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营销渠道策划Word格式.docx
《浅谈营销渠道策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营销渠道策划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超指导老师:
刘敏
摘要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非自觉的制度选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技术、资金、规模和品牌上的优势,单打独斗难以取胜,采取产业集聚的方式,以整个群体的竞争力,联手走向市场,这是当代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剖析了我国中小型企业集群相对落后的现状,提出了促进中国企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加快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企业集群,发展对策,竞争力,中型企业
第一章企业集群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群又叫企业集群或产业簇群。
在产业集群问题研究上颇具开创性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MichaelE.Porter),他把集群(Cluster)界定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如零部件、机器设备供应商和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许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如高等院校、标准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和贸易联盟等。
可见,产业集群实际上就是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人们常常以这个“城”、那个“谷”来称谓,小一点的还有诸如“一条街”、“园区”、“广场”等名号。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的跨国界跨地区流动,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迅猛。
同时,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本地化的产业集群也日益突现,各地争相吸引投资,区域竞争加剧,集群已经成为区域参与竞争的重要力量。
之所以出现这一奇特的现象,是因为产业集群具有一系列竞争优势。
1.1产业集群具有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互补效应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当地商业环境质量的极大影响,而有活力的集群聚集了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个优良的经营环境。
在集群中,企业可以更有效地找到必须的投入,获得需要的信息技术,可以利用集群内现有的专业化、有经验的员工,降低寻找成本和交易成本,还易于从其他地区吸引人才。
集群能为企业提供一个深层次、专业化的供应商基地,做到就地取材而不是从遥远的供应商那里获取资源,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把存货需求降低到最小程度,并有助于减少进货成本和避免生产延误。
在集群中,地理位置上的相近性,使企业有利于改善通信联络,有利于供应商提供诸如安装、故障排除之类的辅助性服务,还有利于获得那些与信息、技术和服务满意度等有关的投入要素,这些要素往往是先进的和专业化的。
在集群内,各个成员相互依赖,一个成员的优质服务会促进其他成员的成功。
集群成员之间这种广泛联结而形成的互补性,将使集群的总体力量远大于其各部分之和。
一是集群成员的互补与协作是取代垂直一体化的更好选择。
因为,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会使垂直一体化缺乏效率、效能和灵活性。
与内设单位相比,外部的专家在部件生产和培训服务等方面,一般更具成本效益和责任心。
二是集群中一些产品在满足顾客的需求上相互补充,可使它们的集体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
例如在旅游业中,旅游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景观引人入胜的程度,还有赖于互补性的商业活动,包括旅馆、餐馆、商店和交通设施的质量和效率等。
三是集群的声誉和营销机制将使企业受益。
每个集群总是在不断地提高其在某个特定领域的声誉,使客户倾向于购买集群成员的东西。
此外,集群中的贸易展览会、贸易杂志、营销活动等将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机。
而且,产业集群所在区域一般都形成了与产业配套的专业化市场,每天进出集群的原料和产品都达到了规模批量,所在区域的政府一般都为产业集群使用土地资源、统一建设公用设施创造了优惠条件,使单个企业能够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比较容易从集群中获取技术和市场信息,有利于公共技术推广和普及。
所有这一切,都使产业集群表现出较明显的外部效应。
1.2产业集群有利于节约成本
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组织形式出现了两种发展趋势:
一种是通过多种横向和纵向的兼并和收购,将相关的企业变成自己的控股企业、独立子公司甚至内部工厂,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另一种是通过业务外包,将内部的车间或子公司变为外部的交易伙伴,用市场交易代替产权控制和内部管理,使企业小型化、专业化。
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这两种模式都有其不足。
前一种模式由于企业规模过大,管理层次过多,导致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上升,使效率降低、竞争力减弱。
后一种模式由于远距离交易,交易成本、物流成本都比较高。
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信誉状况不是很理想,相互拖欠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模式使一些企业交易成本相当高,不少企业因外部信誉问题而被拖垮。
在产业集群内,每一种产品都有多家企业生产,下游企业可以轻而易举地选择到质量好、价格优、服务完善的产品,既避免了“一体化”和大集团造成的管理成本和代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又避免了远距离交易而导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
在集群内,企业面对的是就近的、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购买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包括各种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源。
这种就近、择优选购,是一种竞争性的配套关系。
它既有垂直整合(内配)的效率,又具备更广泛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产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1.3产业集群促进深度分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取决于生产力或企业如何竞争,而不是取决于企业的规模或在哪一个领域竞争。
如果企业运用熟练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即使制鞋、农产品或半导体产业都能产生较高的生产力。
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是“核心能力加外包”,即每个企业将资金和精力集中于自己最有优势的那一点,向专、精、深方向发展,把这一点做成全国最便宜、最好,甚至全球最便宜、最好。
这一点就是本企业的核心能力。
其他工作,包括其他零部件的生产、产品设计、销售等相关业务,都外包给集群中别的专业化企业来完成。
这样,每个产品都是众多企业核心能力的汇总。
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集群使专业化分工获得了空前发展,所有产业都能够运用先进的技术,所有产业都能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中小企业通过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发展较快的成功秘诀。
