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体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5026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谱的体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家谱的体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家谱的体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家谱的体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家谱的体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谱的体例Word下载.docx

《家谱的体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谱的体例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谱的体例Word下载.docx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豪门士族在政治与婚姻上享有极大的特权。

此时家谱的纂修宗旨是用以选官和婚姻。

为适应这种修谱宗旨的需要,以一个宗族为中心,同时记载婚姻集团的世系人名、官位的综合家谱就盛行起来,这样,家谱的记事范围又有了进一步扩展。

第二,在书写形式上,一般是分行写,也有的是连行写,每一代低空一格。

此时家谱总的体例特征是,纵向世系记载较略(只记祖、父、本人及子女四代),横向亲戚名位记载详(追叙每位姻亲祖、父、子三代),因此,家谱记事范围就极广。

从这份家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体例至少有五项组成部分:

宗族世系、姻亲世系、墓地、官位、承嗣。

唐代的家谱大都因战火而损毁。

其家谱体例特征不得其详。

陈直先生根据林宝的《元和姓纂》及欧阳修《新唐书》宗室表、宰相世系表推测,认为此时家谱形式可分为两种:

一为以姓为单位鱼贯连写,一为分代分格顺写。

【图片说明: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天水赵氏世系表】

宋代是我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

家谱体例发展到此时已基本定型。

我们知道,北宋时,政府已罢谱局,每个宗族都可自行修谱,政府不加干涉。

所以许多文入学士对修谱活动都热情很高,他们不仅亲自参与修谱活动,而且亲自创制谱例,如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肇、苏洵等。

其中尤以欧阳修和苏洵影响最为深远,他们所创立的谱例,并称为“欧苏谱例”。

后世修谱“动引欧、苏谱例”,因而成为私谱体例之圭臬。

欧、苏谱例,重在图表之创新,都是五世则迁的小宗谱法。

每图只谱五世,五世以后,格尽另起。

在形式上,欧体是横行的,每图五栏;

苏体是上下直行的,每图只列五世。

其实,都是《史记·

三代世表》演化而成的。

再具体地说,欧体五世一图,自上而下为五代世系次第,即依次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祢(父);

自右而左为同辈兄弟长幼,即由大到小排列五世排满一图后,则另起一图,但第五世必须同见于第一图的末一栏和第二图的第一栏,两图共列九世。

第三图由第九世到十三世构成,余此类推。

欧式谱例】

苏氏谱例】

苏体原则同此,但条件更严,正如潘光旦先生所说:

“其五世则迁之原则,初与欧阳氏无殊。

顾其方法中有不易履行亦不甚可通之二端。

一曰人自为谱,世须易谱:

既拘执高曾祖祢之称谓,而高以上必迁,则凡易一世,谱须重作,迁者一世,而易称谓者四世,其手续之繁复,非常人所能堪。

二曰非嫡长不能作谱;

大凡贤子孙始作谱,而嫡长未必贤,贤者不必为嫡长”。

因此,相比而言,欧体影响更大,人们对欧体更为信奉。

如颖川堂《义门陈氏族谱·

凡例》说:

“谱之法欧苏尚矣,但苏则散见而难稽,欧则合收而易考,自上而下直书相承见高曾祖考儿孙,由右而左横书相属见伯叔昆季,自一世至数十世,虽有亲疏远迩之不同,而昭继以穆,穆继以昭,罔不丝联绳贯,井然不紊,秩然有条,一本欧家之法也”。

欧苏谱例由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五项内容构成。

书写原则是,只书男与嫡妻,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

元代,家谱体例沿着欧苏谱例发展。

正如元人许有人所说:

“宋欧阳公因采太史公史记表、郑玄诗谱略,依其上下旁行,作为谱图,百世不易之法也”。

元人胡助也说:

“昔欧阳公、苏老泉皆尝作族谱,后学之所师法,若苏子之言,尤感于人心,可不绎其意乎”?

可见元人仍然是以欧苏谱例作为修谱的依据的。

不过,随着时代的前进,元人修谱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借鉴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

元人家谱体例的发展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在谱法上,元人已不囿于欧苏小宗谱法的限制,出现了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的现象;

谱图也突破了五世一图的局限,出现了以大宗谱法作的大谱图。

前者可以浙江东阳《黄氏族谱图》为例。

该谱图“不以亲疏为间而有所或遗者,恐诸房子孙不必人能有其图谱,而于所亲各致其详也。

精者思补其所未备,而无厌其伤于繁哉”?

