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轮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3969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二轮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数学二轮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数学二轮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数学二轮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数学二轮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二轮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

《数学二轮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二轮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二轮复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

陈瑞敏

学活乘法公式,探索数学规律

龙湖一中

李耀

我看“推门听课”

薛店镇岗周小学

高艳丽

“懒”出来的精彩

实验小学

高彤

教研,让课堂充满机智和乐趣

黄水路小学

赵同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薛店镇第二初级中学

质疑促阅读

实验小学

林喜敏

随想——有感于送课下乡

观音寺镇南场小学

薛利颖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新郑三中

赵根法

新郑三中通过郑州市示范性高中评估验收

郭建超

烟厂子弟学校进行小学生英语等级考试

烟厂学校

李静

黄水路小学扎扎实实搞课改

黄水路小学

薛艳芳

送课送来了“及时雨”

孟庄镇中心校

朱建军

为强素质推举措力保教研抓提高

龙湖镇中心学校

胡红伟

新郑市小学毕业班复习研讨会简报

新郑市小学教学模式课例研讨活动简报

初中数学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比赛简报

地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研讨会简报

优秀论文:

 

札记心得:

案例选登:

乡镇教研:

信息专递:

校本教研作为实施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策略之一,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得到广大教师和教研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同时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2004年底至2005年初,国家教育部分别在郑州市召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本教研研讨会,在长沙召开了全国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并在全国建立了84个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基地,北师大等全国著名量师范院校都建立了校本教研研究机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教研工作者纷纷开展了对校本教研理论和实践的实验和研究,不少课改实验区也积极开展了对校本教研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经验,我市中小学根据市教研室对校本教研的规划和要求,于今年春季正式启动了此项工作,以下浅谈一点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并对我市校本教研工作进行简略的回顾与思考。

一、关于校本教研的认识

课改实验初期,对教师的通识培训和业务培训在当时是必要的,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逐步发现仅靠让教师被动地接收培训是远远不能满足课改需要的,这是因为教师的文化品位、教育智慧、教学能力等(方式、方法)是培训不出来的,再高明的专家都不能给教师现成的方法,要解决课改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教师经常性积极、自觉、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也是国外基础教育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校本教研这一新的教研工作理念,既是从国外引进的,也是在我们的课改实验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并不神密,也不是全新的事物,简单的说,就是“以校为本的理念加上我们过去常规的工作”(张行涛语),其实就是新理念与常规的、传统的做法相结合。

但是,由于理念的更新,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也要变化,传统的思路认为,教研工作主要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教研过程中教师往往被作为研究对象,处于教学研究的边缘地位,意见往往不被重视(如评课主要听教研人员评判),而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人人都是研究者、教研人员与教师是合作者、同伴的关系,地位是平等的,校本教研更多的是活动和行为,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课程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校本教研的内容与途径

校本教研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专业成长全过程的每个环节应该都是校本教研所要研究的内容,目前,根据我市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学习。

教师的职业决定着教师需要终身学习,校本教研要求教师人人作为研究者参与其中,这里就有一个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有理想的教师,要把读书、学习作为自己的职业需求和习惯,自觉地挤出时间,尽可能多的读书,学习,具体地学习什么内容,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近期和长期计划,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近期急需学习的,如较系统的专业知识;

国家新课程标准和课改实验教材等,这些都是教师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人人都必需掌握的,另外,还要学习一些有关课改和校本教研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从长远讲教师还需有计划地学习、阅读一些中外教育专著和文学名著,如: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心献给孩子们》、《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陶行知文集;

朱永新、魏书生、顾冷源等有关教育的理论。

在今天这个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一个有追求的教师应该以一种古典的、超脱的心情,以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从容地、沉静地对待读书,对待学习,唯其如此,教育智慧才能从我们心底萌发,才能使我们那么有气质,那么有品位,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即是默默无语,也能让身旁的人感受到博大与深厚的师者”,苏州大学教授朱永伟曾呼吁在全国启动一项教师读书工程,他认为不读杜威,不读孔夫子,不读苏霍姆林斯基,不读陶行知,任何改革都走不了多远。

二是集体备课和说课。

根据我们过去的实践,集体备课可分为精备和粗备两种形式,精备一般采取以下程序:

首先,教研组长要有目的地确定出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课型)和集体备课的任务要求(如:

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方法等),然后,组内每位教师就各个内容经过充分准备、个人钻研、写出教案初稿;

第二步集体研究。

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就教案初稿进行探讨、切磋,在大的方面形成共识,再由个人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完善(现阶段一般不再确定主备课人);

第三步组织试讲(全员参与);

第四步全员论断,组内所有教师对这节课进行审视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形成最佳方案(这种备课方式效率较低,每学期组织次数不宜太多),粗备不再进行试讲和全员诊断。