众多企业围绕同一产品,有的专门采购原材料,有的专门修设备、卖设备,有的专门做销售,相互之间就形成了分工。
生产的各个环节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克服了企业通常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
如一只小小的打火机,有数十个零配件,如果这些零配件都由打火机厂商自己生产的话,成本将高得惊人,各环节技术改进的难度也很大。
但温州市所形成的打火机生产基地有2500多家生产厂家,其中成品厂只有500家,而零件厂则有2000家,打火机专用的0.5mm~0.88mm螺丝,就有上百家厂商可以提供。
这样的深度分工既有利于专而精,提高经营与生产效率,又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动,改变了单个企业势单力薄、无力开发的被动局面,通过优胜劣汰机制促使集群区的企业形成内部规模效应。
1.4企业集群能有效地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企业集群促进形成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集中形成核心产业众多企业相互分工合作,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同时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其他中介机构在企业集群区内集聚,形成生产、销售、服务相互衔接的专业化区域市场,大大地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一是企业集群的发展使区域按劳动分工理论形成专业化产业区,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
二是企业集群能放大“几何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是企业集群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效益。
第二章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群
我国拥有10多个产业集群,但大多处于初期形成阶段,有许多集群只是刚刚具备雏形。
我国一些地方,尽管中小型企业在布局上也相对集中,成群成片,但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并不多,中小型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向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也少,没有真正形成专业化产业网络,企业之间生产上相对独立,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营销等方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交流。
它们的形成基本上是靠政府推动,而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产业区内各企业之间没有真正的专业化分工,没有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相互认同和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企业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集群。
2.2企业集群度低难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着“集中尚可,集群不足”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由于企业集群度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制约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阻碍了产业纵向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也限制了产业链条的延长、规模的扩张和关联产业和支援产业的发展。
企业的产业度低,与相配套的金融、保险等生产服务机构未能实质有效地参与到集群关联结构之中,制约了企业结构升级。
2.3园区企业集聚效应差没有形成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
我国虽然已经有很多个产业群,但在一些地方,工业园区建设与国外先进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园区内的主导产业或大型“标志性”企业都很象少,有些园区简单地等同于一些无相关的企业、行业堆积或叠加,只重视引进企业的数量,招商资金量的大小,而忽视了内生因素所形成产业链的培植,缺少营造企业集群的发展氛围。
由于园区内部企业缺乏产业关联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导致各个企业都是封闭的大而全的生产系统,研发和交易成本很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
由于大量中小企业在一定空间区域内高度集中,而且由于这些小企业处于高度的专业化状态,其固定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很高。
在市场机制和法律都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企业退出有很大的障碍,加上大多企业生产的都是仿制产品,其质量差异较少,因而企业间存在着片面依靠价格竞争的倾向。
2.4缺乏企业集群形成的适宜制度环境
企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按照要素回报最高在企业间和地区间充分流动而引致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而成的,它的形成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制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的企业大多数是通过招商引资进来的,与当地原有企业、产业、资源、市场还缺乏紧密的有机联系和牢固的共生关系,有些企业目的在于享受土地出让等优惠政策,有些企业目的在于吸纳当地大量廉价的资源,植根性不强,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深度嵌合,真正想做大做强地方支柱产业的动力不足,在后续投入和扩大再生产方面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呈现“候鸟型”特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2.5缺乏合作与交流,人才培训机制尚不完善
从集群成员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看,处于产业链各环节中的成员之间的协调不够,表现为集群成员之间合作不够,缺乏共同创建集群品牌的机制和意识,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缺乏对自身在集群内部产业链上所处环节的战略性定位。
中国目前的职业培训、教育等中介机构和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人力资源共享都暂时无法实现,加之中型企业由于资源方面的限制自己无力进行训发或者与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只能进行简单的技术模仿。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企业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体系不健全,集群生态系统被破坏,进而影响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
2.6各级政府缺乏对产业群的有效指导与科学规划
一些政府部门对产业群的运行规律认识不够,没有立足于配合本地众多社会文化因素所产生的独特的调控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对企业集群的指导仅仅停留在表面,对集群的发展没有做出规划,缺乏具体的产业政策导向。
一些政府部门还片面追求高(高新技术产业)大(大企业)全(没有重点产业)而忽视区域特色经济的基础,认识不到相应的中介机构和服务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力,不能为企业的市场开拓、产品更新、技术改造提供良好的服务。
2.7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转型预期目标未达到,融资、技术人才、技术转型等技术力量问题、市场准入问题没有解决。
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市场一直疲软,全球信贷紧缩、融资市场冻结、出口收入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许多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紧张局面。
