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8582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_精品文档.doc

《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_精品文档.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_精品文档.doc

关于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

自二十一世纪之初我国根据既定的区域发展三步走战略开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加大了支援新疆建设的力度。

在此背景之下新疆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民生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期间也出现不少问题例如人均居民收入与全国人均收入不断拉大,基础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污染加重等。

在此背景下,笔者对新疆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提倡优化企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过渡,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

新疆经济发展;援疆建设

  一、西部大开发与援疆建设

  

(1)区域发展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东西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制约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自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最早得到了工业化的契机,不仅最早享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带来的经济发展,也最早形成了现代化的社会风气。

相反,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处于内陆深处,自古交通不便,民风闭塞,从一开始便在现代化进程上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三步走的区域发展战略:

一、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主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二、改革开放,个别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三、以先富地区为龙头带动落后地区快速发展的协调发展战略与西部开发。

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我国已经正式迈入了第三步发展战略,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建设。

  

(2)西部大开发与援疆建设

  援疆建设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前就已经展开。

1996年,中央决定从内地省市和国家机关选派2000名至2500名党政领导骨干和专业技术骨干到新疆工作。

1997年2月,由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河南8省市和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选派到新疆工作的首批200多名援疆干部陆续抵疆,拉开了援疆工作的大幕。

到2004年底,中央已向新疆选派了四批共1700多名援疆干部。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展开,中央进一步加大了援疆建设的力度。

2005年中央下文由北京等8省市以及15户国有重要企业对南疆四地州进行对口支援;2010年根据中央最新部署,全国19个省市分别对口援助新疆12个地(州)市的82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个师。

在新一轮的援疆建设力度之下,新疆的经济发展必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

  二、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结构变化

  新疆地区面积广阔,地理位置偏远,且由于地理特殊性呈现绿洲被沙漠隔离,侵蚀的状态,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

西部大开发以来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很大,但总体而言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010年以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大提高,由之前的18%左右上升至28%,但是相较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固定资产的发展还处于远远落后的水平。

其中,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增长异常缓慢,过高的通信成本增加了物流体系发展的难度,直接制约了新疆的经济发展。

  随着基础建设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工业设施建设上的提高,新疆的产业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8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4∶40.3∶19.3,到了2012年,这一比值变为了17.5∶47.3∶35.2,产业结构从传统的"一二三"型变为了"二三一"型。

而且在新一轮援疆建设下,产业内部也加快了结构优化,新疆的第一产业由单纯的以种植业为主发展成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协同发展的局面,并实现了两年全国第一的高速增长。

第二产业中,石油产业所占的生产总值下降,非石油产业生产总值超过了石油产业生产总值。

以笔者所在的水泥行业为例,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水泥行业飞速发展,水泥产量由2000年的895万吨发展到了2011年的3750万吨,预计2015年可以达到6500万吨,十五年间增幅达到726%!

可见,新疆第二产业正在由能源依赖型转变为劳动力密集型。

但在第三产业中由于民间资本投入不足,金融业发展缓慢,交通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运输业发展缓慢,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值只占25%左右,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不够。

  

(2)民生建设

  新一轮援疆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0年用于民生建设的资金为37亿元,占总支出的40%;到了2011年,民生建设支出达到1670亿元,占总支出的73%。

其中在医疗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人均拥有床位数和医生数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人民医疗条件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改善。

在教育方面,普通高等院校数目从建国初的1所增加到了34所,中等学校由11所增加至1766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8%增加到了99.8%,文盲率基本为零,本科以上高学历人才所占比例也在稳步上升。

2005年6月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正式启动后,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央部属高校为主体的国内40所重点高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11所高校的82个一级学科建设,极大的提高了新疆高等教育的质量,为新疆自主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民生虽然有了极大的改善,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新疆居民收入和全国人居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人才外流。

援疆建设虽然在提高新疆居民收入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新疆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速率却远远落后于全国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排名从2000年的14名滑倒了2008年的28名。

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这一系列问题反映了新疆居民生活改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对于农村建设投入尚且不足。

  在人才外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新疆人才流失高达20万左右。

由于地区发展水平有限,很多考入内地的优秀学生在毕业后不愿意回到新疆,很多高级教师,技术人员也选择到经济更发达的内地另谋出路。

人才流失导致了地区人才缺乏,各行业也缺少走在前沿的领军人物,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环境