后者可以浙江黄岩《童氏族谱》为例。

该谱“所作五世图者十有六,各自为小宗,则首作合族大图”,可见是小宗法与大宗法的综合。

在体例构成上,元代族谱已由欧苏谱例的五项内容增加为十一项,即在原来五项的基础上增加了告身、家训、字辈谱、科举、传记、墓图、著述六项。

这些内容的记载,事实上已揭开了仿照正史体裁编纂族谱的序幕。

明代,家谱体例总的原则仍然是参照欧苏谱例。

但发展的成份更为突出。

这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突破欧苏谱例之局限。

明代,家谱不仅书五世之近亲,而且还书五世以外之远亲,由亲及疏,由近及远,一体共载,使谱成为百世之纲纪。

前文已述,欧苏谱例不书生女,不书继娶,不书妾,明代的谱例则扩而大之,不少明代家谱,不仅书生女,而且书生女出嫁之夫名与官爵;

不仅书继娶、书妾,而且妻妾并书,如若妾之子长,必位于嫡子之前;

不仅妻妾并书,而且书妻妾之外家,颇有魏晋婚姻集团综合家谱之遗风。

这样,就冲破了欧苏谱例的狭隘界限,更进一步地发展和扩大了欧苏谱例。

二是统谱的流行。

明代在扩展欧苏谱例的基础上编修的族谱,多半是大宗谱。

随着修谱的普及和宗族人口的繁衍,这种大宗谱越编越大。

至明中叶“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干百世于一人”的统谱,逐渐流行起来。

三是记事范围进一步扩大。

明代确立以宣扬和实践“三纲五常”为修谱宗旨后,记载光宗耀祖的“恩荣”业绩,颂扬“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不凡行实,就构成了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

尤其是《孝女传》、《烈女传》、《贞女传》等妇女传记,是前代所未有的。

传记的增多,使家谱中的传记体裁逐渐强化起来。

此外,在修谱过程中,书写《姓源》用纪事本末体,排列《科第》、《遗文》、《碑碣》等多用编年体,这样便把编修正史所用的几种体裁全部引入修谱,使家谱的记事范围日益扩大起来。

清代,可谓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最为完备的时代。

其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

谱书的内容包括谱序、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仕宦记、传记、行状、志录、寿文、贺序、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年表、余庆录、领谱字号等三十余项,使宗族史变成宗族百科全书。

另外,在修谱时还讲究一定的叙述原则,即讲究谱书的书法。

如《兴化戎氏重修宗谱》的书法是:

“首世系,次讳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业、文章,悉载于谱,故族递衍而不乱,祖德常传而不朽”。

又如江西《东隅袁氏族谱》的书法是:

“谱次:

首祠宇,尊神寝也;

次祭图,隆祀典也;

次家政,明教化也;

次坊匾,荣君恩而志贤达也;

次派图、次世系,所以序昭穆别长幼而纪子姓之繁庶也;

次艺文、次公产,所以表彰前烈而纪财赋所自出也,具兹数者而谱事毕矣。

”当然,家谱讲究书法,宋元已开始,而清代在宋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使书法更臻于完善。

以上是中国家谱体例发展演变的粗略轮廓,从它的演变轨迹中,我们可以窥见,家谱体例的演变反映着家谱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研究家谱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家谱的基本格式

这里所指的家谱,是宋代以后的私修家谱。

就现存的数量而言,宋、元代是微乎其微,明代已属少见,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综观现存诸家家谱,其修纂形式虽有所不同,收载亦有多寡,重点各有侧重,但就整体而言,多数家谱的基本格式是统一的,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如下各项:

1.谱名

谱名多称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会谱、统谱、大成谱、房谱、支谱等,也有的称为故谱、族谱图、谱传、族系、族讲、世家、谱牒、家谱图、石谱、源渊录等。

为了明血统、序昭穆,防止乱宗,谱名前多注明里籍和郡望。

如《韶山毛氏族谱》,就在谱名前冠有“韶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先生家族),就在谱名前注明“镇海横河堰”。

清代大学问家纪昀对此作了阐释。

他在《景城家谱序例》里说:

“谱题景城,示别也,有同县而非族者也。

崔庄著矣,曰景城不忘本也。

汉将军、晋司徒族系既别,少瑜吴姓,史亦明书,流令源殊,邈无显证”。

浙江奉化县《武岭蒋氏宗谱·

凡例》也说:

“今冠以地名,题日武岭蒋氏宗谱,示别也。

”家谱前注明郡望、里籍是必须的,有意义的。

但是,在传统社会里为了炫耀自己的祖先,多虚张勋伐,自抬声价,家谱作为史料的缺点正在于此。

如全国许多地方的王氏家谱前都注明“三槐堂”,张氏家谱,大都注为“清河堂”便是明证。

对此,清代大学者钱大昕曾提出过批评。

他说:

“魏晋以门第权士,单寒之家,屏弃弗齿士大夫抬以郡望自矜。

唐宗重进士科,士皆怀牒就试,无复流品之分。

士既显贵,又多寄居他乡,不知有郡望者,盖已五六百年。

惟民间嫁娶名帖,偶一用之。

言王必日琅琊,言李必日陇西,言张必日清河,言刘必日彭城,言周必日汝南,言顾必日武陵,言朱必日沛国。

至于始祖何时,迁徙何时,则概之不问,此习俗至为可笑者也”。

谱名前除了著名里籍外,还常常冠有修谱时间、修谱次数、祖先官职、字号等,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同治九年(一八七一),表示修谱的具体时间;

重修,表示编修的次数。

记载孙中山祖先事迹的江西宁都县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伯房,表示本谱为房谱,十二修,表明本谱为第十二次修纂。

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九牧,先祖林苇、林蕴等兄弟九人曾同为唐朝刺史,故冠“九牧”于谱前。

山东曲阜《孔子世家谱》,即是将其先祖“孔子”冠于谱前,等等。

因此,谱名能反映家谱的里籍、修谱时间、编修次数、祖先官职、名号等情况。

2.谱序

谱序是家谱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修谱人员构成、历次修谱概况、谱学理论等内容。

谱序的数量多寡不一,少则一篇,多则十数篇甚至数十篇。

按修谱时间,谱序可分为新序、旧序,新序为本次编修时撰写的序文,旧序是历次旧谱中的序文。

一般情况下,续修的家谱都会将以往旧谱中的序文全部保留,因此有些续修次数较多的家谱的序文篇幅较大,往往有二三十篇,多达三四万字。

按撰序者的身份,谱序分为本族人写的序和族外人写的客序。

客序大多请地方官员、绅士撰写。

跋文与序文比,相对较少,其内容主要是补充说明修谱的某些具体情况。

在谱序中,常可见到名流硕彦撰写的序文。

如《延陵吴氏通谱》中,名士撰写的谱序就有《朱文公旧谱序》(朱文公即朱熹)《王十朋旧谱序》《文天祥旧谱序》《真德秀旧谱序》《吴登三旧谱序》《杨继盛宗支志》等。

在名人序文中,谱学大家欧阳修、苏洵以及朱熹、文天祥等人的序文最为常见,几乎见于各姓家谱之中。

其次,便是各姓中值得夸耀的名人。

例如方孝孺是明初著名的大儒,人称“读书种子”,后人尊为“有明之学祖”。

靖难之役中,方孝孺誓死不为朱棣草拟登基诏书,慷慨就义。

由于方孝孺以节义与文名并重于世,为后人景仰,方姓的家谱中便常可看到方孝孺的序文。

不过,在为数众多的名人谱序中,有相当数量其实并非出自名人之手,而是编谱者的假托与伪造。

如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收录了一篇署名朱熹的序文,落款是“龙图阁大学士朱熹晦庵氏拜书

淳熙十五年(1188)”然而,朱熹并未当过龙图阁大学士,落款都出现差错,可见这篇序文是颇有问题的。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几乎同样的序文又分别出现在了周肇丰《周氏合修宗谱》和泉州《刘氏宗谱》之中。

伪造名人谱序,大多出于炫耀的目的,以此显示家族的出类拔萃,夸耀家族的社会地位。

这些伪托的名人谱序,往往漏洞百出,有的是时间上相差甚远,如(《象山梁氏家谱》中的朱熹序文,从内容看,朱熹只有在自己死后数百年才能如此撰写。

也有的在官衔的使用上一不小心就犯了错,误用其他王朝的官职名称露出了假托的痕迹。

3.凡例

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纂修原则、记叙方法,诸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谱与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规则,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如何避讳等行文规范等内容。

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般来说,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家谱采取了书善不书恶的手段,几乎所有家谱的凡例中都有“不书”的规定,诸如不道、乱伦、乱宗、绝义、辱先等,都不准修入家谱,以免使家族蒙羞。

