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耳日由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4500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耳日由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爱耳日由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爱耳日由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爱耳日由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爱耳日由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耳日由来Word文档格式.docx

《爱耳日由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耳日由来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耳日由来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儿期防聋感染性聋是婴幼儿时期常见多发病,其中以小儿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聋及由于腮腺炎、高热等疾病导致的感觉神经性聋最为常见。

  小儿期耳聋早期多不易发现,特别是感染期经常使用氨基甙抗生素进行治疗更容易发生耳聋。

  所以预防感染,科学用药是重要的防聋措施。

  预防药毒性耳聋对某性疾病的治疗可能要用一些必要的抗生素,尤其氨基甙类抗生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对内耳有损害。

  特别在儿童早期症状很不明显,因而难以早期发现。

  加强医学监护是诊断早期耳聋的重要手段。

  药毒性耳聋应以预防为主,禁止滥用耳毒性药物。

  对有家族性中毒史的和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禁用耳毒性药物。

  婴幼儿、妊娠期妇女、老年人对耳霉性药物同样敏感,应该禁用,必须使用时也应慎重。

  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耳中毒症状,如头晕、鸣、听力减退、平衡障碍等,应立即停药。

  此外,对于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的病人,最好定期检测血清抗生素水平及听力情况。

  耳朵保养法1、避噪音人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会使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

  因此,尽量避免或减少噪声的干扰,是老年人保护听力的首要一条。

  2、戒挖掏经常用耳勺、火柴棒掏耳朵,容易碰伤耳道,引起感染、发炎,还可能弄坏耳膜。

  耳道奇痒难受时,可以用棉签沾少许酒精或甘油轻擦耳道,亦可内服维生素B、C和鱼肝油。

  3、慎用药尽量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因为老年人解毒排泄功能低,应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耳中毒而损害听力。

  4、常按摩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在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和听会穴(在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

  宜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即可见效。

  爱耳日简介爱耳日爱耳日简介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

  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中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可达80万,老年性聋949万;

  。

  历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2000年:

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2001年:

减少耳聋发生实施早期干预2002年:

听力助残----救助贫困聋儿2003年:

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听力缺陷2004年:

防聋走进社区2005年:

全社会共同关爱老年人——健康听力,幸福生活2006年:

预防听力损伤和耳聋,人人享有健康听力2007年:

城乡联动,共同关注青少年听力健康——珍爱听力,快乐成长2008年:

奥运精彩——我听到2009年:

正确使用助听器2010年:

人工耳蜗——重建听的希望2011年:

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了解耳朵耳朵是每个人体的重要器官,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耳朵、保护自己的耳朵。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

  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锥骨、镫骨和钻骨上相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

  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

  引发耳聋的因素根据耳聋的不同分类,其原因也有所不同:

(一)传导性聋1.先天性:

常见的有先天性畸形,包括外耳、中耳的畸形,例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鼓膜、听骨、蜗窗、前庭窗发育不全等。

  2.后天性:

外耳道发生阻塞,如耵聍栓塞、骨疣、异物、肿瘤、炎症等。

  中耳化脓或非化脓性炎症使中耳传音机构障碍,或耳部外伤使听骨链受损,中耳良性、恶性肿瘤或耳硬化症等。

  

(二)感音神经性聋1.先天性:

常由于内耳听神经发育不全所致,或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或服用耳毒性药物引起,或分娩时受伤等。

有下列几种原因:

(1)传染病源性聋:

各种急性传染病、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脑膜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耳带状疱疹、伤寒等均可损伤内耳而引起轻重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聋。

  

(2)药物中毒性聋:

多见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等,其他药物如奎宁、水杨酸、顺氯氨铂等都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耳药物中毒与机体的易感性有密切关系。

  药物中毒性聋为双侧性,多伴有耳鸣,前庭功能也可损害。

  中耳长期滴用此类药物亦可通过蜗窗膜渗入内耳,应予注意。

  (3)老年性聋:

多因老年血管硬化、骨质增生,使螺旋器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供血不足,发生退行病变,或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导致听力减退。

  (4)外伤性聋:

颅脑外伤及颞骨骨折损伤内耳结构,导致内耳出血,或因强烈震荡引起内耳损伤,均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有时伴耳鸣、眩晕。

  轻者可以恢复。

  耳部手术误伤内耳结构也可导致耳聋。

  (5)突发性聋:

是一种突然发生而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

  目前多认为急性血管阻塞和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

  病变可累及螺旋器,甚或前庭膜、蜗窗膜破裂。

  耳聋可在瞬间显现,也可在数小时、数天内迅速达到高峰,多为单侧,亦有双耳患病,伴耳鸣,有的可伴眩晕。

  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6)爆震性聋:

系由于突然发生的强大压力波和强脉冲噪声引起的听器急性损伤。

  鼓膜和耳蜗是听器最易受损伤的部位。

  当人员暴露于90dB(A)以上噪声,即可发生耳蜗损伤,若强度超过120dB以上,则可引起永久性聋。

  鼓膜损伤与压力波强度有关,表现为鼓膜充血或鼓膜穿孔。

  耳聋的程度与噪声强度、暴露次数以及压力波的峰值、脉宽、频谱、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耳聋性质多为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

  (7)噪声性聋:

是由于长期遭受85dB(A)以上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缓慢进行的感音神经性聋。

  主要表现为耳鸣、耳聋,纯音测听表现为4000Hz谷形切迹或高频衰减型。

  亦可出现头痛、失眠、易烦躁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其耳聋程度主要与噪声强度、暴露时间有关,其次与噪声频谱、个体差异亦有一定关系,有人发现2000Hz~4000Hz的噪声最易导致耳蜗损害。

  耳聋的预防预防耳聋主要应从致聋因素着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宣传普及预防知识,使广大群众了解致聋原因、危害及预防和康复方法,提高防聋意识,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教育,避免和减少耳聋的发生。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预防各种传染病,可以减少耳聋的发生。

  ●由先天性原因引起的耳聋,首先要杜绝近亲结婚,其次妊娠期间要注意保健,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杜绝孕期病毒感染,保护母亲及胎儿的健康。

  ●由后天性原因引起的耳聋,要积极预防治疗病毒和细菌感染之类的疾病,如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脑、鼻炎、中耳炎等。

  ●调整饮食结构,平衡膳食,增强营养。

  低盐、低脂肪饮食,多食含锌、铁、钙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有利于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防止听力减退。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当人处于精神高度紧张或着急生气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使内耳小动脉血管发生痉挛,小血管内血流缓慢,造成内耳供氧不足,可导致突发性耳聋。

  ●避免长时间接触噪声。

  爆震声和长时间的噪声接触,均能导致听力下降,导致噪声性耳聋,因此要远离噪声,对高危人群(工作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要注意噪声防护(可佩戴防护耳罩、耳塞等)。

  ●耳朵的安全音响分贝为85分贝,超过85分贝的音量,会造成耳朵听觉神经的损害。

  长期使用耳塞机,会引起听力下降,因此使用耳塞机的时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1小时,且音量不可过大,以听轻音乐或古典音乐为宜,避免听觉疲劳。

  ●可常做些耳部的按摩,如:

按摩耳廓、捏耳垂、揉风池穴等,或将两食指分别插入两耳孔中迅速抽出,以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

  ●注意不要随便掏耳朵,稍不注意就会损伤外耳道,造成感染,导致发炎、溃烂,若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就会影响听力。

  ●压力大会导致突发性耳聋。

  年轻人因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短等原因,发生突发性耳聋的可能性非常大,有时这些耳聋是不可治疗的。

  因此当耳朵出现耳鸣时,应引起重视,到正规医院接受专科检查,不要延误了治疗。

  ●积极治疗各种致聋的疾病,如美尼尔氏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炎、肝硬化等。

  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延缓听力减退非常重要。

  总之,对于耳聋的患者,除了采取必要的医疗、康复对策外,积极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宣传听力保健知识,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开展耳聋遗传咨询,加强医学监护、科学用药及健康教育,是预防耳聋的重要途径。

  怀疑自己听力的有问题1、你可以听到声音,但听不清;

2、在噪声环境中听声音困难;

3、只有面对讲话人时,才能理解清楚;

4、你觉得别人说话似在嘟囔或含混不清;

5、你必须要谢谢人重复一些内容;

6、你需要将电视音量讯到比别人大的位置;

7、你发现自己并不明白谈话的主题,常常会答非所问;

8、参加会议、去公共场所或家庭聚会时觉得有些困难;

9、除非距离很近否则不能听到电话声或门铃声;

10、你感到头颅里有声音,如嗡嗡声或铃声(耳鸣)。

  您如果有以上情况,很有可能是听力有所下降,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意义在于早期发现听力障碍。

  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13亿人口中有8296万残疾人,听力障碍2780万。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尤其是婴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此期间儿童如果发听力障碍,不仅会导致聋哑、言语发育迟缓,还会造成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育迟缓,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临床发现,通过常规体检或父母观察,小儿听力障碍多在2岁以后才被发现,错过了儿童语言快速发育的时期,延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机。

  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并早期给予科学的听力干预及言语训练,最终使他们聋而不哑,回归主流社会,达到减少儿童听力和言语残疾的发生,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目的。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造福聋儿、造福社会的一件大事。

  一、新生儿听力筛查有法律依据吗?

