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解说词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3283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东坡解说词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东坡解说词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东坡解说词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东坡解说词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东坡解说词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东坡解说词文档格式.docx

《苏东坡解说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东坡解说词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东坡解说词文档格式.docx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

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

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

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

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

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

宋神宗,急于做出改变。

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

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是忍不住要发声。

他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苏东坡等人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

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去官职,退隐林泉。

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呈,隐居洛阳。

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

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

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

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

接着他们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

前来抓捕苏东坡的差官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

差官下令差役,用绳子把苏东坡捆起来,押往京城受审。

公元1079年腊月,北宋王朝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监狱里,关押着一个特殊的囚犯,苏东坡。

在牢狱里,苏东坡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

获救于才华贬官黄州

有人想要置苏东坡于死地。

然而,在这生死之际,挺身为苏东坡说情的人更多。

王安石,他也托人带话给神宗,说这个圣明时代,不能杀有才华的人。

曹太后生病期间,神宗去探望的时候,曹太后说,先帝在的时候,认为这两个兄弟都是宰相之才,赶紧把他放了。

大家的这种援救,也等于给神宗一个台阶下。

朝廷的判决终于降临:

苏东坡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

“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

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赴任,在途中他给苏辙写了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泥鸿爪,这四个字宿命般地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第二集《一蓑烟雨》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

前路迷茫,苏东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他不会想到,天高地远的黄州,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之地。

诗人“变”农民开垦荒地

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

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

惊魂未定的苏东坡整天闭门不出。

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了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面对逆境,苏东坡变得更加坦然,没有那么焦虑了。

苏东坡一点点地摆脱了内心的困惑。

但生活的困境,却对他步步紧逼。

所幸苏东坡有一个朋友,他叫马梦德。

当苏东坡以戴罪之身被贬黄州,马梦德竟然千里迢迢赶来,与苏东坡同甘共苦。

从宋代到现在,假如说他(苏东坡)的这个粉丝有成千上万,这个马梦德是第一个,头号粉丝。

(刘小川语)

马梦德出面找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说苏轼家里非常的困难。

看你能不能给点地他种。

徐君猷爽朗地答应下来,就把黄州城内,废弃掉的军营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

马梦德向官府请领的这块地,苏东坡一见倾心。

这本是一块无名高地,因为它位于城东,苏东坡便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公元1081年,苏东坡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

有时,苏东坡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

皇帝他可以陪,普通的百姓、农民,甚至乞丐他也不见外,也可以平等交往,在他的眼里,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那是真正的对人的大爱。

日暮时分,劳作归来,过城门时,守城士卒都知道这位老农,是一个大文人,但不知道他为何沦落至此,有时候还会拿他开几句玩笑,苏东坡总是泰然处之,笑而不语。

此时的苏东坡,渐渐远离忧愤,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

那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

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大不同。

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第三集《大江东去》

公元1082年,中国文学史上充满奇迹的一年,在黄州,苏东坡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黄州,在公元1082年之后,发生了奇特的转型。

当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

知识分子在宋代,突然面对了一个空前广阔的政治舞台。

宋代,皇帝是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北宋的士大夫——那些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始终都知道要约束皇帝,要帮助皇帝成为圣君。

当年初入汴京,苏东坡无意于词的创作。

在他看来,唯有帮助圣上成为明君的策论,才是文章的“正道”。

当苏东坡外放杭州后,他开始了词的写作。

苏东坡逐渐意识到,与策论不同,词不是为朝廷、为帝王写的,而是为心,为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而写的。

大江东去浪漫与豪放齐飞

当时词坛的霸主是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的词在当时被万人传唱。

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是被正统文坛轻视。

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真正的与诗一样,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

在日本东京,有一座汤岛圣堂,它被称为日本的孔庙。

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这里都会开办一次苏东坡文学讲堂。

这个宋代文豪,在日本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

词人的豁达,跃然于字里行间。

这样的意境超越时空和疆界。

而在时间的另一头,苏东坡也停下匆匆的脚步,在惊涛拍浪的赤壁前,露出久违的笑容。

黄州西北的长江之畔,山麓突入江中,石头鲜红如丹,因而得名赤壁。

公元1082年,苏东坡在赤壁前,写下著名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李清照评价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

