深切的关心。

(1分)

6.答案:

BD(B鲁肃之计应为公瑾之计;

诸葛亮没有把锦囊交给刘备,而是交给赵云;

D爱丝美拉达并没有与他互诉衷肠,在问了弗比斯的姓名后就跑了,而弗比斯也只是看中了她的外貌,并不是真心爱上她。

)(5分)

7.

(1)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她听到消息急忙撇下袭人,(或者答,她的第一反应是“这也奇了”)跑来王夫人处来安慰她。

(1分)她明知是王夫人逼死金钏儿的,却说金钏儿是失脚掉进井里面去的,把全部罪过都归之于金钏儿的“糊涂”。

(3分)她还劝王夫人不必十分过意不去,多赏几两银子也就算尽主仆之情了。

(2)所谓的头盔实际上是理发师使用的铜盆。

(1分)下雨时,一位理发师把铜盆顶在头上遮雨。

堂吉诃德见到,以为来了一个带金头盔的骑士,那铜盆就是著名的曼布利诺头盔,(1分)他看到骑驴的人走近了,提矛催马向前冲去。

(1分)理发师以为是强盗,赶快滚鞍下驴逃跑了,把盆子丢在了地上。

(1分)堂吉诃德夺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