融资难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头号问题。
然而,目前90%的银行新增贷款却投向了数量不足5%的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央企、能源交通、电信通讯和糖酒烟草等长期依赖政府政策扶持、缺乏市场竞争的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套牢了其中大部分的巨额银行贷款资金。
国内外需求不足,外贸出口受阻,全球经济下行,直接导致国际需求下降、企业出口减少。
同时,汇率上升,出口退税率或下调或取消,尤其是一些传统行业出口退税率骤降。
在汇率、退税率的双重压力下,相当多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并于2008年4月以后演变为一场波及东南沿海各省、特别是冲击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国经济核心地带的几千家中小企业成片倒闭的“可怕的产业惊恐”。
到2009年底,全国7.5%、超过30万家的中小企业停产、半停产或者倒闭。
中小企业发展的减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
第三章实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
3.1要根据不同企业在当地的发展现状和特点选择企业集群模式
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式,是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发展方式、发展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它是在一定的资源、市场、区位、国家法律政策、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适宜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会促进该地区经济较快发展,否则就会阻碍地区经济发展。
根据不同产业在我国各地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应选择以下三种适宜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3.1.1依托集团企业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企业依托大型的企业集群这个平台,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由集群内普通企业成长为集群中核心企业之一的发展模式。
企业集群的发展通常是围绕少数几个大型集团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原材料供应等所形成的各具特色合作模式的企业群体。
依托当地特有资源,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
比如在江西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其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色金属矿产达22种,是全国10大有色金属集中产区之一,其中以铜、钨、钽铌、稀土等矿产资源最负盛名,素有“世界钨都”、“中国铜都”、“钽铌之乡”之美称。
但江西的有色金属企业还未真正形成产业集群,按管理层次计算总共有173家,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竞争能力弱,应在有色金属产业中依托现有的江西铜业集团、江西冶金集团、通过股份制或其他契约方式,将产业关联紧密的其他中小企业联合在一起,组织从矿产的开采开发到金属制品的加工的有色金属的企业化群体。
以拉长其产业链、深化加工度、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建立铜工业特色园区。
这样能够克服内部组织效率低下,同时又保持较紧密的组织形式。
另外,江西的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也能以汇仁集团、江中医药集团、省医药集团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龙头”,将其他的小型医药企业紧密联合起来,展开独特的营销网络,构建出一批特色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医药工业的结构,培育特色药种,增强竞争力。
还有江西省的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以江铃集团、昌河集团、洪都集团为核心,加大区域产业的集中度,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支持汽车工业与跨国公司和国内汽车企业合资、合作、兼并,增强汽车工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引进一批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增强汽车配套能力。
这些行业若都采用相类似的依托企业集团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均能相应地解决行业中现已存在的许多问题,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的目的,增加企业在区域中的竞争力。
3.1.2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型企业聚集的企业集群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的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如企业组织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高新技术产业化比重、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
工艺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
关键技术依赖进口;
能源消耗高、能源消费结构有待改善;
更新改造资金不足,用于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的投入明显不足;
优秀人才资源缺乏等。
通过产业集群,将相关联的传统工业的上下游企业连接起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型企业都要建立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抓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方面集中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推动产业发展。
3.1.3空间聚集的企业发展模式
这是经济区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些生产上互补、经营上相关的企业,在特定的空间区位内组合成的产业集群。
对于工商企业来讲,聚集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或布局的空间形式,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基础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展开、信息交流与传播、降低交易费用等。
针对当地具有的自然资源、品种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优势,积极培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以特色资源为信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植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完善产业体系,形成企业的集群。
在农村建立产品原料基地,在城镇建设以农业原料加工的农业产品加工企业,在区内外、国内外建设销售网络,沿着产业链,使与特色产业相关企业聚集成群,迅速扩大规模,形成科技含量高的区域特色产品。
发展这些产业,应突出名、特、优、稀的特点,推进规模种植,在创特色、名贵品牌上下功夫。
要不断提高产品深加工、精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附加值。
3.2实施企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企业集聚的形成是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综合结果。