但正因这份自由洒脱,使得苏东坡的词不为时空所阻,在千万人的心头回旋。

历经了世事变迁,苏东坡的词进入了自由天真的境界,以至于豪迈词句里,仍然埋藏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样的细腻之笔,也为苍茫的历史,增添了动人的青春之美。

清风明月豁达与自由同在

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苏东坡与几位好友,泛一叶小舟,在赤壁之下饮酒赏月。

那一晚,人世间的所有喧嚣都退场了,他们的视野里,只剩下了月光水色,还有临江独立的赤壁。

酒过三巡,一个叫做杨世昌的道士吹起了长箫。

呜咽的箫声如泣如诉,苏东坡不禁黯然神伤,他问杨世昌为何吹得如此悲凉。

第六集《南渡北归》

苏东坡对朋友说,“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

惟有江上的清风和山中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色彩,只要我们愉快地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又何必担忧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永恒呢?

苏东坡的一番妙语使朋友们豁然开朗,大家又开始举杯畅饮,不知不觉,夜色越来越深,大家横七竖八地睡在船上,直到天色大亮。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展区,古老的东方文明吸引着各国游客驻足。

但有些人难免失落,这里并没有展出他们期待已久的“镇馆之宝”。

那是一幅描绘苏东坡《后赤壁赋》的画卷。

在写完《赤壁赋》的三个月后,苏东坡再一次夜游赤壁。

而这一切,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纳尔逊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画卷上。

苏东坡独自一人,登上赤壁高崖,对着夜空长啸一声。

于是苏东坡回到船上,任小舟在大江中随波逐流。

时近半夜,举目望去,四面茫然,恰巧一只孤独的仙鹤横越大江,一声长鸣,掠过小舟而去。

苏东坡问道士的名字,道士低着头并不回答。

苏东坡恍然大悟:

“那只横越大江的仙鹤,莫非就是您?

”道士回头一笑,苏东坡陡然惊醒。

打开门窗去看,除了清朗的月光,什么也没有。

在黄州的这段岁月,是苏东坡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黄金期。

公元1082年,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代言。

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另一种补偿。

苏东坡历经荣华和苦难之后,在死亡的边缘获得了重生。

对苏东坡来说,黄州不再是一个困苦的流放之地。

对黄州而言,苏东坡也不再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天地过客。

第四集《成竹在胸》

菊池惺堂喜欢收藏古董书画。

苏东坡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

公元1082年,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

按照传统,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苏东坡凝望着窗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

他拿起笔,伏在案头,写下了《寒食帖》。

山中无日月,时间早就被遗忘了。

对于寒食节的到来,苏东坡更恍然无知。

直到看见乌鸦衔着坟间烧剩的纸钱,悄然飞过,他才想到这一天是寒食节。

书画艺术古今文人争相收藏

苏东坡把一个流放诗人的沮丧与憔悴写到了极致。

心如死灰,不能复燃。

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四十六岁终于领悟——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

18年后,这幅《寒食帖》,辗转到黄庭坚的手上,他挥笔写下题跋。

黄庭坚的题跋论语精当,书法绝妙,与苏东坡的《寒食帖》可谓珠联璧合。

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有一家名叫荣丰斋的书法教室。

每个周末,书法爱好者都会来这里上课。

临摹《黄州寒食帖》是今天这堂课的内容。

日本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东坡迷”,在京都这个古老的城市,便住着一位。

公元1082年,年轻的画家米芾,从遥远的湖南来到黄州拜望苏东坡。

那一次相聚,酒酣耳热之际,苏东坡拿出一张宣纸,叫米芾贴在墙上,自己面壁而立,悬肘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

苏东坡用自己独具功力的书法功底,引领了中国“文人画”的潮流。

除了喜欢画石,苏东坡也爱画竹。

他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有一次,米芾发现苏东坡画的竹子没有竹节,而是一笔从底部画至竹梢,就好奇地问:

“为何不一节节分着画?

”苏东坡回答:

“竹子生长时,哪里是一节一节长的呢?