说课其实仍属于备课的范筹,是对教师备课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但知道怎样做,还必需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教师要说出备课的心理活动全过程,因此,我认为它是一种动态备课活动,它能督促教师去努力寻求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从而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

三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切入点和载体,过去我们习惯上把这项活动说成听课、评课,现在说是课例研究,同样一项活动,提法不同,主要是由于站的角度不同,理念不同,过去的听课、评课、客观上讲课者和听课者所处的地位不平等,听课过程,讲课者比较主动,听课者比较被动;

评课过程,评课者比较主动,尤其是教研人员,像是评判者,讲课者比较被动,象是受审,现在我们说课例研究,是把它作为教研活动看待的,大家都是以研究者平等身份参与其中的,哪个人都没有权力去决定是非。

每个人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

课例研究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一般在学期初,教研组长就要做出规划,根据教学需要和组内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人的教学任务和作课时间,使教师在预定的时间内,认真准备后再作研究课(为研究活动提供凭借材料),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课不能做秀,一定是真实的,不能事先试讲,其它教师(范围可大可小、一般是组内教师)在有准备的情况下(熟悉了解教学内容和方案)认真听课并做好记录。

第二步是问题研究。

教研组长可事先预设一些问题(研究主题),但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问题研究过程中,听课教师可提出自己的意见,作课教师也可提出不同的见解,提倡学术争鸣,不怕观点碰撞,人人都可提出问题,但最后要在教研组长的主持下,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大家共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研组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这节课进行第二轮研究。

需要强调的是课例研究教程中,每位教师都要重视教学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所谓反思,就是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再认识和再次深层次的思考,每位教师都应把教学反思作为自己的职业习惯来培养,并能及时把自己的反思写出来,写教学反思就是写教学随笔,有感而发,不必都象写文章那样,讲究论据、论点、结构严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三、校本教研的实践和思考

我市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自本学期正式启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正在健康有序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以积极的恣态和前所未有的热情,主动参与这项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

1、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建立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保证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已成为各校和各级领导的共识。

早在学期开学之前的寒假期间,不少单位就组织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实验小学在上学期结束,春节前就为每位教师布置了充实的学习内容,春节过后于阴历正月初十对教师进行了培训测试;

新村镇于正月十二日召开了全镇中小学全体教师会议,专题宣讲校本教研,帮助教师提高认识;

大多数单位都把教研室推荐的学习材料打印成册,教师人手一份,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

孟庄镇中心校要求教师学习每篇文章都要写出心得体会,对教师学习进行了两次测试;

新华路小学校长王定智亲自为教师开了三次校本教研理论讲座;

港区小学等单位特意为教师购买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名家专著,要求教师有计划的学习。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由于各单位的重视,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加深了广大教师对校本教研的理解,教育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2、集体备课制度进一步完善。

在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的前期,根据我市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多数单位都采取主备课人的形式,这种备课方式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当时效果是明显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现了这种备课方式对教师个人钻研不太有利,容易使部分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这与校本教研的理念有一定差距,本学期,不少学校都对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在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强调了个人钻研和反思。

实验小学集体备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形式,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重视个人反思和教师个性化发展;

和庄镇等单位重视集体备课过程中的教师个人钻研、强调在集体研讨交流前,教师都要经过充分准备,先写出教案初稿,并对教案初稿的质量和个人在交流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评价,当前,我们的集体备课正朝着有利于教师同步提高的方向发展。

3、课例研究活动步步深入。

本学期以来,我市中小学开展的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课例研究活动,可谓丰富多彩,三月份以来,教研室中小学各学科都组织了市级课例研究活动,四月下旬,小学段语、数学科更是以课例研究的形式,组织局直四所学校十七位教师到农村乡(镇)送课,这次送课由过去的重点观摩改变为重点进行课例研究,过去的教研员评课改变为让听课教师评课,提出问题,大家共同切磋,效果非常好,教师也非常欢迎。

观音寺镇小学教学协作区每次的集体教研,教研组都安排有课例研究活动;

孟庄镇小学坚持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每次活动都确定有一个研究主题,安排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做一节课,在问题研究交流环节鼓励教师大胆发言,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总之,现在开展的课例研究,都注重让一般教师充分发言,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而教研员,教研组长退位于“次席”。

我市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广大教师、教研人员,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一些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客观原因,在不少单位,诸多方面还处于浅层次状态,从四月下旬调研的情况看,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深一步思考。

1、部分教师和领导对校本教研的认识还有误区,有教师反映,我们教学工作已很繁重,现在又要搞校本教研,还有什么课例研究等,认为这些是额外负担,份外的事情,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

其实校本教研所涉及的都是过去我们常做的工作,只是由于理念的更新,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随着变化罢了,因此,我们说校本教研是教师学习、工作、研究三位一体的,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存在增加负担的问题,如果说真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那可能是由于工作的方式和要求不合适,并不是开展校本教研造成的。

