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理工科类《马原》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43328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理工科类《马原》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级理工科类《马原》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级理工科类《马原》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级理工科类《马原》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级理工科类《马原》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理工科类《马原》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级理工科类《马原》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理工科类《马原》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理工科类《马原》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P30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P32

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

1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4.时间是指(C)。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P35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6.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

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

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P41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1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A)P43

A对立统一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普遍联系规律

18.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它的含义是指(C)。

P46

A全部的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D纯粹的否定

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P54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0.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家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说明规律的根本特点是(B)。

A.能动性B.客观性C.辨证性D.历史性P54

21.实践的主体是(D)P630809

A绝对精神B所有的人C人的意识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D)。

P64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P69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24.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是(C)。

P75

A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P76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2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

P95

A社会意识B地理条件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

2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P98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8.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P101

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9.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

P101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30.上层建筑是指(D)。

P105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31.上层建筑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是(C)P105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B国体和政体

C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这说明(C)P107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32.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C)P112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社会基本矛盾D科学技术革命

33.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P144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3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B)之间的对立。

P144

A商品与商品B商品与货币C资本与雇佣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35.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D)P145

A形成新的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形成使用价值

36.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P148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3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B)的矛盾。

P149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C简单劳动和抽象劳动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3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157

A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B价值和交换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3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B)P158

A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B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C资本各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D资本各部分的价值量不同

39.某资本家工厂有不变资本200万元,可变资本4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100%,该工厂的利润率为(D)

A150%B25%C37%D17%P159

4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B)。

P160

A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D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41.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P165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4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B)。

P166

A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问题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资本的循环问题D社会资本的周转问题

43..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

P167

A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工人劳动的报酬

4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C)P170

A生产相对不足B生产严重不足C生产相对过剩D生产绝对过剩

45.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D)。

P175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B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人民当家作主D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4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P184

A金融资本B银行资本C工业资本D商业资本

4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B)。

P185

A“代理制”B“参与制”C“企业联合”D“个人联合”

48.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B)。

P206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B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D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9..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D)P207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50.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D)。

P214

A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法国的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D)。

P228

A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B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C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D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5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P257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53.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D)P264

A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实行按劳分配D实现共产主义

54.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C)P265

A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实现共产主义D实行按劳分配

二、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二。

少选、多选、错选不给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E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2.联系具有下列哪些基本特点(BCD)。

P40

A必然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多样性E直接性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BCD)。

A.没有质变就没有量变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量变和质变相互参透

4.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包括。

P58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C.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5.价值的特性有(ABCD)。

P79

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E主观性

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CD)。

P95

A人口因素B民族构成C地理环境D生产方式E风俗习惯

7.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AB)。

P153

A劳动者拥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没有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生产资料

C劳动者被雇佣D劳动者失业了E劳动者以劳动为乐

8.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CD)。

P154

A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B劳动者维持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资料价值

C劳动者养育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D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E劳动者的必要费用

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下列属于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是(ABCDE)。

P168

A产业利润B商业利润C银行利润D借贷利息E地租

10.在资本主义现实中,剩余价值是采取各种转化形式出现的。

它们有(CD)。

A.成本B.工资C.利润D.利息

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BCDE)。

P255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劳动成为人生快乐的巨大源泉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阶级消灭、国家消亡

E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12.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BCD)。

P267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P36)

答: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第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第三,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活动。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P45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

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7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分)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5.简述生产力及其系统的构成。

P100

(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生产力是具有复杂的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

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劳动对象、劳动者。

(3)生产力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6.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P102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7.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P150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8.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既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但各有其特点:

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第一,维护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其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⑵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看中的正是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

9.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P188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第一,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第二,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四,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0.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其内容是什么?

P194

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11.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是长期的、艰巨的?

P232

答: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2.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P236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四、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38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实践,社会生活各项内容也归根结底在于实践。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它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发生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实践的发展也就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英雄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P130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它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贬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物质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人民群众也以直接或间接的不同方式从事了精神生产的创造活动。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贱买贵卖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P159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资本家是因为购买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的。

因为劳动力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而劳动力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因此,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不是在贱买卖贵的商品流通过程中,而是在(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后的)使用劳动力的过程中。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P98

错。

(2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形式。

因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思想理论水平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如马克思所处的德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思想理论发展水平先进。

现在一些经济水平发展高的国家,其思想理论水平并不见得比一些发展水平低的国家高。

5.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P158

正确。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分)。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兵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

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身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6.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P31)

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⑴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⑵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

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

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7.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P146-147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