公元1083年,在黄州生活了三年后,苏东坡见到了自南国北归的好友王定国。

临皋亭下的江水不舍昼夜,一晃,四年过去了,就在苏东坡把黄州当作自己的故乡,决心做个安然的农夫时,他的命运再一次发生转折。

昔日政敌相会金陵把酒言欢

公元1084年的春天里,苏东坡收到了调离黄州的一纸诏令。

天高地远的黄州,将他生命中的悲苦、艰辛、安慰与幸福都推到了极致。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几乎都在这里完成。

黄州的乡亲好友同样不舍,纷纷携酒相送。

苏东坡就这样离开了黄州,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他遭遇政敌迫害,痛苦无解时,他都会想起黄州,甚至打算逃回黄州去,在东坡上重新开始耕种生涯。

苏东坡辞别了黄州。

过金陵时,他要去拜见隐居多年的王安石。

王安石虽曾掌握相权,但晚年命运坎坷。

经历了亲信的背叛,变法失败,又经历了丧子之痛,王安石选择了归隐金陵,从此不问世事。

听闻苏东坡过金陵,王安石迫不及待地赶往江边,去等待苏东坡的到来。

在金陵相会的日子里,苏东坡与王安石唱和诗文,谈佛论道。

从前的争论,也都成了过眼烟云。

那是苏东坡在羁旅困顿中最痛快酣畅的一段时光。

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弥合着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鸿沟。

那一次,金陵相别时,王安石慨然发出这样的长叹:

“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当西方文明的光泽隐遁在中世纪的幽黯里,中国则在宋代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

在这个时代里,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舒展,而所有艺术种类的变化,都在苏东坡身上汇拢交织。

在政治漩涡里挣扎沉浮的苏东坡,虽然在艺术上并无野心勃勃的构想,却在无意间争得了那个时代的文坛首席。

第五集《千古遗爱》

公元1085年,北宋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太子赵煦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

苏东坡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短短十七个月,苏东坡从一个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提升了六个品级,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司马光担任宰相后,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

哪怕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法也要尽行废除。

苏东坡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不追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这是苏东坡的为政原则。

公元1087年,北宋取得了对西夏吐蕃作战的胜利,百官称贺,并主张借机议和。

苏东坡却上书皇帝,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受到政敌的攻击,他担忧自己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于是再三请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

公元1089年,朝廷终于批准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

勤政为民遗爱黄州

苏东坡,他的精神世界,既与现实相纠缠,又不失宗教的宁静与超脱。

他的内心“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但那底色,终究还是儒家的,是救世济民。

黄州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

公元11世纪,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遭遇贬谪,来到偏僻荒凉的黄州。

千年时光流转,如今这里已是满目繁华。

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区域,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了一片3平方公里的水域。

政府为民造福的决心赋予了这片湖区新的生命。

黄冈人因此幸运地拥有了一份“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自在与悠然。

这座公园有一个浪漫的名字:

遗爱湖。

它的由来与苏东坡息息相关。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有一位特殊的知己。

他就是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

黄州安国寺的竹林间,有一座小亭子。

每每闲暇之时,苏东坡与太守徐君猷就相约来到这里,说古论今,诗酒相酬。

后来徐君猷要调离黄州到湖南任职,苏东坡想,徐君猷在这儿当太守,为黄州人做了不少的好事。

他就提议是不是把这个竹简亭改一个名。

苏东坡将这座亭子取名为“遗爱亭”,并作《遗爱亭记》,赞美徐太守的功德。

如今,人们把“遗爱”之名赠予了这座造福百姓的公园,意义深远,令人回味。

在遗爱湖旁,消失了近千年的遗爱亭也得以重建。

无论当多么小的官,苏东坡都不曾丧失内心的温暖。

他灭蝗,抗洪,救孤儿,能力所及之事,他从不错过。

大爱无疆为民解忧

公元1089年,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

他收到黄庭坚专门写来的一封信,劝他不要去杭州,朝廷里的位置更加重要。

但苏东坡没有理会黄庭坚的建议,义无反顾地奔赴杭州。

黄州赤壁让苏东坡看到了功名的虚无,所以在政治上,他更加务实。

在杭州任职期间,苏东坡最有名的业绩就是治理西湖。

为了疏浚西湖,苏东坡通过各方渠道筹措钱款,空缺的部分,他向朝廷申请予以解决。

疏浚西湖的钱款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如果将西湖中的淤泥全部挖掘清理出来,估计会堆积如山。