这或许正是“我在坟前愧姓秦”的心态在家谱中的反映。

凡例是我们了解古代家谱体例和古人谱学理论的重要材料。

4.目录

也称“总目”,说明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多不注明页码,给检索带来一定困难。

“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

一般说来,总目是全谱的目录,而目录是各卷、各册的目次。

钞本另当别论,刊本一般在卷首或卷一刊有目录,而山东等地的刊本中不常见到。

广东地区等地的目录中被分类为宗支谱、恩荣谱、祠宇谱、坟茔谱、艺文谱、杂录谱等。

家谱的目录】

5.谱论

谱论又称谱学论略、谱说等,专门收录古代经典中有关家谱的论述及先贤有关谱论、谱说、谱议的篇章语录,主要是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阐释。

其中以欧阳修、苏洵等谱学名家和朱熹、程颐、曾巩、张载等理学名家的语录最为常见。

如张载提出的家谱可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

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

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

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这些思想正是家谱得以滋生发展的温床。

6.像赞

家谱中一般都绘有家族祖先和历代英贤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通常正面是画像,背面是赞词。

家谱中设置先贤画像和赞词,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人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夸耀家族门望的目的。

家谱中的画像一般数量有限,大多为三五幅,常见的是得姓始祖、始迁祖和家族中名望最为卓著的先贤。

如吴姓家族中最常见的便是得姓始祖太伯、先贤延陵季子的画像。

但也有些大族的家谱收罗较多,从黄帝像到得姓始祖像,从始迁祖像到本房或本支祖像,再加上本族历代先贤的画像,排列有序,蔚为壮观。

家谱中的像赞图像】

7.恩荣录

恩荣录又称告身、诰敕、赐谕等,内容主要是历代皇帝对家族成员的褒奖或封赠文字,如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制碑文、御制谥文等,此外,还包括地方官员的赠谕文字。

编辑恩荣录的目的,是通过炫耀朝廷对家族及家族成员的表彰和奖励,显示家族的地位与身价。

由于恩荣录被视为装饰和炫耀家族荣耀历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修谱过程中,各家族都尽力搜罗相关的内容。

如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家族的广东《洪氏宗谱》载有皇帝勋书、诰命、赐匾、像赞、赐诗多种。

中有宋孝宗赠洪炳银青光禄大夫少师诰文为:

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闻源之深者流必长,本之厚者枝必茂。

惟祖宗之福泽遗及子孙,而子孙之聿修无参厥祖。

尔处士洪炳忠孝名家,簪缨世胄,沉潜仁义,弗慕庞荣。

种庆泽之溢洋,致孙枝之秀茁。

效劳宣力,竭孝全忠。

宜祐命之自天信仁人之有后。

兹特赠尔银青光禄大夫少师,以昭德于九原,显为善之有报。

尔当此不昧在天之灵,此膺宠嘉之命。

宋隆兴元年(一一六三)四月十五日下

家谱中的恩荣录是我们了解本家族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的重要材料,同时也是了解帝王政治思想、治国方略的重要史料。

然而,对帝王显贵文字的过度追逐也使恩荣录的造假现象变得较为常见。

如《闽林宗谱》的御制诗文中,《明世宗皇帝题谱诗》云:

“林姓富贵胜中华,三状四眼六探花。

五会七解八宰府,九尚十世作行家。

进士三百腰金带,举人一千帽乌纱。

贡监生员难屈指,郡州府县水堆沙。

”而康熙在(《清圣祖为闽林宗谱御题》则称:

“唐宋元明百千进士三鼎甲,公孙父子十二宰相五封侯。

”且不说这些所谓的御制诗俚俗不雅,全然一副打油诗的嘴脸,即便是二位皇帝真的只有这点诗才,也不至于为林家如此费心尽力地清点门户,滥加颂扬,因为客观地看,当时林家并没有非常出类拔萃的人物,嘉靖皇帝和康熙大帝没任何理由屈尊干这些拍马屁的勾当。

此外,恩荣录中的圣旨、告示等官方文书也有不少是伪造的,由于纂编家谱者中大多只是下层文人,并非专门学者,缺乏专门知识和历史常识,因此在伪造圣旨、告示的过程中常常在年代、官职、地名等内容上出现常识性的错误,诸如西汉人中进士之类,明眼人一看便能识破其是伪造的。

8.先世考

先世考又称源流、宗族源流、姓源、姓氏源流、迁徙源流、分衍录、地望考等,主要用来反映宗族的历史,包括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的亲疏关系等。

明清以来的家谱中大多有记载源流,是家谱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确认家族姓氏来历、迁徙源流的重要依据。