近十年来,为减少出生听力缺陷,我国政府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和防聋工作尤为重视。

  1999年中国残联、卫生部等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确定全国爱耳日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将新生儿听力筛查纳入妇幼保健的常规项目。

  2004年12月,卫生部首次正式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2009年2月,卫生部重新颁布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卫生部64号令)对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

  新的管理办法规定,从2009年6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启动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

  在我国政府和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全国多数省市及自治区已经制定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耳聋防治工作在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和县、地区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

  2000年至今,全国已经开展了11次爱耳日活动,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效果。

  今年第十二次全国爱耳日主题是康复从发现开始——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充分说明了政府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重视。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儿童的听力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二、所有出生的宝宝都要做听力筛查吗?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所有出生的宝宝都应该接受新生听力筛查。

  因为有的宝宝出生时看起来很健康,但可能在妈妈肚子里就已经出现听力问题了。

  宝宝出生以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孩子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

  如果出生后不及时进行听力筛查就不能早期发现,以后可能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言语-语言发育和认知发育障碍。

  如果2-3岁才发现宝宝有听力问题的话,就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即使这时候进行干预,其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水平仍会落后于同龄儿童。

  孩子出生后如果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3岁以内)缺乏言语和环境声的刺激,听觉-言语链就会出现障碍,这样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言语-语言发育。

  轻者会导致辩音不清,重者会导致听觉言语障碍,甚至会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只有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才可以早期发现宝宝的听力损失;

给予及时干预和康复,减少其对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最有效的方法。

  三、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做听力筛查?

按照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的要求,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均应当进行双耳复筛。

  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临床医学和听力学干预。

  很多家长会问,为什么要在孩子睡熟之后进行听力筛查?

其实主要目的是保证筛查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为了保证筛查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听力筛查前、筛查中和筛查后,家长的协助和配合有着重要作用。

  那么家长应该配合医生做哪些工作呢?

具体而言,可以从筛查前、筛查中和筛查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筛查前:

1、认真听筛查人员讲解听力筛查的意义和方法;

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2、最佳的测试结果是在宝宝自然睡眠状态时获得。

  如宝宝烦躁、哭闹会影响测试结果,因此听力测试前家长影尽量把宝宝喂饱使其进入睡眠状态。

  3、给宝宝换好干净尿布,使其舒适不哭闹;

4、给宝宝选择厚薄适度的包被,薄则易受凉,太厚则会影响操作。

  筛查中:

1、保持安静,避免交谈;

关闭一切通讯设备,避免出现噪音;

2、保持宝宝在筛查的正确姿势,露出测试耳,避免遮盖。

  3、测试时家长可将手轻轻扶按在宝宝肩部,使其有安全感4、做完一侧耳后,不要用力翻动宝宝以免惊醒,应配合医生轻轻翻转到对侧耳。

  筛查后:

1、认真听取医生解释,未通过筛查者,按医生指示去做;

2、有听力损失高危儿,每6个月接受一次听力监测,直至3周岁;

3、通过筛查者,定期接受儿保的听力保健;

4、平时注意防止噪声、药物等对宝宝听力的损害;

5、注意观察宝宝的听觉和言语发育,可疑有发育迟缓者,及时就诊排除。

  四、新生儿听力筛查怎么做?

由于许多家长对听力筛查技术和方法缺乏了解,因而对听力筛查的结果产生误解。

  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通过听力筛查就是听不见,从而产生担心和焦虑;

相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虽然没有通过听力筛查但能听见关门声,觉得孩子听力没有问题而不带孩子去做进一步检查。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听力筛查,听力筛查都有哪些常用方法以及基本原理。

  新生儿听力筛查就是通过一种客观、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将可能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宝宝筛查出来,并进一步确诊和追踪观察。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都是无创性的。

  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的听力筛查。

  正常耳蜗可以产生一种很轻柔的声音,经过听骨链和鼓膜传导到外耳道,并可以被检测到。

  如果婴儿有蜗性听力损失,就不会产生耳声发射,用耳声发射(OAE)检测就通不过。

  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可以反映外耳、中耳、耳蜗及蜗神经通路的功能,自动听性脑干反应通不过,说明听觉通路上可能有问题。

  一般在宝宝睡眠安或静状态下,将大小合适的探头或耳罩放置在宝宝的一侧耳朵开始进行测试,做完一侧耳朵再做另外一侧耳朵。

  OAE或AABR通不过,都需要复筛或转诊。

  五、听力筛查未通过,家长应该怎么办?