无处安置的淤泥筑起一道长堤,横跨西湖南北。

堤上芙蓉杨柳、小桥亭阁构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苏堤春晓”。

为了让水草不再滋生,苏东坡还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众种植菱角。

苏东坡在西湖中建造了三座小石塔,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众在这个区域内种植菱角。

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这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完成给苏东坡带来的成就感,丝毫不亚于艺术创作。

或许,这是另外一种传世的经典作品。

苏东坡热爱着自己缔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护的民众。

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千年后,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公元1091年,苏东坡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他被调离杭州。

苏东坡或许已经猜到,在汴京这个权力中心,正有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等待着他。

但他想不到,此后自己将被一路抛到命运的最低谷。

重新进入朝廷,这一次他再也无法全身而退了。

公元1091年,苏东坡被调离杭州,召回京城。

受到高太后的重用,苏东坡很快官升礼部尚书。

这是他一生中的最高官职。

然而,高太后去世后,18岁的宋哲宗执掌朝政。

新的党争卷土重来。

年少的宋哲宗开始疯狂打击旧党,重用被冷落多年的新政改革派。

新法坚定的拥护者章惇当上了宰相。

再次被贬屋漏逢雨

唐宋时期,荒凉偏僻的岭南,是被贬官员的流放地。

公元1094年,苏东坡再次被贬。

由汴京,到定州,再到惠州,他在人生轨道上转了一大圈,重新回到了被贬黄州时的境况。

在惠州,苏东坡又一次成为由当地官府看管的犯官。

苏东坡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

当个人命运的悲剧一再降临,他就用这样细小而具体的快乐将苦痛化于无形。

被贬岭南前,苏东坡把家中仆人和侍妾一一遣散,唯有朝云,不肯在这忧患之际离开他。

朝云坚决随同苏东坡,前往惠州。

有一天,苏东坡与朝云在家中闲坐,看窗外落叶萧萧,景色凄迷。

苏东坡一边饮酒,一边吟出一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惠州居住两年后,朝云因病去世。

朝云葬在湖边的山坡上。

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用以纪念她。

亭柱上镌有苏东坡撰写的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不屈命运心灵超越

在朝云走后的日子,苏东坡的人生猝不及防地滑向了深渊。

来自朝廷的一纸诏书,把苏东坡贬到更加荒远的儋州。

临行前,他一一交待后事,如同永别。

唯一让苏东坡略感欣慰的是,在前往海南的路途上,他与弟弟苏辙相遇了。

他们在雷州天宁寺居住了三天。

兄弟二人又跟少年求学时一样,同睡同起,形影不离。

林语堂先生曾说:

“往往为了弟弟苏辙,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苏东坡写给弟弟的《水调歌头》。

从宋代到今天,从中国到国外,苏东坡作品的生命力超乎想象。

苏东坡在孤独中与世界对话。

他对弟弟的思念,留在他的词与字里,远隔千载,跨越重洋,依旧脉络清晰。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东坡相遇。

于是,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重新感受人生,而苏东坡也定然在后人的品读里,一遍遍地重新活过。

苏东坡留下一千多封书信,短则十余字,长则百字,使用“呵呵”有四十多处。

“呵呵”两字是这种自得不加掩饰地自然流露。

谪居海南三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

苏东坡再次被朝廷起用,他从海南岛渡海北归,返回大陆。

苏东坡再次路过大庾岭,这是他当年被贬谪到岭南时,所走的驿道。

年老的苏东坡被贬海南,历经劫难,但幸运地活了下来。

他正准备退隐养老之时,厄运却降临了。

到了常州,他的旅程,已无法再继续了。

苏东坡病了几十日。

他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苏东坡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交待后事,他说:

“我这一生没做亏心事,不会下地狱。

我心中毫无畏惧,你们别为我而哭泣。

去世前三个月,苏东坡途经金山寺,即兴写下一首诗,也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苏东坡最想夸耀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他受贬黄州、惠州和儋州的流离岁月。

不是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里超越。

他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走了一生,直到这一刻才真正悟到。

在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

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