如湖南《韶山毛氏族谱》的《源流记》中,就详细记载了毛姓的姓氏源流和韶山毛氏的迁徙源流,称毛氏系出周文王子毛伯郑之后,后人以国为氏,遂为毛氏。

元至正年间,毛太华为避战乱,由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县)迁徙到云南澜沧卫(今云南澜沧拉枯自治县)。

明洪武十三年(1380),毛太华以军功调入湖南,遂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到达湖南,退职后侨居湘乡。

十多年后,清一、清四迁居湘潭县三十九都(今韶山乡),开田400余亩,从此毛氏定居韶山,600年来在韶山垦荒务农,繁衍生息。

《韶山毛氏族谱》世系表(毛泽东支)】

9.世系

世系是家谱的主体,分为图、录两部分。

图又称世表、世系表、世系图等,是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家族成员的世系,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

世系录又称为世录、齿录、世纪等,包括父名、行次、字号、生卒年月、享年、功名、官职、葬地、妻妾、子女等内容。

世系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家谱的生命。

家谱之所以能区别于正史与方志,主要就由这部分内容来体现。

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

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

又称横行体,出现在被称之为近世宗谱鼻祖欧阳修的谱中。

欧式的特点是:

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图”,一般原则是从高祖到玄孙这五世为一图。

从始祖到五世、从五世到九世、从九世到十三世,以五世划分为一段,看起来很方便。

但之后的宗谱中,有很多省去了从始祖到五世、从六世到十世、从十一世到十五世这样的重复。

还有不少从五世一图演变为三世一图、四世一图、六世一图、九世一图,十世一图等多种形式。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欧式谱】

苏式:

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

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联,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苏式谱】

宝塔式:

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像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给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宝塔式谱】

牒记式:

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用纯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

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

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图片:

牒记式谱】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他的变化,在记述家族世系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是最为重要的。

一般家谱中世系的记载多遵循欧苏谱例,以五世为一表,按辈分先后排列。

大族的家谱由于枝繁叶茂,为清晰起见,还要依祖先的房派或居住地分别列表,或分别远世、近世立表。

有的家族世系的图录分别记载,图中只有谱名,履历另记;

有的家谱则合二为一,在世系图上附记履历;

也有的家谱较为简单,只有图而无录。

通过世系,从第一世始祖开始,按辈分次序排列,家族成员的代系、血缘关系、繁衍情况等均可一目了然。

如从《韶山毛氏族谱》的世系记载中即可清楚地看出,毛太华的长子毛清一生二子:

毛有恭、毛有信。

毛有恭生子毛震、毛瓒等。

毛震一支称为震房,为长屋,下分竹溪、彬溪、介溪三支。

毛泽东即属竹溪支下,是毛氏第20代传人。

世系中攀附、造伪的现象在家谱中是较为常见的,主要出现在早期祖先的世系之中,大概分二种情况:

一是冒认历史名人为祖先。

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始祖大多推至古代的帝王或古代的圣贤,如李姓多奉李耳为始祖、林姓上溯至比干、洪姓则自认为共工之后、钱姓则奉黄帝为始祖,至于萧姓奉萧何、张姓奉张良、袁姓奉袁绍为始祖之类的情况则更常见,即使是历史上以谨严求实闻名的谱学大师欧阳修和苏洵也未能免俗,欧阳修在家谱中将大禹、越王勾践都列为远祖,而苏洵则将颛顼、祝融都纳入先人的行列。

实际上,名人始祖有些确实于史有据,有些则相当牵强。

乾隆年间,江西巡抚辅德审查江西境内家谱,发现其中始祖属荒诞不经者共有1016部,有的甚至奉盘古、雷震子等神话人物为始祖。

另一方面是将前代的同姓名人一网打尽,都纳入本家族的世系之中,如贵州《清河张氏宗谱》中,张良、张飞、张九龄、张载等历代名人都被纳入世系之中,明显与历史事实不符。

另一种情况则是假造前期祖先的官职,往往是早期世系中将相云集,而近世的世系则多为普通百姓。

如此之多的簪笏蝉联的体面先祖,常令后人也感到难以相信。

10.传记

传记又称谱传、家传、世传、内传、外传、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

出资修建祠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

列传、内传和外传。

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

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与每个家族男性成员均有的世系录不同,传记只有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或丰功伟业者才能人传,且无论男女,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之类。

家谱中的传记,有的是辑录正史、方志、文集中的列传,也有的是记载家族成员言行的一般传记文,如墓志铭、祭文、行状、寿序等。

有的家谱中还将传记按事迹分类,如宗德、闺仪、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