  新疆生态环境本身就存在着生态环境薄弱,自净力差,地域性缺水等问题,但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污染治理的速度却远远低于污染生成的速度。

以2010年到2012年三年的数据为例,"三废"排放量以12.58%、12.76%和50.98%速度持续增长,这一数字很可能仍在增加。

高污染速率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能源密集型企业以及高污染企业的比重过大,同时也反映了对于企业污染排放监管的不力。

  三、关于未来经济发展的分析与建议

  

(1)合理建设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建立起以城镇为中心的交通网,完善各城镇之间的交通网,争取形成一个覆盖所有新疆主要城镇的立体交通网,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使得各城镇能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这样既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有利于依赖交通运输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又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降低居民出行成本,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加大力度向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同时大力扶持服务业,加速向"三二一"型的经济结构转型。

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最低,属于多投入少回报的低效产业,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略低于第二产业,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收能力强于第二产业,有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因此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利于新疆经济向完善成熟产业结构过渡。

  

(2)加强民生建设

  进一步改善民生条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挂钩,减少人才外流。

同时利用对口援建新疆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农村基层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城镇居民就业条件,全面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推动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

  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缓慢付出巨大的过程,"先污染后治理"是一条入不敷出,绝不能持续发展的道路。

因此应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监管力度,绝不可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发展。

面对对口援建的机遇,大力引进能耗低,污染小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促进新疆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优化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海光.中国现代化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与西部开发[C].中国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0.

  [2]甘昶春,聂春霞.新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分析[J].商业研究,2013(04).

  [3]李金叶,杜晓宇.援疆背景下的新疆经济发展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4(06).

  二、大宗散货物流体系的发展战略设计

  港口物流发展与腹地经济水平的动态匹配和协同是区域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随着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和竞争不断的提高,港口物流与腹地经济的协同发展的需求性不断增强。

依据不同区域腹地经济发展水平,从长三角区域、中国区域和亚太区域三个视角来设计舟山港的发展战略路径。

  1、长三角区域的定位

  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是指浙江、上海和江苏两省一市。

2014年,三者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为128,803.24亿元,同比增长8.8%,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为20.2%。

其进出口总额为1,385.32亿美元,增长4.3%,占全国比重32.1%。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地不断发展,上海港和宁波港都一跃成为国际型贸易大港。

考虑到两者与舟山港地理位置和货源性质类似,从长远来看,三者相互激烈竞争在所难免。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不过短短几年时间,相比上海港和宁波港的几十年建设经验,舟山港的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两者,甚至远落后长三角港口群的平均发展水平。

一方面,舟山港要诚心、虚心展开与上海港、宁波港的合作,借鉴两港港口物流各方面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和提升各项港口物流软硬件设施。

另一方面,借上海港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逐步放弃大宗散货业务的契机,舟山港聚焦大石油、矿产及粮食等大宗散货业务,承接上海港转移、放弃的业务机会,逐步壮大舟山港域的业务能力,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粮食、煤炭、砂矿和石油等大宗散货业务大港。

  2、中国区域的定位

  从我国各省、直辖市的能源消耗总量来看,我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的重工业较发达地区。

2012年能源消费量排名前十的省区依次为山东、河北、广东、江苏、河南、辽宁、四川、内蒙古、山西和浙江。

除内蒙古、山西和浙江外,其余七省能源消费总量都超过了2亿t标准煤。

其中,山东省的能源消费量为38,899万t标准煤,是浙江省和上海市消费量之和的1.32倍之多。

考虑到浙江省主要还是以轻工业为主的外贸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巩固长三角港口群的大宗散货业务中心地位后,舟山港应该积极拓展长三角区域以外的国内市场,加强与连云港港、日照港、秦皇岛港、大连港和营口港等北方主要大宗散货集散港口的合作,并投资建设部分中西部经济较发达区域的陆港口岸,真正意义上建成中国重要的战略物资储备中转基地。

  3、亚太区域的定位

  随着国家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实施,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64,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

特别是,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37,818亿元,增长9.0%,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3%;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总值为29,506亿元,增长7.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1.2%,贸易量比重逐年扩大。

世界经济重心往亚太区域的转移趋势,使得亚太区域成为全球最有活力、最具投资价值的区域。

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国倡议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