虽然各市产业发展都是围绕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本身的形成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是为了保障全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集群,政府在其中必须起到积极的规划和引导作用,营造一个浓厚的企业集群发展氛围。
3.2.1强化企业集聚的统筹规划
政府制定全市发展战略规划要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确定产业相关企业发展集聚的区域等指导性、指令性目录。
按照全市的企业集聚的规划和重点区域布局,通过各县、工业区的协调,项目对换等,确保企业集群战略的实施。
研究国内外产业演进和梯度转移趋势,借鉴先进园区的管理模式,把园区真正办成优势企业集群的生产基地和产品输出地。
制定集群发展战略的目的是改变单一追求数量,追求规模,实行简单招商,政企之间、企业之间缺少沟通联系等作法和现象,促进产业的有机复合与区域内企事业单位间紧密的网络化联系,激发区域产业整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的提高,实现中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推进企业集群发展。
3.2.2培育和完善集群内其他行为主体,促进内部网络的形成
企业集群内部行为主体除政府以外,还包括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各种不同行为主体的丰富和完善对于内部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南昌企业集群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责任。
集群学习平台指为集群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人员培训和中介服务的网络,其核心功能是为知识和信息沟通提供服务平台。
集群信息服务中心的功能是促进技术和知识信息在集群成员之间的交流,它包括人才交流市场、产品博览会和交流会,甚至产业专题讨论会和学术讨论会等各种形式。
一是政府要促进中介组织的发展,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是促进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促进企业集群内部投资融资体系的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增长率,提高人力资本,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四是改变各主体独立行事的状况,促进主体间交流与合作,形成内部合作体系。
3.2.3提高区内资源流动性,尤其是知识资源
提升集群技术能力与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两个途径可供考虑:
一是集群内部设立技术服务中心,二是吸引外部研究机构在集群内成立技术服务中心,而且,这两种途径往往是相互结合的。
集群内部资源的网络化是使企业集群内部不同行为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重要内容。
集群内部的资源包括土地和一般劳动力等基本主体要素,还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先进设备和人力资源等高等要素。
为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力度,由地方政府筹集资金,建立吸引科技人才基金,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来当地发展。
3.2.4推进区域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
企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
区域要加强规划,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企业群体和竞争主体。
3.2.5培育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企业创新
要积极为进入的跨国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以增加这些企业的当地植根性,促使其能够迅速并持续地在当地发展。
为此,必须大力培育和规范各种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查公司、技术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此外,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南昌实际状况,政府在培育区域创新网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营造区域内的创新环境,改善整个创新体系的运行,增强区域内的信任度,减少网络形成过程中的障碍。
3.2.6推进企业集群的环境建设
一是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营造有利于企业集群形成的制度环境。
适宜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
加快市场化改革,营造适宜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下在地区间、企业间自由流动;
建立统一的、开放的、多层次、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二是要创新企业集群发展的体制环境,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企业集群市场竞争的规则和制度,推进企业集群的市场化进程。
三是要改善企业群的产业经营环境。
重点采取措施,宣传企业集群形象,帮助集群扩大市场规模,开展各类特色商品展览活动,提高商品的工业区声誉,提高企业集群市场竞争力。
3.2.7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管理
集群区域具有明显的品牌,集群内企业会因为这种效应的存在而大大降低产品的销售成本,也有利于集群区域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现实地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尚不具备以核心技术开发为主的高端科技垄断优势,多数产业应该是成熟技术的再开发、本地化为主。
中小型企业集群要在一定程度借鉴传统企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注意发挥区域优势,努力培育形成主导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品做文章,扩大区内社会化协作网络。
政府在区域品牌的建设和管理上,要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做好对企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和认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应作为集群的总代表加强对外宣传,促进外部对集群的了解,这也是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
3.3我国沿海及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发展战略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分布不均,经济发展在各地区都有明显的差异,如;
企业集群化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形成良好势头,在中部经济相当较弱省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了小规模集群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根本没有明显集群的区域。
针对不同的区域,实施集群战略时,应采取不同的政策。
3.3.1沿海地区
江浙的块状经济和广东的专业镇经济等传统产业中小企业集群,及深圳以计算机及外设制造产业、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充电电池产业、平板显示产业、数字电视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集群都属于这类区域。
对于这类区域,实施拓展集群战略比较合适,可以通过支持产业组织的发展,帮助企业形成一个共有的前景,创造共同的利益并追求新的机会。
加强集群品牌建设是重中之重。
集群要保持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做大产业,更需要做强企业,使企业产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