2、为了保证教师理论学习的效果,不少单位都重视对教师的理论测试,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如果频繁的组织测试,必然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再说也没有必要让教师过多的死记硬背理论概念,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学校可分阶段结合学习材料和工作需要,为教师拟定一些思考题,让教师在学习理论过程中进行思考,定期组织范围不同的学习研讨、交流会,鼓励教师就他感兴趣的问题发言,学校也可对发言积极,感受体会深刻的教师进行奖励,采用这样灵活的形式教师就会积极参与,也能增强学习效果。

3、本期以来,我市一些学校开展了推门听课活动,从管理的角度看,推门听课能督促教师做好课前备课,能较大程度的看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况,但是,由于听课的大多是管理人员,专业性相对较差,注重了听课,问题研究环节往往被忽略或弱化,难以达到研究的目的,因此,这种听课形式不能被作为课例研究的主要形式,课例研究还是让教研组或备课组组织较好,这是因为教研组或备课组专业性强,组内人员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在进行问题研究时,能够进入较深层次,取得较好效果。

新郑市教体局基础教育教研室时国法

4月12日、13日,按照教研室的的安排,我和实验小学的其他5名教师分别到辛店镇、八千乡参加了送课下乡活动。

这次送课下乡活动,我共到两个乡镇、2所学校,授课2个课时,参加听课学生80多人、老师近40人。

现将本次送课下乡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实践证明“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模式

今年以来,教研室在全市推行“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改革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引导作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获取知识。

这次送课下乡,我主要就是采用了“问题·

探究”的教学模式。

所以,我觉得这一教学模式符合我市城乡小学的实际。

通过在实践中的运用,我认为,一方面,应用“问题·

探究”这一新模式实施课堂教学,给农村课堂带来了新意。

这种模式,对教学仪器设备、学生接受能力高低等的要求并不高,它的特点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由浅入深地接受新知识,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喜欢这种模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比较活跃。

另一方面,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我所讲的《年、月、日》在两个学校都属于新授课,事先也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

但是,通过创设情景,自主探究,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便掌握了重难点知识,并且,课后参加听课的老师也普遍反映很好。

如:

教学平年闰年的规律时,我一改以往一点点引导的办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新知根据二月份的月历判断出1993年——2004年这些年份哪一年是平年,哪一年是闰年,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到相应的表格里,接着先自己观察这些年份数有什么规律?

然后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己就得出了四年一闰,年份数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年份数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

教过这一节课的老师都知道,这一点是本节课的难点,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很难突破的,这一次我采用“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很轻松的就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不仅老师教的省劲,而且学生学的也是津津有味,对新知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了。

所以,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当前我市城乡教学实际。

二、开展送课下乡是增进城乡教学合作与交流的好形式。

我认为送课下乡这种活动是促进城乡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交流的一种好形式。

事实上,长期以来,农村学校受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在教学思想、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增进沟通交流,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共同进步。

送课期间,我也同当地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沟通,发现农村的孩子其实很喜欢我们给他们讲课,孩子们很欢迎我们城市教师新颖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课堂氛围;

当地的老师也很高兴我们上门交流,他们可以不出校门就能接触新的教学思想,可以很现实地学到实用的教学艺术。

同时,我感到,我们城市学校的教师送课下乡本身也是在接受锻炼,增强能力。

三、送课下乡活动促进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虽然这次送课活动仅短短两天时间,但是我本人却有比较大的收获。

一方面,在准备期间,我得到了学校领导特别是王主任以及教研室领导和我们同组老师的大力帮助、指导和支持,大家帮助我备课、准备教具、试讲,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送课的成功。

另一方面,这次送课下乡活动使我尝试了在不同环境下,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艺术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增强,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这次活动准备过程中,我制作了《年、月、日》这一课的教学课件,后来王娟主任提醒我说:

“你要考虑到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如果他们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怎么办?

此外,还要结合当地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积累等实际,因地制宜地备课、准备教学用具,甚至课堂语言等也都要力求贴近农村实际。

”听了王主任的建议,我结合问题·

探究教学模式及时又准备了一套教具和教学方案,为确保这次送课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里,我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展示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进一步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参加送课下乡活动的体会

通过下乡实际授课,我认为:

一是农村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外界影响以及农村现有教学水平等的制约,在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差距并不大。

二是,农村学校教学水平与我们的教学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我们早已经摈弃不用,甚至反对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农村仍然在推行。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课后进行课例研究的时候,两个学校的老师都说到了在教估算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不知道怎样教,如果按照书上的方法有时根本就不方便,达不到估算的目的。

一个老师举例说像:

“‘98÷

3≈’,如果把98看作100来算,不方便,如果把98看作90来算,又违背了四舍五入的规则。

”我告诉她,像这样的题其实是很灵活的,把98看作99也行,看作90也行,只要孩子知道把多位数看作与他最接近的、用口算的方法就能算出来的数来进行计算就行,计算方法只要方便,求出的近似值最接近准确值就行。

可是那位老师说他不敢这样做,怕考试时扣分。

还有一位老师说他干脆就让学生先笔算求出准确值后再求近似值。

这些都说明农村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步子还较小,成效还不明显。

三是希望能够经常开展此类活动。

我认为,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又可以为农村学校提供鲜活的教学参考,传播教学改革的新信息、新思维,因此很有必要,应该扎扎实实坚持开展下去。

实验小学叶香芬

——谈复习古诗词的思路、方法

通过理论学习,我们明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新课程要求彻底改变“以教师为核心”和“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传统理念,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新理念和教学过程。

而“校本教研”就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一些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教研内容。

我以为要想立足新课标,挖掘学生潜能,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教师必须做到:

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对传统教案进行超越性改造,让课堂充分焕发学生的精神活力。

教师甚至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让他们参与设计与创作。

甚至要多做些预案。

只有这样,才会构思鲜明个性的教案,才可能出现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我们毕业班复习古诗词,按以往的常规性教学,我们要复习掌握文体知识、文学常识,要读背默写全诗,要赏析理解重点词句。

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关键是以往我们只是做好了嫁衣,只等他们穿上。

即仔细整理归纳该诗的知识点,只要他们去依照读记。

但事实证明:

教师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同学们也似乎省了很多事,但效果却并不见佳。

要么学生们不乐意接受、消化,或是消化不了、消化不良。

他们背诗常常像唱流行歌曲,若是哼唱到最高潮也能来它两嗓子,但“歌名”“歌词”却记不全乎,若是检测默写效果,不是张冠李戴,就是错别字连篇,让人目不忍睹、情何以堪!

对于此种情况、现象,我做了认真调查。

探究其原因有二:

一则是学生养成“不动大脑思”,只流于“看得见”“读得出”“顺得上”的表面文章;

二则是教师仍是做好饭菜,摆满桌子“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其结果看似丰富,却不合学生胃口,激不起他们的食欲兴趣,即使好吃,也只是大快朵颐,落个虽填满肚皮却消化不良、营养流失。

针对这种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我本循新课标、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另辟蹊径,尝试开创改变这种学情的个性教案,以期唤醒同学们沉睡的记忆。

在设计教案和教学思路时,除了沿用原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思路,我尝试采用新的复习方法、思路:

从诗的题目出发,挖掘诗的内容与题目的照应关系。

一则可以达到激发学生们主观能动的活性,二则可以避免其文题不对应、张冠李戴、东拉西扯的问题、现象。

具体示例:

如复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先出示题目,然后由同学们通过解构重点关键词(“闻”:

听说;

“左迁”:

贬官),从而了解题目意思:

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远道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进而进一步引同学们由题目挖掘出以下几个问题:

1、谁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远道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2、在什么季节?

3、叙了什么事?

4、抒了什么情?

问题一出,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大都能一口说出:

1、是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远道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2、是在春天!

因为有“杨花落尽子规啼”的诗句为证。

3、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叙述了王昌龄被贬到很远的地方。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对朋友的思念。

……

这样,经过他们主观能动的思维而产生的效果,远比老师将知识点一一归纳塞给他们要有效得多。

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

你为什么说是“春天”啊,同学们会进一步思考明确:

是因为作者选写了“杨花落尽”和“子规啼”,他们是春末夏初的景象。

我便可以再就势引导:

春天有那么多美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单选这两个呢?

他要寄托什么情感,渲染什么气氛呢?

这样我们师生又由“杨花”的“漂泊不定”和“子规”悲啼“不如归去”的特征,从而分析归纳:

作者寄寓了飘零和离别之恨。

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同样,我们又可以更深一层导读学生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修辞,将月亮人格化为“要伴友人远行”,寄寓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和同情。

另外,王昌龄被贬的地方是“龙标”(今天的湖南黔阳),而诗中说“随君直到夜郎西”(“夜郎”是今天的贵州西北部和云南、四川两省的部分地区)。

经过我的提问,同学们分析作者联想到比“龙标”更远的“夜郎”,一方面揭示友人被贬之远,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这样,对这首诗的复习(诸如诗题、作者、内容赏析、表达的情感以及所用的表现手法)都由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探究解决了。

而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显然,采用这种教案设计和教学思路行之有效。

同学们自主学习、探究诗歌内容与诗题的有机联系,并自然地由诗中引发思考、回顾总结诗歌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见解主张。

通过尝试这种“由点带面”、“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实质”的新的复习方式,同学们大多能很好地把诗题、内容、主题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