按规定,新生儿初筛未通过者,42天内均应进行双耳复筛。

  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宝宝没有通过听力筛查,提示可能存在听力问题。

  但没有通过初筛或复筛,并不是说宝宝一定有听力问题,因为导致初筛或复筛没有通过的原因很多:

如①外耳道内存留有胎脂、羊水、分泌物;

②中耳腔有积液;

③宝宝不安静、体动多;

④环境噪声大;

⑤耳蜗毛细胞损害;

⑥蜗神经损害等都会使OAE或AABR筛查通不过。

  前面的几个原因,通过复筛或听力诊断可以排除。

  而耳蜗毛细胞或蜗神经损害,则需要通过精细的听力和其他检查,才能确认听力损失的轻重、性质及其原因。

  当被告知宝宝听力筛查没有通过时,家长首先不能惊慌,应该积极按医生的指示进行复筛、转诊和干预治疗:

①初筛未通过者,按时到指定地点复筛;

②复筛未通过者,按时转诊到指定机构进行听力诊断;

③确诊为听力障碍者,及时接受干预治疗。

  六、孩子听力真有问题,家长应当如何对待?

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拥有健康的听力。

  一旦筛查没有通过,又被告知听力不好,家长会马上想到宝宝是耳聋,是听力残疾,之后会产生自责、悲伤等情绪。

  其实医学上常说的耳聋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听力损失程度可以用分贝来衡量。

  一般耳聋是指严重的听力损失,就是基本上听不到日常生活的声音。

  如果听力损失不严重,小孩是可以听到声音的,只是听不清和说话不清楚。

  我们正常人说话大概在40~50分贝,所以即使有轻度聋(30到40分贝的听力损失),不是专业人员的话,是感觉不出来的。

  了解了听力损失和耳聋的概念后,就应该正确对待宝宝的听力问题。

  宝宝确诊为听力障碍后,家长应该积极听取耳科医生和听力师的建议,及时对宝宝进行听力干预和治疗。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好比弱势或视力下降需要佩戴眼镜一样,也需要佩戴听力辅助装置。

  一般40分贝以上的听力损失,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选配合适的助听器。

  如果听力损失较重,助听器效果不佳时,建议进行人工耳蜗植入。

  如果是传导性听力损失,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七、如何保护宝宝的听力?

听力损失的病因较复杂,但至少有一半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预防的。

  做好婚育前的遗传咨询;

孕妇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加强妊期和围产期保健,使胎儿避免接触不良因素;

积极治疗新生儿疾病等系列工作是预防听力损失的重要环节。

  在孩子未懂事之前,家长如何帮助他们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首先家长应了解与宝宝出生时听力损失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具有这些高危因素的宝宝,3周岁前每6个月应接受一次听力监测。

  包括耳聋家族史;

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弓形虫、梅毒等);

颅面部畸形;

早产或极低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新生儿严重窒息、严重黄疸;

母亲滥用药物(如庆大霉素)和酒精、母亲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以及一些与感觉神经性或传导性耳聋有关的综合征等。

  此外,有些宝宝在出生时并无听力损失,但由于各种后天因素,如感染(如脑膜炎,腮腺炎),外伤,使用耳毒性药物等也可出现听力损失。

  而有的宝宝因严重疾病而长时间住新生儿监护病房,也可出现迟发型或进行性听力损失。

  有的遗传性听力损失也可发生在婴幼儿期或青年期。

  因此,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避免上述因素的损害,并密切注意宝宝的听觉和言语发育情况,可疑听力有问题应及时就医。

  孩子懂事之后,家长如何教孩子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首先,家长应提醒孩子注意用耳卫生,特别是听MP3等音乐时,连续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音量不宜过大;

其次就是听音乐会时,在扩音器附近时最好带上耳塞;

自己清理外耳道时,一定要特别小心,耵聍较多时最好到医院就诊;

如果有外耳道流水或流脓,及时就医;

慎用庆大霉素等耳毒性药物。

  八、宝宝听力损失有哪些迹象?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迹象,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

  

(1)听觉反应迟钝睡觉时异常安静,很少被大声吵醒;

叫名字不回头次数较多;

对大声有反应,对小声不理会;

对拍手关门声有反应,对铃声不敏感;

听声音时习惯将头转向一侧。

  

(2)言语发育迟缓10个月仍不会发bababa,mamama等声音;

1岁半时仍不会说1到2个有意义的词;

2岁左右只会说1到2个词,如爸、奶;

某些音发不准,如3、4、7、10等;

只会重复别人的话,不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

  (3)日常行为及交流平时性格暴躁,不听指挥;

平时较为孤独,不愿交流;

别人和他说话,他不看别人;

注意力不集中,常常答非所问;

反问较多,常把电视音量放大;

唱歌或做操时,常合不上节拍。

  !

现今社会,聋哑人开口说话,告别无声世界已经成了现实。

  我们希望,通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能够为特困的农村地区实行免费听力筛查、免费听力干预和康复,最终实现在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爱耳日简讯2主办:

多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